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集风光和人文于一身的东钱湖,22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就像一只巨大的聚宝盆,从来不缺什么东西。近年,东钱湖上水古窑的发现,让东钱湖又一次惊艳在世人面前。</h3><h3><br></h3><h3> 上水古窑,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上水岙内,靠近如今的马山湿地附近,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一千年以后,湮埋在荒山之中的寂寞古窑,何以能够重见天日,这不得不从六年之前说起。</h3><h3><br></h3><h3> 2012年,为了配合东钱湖开发整体开发和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水地块进行调查、勘探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宋代越窑遗址,4年以后,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除了发现两条窑炉遗迹外,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和窑具遗物,其中,有的尚属国内首次,由于其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在当年,该遗址还和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大榭遗址一起,荣获了 “2016年度浙江八大考古重要发现”称号。 </h3><h3><br></h3><h3> 古时候,越窑产区泛指有称吴越之地的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一带,也就是传说中越窑的起源地。这里以盛产青瓷而闻名,一度独步于中国的制瓷史。经相关专家考证,东钱湖的越窑起源相当悠久,上可追溯到东汉,下一直延续北宋,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h3><h3><br></h3><h3>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在东钱湖周边发现的越窑遗址,大大小小,不下于55处,范围遍布沿湖各地,有栎斜的玉缸山、郭家峙、郭童岙、韩岭、马山、上水、窑岙、下水、官驿河头、蛇山等。尤其,在两宋时期,东钱湖制瓷业更是达到了鼎盛,光是越窑窑址就有25处左右,而在这段时期里,烟波浩渺的东钱湖曾是窑头林立,瓷匠云集。</h3><h3><br></h3><h3> 历史垂青了东钱湖,东钱湖也成就了越窑瓷。</h3><h3><br></h3><h3> 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地处富庶之地的吴越,则是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鉴于此种情况,朝廷还特地名文规定,吴越地区每年进贡瓷器不得少于5万件,这可以说是一笔庞大的数量。在当时,以产生越窑青瓷的上虞、余姚根本难以满足,无奈之下,不得不向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的宁东扩展生产,由于东钱湖地处其中,无疑成为人们兴建窑炉的不二选择。</h3><h3><br></h3><h3> 然而,历史没有辜负东钱湖,这些经过岁月洗礼而得以幸存的古窑,沉默了一千多年以后,在东钱湖沿岸被人们相继发现了。</h3><h3><br></h3><h3> 200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郭童岙窑址群,出土各类保存完好的青瓷器和窑具近千件,之后,还出版了一本《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凡此种种足以表明,东钱湖与曹娥江、上林湖一起,曾是越窑青瓷的三大生产基地。</h3><h3><br></h3><h3> 事实上,东钱湖产的越窑青瓷,无论是精美程度,还是种类数目,一点不逊于其他地方,可惜人们对此不甚了解,而且遗存的并不多,更莫说在面市上流通的,可以说,有价无货,千金难买。</h3><h3><br></h3><h3> 所幸的是,就有这样一位民间人士,专门收藏东钱湖的越窑青瓷,他的姓名叫应培明,今年54岁,鄞州区五乡镇天童庄村村民,经过10余年的搜集和整理,目前,已经收藏东钱湖产的各种瓷器有3000余件,其中,不乏高规格的官瓷。</h3><h3><br></h3><h3> 当这些流淌着贵族血统的越窑青瓷,一件件映入眼帘时,除了惊奇就是惊喜,恍惚间,仿佛穿越到翰墨浓郁风雅十足的南宋皇朝,与古人上演那场隔世的对话。</h3><h3><br></h3><h3> 其实,东钱湖的越窑青瓷同上林湖一脉相承,不乏印有“官”、“恭”字样的高档品,这就不难判断,东钱湖曾是官府指定的烧瓷窑口,这一点在应培明收藏的实物中,更是得到确证无疑,“应培明的这批青瓷茶具、香熏炉等藏品,胎泥淘炼纯净,质地细腻而紧密,釉层晶莹滋润,油润好似染得钱湖春水,“夺得千峰翠色,”宁波文史专家、它山石雕艺术馆馆长虞浩旭是这样说的,这也难怪乎,就连见多识广的资深专家也盛赞“有些造型连我在国有大博物馆也很难见到。”毫无疑问,这些堪称越窑青瓷中的精品。