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丁盛将军和他的战友们是本文的主角。</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0px;">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56周年的今天,谨以此文纪念丁盛将军和当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并向全体参战官兵致以崇高的敬礼!</b></h1> <h1>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次战斗的指挥员丁盛将军吧。</h1><h1>丁盛将军是江西于都人,开国少将。1930年17岁的他,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干革命。</h1><h1>丁盛将军参军后,一开始是团里扛旗的,后因为跑得快,被推荐到师里扛指挥旗。第三次反围剿时,被调入到红军总政治部,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讯员,后任通讯班长。</h1><h1>丁盛将军说,我们解放军的许多将领,都是通讯员、司号员、文书出身,刚参加革命就在领导身边,避免了因缺乏战斗经验而过早牺牲。另外,在首长身边起点也高,视野开阔,为今后独自带兵主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h1><h1>1932年丁盛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h1> <h1>抗日战争时期,丁盛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七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二旅一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h1> <h1>(图为丁盛将军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时,下部队示范剌杀动作)</h1><h1>新中国成立后,丁盛历任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h1> <h1>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将军亦是如此。</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革末期,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丁盛将军,可能站错了队,犯下了自已说不清楚的错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3月,丁盛将军被停职审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中共南京军区委员会1982年7月21日政干会字第119号命令,丁盛退出现役,由地方安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10月29日,中央军委纪委(1982)军纪复字第105号批复: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开除丁盛的党籍。</span></h1> <h1> (图为丁盛夫妇合影)</h1><h1>从此,丁盛由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成为了一介平民。</h1><h1>丁盛将军退出政坛后,和妻子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每天自由自在地逛街购物,居家过日子。有时候,他也故地重游,到老部队、老地方、老战友那里去看一看,大家都热情款待丁盛夫妇,并互致问候。</h1> <h1>在丁盛的晚年,经总政治部批准同意,由广州军区收回,按师级干部的待遇重新进行了安置。</h1> <h1>1999年9月25日,丁盛将军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h1><h1>丁盛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勇将、战将、闯将、悍将,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战功累累。</h1><h1>丁盛将军虽然己经逝世快20年了,但人民忘不了他,历史更忘不了他。</h1> <h1><b>建国后,丁盛将军曾奉中央军委的命令,两次组成“丁指”,指挥部队作战。</b></h1><h1>第一次是1959年3月,由丁盛将军挂帅组成“丁指”,指挥了西藏平叛作战。</h1><h1>第二次是1962年10月,再度由丁盛将军挂帅组成“丁指”,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段战事。