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故宫宁寿宫区,品读历史

枫叶微语🍁

<h3>这里是一座微缩的紫禁城,这里是皇家理想的养老之所,这里就是位于故宫东北部的宁寿宫区,现为故宫珍宝馆。</h3> <h3>宁寿宫区四周筑有高大的红色宫墙,全组建筑在皇宫中自成体系,仿紫禁城中轴线上前三殿和后三宫体制建成,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原是康熙帝为奉养母后而建,后改建于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准备在位六十年后做太上皇时使用而预建。整个宫区南起九龙壁,北至贞顺门,可分为四部分:一为皇极门内的皇极殿和宁寿宫;一为养性门内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处;一为东路的畅音阁一带;一为西路的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h3> <h3>锡庆门是联系宁寿宫区与紫禁城各处的重要枢纽。</h3> <h3>九龙壁——气势磅礴光彩照人!九龙壁是宁寿宫区前的琉璃照壁。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龙居中,瞠目张颌,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最外两侧各有黄紫两龙,升降起伏,动感十足,加之浮雕塑造技术,形成很强立体感,配上亮丽黄、蓝、白、紫颜色,使其蟠龙形象突出,雕塑精美,颜色绚丽。</h3> <h3>九龙壁正龙。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这条黄龙分隔在居中的独立空间中,且是惟一正面的一条龙,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h3> <h3>九龙壁“木腹龙”。在整体七彩琉璃九龙壁上,有一条是以楠木雕成龙腹,并辅以白漆,以假乱真。这是这么一回事呢?据记载,九龙壁要用270块七彩琉璃砖拼接而成。相传负责烧造七彩琉璃瓦的工匠们足足烧制了四十九天,但在安装时这块不慎摔碎,一位工匠为了补救连夜硬是用楠木雕成了一块龙腹,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忙安装上。如今,你只要站在这座宽29.4米、高3.5米的九龙壁前,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砖瓦,就是当年这位工匠用楠木雕成的,这既是智慧和精湛工艺,或者更暗含着身家性命。</h3> <h3></h3><h3>透过皇极门正中的壸门,明黄正龙蟠绕居中,它是三座著名九龙壁中惟一正龙,代表着至高无上。中国现存三座著名九龙壁:一是山西大同九龙壁,特点高大,明代建;二是北京北海九龙壁,特点龙多,635条龙;三是北京故宫九龙壁,特点最精美,颜色绚丽。</h3> <h3>皇极门。皇极门是宁寿宫的正门,宫墙高大,采用三券七楼琉璃砖牌楼门形制,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地位非同一般,它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h3> <h3>皇极门牌匾不知去向,挂匾的架子尚存可见。</h3> <h3>皇极门内是一开阔的大庭院,庭院正北是宁寿门。</h3> <h3>庭院中的井亭,其造型从外部观看就像一座凉亭。</h3> <h3>井亭的顶部正中开有露天洞口,为什么做成这种露天的呢?古人认为如果井水不见阳光,就会变得阴寒,人吃了会对身体不利,所以要开顶见天光。另外,顶上开口正对下面的井口,可以从井口察看井中水面,知道水的深浅便于取水。而且有时因为水位低,需要借助长竿提水,亭顶开口利于长竿上下,掏井的时候也是需要用长竿。所以井亭顶部开有露天洞口,功能多,设计科学。</h3> <h3>宁寿门。宁寿宫的正南门原为宁寿门,乾隆年间,又在宁寿门之前,建了皇极门。皇极门内,是宁寿门。宁寿门的建筑式样以及它两侧的八字形琉璃影壁,都与乾清门相近。</h3> <h3>宁寿门前一对鎏金铜狮。位于宁寿门、养心门、养性门前的鎏金铜狮,在其胸前或铜座上都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特别是外东路的宁寿宫区域,是乾隆帝准备做满60年皇帝后归政当太上皇而修建的,其中宁寿门前的鎏金铜狮,是乾隆帝旨意宫中造办处将两座旧天文仪器毁掉后,铸造成的一对铜狮,红铜用去6435斤,五次镀金用去300余两金子。</h3> <h3>宁寿门背面,北上方是皇极殿。</h3> <h3>皇极殿。皇极殿是紫禁城外东宫中轴线的最重要的建筑,为宁寿宫建筑群内第一大殿,形制上略低于太和殿,是太上皇接受群臣朝贺的地方。坐落在一座汉白玉须弥座式高台上,四周有护栏和排水螭首。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始改建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太上皇接受群臣朝贺的地方。</h3> <h3>皇极殿位于崇台之上的主位,居整个外延的重心,殿顶为代表皇权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式,气势庄重,从建筑上突出了太上皇的尊贵与威严。