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路的情結

一泓

<h3>常熟路過去叫善鐘路,因川沙商人陶善鐘在此地開設"善鐘馬車行"辟路行車,1914年,法租界擴張,"善鐘馬車行"門前被命名為善鐘路,全長716米,自然這里屬法租界,上海市以個人命名的路為數不多,而建造在常熟路上的113弄也被稱為善鍾里。這里是常熟路的精髓所在。</h3><h3>很少人知道前世的113弄故事相當精彩,這里有雙排聯體住宅25幢,也是民國年代將軍們的扎堆聚居地,23號是蔣光鼐舊居,25號是戴戟的故居,27-29號馮治安曾入住過,33號陳銘樞曾經住過,經過幾十年的變遷,記得反右年代我的發小陳XX全家服毒自殺,張XX合家被迫外迂,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將軍住宅內⋯。文革中將軍樓內一下子來了好多其它地區的困難戶,他們來自田基浜等棚戶區,以分割形式居住,住房問題解決了,原本好端端的私人宅地搞成七十二家房客,花園洋房的"人不配房"的現象在文革中普遍存在,但這又怪得了誰?</h3><h3>113弄內還有條內弄叫"四維廬",內弄很淺與新亞羊毛衫廠倉庫接壤,傳說中這裡解放前由軍統人員居住,住房內架設天綫作聯絡工具,解放後分配給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作員工宿舍。不過"四維廬"的營造風格與113弄不太相襯,反而它像新式里弄,與南華新村比較符合。除此之外113弄內還有常熟路小學(原名正志小學)及常熟路幼兒院,倆家在靜安區內都是王牌學校,像上海歌劇舞劇院的任桂珍,朱逢愽她們的孩子都入讀在內,多年後,常熟路幼兒院轉去了康定路一帶,常熟路小學已不知去向?聽說併給一師附小了,變化實在太大!113弄底有門連接長樂新村,而長樂新村又有鐵門聯系着裕華新村,所以說從常熟路到富民路是很近的,我上常熟路小學六年走得就是這條捷徑, 這些門大約是1957年開設的,當年盛行穿弄堂之風氣。在113弄弄囗有家燙衣舖,是我小學同學張XX的父親所開,填補了附近一帶的熨燙的空白,弄內還住過電影名星中叔皇和前籃球女國手叢學娣,113弄不長卻很直,半邊與南華新村接壤,想不到歷史上竟如此顯赫。</h3> <p class="ql-block">常熟路113弄的隔鄰是"振興食品商店",服務到夜間,店堂內的立柱上掛着一部公用電話機,使用頻密,每次通話五分錢,通話時間不限,這在通訊工具落後的年代非常管用,通話者一定要相互體諒,講話簡短扼要,不然爭執會時有發生,"振興食品公司"內的公用電話很出名而非食品。在它的旁邊是"天然藥房",只有一開間大小,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當令衛生用品應有盡有,聶家老太爺喜歡在這裡與老闆"嘎山湖",不過解悶也需注意隔墻有耳,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在文革年代,戶籍警會以講怪話或借尸還魂等大帽子強加頭上,經人提點後,就此打住了。常熟路87號是家樟木箱店,"天然藥房"隔壁原是家舊貨店,很早就停業了,113弄旁還有一家裁縫店,文革前後也關掉了。113弄右拐沒幾步便是"紅村飲食店",經營品種很廣,店堂內日光燈照得很亮,按店內設施及人員配備已達三級飯店水平,早點以包子和油條,大餅為主,午餐以盖交飯唱主角,晚餐全部點菜吃。特別是早晨上班時間,人們多顧不的斯文,買好包子跑到15或45路車站,邊吃邊擠上車廂繼續吃,那個年代什麼都要爭分奪秒,食客以附近居民為主,特別是華山醫院的病人家屬和就診者多以"紅村飲食店"為進餐飯堂,附近找不出第二家。在車站旁有家報刊門市部,後改為常熟路郵電支局,有匯款和包裹業務,反而報刊不主要了,只是附帶而已。</p> <p class="ql-block">穿過巨鹿路,只記得有"四維新村",這條新式里弄很低調,倒也有不少故事,容後再敘。"老大房食品店"的熏魚甜酥適中,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也是桌面上的下酒菜,經過總會買一些。"