</h1><h1><b>这种情况,在建国后我军的历史上,非常罕见,仅丁盛将军一人。</b></h1><h1>本文将要讲述的,正是“丁指”指挥中印边境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的烽火岁月。</h1> <h1>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h1><h1>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h1><h1>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h1><h1>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h1><h1>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h1> <h1>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的一些边境地区,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h1><h1>在东段,印度军队于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前后,越过传统习惯线,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侵占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h1><h1>在西段,1954年以后,印度军队侵占了中国新疆卖争拿马和西藏巴里加斯地区。</h1><h1>1959年3月20日,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在给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信中,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把已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的中国领土,和历来由中国新疆管辖的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印度版图。这些中国领土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福建省。</h1><h1>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两国人民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分歧,在此以前,双方维持边界现状。</h1><h1>但印度政府拒绝谈判。1959年8月以后,印度军队又多次侵入中国领土,引起边界武装冲突。11月7日,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撒20公里。印方仍然拒绝。从1961年起,特别是1962年6~10月,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h1> <h1>印度政府把中国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力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h1><h1>在西段,印军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h1><h1>在东段,印军部署了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约1.6万余人。其第7旅4个营、炮兵第4旅2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棒山口及以南的达旺地区;第5、第181旅计8个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第4军军部、第4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h1><h1>在东、西两段,印军共集结了2.2万余人。9月~10月上旬,印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h1> <h1>面对印度集结兵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冲突的形势,中国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962年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h1> <h1>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一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h1><h1>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接着趁势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h1> <h1>中国政府于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3项建议。