紫禁城三大殿之太和殿早期叫皇极殿,后来改为太和殿,乾隆帝改建将此处又叫皇极殿,就是做太上皇时,此殿的地位相当于太和殿。“皇极”出自《尚书》“皇建其有极”,意为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h3> <h3>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现仅存石亭)。日晷和嘉量一起陈列在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前,代表着皇帝皇权天授,拥有国家的法度和权利。</h3> <h3>天灯和万寿灯石座。在皇极殿的丹陛上下,有四个六方须弥石座,上面雕刻着有趣的神兽,里面还有个像火盆儿一样的东西,这是天灯和万寿灯的灯座。皇极殿是乾隆帝为了做太上皇而修建的,它的外部酷似乾清宫,这两对儿灯座儿也是乾隆帝下令仿造乾清宫而制作的。今仅存其座。</h3> <h3>“仁德大隆”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真迹,悬挂在皇极殿外。真迹匾额上方有慈禧太后留下的三枚印。 </h3> <h3>皇极殿殿内有四根沥粉鎏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古代建筑房屋的定义为,四根立柱之间的空间为一间屋。皇极殿就是面阔九间, 深五间房屋, 帝王“九五之尊”的制式。皇极殿的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将外檐改为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h3> <h3>皇极殿祝寿——千叟宴。千叟宴首创于康熙晚年,康熙帝为了庆祝60寿诞曾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他当时谕旨年65岁以上年长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聚宴。康熙帝年届69岁时,为预庆自己70岁生日,又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乾隆帝最敬仰他的祖父康熙,处处以康熙为榜样,他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乾隆五十年举行过,第二次是乾隆帝以85岁高龄退居太上皇的同时,再举千叟宴,与宴者共3056人,成为乾隆盛世的最后一笔。</h3> <h3>皇极殿传位庆典——千叟宴。嘉庆元年(1799年)元旦(春节),乾隆帝在执政满六十年后,在太和殿举行隆重授受大典,乾隆帝亲自将皇帝玺印授给嘉庆帝。初四日,在此再举千叟宴,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坐在皇极殿御座上,嘉庆帝为太上皇献上衮衣彩舞,进上万万寿酒,并率天下老叟八千余人,山呼万岁,欢欣拜舞,一时丹墀上下,紫垣内外,欢声若雷。这次千叟宴中最老臣民是106岁的熊国沛,其次是100岁的邱成龙,他们都没有官职,在宴上接受了太上皇赐给的六品顶戴,九十以上没有官职的老叟受赐七品顶戴。</h3> <h3>接出来的台基——千叟宴。皇极殿宁寿宫一带,两殿廊庑的基座上面用石板接出了近一米宽度,下面用石条制成,这些台基上接出来的部分,就是为了举行摆放餐桌而专门设置的,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叟宴。</h3> <h3>皇极殿屏门背面慈禧太后题写匾额“永绥多佑”。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贺礼。每年的元旦、上元、冬至等重大节日,慈禧太后都要在皇极殿端坐宝座,接受光绪帝率王公百官的朝贺。“庚子拳变”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就是从宁寿宫出逃的,“辛丑回銮”后,慈禧经常在皇极殿接见外国公使。七十大寿时,曾在皇极殿接见西方各国使臣祝贺。</h3> <h3>慈禧太后题写匾额“圣膺嘉佑”。穿过此门便是宁寿宫。皇极殿也是故宫惟一一座游人可穿殿而过的宫殿。</h3> <h3>慈禧太后题写匾额“亿龄祉福”。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于中南海仪鸾殿。明清两朝的制度规定,太后死后梓宫均停放在慈宁宫,并在慈宁宫举行丧礼,而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却在临终遗命要在皇极殿治丧。于是,慈禧的梓宫便由中南海移到了皇极殿,由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臣参加的丧礼便在这里举行。</h3> <h3>东、西两壁的纰庐帽上光绪帝题写匾额“淑风嘉祥”、“永受嘉福”。殿内多处都悬挂匾额、匾联,多为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御笔。当年慈禧太后60寿宴,将乾隆帝御笔匾额改换成有关庆典的内容,如今挂在殿堂内外的牌匾仍可看出庆典字样。</h3> <h3>东、西各有光绪帝题写匾联“九如凝厘”和“璚琯添筹”。