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一)“中华巴洛克”历史形成过程</h1> <h3> 在哈尔滨失去中,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集中在道外区。这与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开埠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环境,哈尔滨迅速由若干个村庄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流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在这里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西洋建筑纷纷落户道里区和南岗区。</h3><h3>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h3><h3>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军主要的后方根据地,军用物资和粮食的运输不断增加,一批与战争供给配套的各行业小工厂和作坊应运而生。这些工厂大部分为俄国人建立,战争停止后,生产出现过剩,一些俄国人建起的工厂倒闭,被中国人收购,中国民族资本家办厂范围逐渐扩大。</h3><h3>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战争,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则借此获得长足发展。19世纪20年代左右,民族资本已经发展壮大,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要求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区。此时,面对铁路另一侧道里区内或恢弘、或精致的西式建筑,不少民族资本家怦然心动,受到启发。</h3><h3> 当时道外区是哈尔滨繁华的民族商业区,巴洛克式建筑的热烈与繁华正好迎合了它作为商业区的特点。不过,民族资本家心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又使得他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穹顶和大立柱等造型,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做改进。于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诞生。</h3><h3> 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建成后,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哈尔滨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哈尔滨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中华巴洛克”。哈尔滨的欧式建筑,以折中主义建筑居多,顾名思义就是结合了各个建筑流派特点。如古典主义的圆柱、浪漫主义的券窗、新艺术运动的铁艺等等,使得哈尔滨建筑形成了活泼而不失庄重的色调风格。集中在道外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外立面以黄墙白石膏花装饰,外表华丽,成本低廉。内容与形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形成了哈尔滨建筑的整体风格。</h3><h3> 遗憾的是,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包括最简单的色调特色都在城市建设开发中慢慢逝去……</h3><h3> 开埠百年,包容、开放成为中国年轻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一以贯之的风格,成就了松花江畔小渔村到"东方小巴黎"的华丽变身。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属于中国人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