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日昼夜的头脑风暴,五味杂陈,心中掀起万卷狂澜。汗颜,与傅国涌老师等名家相比,自己读书甚少,浪费了多少大好光阴。激动,名家分享的读书故事和观点,为我打开一扇窗,看到未来的美好。奋起,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现在起,读书,读书,读书,找到自己。</h3><h3>今天,已是第二日——走进“有智慧的课堂”,亦然精彩无限。</h3> <h3>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的王根富老师执教《天蓝色的彼岸》,这是<font color="#ed2308"><b>整本书的教学</b></font>,对于整本书的教学,非常值得去学习研究的。</h3><h3>一、整体感知主人公“哈里”形象:</h3><h3>给“哈里”加个人设。“全世界就是我,我是全世界”</h3><h3>死后,什么样子?“全世界没了我,生活继续”。</h3><h3>二、探究重点句段:</h3><h3>整本书,你认为哪个情节使他做出了这样的改变?</h3><h3>四人小给合作读杰菲给哈里写的那篇作文,用表格做出分析,感受人要“自我认识,正视自我。”</h3><h3>写出哈里姐姐的心声。懂得“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人对话,就是和自己对话。”父亲也是有很多要告诉他的,放录音:“哈里,你还好吗?……没人代替你的独一无二。”认识到要“珍视自己”。</h3><h3>三、如果真可以假设,哈里他愿意去天蓝色的彼岸吗?悟得:</h3><h3>未知生,焉知死。——《论语》</h3><h3>未知死,焉知生.——上课的我们</h3> <h3>该我上场了,我执教统编教材的<font color="#ed2308"><b>小古文</b></font>《司马光》。用哪所学校的学生?学生课前预习到什么程度?我一无所知。万一杭州的学生水平很高,我教学两篇文章课堂容量不能满足怎么办?干脆两手准备,一是保留原样,二是再加文章。思来想去,我又补充了《杨氏之子》,这样三个少年,司马光机智、王戎理智、杨氏子礼智。</h3><h3>实际上课证明,我添加对了。白马湖小学的学生素养很高,他们已读过许多文言文,因此学习得轻松、理解得深刻。如提出:司马光是宋朝时的,已经有纸了,怎么还写文言文?《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前的停顿是否出错?</h3><h3>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同学纠错的能力、思考力、记忆力,都令我惊艳。</h3> <h3>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的盛煜辉执教<font color="#ed2308"><b>初中文言文</b></font>《马说》。该与小学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呢?我很好奇。</h3><h3>一、导入:你遇到了什么委屈?引出韩愈的《马说》也量篇不平之作。</h3><h3>二、出示韩愈观点的句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学生读。然后找“人之于言也亦然”的句子。</h3><h3>三、读正确:纠正“食”读音,“一石”的“石”的读音。然后齐读。</h3><h3>四、读理解:同桌俩翻译这篇文章,全班交流。</h3><h3>五、体会情感:你读到作者对千里马的遭遇怀有怎么样的情感?方法介绍:1.结合文章具体的虚词,感受它表情达意的作用。2.关注文章的特殊句式(反问、设问、排比、感叹等),感受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感受到韩愈的文风。</h3><h3>六、拓展阅读,读懂韩愈。补充“愈生三岁而孤……擢进士弟。”“科考、仕考遭遇”。《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节选)《后十二九日复上宰相书》(节选)</h3><h3>百家争鸣:你认同“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没有伯乐,我们该怎么办?</h3> <h3>北京十一学校龙樾中学的李志超老师讲的是一堂<font color="#ed2308"><b>历史阅读课</b></font>——《历史中的林则徐》,历史阅读课我第一次听,满满期待。</h3><h3>一、林则徐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印象?用一至三个词写下来,在词的一边写上事件。</h3><h3>风流倜傥(能力、诗歌、敢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信。)</h3><h3>正直清廉、勇敢(虎门销烟)</h3><h3>牛(官任苏州)</h3><h3>一、虎门销烟事件。</h3><h3>1.出示地图,介绍中国、英国位置,贸易事件(中国茶叶、丝绸销往英国,英国白银外流;英国便往中国销鸦片,中国当时两种声音,1939年林则徐到广州,把收缴来的鸦片销毁、把中国人拘捕,留下英雄形象)。</h3><h3>2.历史中的林则徐。看看史学家怎么看待林则徐,读材料1和2,每个小组必须得出一个答案。