</h3> <h3>金碧辉煌的大殿内上上下下真可谓是金龙的天下,扇门上、藻井上、金銮宝座围栏上、沥粉鎏金金柱上等等,都是形象生动的金龙,都是精湛的艺术品,精湛的雕工, 将龙的威严和神圣彰显无遗。</h3> <h3>古人云“太平有象”。大殿内金銮宝座左右各有一尊大象,大象背上是吉祥如意的花纹装饰,其上驮着宝瓶。“瓶”跟“平” 同音, 寓意托着宝瓶的大象, 能为天下带来太平以及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h3> <h3>殿内青铜香炉和掐丝珐琅香炉</h3> <h3>衍祺门。皇极殿两侧是庑房,中间设院落门。东庑房的院门叫衍祺门,庑房与宫墙间夹道内的房屋,现为珍宝馆。西庑房的院门叫昌泽门。</h3> <h3>珍宝馆珠光宝气——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明万历年(1573~1620年)。这些文物历经岁月淘洗,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物证。</h3> <h3>垂花门。在皇极殿的两山与庑房间筑卡墙,建有东西两座垂花门,又将大院分为前后两个小院,从两侧的垂花门进入便来到了宁寿宫。</h3> <h3>皇极殿后是宁寿宫,两座大殿之间有宽阔的石甬道相连。从平面布局来看,这个由甬道贯穿的王字形台基承托着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前后呼应连成一气。</h3> <h3>宁寿宫。“宁寿”取自“宁咸万国,寿先五福”,有天下天平、健康长寿之意。宁寿宫形制上同于坤宁宫,康熙帝初建时作为宁寿宫后殿,乾隆朝改建时将前殿宁寿宫的匾额移来,就成了宁寿宫单体建筑了。这座宫殿在清代主要用于祭神。</h3> <h3>宁寿宫背面(北)。乾隆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这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h3> <h3>石鼓馆。现在宁寿宫为石鼓馆。石鼓共十面,均为花岗岩材质,每个重约一吨,其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迄今已2000多岁,堪称镇国之宝。公元627年,十面石鼓被唐代牧民发现,因上面有大量神秘文字,笔法奇异,无人能识,被认为是天赐之神物。唐灭亡后,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石鼓被盗运一空。公元1110年,十面石鼓得以团圆。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御史大夫王檝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十面石鼓并保存之。元明清三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十面石鼓随着故宫国宝不断迁徙,抗战胜利后从重庆运回南京。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撤退台湾时,十面石鼓被运至机场,因太重飞机无法托运只好留下。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在它们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更显珍贵。</h3> <h3>镇国之宝【“吾车”石】此篇叙说游猎开始情景。诗五章。首言车马强盛,次言公卿和乐,三叙弓矢精良,四叙游猎所见景物,五纪狩猎所获。是一篇意态悠闲的游猎诗篇。</h3> <h3>每一个石鼓后面都有灯箱,灯箱板内容分三部分,上部分为现存文字拓本,中间为北宋拓本,可以明显的看出,北宋拓本的文字磨损更少、更清晰。下部分为翻译过来的楷书版本。</h3> <h3>镇国之宝【“乍原”石】(损毁)。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一屠夫家中找到了失踪的“乍原石鼓”,然而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下图)。石鼓上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公元1110年,“乍原石鼓”被运抵京城,10面石鼓得以团圆,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h3> <h3>【石鼓文音训】除了10面石鼓外,还有一个刻石引人关注。此石为1339年元代人潘迪整理并撰写的《石鼓文音训》刻石。音训,取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之意。正文内容取宋人考订石鼓刻石内容之说,引经据典,并列自家按语。此刻石是考订石鼓文内容的具有文献性的实作,具有重要意义。《石鼓文音训》的背面有历代文人咏石鼓的歌赋:唐代韩愈、宋代苏轼、元代周伯温、明代朱国祚。</h3> <h3>自宁寿门东西两边建起连檐庑房,沿院落周围转折而北,作抄手廊房式,与后殿宁寿宫相接。</h3> <h3>宁寿宫两侧各有三间庑房,中间开穿堂门,通往养性门。</h3> <h3>养性门。