新中國理髮店"是一家甲級理髮店,有固定的客源,不過,我難得光顧一次。這里是常熟路和華山路的集合部,很難界定。昆崙酒店的前身是包含華五小學(以前是瞿直甫醫院)而建立,它的路口以前是有軌電車二路的起始站,經淮海中路到十六舖外滩,有軌電車在此要換辮子,即調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常熟路夾華山路街角還有家水菓店,去華山醫院探視病人的人總會買些應時水菓,一直以來,由於位置好,財源滾滾而來。常熟路10一12號是"俞永興煙雜店",據說也有百年歷史,見證了從善鐘路到常熟路的變遷,向南走幾步便是"源泰食品公司",這是一家舉足輕重的食品店,各類食品擺放很整齊,麵包生意很好,經常賣斷貨,困難時期麺包也屬高檔消費,這話今天說來無人會信,至少華山路上還有"紅寶石"和"靜安面包房"。在改革年代,這一片建成了平安保險大樓,曾經由台資公司承建,由於資金不到位,貨款利息每天17萬元人民幣,差點變爛尾樓。"源泰食品公司"則縮小面積,搬到馬路對面繼續營業。附近還有一間「萃古斋」舊書店和一間文具店,開間都很小。</p><p class="ql-block">過了"禾興里"便是"小劇場"了,在此上演的多是話劇和歌舞劇,難得有新民京劇團由小王桂卿飾演"大鬧天宮",或是姚慕雙、周柏春的滑稽戲"滿園春色"上演,可以使賣座率不高的劇㘯瞬間客滿,"小劇場"不僅是上海實驗歌劇院的實習舞台,更是滬西南地區本身就很少舞台的補充,可惜的是"小劇㘯"也沒有保留下來。100弄旁有家"人民銀行靜安區常熟路儲蓄所",常熟路上有倆家銀行,不過分別属靜安區和徐匯區。</p><p class="ql-block">常熟路100弄也是條歷史悠久的弄堂,1一8號為派斯公寓,10號是上海實驗歌劇院所在地,這幢建築誕生於1936年,磚混結構,高三層屬新古典主義風格,1941年這里被日偽株式會社接管,設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擾亂國計民生,1945年抗戰勝利被中國收回,撥給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使用,解放後歸上海實驗歌劇院使用,其實最早這里是陶善鐘的住宅,好像100弄與排球特別有淵源,原時代中學男子排球隊的方端及原國家男排選手董傳強均曾入住過。100弄內還有小道可通長樂路。</p><p class="ql-block"><br></p> <h3>與100弄一墻之隔的榮康別墅位扵常熟路與長樂路按壤處,這里曾經是一個私人花园住宅,1931年改為正始中學,1939年由榮康地產公司改建成磚木結構三層的新式里弄住宅,住宅共五排,52𠆤單元。解放前後好多浙江及江蘇人仕迀居此地,以湖州、南潯、蘇州人居多,我的小學同學絕大部分住在榮康別墅和100弄內,譬如</h3><h3>南潯大戶人家張家、劉家、梅家的後人…還有女作家聶崇彬也曾在榮康別墅10號住過,已故著名作家杜宣生前也住過榮康別墅。人民藝術劇院的莊則敬先生,和南潯富商張石銘的後代也住在榮康別墅,小輩有五個女兒,號稱五朵金花。</h3> <h3>榮康別墅對面靠近常熟路小學一排有幾座大院,解放後住得全是復員干部,院落很大,可以穿來穿去,傳說中鳳凰電視台主管劉長樂曾在此成長,不知正確否?</h3><h3>因為長樂路是南、北常熟路的分水嶺,也分別隸屬徐匯和靜安二個區,比較少見,需要一個完整的常熟路重現眼下,不可分割。靠榮康別墅不遠,長樂路上有𠆤舊貨市場,全是台格路,后來為貫通長樂路被拆除了,現今的車水馬龍早就淹沒了那一段回憶,在舊貨市場後面有個叫荒場的地方,五十年代曾搭台唱過越劇。</h3><h3>到了長樂路,西段常熟路上有"兒童時代"雜䄊社和"中國福利會託兒所",位置是常熟路157號,這是一棟建扵1938年的花園洋房,條件要求很高,不達標準不能入託,平時鐵門深閉,給人印象這裡一切都靜悄悄的。旁邊是新樂路居委會。</h3> <p class="ql-block">在常熟路(延慶路)口,有着著名的老公寓"瑞華公寓",樓高八層,過去也叫𡧳華公寓,由法商營造,解放後成為南下干部的聚居地,由於格調高雅,配套措施齐全,一直以來高級干部才能入住,據傳原市革委會常委徐景賢生前也曾住此地。