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喀麦隆!再见!HGOPY!

晋徽

<h3><br></h3><h1> <b>两年前踏着父亲的足迹,飞越万水千山来到这里,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国家:喀麦隆。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外生活。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还没来的及感受像喀麦隆人民那样的生活,便已开始握手言别,今天我不得不说再见!喀麦隆,再见!HGOPY!(我所在中国援助的雅温得妇儿医院的名字)</b>。</h1><h1><b style="">临别之前,喀麦隆卫生部为我们中国第十八批医疗队员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b></h1> <h1><b>每位队员满怀着喜悦的心情为圆满完成援外任务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回想两年来在这里的工作生活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我们无法让时间停滞,但可以使画面定格。</b></h1><h3></h3> <h1><b>HGOPY医院也举行了欢送晚会,有中国驻喀参赞,医院董事长参加,院长作为喀方代表发言高度赞扬了医疗队两年来为医院所做的工作。</b></h1> <h1><b>  第二天早上来到科里,五官科主任,总护士长,为我们两位在五官科室工作的中国医生举行了短暂的欢送会,会上我看到科室大主任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握着我的手拥抱着我并为我们赠送礼物。</b></h1><h1><b> </b></h1> <h1><b>我非常感动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真心感谢这两年来大家在工作中给我带来的欢乐,我也很高兴认识你们,在临别之际让我说句谢谢你们!欢迎大家来中国看看,也希望我们两国世世代代友好。</b></h1> <h1><b>  静静地想着两年来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是那么令我难以忘怀,有欢乐有痛苦,有挣扎之后的成长,有成功之后的喜悦,每一份辛苦每一个付出都是值得的。</b></h1> <h1><b>  记得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艾滋病毒携带者,是我口腔修复的第二个病人,也是我的医院同事护士,当她坐在综合治疗椅子上,我准备给她带活动假牙时,才听说这个患者HIV阳性,而且还在服药。怎么办?是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我知道活动义齿的钢丝卡环,在给病人试戴的过程中一旦刺破手套,手指,病菌会直接由破损部位侵入,那时的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巨大的恐惧感向我袭来,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不畏艰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稍做停留之后我坚强地选择了为患者继续治疗,只是更加小心。</b></h1> <h1><b>再之后的工作中,又多次遇到艾滋病人,内心不再慌乱,坦然面对,我想这也是很多医疗队队员们所经历的。</b></h1> <h1><b>诊疗工作中最难忘记的是我遇到的很严重的坏疽性口炎的病例,这个在中国已经没有只在教课书中提到而在非洲还很多见的病人。</b></h1> <h1><b>工作期间也不知道带了多少批实习生了,每当学生的到来都会重复一遍又一遍最基础的操作和训练,学生们也会讲很多当地的事情,也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喀麦隆人的风俗习惯,有一次学生问我你们的信仰是什么?我说我们信仰共产主义。他们一脸茫然不解,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b></h1> <h1><b>还有最难忘的义诊是我和本医院医生的一次义诊,只有我一个中国医生,这也可能是医疗队里唯一一次与医院合作的义诊,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本地医生的义诊形式及与我们的不同之处。</b></h1> <h1><b>在杜阿拉港的清除淤泥船上义诊,大家要坐着快艇到海港中央的船上,第二批人由于起风了,浪大,小船靠不了大船,只好爬着绳梯上到清泥船,所有人都为爬绳梯的队友担心,直到最后一个上来,大家才松了口气。</b></h1> <h1><b>还有在一个偏僻山村义诊,过了中午,周围也没有什么可买的食物,只好从雅温得送来,大多数人饿的饥肠辘辘,只好画饼充饥,从此以后远行我总是习惯带着吃的。</b></h1> <h1><b>我还记得这是义诊中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检查完,一颗牙需要拔掉,我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很顺利拔除了困扰多年的病牙。患者很高兴连说:谢谢中国医生!!</b></h1> <h1><b>援非期间非常幸运看到了中国军舰的到来,一个老队员感慨的说,我们终于看到祖国的军舰开到非洲,我们国家终于强大了!今天我太高兴了!话说的朴实无华,在场的我们都感觉到无比的激动。这是和舰艇上的政委在一起,他详细介绍了舰艇上的武器装备。</b></h1> <h3>感谢技术组成员,每年都有援助的机器设备,都是他们安装修理,每次机器有问题都第一时间及时修理。</h3> <h1><b>这是两年来的奖状和信件,最让我珍重的是HCOPY院长致医疗队对我的挽留信和贝拉副院长的生日宴会邀请函,每当看到这些我都很感动,这是对我两年来工作的认可。</b></h1> <h1><b>每天忙碌的工作中,医院经常有些小丑为病人找寻开心快乐,减轻病痛和压力,这与我们国内不同。</b></h1> <h1><b>快回国时,去了姆巴尔马尤医院,看了四十年前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医院手术室,父亲是麻醉师,在这里工作过四年,氧气罐,手术房间父亲还记得,睹物思情,所有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b></h1> <h1><b>感谢现在医院的麻醉师!休息时间让我进去参观。</b></h1> <h1><b>基德分队是援喀医疗队的北方点,也是喀麦隆老总统阿西桥的家乡,最热时室外温度达到60度,那里的队友也热情似火,至今我还不能忘记离开时队员们全体在门口送别的那一幕。</b></h1> <h3></h3><h3>基德医院的护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听说你们中国人在手机上就可以买东西,是真的假的?这就是非洲的现状,落后和现代并存。</h3> <h1><b>喀麦隆人生活很有仪式感,每逢佳节都要举行活动,每年的新年庆祝活动隆重而热烈,第一年协助队长表演了太极拳,第二年表演了集体舞,获得了医院员工的一致好评,很多人和我说喜欢中国的音乐,有的人还摆出太极拳的动作,让我深深地感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相片中的院长和办公室主任都和我表达过想学习中国的太极拳。</b></h1> <h1><b>更难忘在喀麦隆过生日,科里安排同事买了生日蛋糕🎂,主任送我生日礼物🎁。</b></h1> <h1><b>大家的祝福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我被这来自异国的友情包围着,眼里涌出泪花,忘却了孤单寂寞,深感到幸福就在身边。</b></h1> <h1><b>中国医生的好朋友:沙六。放射科护士长,是基德市人,也是医疗队北方点所在地,他的父亲曾是基德市长。沙六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中国人很友好,他热情的邀请我和队员去他家里做客,是个典型的穆斯林家庭。</b></h1><h3></h3><h1><br></h1> <h1><b>去喀麦隆同事家做客,家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买的,他的儿子现在在喀麦隆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一个非常热爱中国的喀麦隆人。</b></h1> <h1><b>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嫁在喀麦隆的中国人,她的先生很优秀,是八十年代北京医科大毕业生,非常热爱中国,说的流利的汉语,家里地道的中式装修风格。</b></h1> <h1><b>每到过年,大使馆都要邀请在喀中国人一起欢度春节,这是老大使魏文华先生,在我们回国前已经离任退休。</b></h1><h1><b> 工作的顺利快乐,我已融入到了当地医院这个大家庭中,并与科室及医院的非洲朋友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离开了喀麦隆,真让我有点恋恋不舍,漫漫援非路,风雨两代情。回想这两年,踏着父辈的足迹,圆满的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我很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援非是我不能忘怀的人生经历。</b></h1><h1><b> 最后真心希望我们山西的援非路越走越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