养性门位于宁寿宫北面,是宁寿宫全宫后寝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门内各殿原是乾隆帝退位后的休养之地。养性门仿乾清门,但规模略低于乾清门。门前鎏金铜狮一对。</h3> <h3>从养性门进入,有一座与皇宫西侧的养心殿形制相同的宫殿,这座宫殿名为养性殿,它是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h3> <h3>养性门与养性殿之间围成了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的中间有两颗高大的白皮松,给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一分灵秀。</h3> <h3>养性殿。中国古代儒家正统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想做一个君子就要善养自己的本性,使它不迷乱,这就叫修身养性。养性殿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此殿是乾隆帝预备自己退居太上皇以后的住所,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乾隆帝为此撰诗曰:“养心期有为,养性保无欲。有为法动直,无欲守静淑。放弥与退藏,一起应一伏。伊余居养心,勤政恒自助。久而弗肯懈,可以盟幽独。设诚六十年,八旬有五足。允宜归大政,余日享清福。是用构养性,一仿养心屋。引义为长言,如愿未敢卜。”这首诗原来悬挂在养性殿的东壁上。乾隆帝在退居太上皇前,多次在养性殿举办内宴,但是后来作了太上皇之后的乾隆帝因为离不开起居六十年的养心殿,没有移住在这里。(内部装修)</h3> <h3>养性殿西边有宁寿宫花园,是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宁寿宫时在后区西部南北长160米,东西宽约40米的窄长地段内建成的花园,以备乾隆帝归政游赏,所以又称乾隆花园。(正在装修暂时不对外开放)</h3> <h3>宁寿宫自乾隆帝以后一百年间,一直无人入主。因为这座宫殿是专为太上皇准备的,乾隆帝在谕旨中说:“若为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乾隆帝为将来的宁寿宫主人设立了很高门槛,其后的百年间,没有哪位皇帝能获得这种资格。但是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慈禧太后本应移居慈宁宫养老,但是这位不可一世的太后却住进了宁寿宫。</h3> <h3>慈禧太后在养性殿进膳。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住乐寿堂时,养性殿是她经常临御的地方。慈禧的寝宫是养性殿后面的乐寿堂,每天的两膳却是在养性殿进膳。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是晚清宫廷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最值得一提的是,进膳时慈禧每道菜最多吃三臽,目的一是不让人知道她喜好那道菜,以防止别人猜中她的心思;二是防犯菜中有毒害她的成分。</h3> <h3>乐寿堂。乐寿堂名出自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养性殿北面的乐寿堂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乐寿堂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字贴石刻。【理解:“仁者乐山” ——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h3> <h3>乐寿堂是乾隆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但乾隆退位后仍然住在养心殿训政,所以他并未真正在这里住过。但是,乐寿堂却为一位利欲熏心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她就是慈禧太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举行了大婚典礼,这标志着皇帝正式成年亲政,而慈禧则失去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按照清朝规定小皇帝亲政后,太后都住到慈宁宫颐养天年,慈禧却自比乾隆帝住进了宁寿全宫。除了储秀宫外,乐寿堂是她的第二个寝宫。</h3> <h3>乐寿堂内的东西侧陈设玉山和玉瓮,东为丹台春晓图玉山,西为雕云龙纹玉瓮。玉瓮可盛水,象征海,称之海缸。古时把中国大陆东面的海均称为东海,天下有四海,惟东海浩大。古人称南极星为寿星,象征长寿,南山象征南极星。当玉山与玉瓮组合为一对陈设于乐寿堂明间宝座前的东西侧时,则象征寿山福海,与“乐寿”相互辉映。</h3> <h3>雕云龙纹玉瓮。由新疆和田玉琢制,重约5千斤,如意馆画样。乾隆四十一年发往扬州进行雕琢,于四十五年送抵北京,陈列于乐寿堂明间。瓮内刻有乾隆帝御笔《玉瓮记》,称虽统一回疆,拥有玉山,但制作玉瓮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子孙,以为殷鉴。