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妙玉(3)

王司南

<h3>妙玉的再次出场,是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的时候。</h3><h3><br></h3><h3>这天,她给宝玉送了一张小纸条,是粉红色的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h3><h3><br></h3><h3>宝玉不知怎么回复,正要去请教黛玉,路上却遇见了邢岫烟。而邢岫烟,是解开妙玉的又一把钥匙。</h3><h3><br></h3><h3>原来她们曾做了十年邻居。当初妙玉在蟠香寺修炼,邢岫烟就在同一个庙里租房子住,仅隔一墙。两人自此熟络,是贫贱之交,且又有半师之份。时隔多年又在贾府的大观园中相遇,自此关系更加亲密。</h3><h3><br></h3><h3>可是当宝玉给邢岫烟看了妙玉的拜帖之后,邢岫烟却不由得笑了。她说,“他(妙玉)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礼数?”</h3><h3><br></h3><h3>当然,话虽这么说,邢岫烟同时也给了宝玉答案。</h3><h3><br></h3><h3>原来妙玉认为古人中自汉、晋、唐、五代、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是宋朝诗人范成大写的,铁门槛意指世家大族,土馒头为坟墓。</h3><h3><br></h3><h3>妙玉自称“槛外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因此宝玉的回帖谦称自己是槛内人,她便喜了。又,妙玉常赞庄子的文,也自称“畸人”,意为世上畸零之人。倘若回她“世人”,谦自己乃世上扰扰之人,她便又喜了。</h3><h3><br></h3><h3>这些话都是出自妙玉好友邢岫烟之口,可见这个闺蜜还算称职,很了解妙玉为人。而且,连她也都说妙玉为人放诞诡僻,难怪乎连老好人李纨也不大愿意去招惹她了。</h3><h3><br></h3><h3>在曹雪芹笔下,妙玉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七十六回,这次的出场也很是诡异。当时是中秋佳节,贾府中人赏月之后各自散去,独湘云黛玉二人没有去睡。</h3><h3>这也难怪,中秋佳节本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此时的黛玉已然父母双亡,加上她自己多愁善感,难免又要倚栏垂泪。</h3><h3>湘云为了安慰黛玉,便要中秋夜赏月联诗。于是二人到凸碧山庄这个清净无人的地方赏月,此时看家的婆子们早已睡下,时候已经很晚了。</h3><h3>此时二人看着皓月竹影,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顿觉神清气爽,便你一句我一句联起来。</h3><h3>只是因为黛玉心境悲凉,二人的诗句也愈联愈凄,待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之句,已然不能继续再联下去。</h3><h3>此时万籁俱寂,突然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不必再往下做。”</h3><h3>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妙玉。而这个时候已是凌晨了。</h3><h3>后面的情节便是,妙玉请二人到栊翠庵烹茶。然后以一己之力,将湘云、黛玉二人所联诗句的凄凉之风扭转过来,二人看了,俱是称赞不已。</h3><h3>在这一情节中,曹公表面上写的妙玉的诗才,但是却未必没有暗暗写妙玉的内心。</h3><h3>为什么妙玉和湘云、黛玉二人,会在中秋佳节的深夜不约而同的来到凸碧山庄这个清净无人的地方呢?</h3><h3>这样的“偶遇”,并不仅仅是偶然。更因为她们内心有着类似的悲伤和凄凉。</h3><h3><br></h3><h3>妙玉虽是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却同时也是一个花样年华的青春少女。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她又怎能不会想到自己逝去的双亲和圆寂的师父呢?</h3><h3>而此时,她又寄人篱下,日后又将怎样呢?她虽然对宝玉情愫暗生,可是自己的身份却是出家人。不但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即便能够表达出来,她同宝玉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h3><h3>人在悲伤的时候,总是想一个人静静,一个人走走。去一些僻静的地方,没有人的地方,卸下所有的伪装和面具。静静地,放纵一下自己的悲伤。而后,再戴上面具,隐藏好自己,坚强起来面对生活。</h3><h3>或许那个中秋夜,那个凌晨,妙玉正是这样一步一踱,不知不觉来到了凸碧山庄,却无意中发现了两个和她类似的人。</h3><h3>而直到此时,妙玉才真正展现了自己的诗才,那是连林黛玉都要称赞不已的诗才。可惜的是,后面的情节我们再也看不到原著了。</h3><h3>高鹗所续写的关于妙玉的故事,大体方向不错,只是未免写的笼统、武断,而又残忍、粗糙。</h3><h3>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妙玉在八十回之后的故事了,而她的结局也许不该只是被突然出现的强盗所掳走这么简单粗暴。</h3><h3>但是即便不能知道妙玉的结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前八十回那为数不多的描写,来深刻的认识这个鲜活的生命。</h3><h3><br></h3><h3>妙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h3><h3><br></h3><h3>一方面她喜爱老庄的思想,以槛外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禁不住拜帖和车轿的邀请而入住贾府。</h3><h3><br></h3><h3>一方面她是修行之人,向往清净的境界,本应该断绝七情六欲,清心寡欲;另一方面却又对宝玉暗生情愫,将自己杯子给他用,在他生日送去粉红色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拜帖;</h3><h3><br></h3><h3>她的一生都是在“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矛盾中挣扎,没有人可以对她施以拯救,她自己也不能够完成自救。所以她“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剧,几乎是注定的,也是难以避免的。</h3><h3><br></h3><h3>而妙玉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或许就在于她的真实。</h3><h3><br></h3><h3>她像极了我们患得患失的每一个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的张力。</h3><h3><br></h3><h3>或许,妙玉正像是她的栊翠庵中,那如胭脂一般迎着雪色盛开的红梅。她就在那一片白茫茫大地中,孤独而又凄美地盛开着,鲜艳而又庄重。</h3><h3><br></h3><h3>可是她还是太虚幻,太不真实了。</h3><h3><br></h3><h3>当烈日融化积雪,当风雨吹打大地,当这个世界还原他最真实的面貌的时候,红梅早已凋零,妙玉从此难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