若是放在北宋,也算得上做工一流的奢侈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配以享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东钱湖的制瓷技艺到达了很高的水准。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发现有些青瓷上还刻有工匠姓名及制造年代,像这样类似的青瓷,前几年在埃及和日本也出现过,几乎一模一样。</h3><h3><br></h3><h3> 据史料记载,到了宋代,随着对外商贸的快速发展,外界对青瓷的需求也陡然递增,于是,东钱湖的产量更是达到顶峰,郭家峙、前堰头、上水、下水、韩岭均建窑制瓷,而且,一直延伸到周边的东吴、少白、宝幢、五乡等地。最繁盛时期,光是郭家峙就有窑场4处,匣体工场1处,面积达2万平方米左右,不仅如此,后来还出土的各类器物2万余件,可修复破损瓷器就达2000余件,规模之大,堪称东钱湖古窑之最。</h3><h3><br></h3><h3> 瓷器有易碎易损的特点,东钱湖越窑青瓷也一样,至今保存完好的并不多,即使有名的上林湖遗址,要想见到原地原真的瓷片遗物,更是稀上加稀。然而,198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光由鄞县选送的就有12件,这些来自东钱湖畔的稀世之宝,在吸引无数双目光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东钱湖灿烂的文明。</h3><h3><br></h3><h3> 不过,从这次上水古窑出土了诸多越窑青瓷中,最多的是,人们所熟悉的大宗日用品,除此之外,还有极少见到的越窑青瓷花品尊,雀绕牡丹莲瓣纹钵等,其价值不可估量,这不仅填补了越窑青瓷品产类型的空白,而且根据瓷器烧制的特征和款式,可以判断东钱湖的大多数古窑,建于北宋中期,至于少量的遗存,其年代可能要推早至10世纪晚期。</h3> <h3> 然而,上水古窑的发现,就像一块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为破解东钱湖越青瓷的前世今世,其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在此根据现有掌握的信息,不妨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h3><h3><br></h3><h3> 从建造窑炉的规格来说,属于典型龙窑结构的窑炉,地层堆积深度上约0.6-1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部为缓坡,下部为平地。而窑炉就建在一处缓坡凹处,开口处距离地表0.2-1米,地层堆积较浅,这同以往所发现的相比,上水古窑属于中小型窑炉,只是那个时期的缩影。</h3><h3><br></h3><h3> 从发现的数量和品质来说,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大部分已经破碎不堪,但也发现了以往从未发现过的,比如,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也有罕见的瓷器,如镂雕凤纹、龙纹的香薰。另外,还找到了几个相对完整的碗、钵、盅。其中,也有爪棱状酒瓶的残件、烛台,这些青瓷上的花纹釉色,与宁波博物馆收藏的唐、五代、北宋的器物有惊人的相似。</h3><h3><br></h3><h3> 从发现的地理位置来说,瓷窑往往多建在靠近水源附近的山坡上,一来利取水方便,二来有坡度炉窑,火候会更好,而上水古窑也不例外,古人选择在东钱湖建窑,自有它的诸多好处,从已知发现东钱湖的古窑位置看,几乎集中分布从东到西的环湖地带,而上水古窑恰好处于正中间处,远离居民,相对偏僻,是一处绝佳的建窑位置。</h3><h3><br></h3><h3> 从发现的文化价值来说,上水岙窑址出土的部分青瓷器,和日本鸿胪馆遗址、印尼井里汶沉船、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的一些越窑青瓷,在釉色和纹饰方面极为相似,这就意味着在当时,东钱湖越窑青瓷已经流入国外,这为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特别是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佐证。</h3><h3><br></h3><h3> 综合以上几点,显然上水古窑并非一般的民窑,而是一座典型的半民半官的古窑,上水古窑尚且如此,可以想象,东钱湖其他的古窑应该是何等规模了。</h3><h3><br></h3><h3> 当时,东钱湖烧制的瓷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普通的日用瓷,第二类是高级定烧瓷,但它又可分为寺庙用瓷和仿“官样”的官府用瓷,第三类是出口外销类瓷。这些瓷器式样不一,花纹各异,有厚近1厘米的大形瓷具,也有薄如树叶的小瓷器,这些精美无比的器具,无不凝聚着古代东钱湖人的智慧。</h3><h3><br></h3><h3> 越窑青瓷,素以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等特点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h3><h3><br></h3><h3> 古代时,宁波港叫作明州港,是国内三大贸易量最大的港口之一,除了茶叶、丝绸等特产外,还有来自东钱湖产的许多陶瓷,这些国货都是通过明州港源源不断运往国外。