</h3> <h3>丹台春晓图玉山。玉山开采于新疆和阗,重约三千斤,于乾隆四十一年由方琮、邹景德绘制南山积翠纸样,交两淮盐政寅著负责承办,于四十五年完成运抵北京,陈设于乐寿堂明间。次年乾隆帝御题玉山名日“丹台春晓”。</h3> <h3>乾隆镌刻御制诗《咏和阗玉丹台春晓图》:“一帧当门竖若屏,琢磨写较笔还灵。丹台图出晓春丽,石室名传季道馨。青质白章如设色,镂峰刻树自成形。仙童采药云衢返,太一炉前守六丁。”</h3> <h3>明间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御题“与和气游”匾,两侧对联曰:“座右图书娱画景,庭前松竹霭春风。”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h3> <h3>慈禧太后寝宫。慈禧太后晚年独揽大权。为仿效当年太上皇乾隆帝,遂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将居处从内西路的储秀宫迁至乐寿堂西暖阁,这是按照当年原状重新布置的慈禧寝宫。</h3> <h3>慈禧太后寝宫局部。寝宫被一个精美的木制雕花落地罩分成两个部分。每天早晨慈禧起床后,在这里梳洗完毕,就到乐寿堂堂屋正中的宝座上坐下,接受光绪帝和后妃的问安,然后在皇帝陪同下用膳。慈禧虽然不再垂帘听政,但她在宫中的权势却没有改变。</h3> <h3>乐寿堂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的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的装修相衬托,显得雍容华贵。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即下诏书公布和珅二十条罪状,其大罪十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断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h3> <h3>中国最大玉雕。在乐寿堂北间陈设的大禹治水图玉山,这块玉石出自新疆和阗密勒塔山,重约九千斤。玉石运抵北京后,乾隆四十六年谕令内府所藏宋代名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进行设计,制成腊模,然后运往集天下玉雕能工巧匠的扬州雕琢,历时六年,于乾隆五十二年运抵北京,五十三年正月陈设于乐寿堂明间北厅。玉山雕琢工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但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壮丽史书,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现存最大玉雕,雕工精绝,充满动感,达到了玉器制作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玉中之王”。</h3> <h3>玉料取自海拔近四五千米山脉,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单是把这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两三年时间。清代黎谦的《瓮玉行》中记载了当时运送一块数千斤玉料情形: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不言而喻。大禹治水图玉山,从开采到最后全部完工,历经十余年,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粗略估算,至少数十万人工,耗白银更是不计其数。</h3> <h3>乾隆帝御制文《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刻于玉山背面上,乾隆认为以内府所藏《大禹开山图》为蓝本,将大禹治水的场面雕刻于玉山上,是因为“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功垂万古德万古”,以永远弘扬大禹的伟业。并宣告称此器历经万里,耗时十年告成,因此“吾更有后言”,他在御制文《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中称:“获此巨珍,以传古王圣迹,非耳目华嚣之玩可比也。因即免其每岁春贡之玉,着为令典,以示体恤。后之人思艰图易,抚驭有方,征求勿事。慎守《旅獒》之训,以凝承大宝,庶不负予制器垂裕之深衷耳!”下部乃刻有篆书的“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h3> <h3>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方玺印</h3> <h3>公元1755年乾隆平定准噶尔,西域的平定,预示着大规模的玉石开采和制作即将拉开序幕。昆仑山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终年积雪,美丽的和田玉大部分就静静地躺在这里,每年六七月山洪爆发。洪水将大量的山石冲刷到了白玉河的下游,最坚硬的玉石被搬运和冲刷后幸存下来,就是今天称为玉中极品的籽玉。