印度政府再次拒绝。</h1><h1>1962年11月14日、16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在东段,18日晨西藏边防部队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德让宗、申隔宗、邦迪拉及以南的吉莫山口。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冒着零下40℃的严寒,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至20日,全部扫除侵入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配合东、西两段主攻方向作战的其他边防部队,也同时向当面印军实施反击,收复了瓦弄、汉洋底、金古底,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逼近传统习惯线。</h1><h1>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h1> <h1>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主动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h1><h1>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退了印度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90余个据点,歼灭入侵的印军一部,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提高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威信,并开创了胜利之师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和俘虏人员的先例。</h1> <h1> (图为丁盛将军与战士亲切交谈)</h1><h1>丁盛将军指挥的,是中印边境东段瓦弄地区的自卫反击作战,这是我军在高原严寒、森林峡谷地形条件下作战的典型战例。</h1><h1>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的介绍一下,这次作战的有关情况吧。</h1><h1>1962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和总参电令组成由陆军第54军军长丁盛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丁指,统一指挥陆军第130师、昌都军分区前指所辖部队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共四个团的兵力,对入侵中印边境东段中方瓦弄地区之敌印军11旅进行自卫反击作战。</h1> <h1>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h1> <h1>(左一丁盛军长,左二蓝亦农副政委,右一韦统泰副军长在前线指挥作战)</h1><h1>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丁盛将军和他的54军130师面对的,是参加过二次大战的印军正规主力部队。</h1><h1>丁盛将军亲自指挥130师击败印军主力第四军,使印军号称参加过二战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荣誉部队威风扫地。</h1><h1>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h1><h1>这次对印作战,最重要的是击溃了印军一度膨胀的野心和自信心。这次战争印度战败,其在心理上产生的恐中症,一直延续至今。</h1> <h1> (图前中,为时任130师师长董占林)</h1><h1>这场闻名于世的战斗,于1962年11月16日4时40分发起,经过10小时激战,印军前沿主要阵地绝大部分被攻克,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和第11旅旅长,带部分人员于14时许乘飞机逃跑。至20时40分,解放军全部攻占瓦弄,瓦弄之印军除被歼一部外,大部溃逃在高山峡谷、深山老林之中。</h1><h1>自11月17日起,丁指部队除以一部兵力实施追击外,其余部队转入搜剿作战。12月1日,前线各部队奉军委命令开始后撤。 </h1><h1>此次作战历时21天,共歼灭入侵瓦弄地区印军库马盎第六营、廓尔喀第三营、道格拉第四营全部、锡克营大部和第11旅直属分队共计1256人,其中击毙道格拉第四营中校营长以下754人,俘库马盎第六营及廓尔喀第三营中校营长一下502人。