指向语言运用的小学阅读教学——记统编本语文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活动

wentpopo

<h3>  2018年12月24日上午8点整,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一二年级组语文老师们准时到达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参加统编本语文教材专题培训活动——海南省小学卓越校长吴欣工作室统编本语文课堂教学主题研修活动暨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王林波工作室、王先云工作室联合研修活动。</h3> <h3>  在二十七小海纳楼二楼会议室里,主持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今天的主讲人王林波老师。</h3><h3>  王林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大语文青年名师,全国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教育部首期领航名师。<br></h3><h3><br></h3> <h3>  王林波老师首先与二年级的孩子们合作,给我们带来了第一节展示课《狐狸分奶酪》。</h3> <h3>  由图说词,借图识词,从词习字。</h3> <h3>  王老师借由生字词和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复述狐狸分奶酪的故事。</h3> <h3>  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十分重视对话教学,将识字教学融入到课文教学中。</h3> <h3>  引导学生根据字词想象故事主角的心情,预设它们的想法、做法,再带着所得再读文段。</h3> <h3>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表演的形式分角色朗读。</h3> <h3>  依托课文内容的表达形式和课上交流的信息,请学生试着设计对话并上台朗读、表演出来。</h3> <h3>  有趣的课件设计,有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并以恰当的情感、正确的语调进行朗读。</h3> <h3>  这一课,孩子们的表达清晰而有自信,这与课堂上王老师不断地肯定与积极的鼓励是分不开的。课上,我们不时会听到他们的欢笑声。一课结束,孩子们与王老师和在座观课的老师们道再见时那满面的笑容,让我们很触动。</h3> <h3>  第二课,王林波老师继续与三年级的孩子们合作,带来展示课《美丽的小兴安岭》。</h3> <h3>  王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更紧紧抓住了在场每一位孩子和老师们的心,大家听得津津有味。</h3> <h3>  出示小兴安岭的美景图,引导学生用“三年级的水平”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h3><h3> “五彩缤纷的小兴安岭”(学生)</h3><h3> “色彩斑斓的小兴安岭”</h3><h3> “云雾缭绕的小兴安岭”</h3> <h3>  由词识字,学字拓展。学“库”字,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来说出更多的“库”(水库、人才库),小小的语言陷阱“放鸭梨的是什么库?”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h3> <h3>  难度升级,由二字词语到四字词语,指名生读。</h3> <h3>  当学生读“没过膝盖”的“没”读成“méi”时,全班大笑,指出应读作“mò”,王老师机智应对,相机教学“没(méi)过膝盖”和“没(mò)过膝盖”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并配合肢体语言让学生识记这个多音字。还不忘夸赞一开始“读错”的同学懂得多,帮助她巩固了这个词的读音。正如观课老师所言:王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已经是深深融入课堂,“润物细无声”的了。</h3> <h3>  根据老师提示的季节,全班齐读词语。师相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本文是按照四季的顺序写作的,非常清晰有条理。</h3><h3> 出示树名,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读通读顺长句子,指名生展示。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读出“几百里……”的感受。王校长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总是不落痕迹又充满欢乐。</h3> <h3>  出示文段,学生分段朗读后,欣赏多幅图片,思考:这些图片展示了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美景?</h3> <h3>  读句子,联系生活说说平时有没有见过“抽出”什么东西的样子,提问“抽出”的速度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句子。师相机小结:春天,万物生长的速度非常地快。</h3> <h3>  欣赏完图片后再读文段,指名生上台朗读。</h3><h3> 本课中,王老师使用图片素材,不仅仅是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看,更让学生将这些信息与本课的内容关联起来,引导学生用本文独有的表达方式去练习、去实践、去展示。</h3> <h3>  每次学生朗读后,王老师都会相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引导学生用更美更具体的语言,用课文独有的表达方式去描述事物,且非常注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和朗读后的评价。</h3><h3><br></h3> <h3>  两节展示课后,王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了讲座《指向语用的小学阅读教学》。</h3> <h3>  首先,王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语文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h3> <h3>  本次讲座聚焦“语用”需要的专业素养。王老师提出了“语文视角”和“专业视角”。</h3> <h3>  王老师通过几个有趣的例子,强调做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生活中也能时刻保持语文老师的强烈意识。</h3> <h3>  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过程,有过程,学生才有收获。</h3><h3> 比如用“也”造句,要给孩子一个情境:王老师喜欢读书,让学生接下半句。学生就能够说出“我也喜欢读书”。让学生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体会到使用“也”这个字,前后内容要保持一致。</h3> <h3>  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重点放在研究课文的表达形式,而不要放在内容理解。<h3>  教语文要看到作者的表达形式,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h3></h3> <h3>  教学案例:通过课文《落花生》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这篇课文两处文段提问后都没有回答,但通过动作描写,一样能看出回答,这是这篇文章对话方面的写作特色,是语言表达上需要让学生学会的。</h3> <h3>  通过教学语文运用的冲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h3><h3> 比如《渔歌子》一诗,“青”对“绿”,“斜风”对“细雨”,“白鹭”对“鳜鱼”,引导学生发现“飞”对“肥”的词义根本对不上,按词义应该是“飞”对“游”,而作者出于押韵的考量改作“肥”。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叫“押韵”。</h3> <h3>  图上这类情况属于伪表达。没有任何的与学习过的这篇文章独有的表达方式的针对性练习。</h3> <h3>  教师备课时,要不断追问自己,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与其他文章做对比。</h3> <h3>  王老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与在座的每位老师分享了指向语言运用的语文教学可以怎么做。</h3><h3>  语文教学一要“得意”,二要“得言”。 语文教学要关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多让学生做语言运用的实践。一定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语言运用与课文学习是相得益彰的,统一的,融合的,而不是割裂的。</h3><h3> 语言文字有传播信息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资料(图片、文字、影像资料)不该仅局限于传递信息,还应该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资料来完成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语言运用。</h3><h3><br></h3> <h3>  直到今天的学习进入尾声,会场上仍然没有老师走动,大家都沉浸在这短短一个上午的所得所获之中。</h3> <h3>  虽然学习的时间那么短暂,但相信今天到场听课的每位老师都明白“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的道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场指向语言运用的教学实践活动,聆听了前行者的妙言要道,就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将语文课程真正上成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h3>

学生

王老师

语文

教学

老师

语言

朗读

运用

引导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