乾隆帝命令工匠穷尽技巧制造出花样繁复的玉器,创造了玉器雕刻的一个巅峰。</h3> <h3>公元1767年,来自新疆的春季进贡清单中,仅这一次就有79块和田贡玉,在当时,每年会有4000斤和田玉送到京城,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0000斤,如此大量开采,到清朝末期,真正的和田玉料已非常稀少。今天更是千金难覓。</h3> <h3>如今200多年过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紫禁城里无数的奇珍异宝也历尽劫波,或消失,或损毁。可这座《大禹治水图玉山》,却奇迹般地安放在原地,从未移动半步,也未损坏分毫,可能与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关,这也印证了乾隆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诗:“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悔”。</h3> <h3>白玉错金嵌宝石碗。乾隆时期,宫殿里的玉器陈设突然增多了,且室内装修亦出现了大量的玉器镶嵌,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个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h3> <h3>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的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字帖石刻。</h3> <h3>琉璃花池</h3> <h3>颐和轩。颐和”出自《周易》颐卦,“养正则吉也”。“颐和”含有百岁之义,《礼记·曲礼上》称“百年曰期颐”。颐卦卦辞有“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句,所以颐卦中含有灵龟,灵龟最善颐养,要保持灵龟的颐养正道,延长寿命。</h3> <h3>颐和轩所悬挂对联中含“春”字。颐和轩明间挂匾曰“太和充满”,联曰:“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在太上皇宫中轴线上的重要位置上颐和轩有三幅带“春”的对联,显然这是乾隆的有意为之。</h3> <h3>颐和轩所悬挂对联中含春字。颐和轩后厦挂匾曰“导和养素”,联曰:“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h3> <h3>明间靠后檐以紫檀雕龟背纹嵌黄杨梅花夹纱槛窗隔断分隔成南北两厅,南厅隔断上挂“太和充满”匾,柱上挂对联“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心物性间”,南门内上悬“颐和轩诗”挂匾,柱上挂对联“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h3><h3><br></h3> <h3>轩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边墙壁上的两幅长长的书法作品,这两幅字是乾隆帝的御笔,东边《西师诗》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记录了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奇功。西边《开惑论》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讲述乾隆平定回部上层分裂者叛乱的伟绩。两幅字均为白色,刻在暗红色的木壁上清晰醒目。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文采的一个皇帝,他爱好文史喜欢读书,而且极爱做诗。据说,他留下来的诗句有万余首。</h3> <h3>板墙雕龟背纹嵌黄杨梅花槛窗</h3> <h3>乾隆御笔“挹明月”。从颐和轩正门进,走到后厦时,看见第一座月亮门,如同一轮明月,好像是刚从水中舀出来一样。</h3> <h3>在紫禁城这座神秘的皇城里,有一座外表看来就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宫殿,是乾隆帝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地方,由乾隆本人亲自参与设计,他把当时最好的工艺、最上乘的材料都运用到这里的内装饰上,这就是紫禁城最神秘的宫殿倦勤斋。</h3> <h3>倦勤斋,顾名思义就是倦于勤务、休憩颐养之地,是乾隆帝为自己退位后“颐养天年”而预建的。在古建筑中,装修最豪华的是清代,清代装修最豪华的是乾隆时期,而乾隆时期装修最豪华的就是倦勤斋了。倦勤斋共5920平米,涉及珍贵材料300多种,已经失传的工艺100多种,这一艰巨的修复过程就翔实地展现在纪录片《抢救倦勤斋》(共三集)中。</h3> <h3>倦勤斋,这个从前为皇帝一个人建造的建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对世界开放,乾隆帝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环境,一个充满艺术品的空间,一个从权力隐退下来的居所,然实际上乾隆帝从未在他创造的居所中度过一天。