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妙玉(1)

王司南

<h3>1</h3><h3><br></h3><h3>她给自己取号为“槛外人”、“畸人”,她喜欢庄子,渴望能够像姑射山的仙子那样遗世独立,俯视众生。</h3><h3><br></h3><h3>可她终究是人,而不是神。</h3><h3><br></h3><h3>所以她只能在自己给自己摆设的迷局之中挣扎,而不得自由。当内心的清净荡然无存的时候,她唯有通过追求外在的“干净”来自我安慰。</h3><h3><br></h3><h3>而这样的矛盾体注定是难以自洽的,也注定是悲剧的。</h3><h3><br></h3><h3>妙玉在《红楼梦》中的第一次非正式地出现,应该是在第五回中,借由梦游幻境的贾宝玉之眼所看到的:</h3><h3><br></h3><h3>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h3><h3><br></h3><h3>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h3><h3>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h3><h3><br></h3><h3>读罢红楼,回过头来看这四句断语,妙玉的一生似乎都没能逃脱这个魔咒。</h3><h3><br></h3><h3>她所对应的曲词是:</h3><h3><br></h3><h3>【世难容】</h3><h3>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h3><h3>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h3><h3><br></h3><h3>固然,《红楼梦》中的女儿多悲剧,从上面的断语和曲词也可以大概看出,妙玉似乎在劫难逃。</h3><h3><br></h3><h3>可是,当我们揭去这一层悲剧的面纱,借助曹雪芹的文字和心血,深入到《红楼梦》所影射的那个真实世界中去,深入到妙玉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世界中去的时候,我们又将看到怎样的真相和故事呢?</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2</h3><h3><br></h3><h3>说起妙玉的出身,和黛玉颇有几分相似:比如两人俱是姑苏人士,祖上也都是读书仕宦之家,又都自幼多病,后来又都是父母双亡,举目无亲,背井离乡。而且,还都寄居在贾府。</h3><h3><br></h3><h3>当年,瘌头和尚给了林如海夫妇两个选择,一是舍女儿出家,二是不让她见外人也不许见哭声。林氏夫妇没选一,二也没当真。倘若他们选择了一,舍女儿出家呢?那会不会黛玉的一生就成了妙玉的一生了呢?</h3><h3><br></h3><h3>不妨大开一个脑洞:妙玉或许就是出了家的黛玉,黛玉就是未出家的妙玉?这两人互为影子,一如贾宝玉至于甄宝玉一样?</h3><h3><br></h3><h3>当然,这只是一个脑洞而已,我们还是回归到《红楼梦》的文本中来。</h3><h3><br></h3><h3>妙玉出场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整个贾府都在筹备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叫“贵妃归省”,正是为了这个项目他们专门建了大观园,家里也专门买来了许多戏子、尼姑,以备礼仪之用。</h3><h3><br></h3><h3>管家林之孝家的在买了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之后,在跟王夫人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到了妙玉:</h3><h3><br></h3><h3>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h3><h3>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h3><h3><br></h3><h3>曹雪芹借林之孝家的,透露出了关于妙玉的许多重要信息。除去她的出身和才情之外,又兼有她来此地的原因:随师父来京瞻仰圣物;留在此地的原因:精通先天神术的师父遗言说她“不宜回乡”。</h3><h3><br></h3><h3>这些事自然应该是林之孝家的买小尼姑的时候,打听到的了。而且从下文可以看出,她已经跟妙玉有了初步的交涉,而且发出了入住贾府的邀请。</h3><h3><br></h3><h3>显然,一开始妙玉并未答应。</h3><h3><br></h3><h3>3</h3><h3><br></h3><h3>妙玉当然知道贾府是什么样的地方,但是这样的“邀请”对她来说,未免有些太低三下四了。</h3><h3><br></h3><h3>要知道,林之孝家的是在“采购”小尼姑的时候,顺便“邀请”妙玉入住贾府的。倘若她直接答应了,那自己以后的身份,岂不一开始就低人一等,而与那些被买进来的小尼姑们处于同一阶层了吗?</h3><h3><br></h3><h3>所以她告诉林之孝家的,“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试问,这果真是妙玉内心的真实想法吗?或许,她仅仅是想要以退为进,抬高身价。</h3><h3><br></h3><h3>那么,林之孝家的得了王夫人的命之后,叫书启相公写个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不知当时妙玉是上轿还是不上呢?是面无表情内心欣喜地上轿,还是忸怩再三不情不愿地上轿呢?</h3><h3><br></h3><h3>在第十七回的结尾,曹雪芹让我们“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而事实是,曹公没有兑现诺言——妙玉再次出现已经是远在第四十一回了。</h3><h3><br></h3><h3>曹雪芹是自己忘记了这件事吗?恐怕没那么简单。</h3><h3><br></h3><h3>从第十七回到第四十一回,狡猾的曹雪芹利用二十五回的间隔,稀释了我们对于妙玉进贾府的情形的好奇和想象。这样做的结果是,他省去了对这一情节的描写,直接将妙玉面对第二次被“请”的反应留白给广大读者。</h3><h3><br></h3><h3>这样做或许有偷懒的成分,但或许曹雪芹更多的是在为维护妙玉的形象而考虑:她清高自傲,不食人间烟火,前番刚说完“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接着便拿了请帖做了车轿进入贾府?</h3><h3><br></h3><h3>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