击落、缴获印军飞机各1架,缴获51口径以上火炮62门,各种枪809枝(挺),炮弹1万余发,枪弹100余万发。</h1> <h1>战后,丁盛将军于1963年12月6日,应邀来到位于北京的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向该院官兵介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情况。</h1><h1><b>以下文字,是根据丁盛将军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的:</b></h1><h1>各位首长、同志们: </h1><h1>学院首长要我来汇报一下,中印边境部分地区自卫反击战的一些经过。我今天汇报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系统,就按照我们做的先后经过给大家讲。</h1><h1>一方面我本身没有什么理论,讲不好,同时,学院在座的各位同志各方面都是很高明的,我就讲讲经过,请同志们分析就可以了,你们认为那些地方对的就对,那些不对就不对,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h1><h1> 我们部队是在印度军队向我逼得很紧的时候开进的。因为他原来占了我们很多地方,在麦克马洪线占了九万多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福建省那么大。同时在西面向我们提出了三万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在东线,从克节朗到察隅,又占领我们好多地方,新设了43个据点,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向察隅逼进。</h1><h1>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很猖狂。我们抓到的俘虏,问他:“你们打算怎么样?“他们说:“准备进到察隅,攻占你们然乌”。他这样疯狂,很骄傲的样子.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会在去年这种情况下反击他,他认为我们不敢呀!一方面在国际上看到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我们作对;另一方面看到我们国内情况比较困难。他们很疯狂,向我们逼进。我们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奉了总参的命令出发了。</h1> <h1>我们军指挥所更急,原来总参没有叫我们去。去年10月28日,我在12点左右接到电话,早起有个电报没有叫我去,只叫我们去几个人。后来我就不放心,哪也不去了,在家准备。我就打电话问总参谋部,总参的处长说:现在首长都开会去了,叫我们等着。12点钟左右,王部长打电话来说要我们组织一个指挥所,我说谁去呀,我去吧!他说我问一下,他问了说:“好!你可以去”。</h1><h1> 我接了电话后还得传达呀!要大家走呀。28日是个星期天,机关的同志在重庆呀。重庆虽然是个山城,小地方,也还是个大城市呢(笑声)!</h1><h1>那天吃两顿饭,上街的啦、上百货公司啦、看电影啦,到处都有,都走出去了。接到命令我说去,今天下午8点就走,我报告王部长,他说:“可以,你们走”。当时机关的同志都走了,到处去找,参谋啦、通信员啦,助理员啦。那天正巧,不知道哪个国家的总参谋长到重庆,要我们去接,我们派了一个人去飞机场。当时就乱了,收回来后,家里的通知把东西都领好了,拿了东西就上汽车到火车站。就这样有的3小时、有的2小时、有的1小时,有的就没有时间,反正早晚不齐地到了火车站。</h1><h1>到了车站买票来不及,不让上,火车是有规矩的,什么票呀,很多规矩的呀。我们这时候来不及了呀,不能买。东西往上一撂就上,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我们吵。吵也得上,不上来不及了呀!上去以后再道歉吧,我们说:“你看我们这个样子是有任务的呀!平时我们可以守规矩!”车长说:“有任务也不行呀!”我们说:“不行火车开了呀,到明天差一天,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呀,你不给我们坐,我们站着也可以,反正得让我们走!”以后车长说行呀,道个谦就解决了。这样很急很紧的,军指挥所接到命令就几个小时。所以接到命令六个小时开动这是很不容易的。</h1> <h1>这次我们很仓促,从军到连队都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全军出动一万多人,这次走没有发现开小差的。这个在我们当时是很担心的,因为在东南沿海紧张时,总部发了一个通报说1师最好,走得快,没有开小差的,我们当时还差一些,很担心。首先考虑的是,不要有开小差的呀!开小差多难看(笑声)。这是第一条怕开小差的,第二西藏的路我们很熟,就怕翻车。路太险,从雅安出发到二郎山、雀儿山、卡集拉非常之险。翻车不得了,翻1辆车就是一个排,司机压力很大,就怕翻车。所以我们就千方百计不叫部队开小差,叫谁去谁就去。