当他1799年,以88岁高龄去世的时候,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也以乾隆花园告终。来自东方古老的传统工艺与西方的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完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修复工程。乾隆花园的修复将持续到2020年,到那时,这个无比辉煌的文化遗产将重获新生。</h3> <h3>扮戏楼。扮戏楼的北面是畅音阁,再北面是阅是楼。扮戏楼为两层楼,其功能就是后台,演员穿戴化妆的场所,戏台就是畅音阁大戏楼。</h3> <h3>畅音阁大戏台。养性殿东面的畅音阁就是在酷爱戏曲的乾隆帝主持下修建的,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档次最高的戏台。台基1.2米,通高20.71米,上、中、下三层檐下各悬畅音阁、导和怡泰、壶天宣豫三块匾额,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称之为福台、禄台和寿台。台面中部设有地井,盖板可以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禄台和福台均将前沿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h3> <h3>寿台面积210平方米,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都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达禄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的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h3> <h3>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面挂联:“东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清代最著名的皇家大戏楼有三个,一是皇宫的畅音阁大戏楼;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h3> <h3>慈禧太后当政时期,每逢大节日就来到畅音阁看戏。关于慈禧看戏,历史上还留下许多故事。有一次。著名京剧演员陈德霖到宫中演玉堂春,唱词中原有“羊入虎口,有去无还”,因为慈禧属羊,就灵机一动临时将唱词改为“鱼儿落网,有去无回”。慈禧听了果然很高兴。而另一位演包公的演员不知变通,当他唱到“最毒不过妇人心”时,慈禧勃然大怒,把全体演员都轰下了台,铁面无私的包公还被打了80竹杆。</h3> <h3>阁是楼。阁是楼位于畅音阁大戏楼的北侧,为清宫观戏场所。观戏之后,常在这里饮宴。皇帝、太后和皇后观戏的座位在阅是楼内,蒙恩一同观戏的王公大臣只能盘坐在回廊下,这对年老的大臣来说是一件苦事,张之洞在慈禧晚期多次应召观戏,长久盘坐在地上,每每两腿酸软,站不起来,苦不堪言。</h3> <h3>畅音阁和阅是楼</h3> <h3>珍妃井。颐和轩北面的一个不大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上面加着石井圈,本来这只是一口普通的水井,但是这口水井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这是光绪帝的爱妃珍妃遇害的地方,因此被后人称为珍妃井。珍妃是清朝光绪第的宠妃,她同情并支持光绪变法维新的主张,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后,光绪被拘禁瀛台,珍妃被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仓惶出逃,行前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投入此井内淹死。美丽清纯年仅25岁的珍妃就这样香消玉殒了。</h3> <h3>珍妃被人从井中打捞出来时,面目如生,尚未腐烂。之后被草葬于京西八里庄,宣统年间才移葬于九龙峪。据说光绪帝是在第二年随慈禧太后回京后才得知珍妃一年前惨死之事,光绪帝只能暗自饮泣,在密室中悬挂一张珍妃旧时的床帐,不时徘徊帐前,从这件事上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后的尖刻和狠毒。</h3> <h3>怀远堂。珍妃的姐姐瑾妃曾经在这里摆了一个小小的灵堂,叫怀远堂,以纪念她冤死的妹妹。</h3> <h3>贞顺门。当年慈禧太后西逃,就是从贞顺门出去,此门外已为慈禧太后一行匆忙备好了的马车。</h3> <h3>后记:宁寿宫区各个庭院精致小巧紧凑,带给人的古典意趣、建筑与人的亲和感、细节的美,紫禁城的其他宫区无一可比。宁寿宫区的养性斋、倦勤斋、景祺阁、乾隆花园等因装修暂时不开放,乾隆花园的修复将持续到2020年。期待到那时,整个宁寿宫区能全部对外开放,期待这个无比辉煌的文化遗产将重获新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