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

yuyuyu~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font></h3> <h3>创作背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是在继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由叙事体(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讲唱文学变成了代言体(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杂剧,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开掘。《西厢记》通过崔张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崔莺莺和张生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和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h3> <h3>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写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说明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h3> <h3>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h3><h3>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h3> <h3>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h3><h3>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