到了宋代,由于出口中大部分改为瓷器,还一度被人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而这一黄金水道的开启和利用,不仅促进了宋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各民族相互文化交流和融合,对后来的中国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南宋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有东钱湖的一份功劳。</h3><h3><br></h3><h3> 也许没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就没有闻名天下的越窑青瓷。当时来往频繁的宁波港,作为中国五大开埠最早的港口之一,而占尽天势地利人和的东钱湖越窑青瓷,将世界各国紧紧地联系一起,成为当时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信使和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背后是海洋文化和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h3><h3><br></h3><h3> 这些承载着钱湖灵性的青瓷,有相当数量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这在历史上就有所记载,1000多年前,越窑青瓷就开始了订单贸易,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全世界,北达高丽(朝鲜),东至日本。南经广州,再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诸国,再由此向西南,沿着海岸至越南、泰国、缅甸,然后,经孟加拉湾,到印度、巴基斯坦,最后,直抵地处波斯湾和地中海的伊朗、埃及等国。</h3><h3><br></h3><h3> 不过,随着外地景德镇陶瓷的兴起和流入,由于其具有漂亮和廉价的特点,让东钱湖陶瓷一下子失去竞争力,还有一说,当地制作瓷器的原料高岭土,所剩无几(这还有待于专家考证),就这样,曾经盛极一时东钱湖越窑青瓷逐渐衰落,也不知不觉被人们所遗忘。可时至今日,殊不知,却迎来了凤凰涅槃。</h3><h3><br></h3><h3> 2018年11月,由宁波东钱湖文旅集团主创的千年湖底泥陶瓷艺术馆,在东钱湖宣告正式成立,馆内展现了近来制作的各种陶瓷作品,均是利用“千年湖底泥”烧制而成,创意非凡,让人过目不忘。</h3><h3><br></h3><h3> 更为难得的是,经过千百年积累和沉淀的“千年湖底泥,”经过权威专家和权威机构的鉴定,除了各种成分符合要求,且重金属含量极低外,还具备泥质细腻,可塑性强,易于制作的特点,是烧制陶瓷不可多得的材料,这真是东钱湖越窑青瓷之大幸,“在此期间,我们尝试了多种烧制技艺与其他各类泥土融合,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各类产品,姿态万千。”据东钱湖管委会下属文旅集团文旅传媒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冯哲介绍。</h3><h3><br></h3><h3> 该公司秉承东钱湖越窑青瓷的文化基因,致力于开发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为已任,为擦亮曾经东钱湖这张闪亮名片而努力。据说,下一步,艺术馆将引入陶瓷方面的大师,建车间、窑厂,培养设计师、工艺师、烧制艺人,将“千年湖底泥”产品进一步做强、做深、做精,同时,文旅集团也将在文化、商业、民用等各个领域引入湖底泥产品,准备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互动娱乐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产品。</h3><h3><br></h3><h3>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听闻之讯,在当今亟需挖掘和丰富东钱湖的文化内涵之际,对消失已久的东钱湖越窑青瓷重新认知和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何尝不是以另一种方式重生。</h3><h3><br></h3><h3> 上水古窑越千年,一朝破土光照人。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越窑青瓷,穿过悠悠东钱湖的千年时空,突然降临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也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从兴起到辉煌,从辉煌到衰落,又从衰落到重生,它不仅是古代东钱湖人馈赠给世界的特珠礼物,更是泱泱东钱湖的文明印记,就像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让人足以自豪和为之激动。</h3> <h3>作者在东钱湖马兰湿地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