</h3><h3>怂(有想法,但不敢说出来)</h3><h3>两面性(表面大丈夫,但内心希望别人去做)</h3><h3>二、读材料3、4、5,这是他自己写的信、奏折,小组讨论6分钟,看看他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h3><h3>迷之优越感(没把英国当作平等国家)</h3><h3>自负、眼高手低(中国人产品是外国人的必须品)</h3><h3>片面、人格分裂。</h3><h3>三、评价历史人物</h3> <h3>下午,是鼎石国际学校杜静卉老师带来的<b><font color="#ed2308">高中课IB课程</font></b>《如何评价叙事文本——龙应台的<语言>》</h3><h3>一、分组自学。</h3><h3>5个组,一个组一个任务分开学习(8分钟)。一个组负责结构,一个组负责写作技巧(修辞、抒情方式),一个组负责语言风格(包括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组负责概括内容、提炼主旨,最后一个组谈读过之后有什么触动,吸收了什么养料。</h3><h3>提供工具(小组学习的表格)</h3><h3>主持人、记录员、发言员、板书。</h3><h3>二、全班交流。</h3><h3>第二组交流写作技巧时,师要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比喻,早说出本体、喻体,这种比喻的好处。同时,让第一组的同学结合二组的汇报,进一步思考自己梳理的结构。教师提升性点拨。</h3><h3>三、小结提升。</h3><h3>运用这种表格的梳理方法,学其他类体裁的文章。</h3><h3>龙应台那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这一篇呢?</h3><h3>她的课,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评课环节</b></font></h3><h3>王璐老师评小学的两节课:</h3><h3>特别奇妙,一南一北,一男一女。《天蓝色的彼岸》,实际上是生命教育,死后才知生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姐姐写信环节特别喜欢;《智慧少年》文言文教学,是生的教育,是活着就要做个有智慧的孩子,特别喜欢毕老师最后环节,把三个小孩子串起来讲,特别巧妙。</h3><h3>傅国勇老师评初中两节课:</h3><h3>《马说》稳,四平八稳;平,中规中矩,平淡如水;实,实打实,围绕字词句咬文嚼字。既是优点,又是缺点。挖掘还不够深,中国话最多的是“留白”,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是“诵”,节奏感,是在背诵中背出来的。重点语言、文体、韩愈,要唤醒古文的生命。</h3><h3>《历史中的林则徐》,是我听过的第一节历史课,充满了青春激情,用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可对林则徐其人,戏份不足。从细节上来说,展示了一张地图,但中国的地图是现在的,外蒙古没有标上蓝色的;鸦片的输出时,需要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是私人行为,不是国家行为;再就是纵深要到1793年,乾隆皇帝认为天朝大国不需要和英国人做生意,断绝拒绝英国人做生意的要求,让学生知道因素众多。课还可以更有趣一点,有故事性一点儿。</h3><h3>实则,评课环节远远没有结束,包括中午吃饭短短的40分钟,大家依然在论、在谈。主要是找缺点,谈改进措施。听着听着,我马上对自己的课作新的调整,要淡化理解,重在诵读,最后再补充司马光后来成就的文字。教无止境!</h3><h3>这种学术研讨的氛围太美好了,连空气中都充满着美的味道。</h3> <h3>五节课下来,惊喜地发现尽管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可这些课有众多共同点:</h3><h3>第一:学为主体。课堂上都让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先自学,然后交流讨论,教师点拨。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各自分享文本解读的阅读会。教师不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通过提问和点播,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h3><h3>第二:注重整合。每位教师都围绕一个主题,补充大量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综合,足见教师寻找材料的重要性。</h3><h3>第三:激活思维。教师都抛出启迪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对于答案,也没有过度追求统一,珍视学生见解。</h3><h3>第四:读为主线。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解决语感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读。</h3> <h3>真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论坛。盼望北方论坛也早日到来!</h3><h3><br></h3><h3><font color="#b04fbb"><b>摄影:半书房老师</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