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经过动员以后,要去的人是很多的,因为机关没全部去,要留下一些看后方的。有些处呀很多人想去,哭鼻子的呀,写决心书的呀,这是很多的,情绪是很好的。</h1> <h1>这些战士,我们认为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结果,是我们军队的代表,当时的情绪就是这样。当时的家属,因为我们部队没有专门的营房,家属和部队隔得不远。家属这次表现也不错,部队要出发,在队的家属帮助连队,帮助丈夫缝些东西,洗衣服,补袜子。部队出发,她们送郎上前线。这次上下都表现的很好。我们部队保卫祖国,杀敌立功这个思想非常地明确,决心也很硬。当时部队情绪是这样,没有开小差的,走的很顺利。</h1><h1> 同时,在路上我们坐人的汽车没有翻车的,这个很不容易。因为这次路上赶,开始按6小时行军,一天走两站,后来总参来电报说不行,他不管我们走多远啦,要我们必须在什么时候赶到。这下怎么办呢?我们就加班了嘛,白天黑夜都走。司机呀,十分好,我说中国的汽车司机呀,世界上没有比的。勇敢,技术好。那样的路呀,别的司机不要说开车,就是坐车也要害怕。所以我们的司机非常好,坐人的汽车没有翻车的,拉物资的车翻了几台,这个就影响不太大了,所以走的也很顺利。这样走,走多远呢?坐车坐的最久的坐了11天。我们从重庆出发,坐小车走了6天,就这样急。</h1> <h1>我们部队从朝鲜回来就到了四川,我们1958年回国,1959年达赖叛乱,我们就入藏平叛去。直到1961年12月才回到四川,这就搞了整整3年。</h1><h1>1962年我们部队的任务是什么呢?当时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生产。要自给菜呀、猪肉呀、油呀,要自给一半,任务很重。四川生产和北方不一样,地少,要生产就得开荒,分了几十个点,一个团、一个营、一个连都有一片荒地。东一点,西一点。部队分散生产,当时满脑子想搞个丰收,完成生产任务,搞几百万斤粮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对战备来讲,准备就不足。</h1><h1> 我们部队不是个满员师,也不是一个值班师。130师是执行生产任务。东南沿海紧张时讲一下战备,野营了一个礼拜,中印边界教育进行了的。印度打到什么地方来了,我们要准备打仗。领导这么讲了,但部队他不相信。他这样想:“我们从西藏才回来,现在才几个月嘛,如果是东南沿海,怎么用的上我们呢?有的是部队,不会让我们去的。到西藏吧,我们才从西藏回来,要去嘛,也会让别的部队去呀,那有这么倒霉,又让我们去?”(大笑)他不相信,下面干部不相信,兵也这样。所以去作战的思想准备不足。</h1> <h1>总参谋部命令来了,就是要这个部队参加中印边界作战。任务来得很急,问我们什么时候走。我就打电话、发电报嘛,派人到山上去找部队,几十个点就这么叫吧。但是来不及动员了,回去干什么呢?准备打仗;到哪里呢?到中印边境,就这样喊。有的干部和战士还不相信,以为是紧急集合,动作很快,跑了半天了,几十里路了,他说:行了,别走啦。回到营房一看才相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命令一来,汽车部队就来了,汽车从山沟里出来了嘛。一看汽车来的同时还带来很多东西,因为到中印边境作战要换装。我们在四川,穿的棉衣是薄的。到了西藏去得厚棉衣、皮大衣、皮毛、皮手套,还有40火箭筒、手榴弹,这么一看才相信了(笑声)。</h1><h1>真要打仗了。干部当时很急,接到命令,军区、军、地方的党政军民也都跟着来了,帮助部队搞动员,说你们要到中印边境去打仗,要扬国威、震军威呀,为国争光呀!这样说。当然啦,当时就是要鼓气。军区文工团也来了(笑声),平时来大家欢迎,现在不行,太紧啦,干部忙得不得了。首长来了讲话,他也要跟着去呀,地方来了也要去,文工团来了演戏,你不看也得去呀!很多事情处理来不及,产生干部的急躁情绪。新兵发了一大堆东西,不知道怎么捆,他不会呀!怎么捆呢,这么多东西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平时在四川就一床薄被,一捆就行了,现在增加了这么一大捆,新兵没有办法,干部着急,不会做准备工作。上面来的人很多,干部就产生了急躁情绪,部队里显得忙乱,汽车来回人又走,真是又忙又乱。</h1> <h1>虽然这样,但是部队的情绪很高,接到这个命令大家很高兴,乱是乱,还是高兴的。打仗嘛,经过这么几天的动员、换装不容易。服装和装备有些没有见过,没有听说过。譬如40火箭筒,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现在发来了不会用。手榴弹平时带的是木柄手榴弹,现在拿的是甜瓜那样的手榴弹。很多东西跟着下来了,很紧张的,这是130师部队是这样。其他部队呢?我们全军的高炮都去了,军队,135师的、134师的,还去了炮兵。</h1><h1>虽然是去的一个师,但牵动全军。也正巧,这个时候134师、135师高炮到唐山打靶,接到这个命令,你说怎么办呢?有的到了西安,有的到了河北,有的到了唐山。这种情况就打电话嘛,就说你们赶快回来,不用比啦。当时在唐山打靶比赛嘛,打靶的部队回到成都,家里生产的部队汽车送到成都,一汇合就走了。这样干部和家里没有见面,动员工作也没有做呀!从西安为什么回来,他不清楚,一到成都就发装备,很紧张。当时我们分两路走,130师炮团坐火车,由成都坐到西宁,由西宁坐汽车到拉萨,还有高炮部队坐火车,步兵坐汽车分两路走。