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自己的故事——少华街第三小学“回归∙儿童”阅读汇报会

提着灯笼的萤火虫

<h3>  讲故事,也叫叙事,是我们的话语方式,也是教育的一种研究形式。少华街第三小学在学校管理文化上一直倡行叙事式的文化表达,每一位老师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生长和阐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于是,学校全体师生的阅读故事也开启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i>一盏灯,一本书,一个故事……</i></h3> <h3>  12月21日,戊戌年冬月十五,大雪深藏,冬至未至。一首首童谣打破了冬日的寂静,也开启了故事讲述的序幕:</h3><h3>盖!盖!</h3><h3>盖花楼。</h3><h3>花楼低,</h3><h3>碰着鸡。</h3><h3>鸡下蛋,</h3><h3>碰着雁。</h3><h3>雁叨米,</h3><h3>碰着的小孩就是你!</h3><h3>……</h3> <h3>  教师读书社团的青年教师们在传统歌谣中化身为儿童,用童声来表达对儿童立场的呼唤。</h3> <h1><b><font color="#333333">板块一:讲述我们的阅读故事</font></b></h1> <h3>  童谣诵读后,学校阅读负责人丁校长作开场汇报,她首先代表学校对前来检查指导学校阅读工作的区教研室的朱卫红主任和来自兄弟学校的读书负责人及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阐述了本次阅读汇报主题及其内涵:“回归∙儿童”——“回归”一是指向阅读的回归,告别纷繁复杂的形式,真正触碰到阅读的本质,获得自我的成长是阅读的最终追求也是行为准则。二是指向深入阅读后的思考即教育的回归,究竟教育要回归到哪儿?儿童。“我们今天想呈现的是讲述我们自己的阅读故事,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h3> <h3>  详实的调查问卷及分析、丰富的线下读书分享交流会、线上21天阅读打卡、《儿童立场》的专业领读及阅读共享以及活动背后的感人故事,瞬间温暖了全场,使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感受到了阅读的幸福和力量。“看,阅读是有力量的,阅读的老师眼中是有光的,热爱阅读的教师更是优秀的。”</h3> <h1><b>板块二:听,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b></h1> <h3>  成尚荣先生说: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立场才会萌发、生长。二(6)班的吴玲老师借助班班有读,给我们讲述了属于他们班的阅读故事,初识、启动、导读课、亲子共读、线上交流、线下分享,师生们在阅读路上牵手前行。大花脸、贴贴乐、鱼骨图、思维导图,这些一点一滴的阅读痕迹都是师生们迈向成长之路上坚实笃定的脚步。</h3> <h3><font color="#808080"><b>阅读故事还在继续——</b></font></h3> <h3>  瞧!三《4》班的小朋友们,把他们师生共读的美好时光搬到了舞台上,捧着心爱的书本,就像抚摸着好朋友的肩膀,畅快淋漓的角色扮演,读书时投入的神情,朗朗的读书声,高昂的呐喊欢呼,这,就是阅读带给他们的幸福。</h3> <h1><b>板块三:读童书,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b></h1> <h3>  教师为什么要读童书?怎么指导学生读童书?读什么?怎么读?——王璐璐老师的教师读童书的经验分享为老师们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窗户。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读到精美的儿童文学书籍呢?王璐璐老师说:教师首先要做到走在孩子阅读的前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无论老师怎么对孩子说读儿童文学的趣味和益处,都不如手捧一本儿童文学书籍跟孩子一起读起来。</h3> <h3>  只有热爱童书阅读的教师,才会清楚的知道孩子究竟喜欢哪些书,才会明白到底该推荐给孩子哪些书,才能打通和孩子一起共读、共享的交流通道。教师也只有读懂童书,才能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逐步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共同成长。</h3> <h1><b>板块四:走进《儿童立场》,发现藏在故事里的智慧</b></h1> <h3>  少华三小的教师阅读团队用1个月的时间深入研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在书中,成尚荣先生说,教育需要智慧,其实,教育就应是一种大智慧,而教育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我们认为,教育的大智慧,往往就藏在一则则充满暗示和提示的故事中。听故事和讲故事,是智慧生成的过程,讲故事,即把故事里的智慧找出来,而听故事,则是把别人的故事生成为自己的智慧。如何将书中的立场及精髓清晰的呈现出来,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助力,接下里的教师读书沙龙就立足“讲故事”的视角,尝试用讲述故事加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多元的阅读思考。</h3> <h3>  《鲜奶油蛋糕》——吃蛋糕的理由是儿童的一种智慧的方式,背后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h3> <h3>《墙上的洞》——也许最好的教学就是点燃孩子兴趣的火花。</h3> <h3>  《我的故事》——教师是谁?教师是和儿童一起创造故事的人。</h3> <h3><br></h3><h3> 《蝴蝶》——一个和爱有关的故事,“伊莎贝拉”是故事中蝴蝶的名字,也是爱的别称。幸运的是,我们共同找到了它。</h3> <h3>  《遥远的声音》——对于儿童,最好的礼物就是健康,站在儿童的角度想一想,也许那些大人重视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吧。</h3> <h3>  《当教室里飞来哲学鸟的时候》——“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的理论如今读来,仍是学习儿童哲学的基础。</h3> <h3>  《英国女王的故事》——童心,就是真心,就是一颗创造之心,是对“童话般的结局”的最好注解。让我们重温自己的童年时代吧,让我们做回儿童吧。</h3> <h3>  7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智慧的火花在点燃。最后,全场教师齐声诵读陶行知先生的《教师歌》,此次阅读汇报圆满结束。</h3> <h3>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的自序中说: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故事,是一个反思、梳理、提升的过程。我们少华三小用“故事”的视角切入到学校管理、教师发展、书香校园建设等方方面面,正是源于对每个教育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视角,更辽阔的发展坐标的期待。讲好自己的故事,展望无限可能的未来。</h3> <h5><i>谁见过那地方,那里物华天宝,<br></i><i>那里有茂密的柞树林和肥沃的土地,<br></i><i>那里的水花欢快地喧闹,<br></i><i>那里被月桂树覆盖下的山岗……</i></h5><h5><i> ——普希金</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