</p><p class="ql-block">在它的對面路口有"華亭食堂",它的定位好,面向大眾化消費,最早還是泥地的,凹凸不平,長板橙配上八仙桌,就連屋頂都盖上油毛毡,簡陋到極致,就是這麼一間平民化食堂,凝聚了當年市井的所好,早餐賣油煎餅確實誘人得很,外脆內糯芯子香,分甜、咸兩種,來晚了就賣光了。午餐記得延慶路周圍停滿了卡車,盡是司機和裝卸工的天下,天氣熱時嫌店堂太悶,就蹲在卡車上,四兩飯就着小白蹄或炒三鮮等,就是一頓美味佳餚,飯後打盹片刻又上路了,"華亭食堂"總算是恢復了平靜。還記得每逢夏天盛暑時,"華亭食堂"外堆滿了西瓜,搞得要挑燈夜戰,成為常熟路上的一道風景綫。</p> <p class="ql-block">"瑞華公寓"前走几步便有一家水菓攤及一家較大的煙紙店,專賣香煙,生意很旺。接着就是"淮海熟食店",裡面的紅腸和方腿很出名,來晚就被賣完,兼併了隔壁的"劉三和"酒店后,店堂顯得很寛敞,那時期私營店幾近滅跡或名存實亡,"劉三和"的醬菜尤以露香油瓜最為出名,既脆又香,容易下飯,深受大眾歡迎,合併後的"淮海熟食店"又賣熱食又賣醬菜,最早的"劉三和"還有堂吃老酒的,很少人知道。旁邊是"上方無綫電行",當年風行紅燈牌半導體收音機。再往南走有一家理髮店,店名叫"紅玫瑰理髮店",當年王丹風主演的"女理髮師"背景地就在這裡,向前走有一家大藥房,除藥品外,還有醫療器材供應,可以滿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名字叫"健美藥房",還有"模範服裝店",比較高檔。隔鄰便是"美倫照像館",也是比較大的一家,有藝術照相,附近人藝話劇團演員是其主角,每隔三個月會更新一次櫥窗。這些商店位於常熟路(淮海中路)的東北角,在它上面又見一座體量巨大但樓層不高的公寓建築,即"淮海大樓",舊時稱恩派亞大廈(皇家公寓)。在"淮海大樓"的常熟路入口處,有一個可以環顧大樓四週的綱球㘯名叫"綠登綱球塲",由洋行賣辦韓大年開設,舊上海的綱球㘯不多,為數只有幾個,可以勾起不少美麗的記憶。常熟路一拐彎便是"永隆食品商店",但那已是淮海中路了。</p><p class="ql-block">在常熟路(五原路)西段,有一家"𢑥昌食品商店",開間不大,但人氣很足,可以毗美"永隆食品商店",這里是小"永隆",居民完全可以不穿馬路,省時很多。與它相鄰的還有"丽丽鮮花店","香港花店","隆順皮鞋店","思通西书店","鼎新书社","福昌西服店",一家文具店,及一家五金店,叫什麼名都記不清了,但應有的盡有了。</p><p class="ql-block">過了五原路,繼續南向便是上海衛生防疫站",初期上海的爰滋病防治中心,對外不敢張揚,不能樹牌,以前人的衛生普及知識不及現在,錯誤地認為愛滋病可以空氣傳播,若一公開會有負面效應,所以這里曾是上海抵抗愛滋病的秘密戰線,對外一點口風都不露。</p><p class="ql-block">南走沒幾步便是"紅花村飲食店",這家的包點很出名,早上可見長長的排隊人群,到後來不知為何原因停業了,大概是產業調整吧。終於這里出現一家"康樂西菜社",大概是靠近淮海中路的原因,多一家西菜社也無妨,既可填補常熟路無西菜社的空缺,又使人感覺上高檔些還是需要的,但"康樂西菜社"給人印象仍以公司菜為主,只管吃飽,不講究質量及花式多祥化,這樣再營業下去即使有上級部門撑腰,還是印證了關門這句話,它的致命傷始終是缺乏鮮明的特色,不像"華亭食堂"可以一直支撑到新世紀之後。沒幾步是家"麗都洗染公司",再前面是"人民銀行徐匯區常熱路儲蓄所",到此南向的常熟路全部結束了。</p><p class="ql-block">夢一般的童年伴隨着夢一般的甜蜜,不斷地在時代變遷中飛速成長,舊的一頁已經翻去,新的一頁正重新開始。</p><p class="ql-block">我雖然不是生長在常熟路上,更對徐匯區常熟路知之不多,但憑對常熟路的個人認識及小學情結,還原一下過往年代的經歷,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