这是高炮,他们没有和家里人见面,更谈不上和家属见面啦,他们没有时间回去就走了。</h1> <h1>我们到了察隅,总参来电报。因为我在昌都就给总参和前面部队发了个报,说我们到察隅要开作战会议。总参批准了,6日下午到察隅后,又报告总参,说我们到察隅了。</h1><h1>本来那天我想休息一下,第二天再来开会。可是,下午六、七点钟,就来个电报说要报告决心。要报告决心的电报来了呀,就算了吧,今天晚上不休息了吧,就开会!</h1><h1>当时从我个人和指挥所来讲,确实感到抓瞎。一个是对前线情况不了解,干部才到,我们也才到,我们本身疲劳的不得了,从重庆坐火车到察隅走了八天,那是白天休息不好,晚上也休息不好呀!走路非常疲劳,骑马两天,腰酸腿痛的。但是,报告决心就必须开会,总参的电报给大家看了,大家说吧,今晚不休息了,怎么办?开会吧。</h1><h1> 开会当然要解决几个问题,我们不是学术机关,我们对这些问题不大懂的,你们看行不行。到了那里,部队的情况是,后卫团到了公路终点,我们的主攻团388团喝稀饭,饭不够吃。刚才讲了,我们通信这套东西没有,在重庆出发时,总参说你们可以不带电台,到成都又说要带,要带也跟不上。我们是坐小车,他是坐大车,那个电台车跟不上,机要人员也跟不上,就很难。当时我们要报告决心,我们要报告这样几件事情,这个决心讨论了很久。</h1> <h1>一个问题呢,首先是解决一个主突方向的选择,看看对不对呀?这是一条线。敌人是这样防御的:据了解从东面迂回过不去,总参有规定,察隅河以东15公里的山呢,就不能去了。因为过那边就是缅甸了,不能去。西面呢,我们派了个部队去侦察呢,也过不去,是雪山。那怎么办呢?大的迂回不行,主突方向选在什么地方好?战场分割、派一个部队去后方进行分割。</h1><h1>那时这么个决心不好下呀!我又没有到前面,敌我双方对峙的地方,我不是说我骑马走了三天嘛,还有几十公里嘛,同时,他们告诉我们:正面当时没有迂回路,过不去。这个情况在克节朗地区俘虏一个少校营长,这个营长他在瓦弄设防,说当时印军的战术指挥部,在察隅以东,在瓦弄那个地方,这个问题就是麻烦了呀。因为指挥部在那里嘛,敌人主力又在那里嘛,当时我们讨论,根据我们部队在前面对峙的情况,根据地形情况,敌人的具体部署完全是靠判断的。</h1> <h1>这个主突方向根据:“主突方向要选在敌人的要害。薄弱的地方,要害的地方,不注意的地方,对我发展有利的地方,对我炮兵能发扬火力的地方”。好多条件呀,这些条件怎么办呢?选在哪里好呢?过去毛主席的书还是经常看的,决定主突方向,大家讨论了半天,结果,最后判断,敌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敌人的旅部指挥所在飞机场,他的第一线部队估计两个营,还加上一些阿隆姆的地方部队,旅部控制呢,一个多营、两个营,只能这样判断。这个估计大家一致了,那么根据敌人的主力在察隅河以西,前沿在曲子扎公05、06高地,这么一线和瓦弄扎公河这个边边上,敌人是一个营,察隅以东敌人正面是一个连和一些地方部队,敌人展开不到两个营,他的第二梯队两个营或两个多营。</h1><h1>根据这样的判断和地形,我主突方向大家一致意见,选在05、06、07、38、37高地那面下去,从那个山梁那样下去,一下去就到了瓦弄,以后到了格里,这样就把敌人的道路切断了。那么我们主力呢?一点由瓦弄以南向北打,关门打狗,这个意见大家一致了,这是解决一个主突方向的问题了。再一个是解决兵力使用,这个也有争论。当时对峙的部队是153团,有一种意见就想让130师全部由西面,就是05、06这面全部打下去,集中绝对优势了。估计敌人三个营在这边,我们集中三个团打他,可以歼灭他。当时我们的团只有388团是个大团,那两个团都是小团,六个步兵连这样的小团,还是可以消灭他的。</h1> <h1>这是一种意见,那么这样把分区部队调到河东。另外一种意见就不同意,因为分区部队在这里熟,他对峙这么久了,敌情地形他们都熟,调他们还要时间。就这么两个意见。当然当时两个都有利弊呀!假如,130师全部字啊这边,当然在指挥上讲方便,这样拳头更硬一点,不利的地方就是部队调动一下很不利的。经过研究,利弊对比嘛,同时分区的同志不同意,他说,这个任务我包下来,不要以为我们这个独立团不行呀!我们包打下来。</h1><h1>当时我们很为难呀!因为我们从四川去,情况不大了解,部队是两个建制。当时考虑,好吧,把130师分开,一简编团到河东,实际上一个步兵团,就是四个步兵连、两个机炮连到河东去。他这个团一个营就是两个连,一个机炮连,作为我这儿总预备队。</h1> <h1>这次打仗很可怜,我们是一线展开,我们没有部队呀,有的同志提议,给总参发个报,再叫我们部队来一个团。我说:我们对总参的意图不了解情况,你随便给总参谋部发报,怎么行呢?这个不行。</h1><h1>结果我说,没有预备队不要紧,我要我们所有的部队,如修路的呀,还有复员了的有几百个人,工兵营(我们去了两个工兵营),高炮营。我说:我们所有的部队,都要准备作战,准备和他硬拼,因为我在重庆走的时候,总参的首长给我讲:就是要和他死打硬拼,自己部队伤亡大一点都不要紧,非消灭敌人不可。我说行呀,硬拼还可以,就和他硬拼吧。这样就要所有的部队都准备打仗,就解决了一个部队使用的利弊问题。你们看行不行?我这个人的学术水平很低,我还是我们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我是勉强3分的学生,不行的呀!</h1> <h1>主攻部队就是两个团:388团、390团,两个团并肩往下打。