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更大的危机极有可能是转机。暴风雨后,云霞满天。</h3><h3></h3><h3> 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路,有一个仍然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他们过关游牧生活,叫鲜卑族。鲜卑族中有拓跋氏一支,他们曾经在汉武帝争战的时候西迁和南移,又曾经与被汉武帝打散了的匈奴的残部联合,联合以后战胜过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战,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成了强大的统治者。</h3><h3> 鲜卑族问鼎中原时,他们拥有文字的时间才两百多年。由这样一个民族来统治已经辉煌了两千多年的黄河流域,来统治高尚精雅的汉文化能行吗?已经处于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又面临着一场更大的危机。</h3><h3> 这时出现了一个沉重的文化选择题。就是选择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选择前者很容易,因为轻车熟路、信马由缰。选择后者很困难,因为要改弦易辙、从头学习。保留农耕文明,当然会有大量稳定的赋税所得,即使不再征战也能够财源滚滚,这让游牧民族的首领们非常眼馋。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实行均田制、户籍制、州郡制、税赋制,每一个制的实行,必须依赖熟于此道的汉族管理,这对于游牧民族的首领来说,等于一下子掉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难以控制,这就从精神价值到生活方式彻底错位了。在统治集团内部为了这个文化选择,一次次拔刀相向、血案累累。终于,在鲜卑王庭站出来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h3><h3> 拓跋宏四岁即位,但实际上的朝中是由祖母掌控的。而一直培养他、辅助他的这位祖母恰恰是一位知书达理、目光远大的汉人,叫冯太后,正式的名号叫文明太后。祖母去世的时候,他已经23岁,他独立执政才九年就去世了,享年33岁。他在位期间,做了以下这些事:</h3><h3> 第一,官员禁止说鲜卑话,改说汉语。</h3><h3> 第二,官员要放弃鲜卑的服饰,改穿汉族的服装。</h3><h3> 第三,改变原始祭祀方式,变成汉族礼制。</h3><h3> 第四,主张由鲜卑的贵族带头,与汉族通婚。</h3><h3> 另外,他还决定把首都从现在的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以便实行汉族的文治。他还规定,以后鲜卑贵族的籍贯,不要再说大兴安岭了,只说河南洛阳。简单说来,他实行了相当彻底的汉化。当然,他这样做会遇到大量反弹,对于反弹他总是惩罚得非常干脆,即便是自己家里人,他也完全不留余地。</h3><h3> 孝文帝和他为代表的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的历史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既推动了鲜卑民族的文明进步,又保存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可谓是相得益彰……</h3><h3> (秋雨书院《文化必修课》笔记2018年12月23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