390团在07、38、39高地那面打下去,388团一个营在后面跟进,两个营在瓦弄、扎公打下去,一直向南打。那边的主力向北打,为什么不讲388团向07那里打下去呢?因为我们这个瓦弄战役是逐步形成的。总参第一个电报是叫130师在那个方向作战的,390团到瓦弄,388团和师部呢,向西面走,另外一条路,390团先开到那里去了。当时调不过来,这样就确定不要调,因为很紧急呀,来回时间不行。388团太仓促,这样解决这个问题。</h1><h1>从炮兵来讲,这次最大的炮是120追击炮,最小的炮是40火箭筒,还有60炮、57和75无后坐力炮,因为那路没有办法。我们抬两门120炮就用了两个步兵连,一个步兵连抬一门炮,那个路不好走。炮兵群按学术上讲呢,就没有资格叫炮兵群。当时的兵力兵器使用就是这样,这个大家是一致的。整个来讲当时的决心是定下来了。问题不大,战术思想是一致的,以后我来讲这个问题。</h1><h1>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攻击的问题。因为你要向上报告决心嘛。什么时候打呢?总参谋部规定11月7日。我们还在开会,要报告决心,你们什么时候打呢很难。当时考虑的是:一个,我们的部队还没有上去,后卫团还在公路终点,正在迅速向前开进。两个问题是没有粮食、炮弹,民工还没有上来。我们就计算,民工到了公路终点,背上炮弹、粮食到作战地区,走也要走4天,有的5天。部队还要整顿一下,当时我们考虑14日准备完毕,总参规定7日,我们加了一个礼拜,大家说好,就14日吧,向总参报告。当时这个问题还可以,紧是紧还可以的,这是解决第二个问题。</h1> <h1>第三个呢,就是要解决乱摊子的后勤。山地作战,我们军是没有后勤,现在这个后勤就那么一个部长,几个处长,不能担任这个任务,也没有去,就去了一个战勤处副处长。</h1><h1>当时有分区的、独立团的、130师的,要统一起来,组织统一的后勤指挥机关。我们军的副政委、西藏军区的副政委、昌都分区的副司令员,他们三个组织起来。把130师的后勤调上来,统一供应。组织统一机关,统一供应、统一运输,因为那个地方,分区呀独立团呀,他都有骡马运输,不统一就不行。没有这样一个临时的机构呀,没有这样的负责干部指挥,当时后勤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向下下命令,不管你是什么人,干部也好,汽车司机也好,在这里休息的也好,不准你在帐篷里休息,没有这样负责的指挥官是指挥部不动的。就下命令,没有很多道理。因为前面部队没有饭吃,要打仗没有炮弹,你休息是不行的。那个时候,一方面要做些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做组织工作,这个问题当时解决了,这是后勤。</h1> <h1>再一个是通信联络。因为我没有通信工具呀,我们司令部一共去了几个人,去了几个作战处长,作战、侦察、通信去了几个参谋,电台没有跟上。怎么办呢?把分区的、130师的都归我用。他们有意见,有意见也不行,我没有这个不能干呀,你们能打呀。把3这个组织起来,当时有个好处,就是有个大电台可直接向北京发报,500瓦的大电台。</h1><h1>还有一个修路,我去的时候,总部首长也说:你们要拼命修路,修不了大路修小路也行。不管骡马路、人行路,就往前修。成立了修路指挥所,我说:你们修路不管白天黑夜,就往前抢修。当时在那里就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主要方向问题、兵力兵器使用问题、供应问题,工程保障问题和通信联络问题这么五个问题。协同动作没有,因为炮兵没有到,没法协同。这样开了一夜,第二天开了一个上午,这样决心就下啦,向上报告,总参批准了这个决心。你们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因为我不大清楚。我们这个是简单的,不是大规模的,没有炮兵,没有航空兵,没有装甲兵,没有坦克,有什么就用什么,没有就不说了。我们就是这么个决心。展开嘛,我们部队就是一线展开,我们在瓦弄地区呢,总预备队五个连。刚才讲的389团两个连、分区的一个独立营(三个连)。其他一线展开,这是在察隅的决心就是这样。</h1> <h1>开了会之后,我在那里还呆了2天,还有些事呀。我们副军长、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下去了,到前面去了。以后大概是11月11日吧,我记不清楚了,就往前走。往前走了3天,14日到了航堆,到了我们指挥所。因为指挥所已经开设好了,电话什么东西都搞好了,一去就能工作。我14日到达时候,敌人向我们攻击的很厉害。我就判断啦,敌人为什么攻击这么厉害,是不是敌人想打通这条山梁呢?当时,一个怕敌人打通这条山梁,就是打通05、06、07高地这条山梁。怕把我们部队打下来了,那时就很麻烦了,就不得了。再夺回来这个阵地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第二,即使他打不下来,敌人向我们攻击,就可能使我们由进攻转为防御、由主动转为被动,敌人由防御转为进攻。我当时很害怕这个问题。因为当时上级通报说,敌人已经占领了什么峰,现在看来是07高地。还说敌人在那个山上一天要空投500加仑水、1000多斤干粮。我们判断,这个山上有一个营以上的兵力。上级通报敌人还可能空降一个营下来。当时我就有点害怕了,哎呀!这个家伙,敌人要破坏我们的进攻。</h1> <h1>我们在南京学习时讲:我们可以破坏敌人的进攻,敌人也可以破坏我们的进攻。这个从理论上讲是有的呢,在实战讲也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5日在航堆开会,把师的、分区的叫来开会,把这个情况讲一下。同时讲:敌人出来了更好,他没有工事,我们更好打他。大家讨论了半天还有团长参加。当时所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部队能不能上得去。当时390团正在开进,到了05高地半山上。388团团长已经到了我们指挥所,部队在12点可以到航堆,准备午饭。大家就讨论来不来得及。</h1><h1> 讨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是15日晚上打,上去就打;第二种意见是16日晚上打。当时我考虑,15日来不及,晚上不行。我们就怕敌人16日向我们进攻,我说,我们16日下午3时向敌人攻击,这样他破坏我,我破坏他。就这样想的呀。大家说对呀,就怕敌人16日向我们攻击。14日敌人攻击一天没有成功,我们4连到他07高地很近了呀,还有千把公尺。15日一天没有向我们攻击,16日向我们攻击的可能性很大呀。我16日向他攻击,这样我还是主动呀,大家同意了。</h1> <h1>结果16日拂晓的实际情况是,390团是在16日4时40分向敌人攻击的;388团是在开进的时候耽误了时间,一个是北京来了个拍电影的,部队开进呢,他要拍电影,拍电影就要耽误时间。第二师干部走了,团长、营长都走了,到前面去了,连长、班长也都走了。干部不在,晚上路又不好走,组织得又不好。在前面不知谁写了一个牌子说:注意这是炮火封锁区,那个可实在害人啦。又不知道是谁下了个命令,说疏散距离,一个人多少公尺。这样一拉,距离就长了呀。388团就没有在拂晓前到达05高地,到上午10点钟才到了,这样开进就花了十六个小时。就那么一点距离,按直线距离讲就3000公尺,搞了十六个小时,还累得要死。</h1> <h1>(录音不清)可以理解的呀。我说:“我这个有错误的呀。”他说:“错误不一定有错误,你这个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理解这个意思嘛,当时没有责备我,不过错误还是错误,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学术上讲,怎么讲好,我说不应该提前,我们可以做这个准备。部队上去了,可以做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敌人不进攻,我们往前摸。原来我们规定390团16日拂晓前上去后,16日、17日往前摸,直往前走。敌人没有发现呢,你就直往前走,不准打枪,打炮,实行渗透。到了跟前啦,敌人发现你了,你再打他。要是按这么做法,那么这次瓦弄可以全歼敌人,部队也不会这样累,也不会这样仓促;如果敌人向我们攻击,我们部队上去了怕什么呢?攻你就攻嘛。假如当时有这么两步就好了,当时没有这样想呀!以后回忆一下,哎呀!这个人好笨呀。所以当时作战的人不是那么聪明的。我本来就不怎么灵活,那个时候脑子死了,有什么办法,就死啃一条,敌人会破坏我们的进攻。假如说我有两个方案,敌人破坏进攻我就攻,由防御转入进攻嘛,没关系,那就好喽!当时这个弯转不过来。</h1> <h1>当时我们发电报报北京。那天总长讲:“你的电报来晚了呀,我怎么办呢,说停止你的进攻,恐怕来不及;不停止,感到你这个太仓促,算了吧!你们在前面嘛,你们了解情况,就按你们的办吧”。</h1><h1>当时总长处置这个情况是很客观的,是完全符合主席和林总的思想的。前线的指挥官嘛,别人在北京当然了解情况就差一些嘛。这是决心变动呀,下面就忙得不得了。但是我们变了,所以必须很好的考虑,不要轻易变动决心。这是变动这个决心的来源和当时的后果。</h1><h1> 我们的攻击为什么没有按原来规定的攻下去呢?原来我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由07、38、39高地那样下去。这个方案不行,敌人堵住了。第二个方案是从中央插下去,打的结果是按第二个方案打的。一个是130师参谋长和390团团长到06高地后,他们判断错了。站在山上,哪里是瓦弄、哪一条山梁是38、39高地判断不出来,这一手是很害人的呀。这个判断地形,我们到山上看,你不要看小了,这个问题很大。他已判断错了,就把部队使用错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他把390团、388团的部队,统一由06高地那边下去的,一直到沟里去了。按我们原来的部署就两回事情了呀。这样就形成了什么呢?就形成了正面往下推,不能切断敌人的退路,不能达成包围后攻击,完全不行了,这是一个错误判断。</h1> <h1>第二,07高地,你们看了沙盘,也讲了390团2营的这个打法,这个打法本身是错误的。我原来预定打07高地,我们用两个营去打它,用了多少时间呢?我当时预定这个地方就个把小时打下来,因为拂晓之前就去摸它嘛,我们还是很有把握的嘛。摸上去,一阵手榴弹、刺刀就把它打垮了,占领阵地。我说也可以歼灭它,也可以打垮它。直插下去,路上什么东西都不能要,俘虏也好、东西也好,什么都不要管,直下去。结果呢,3营打了一天都没有打下来,16日整整一个白天07高地没有解决,黄昏的时候敌人逃下去了,逃跑了。当然最后还是被我们歼灭了,营长也被我们俘虏,是库马盎的这个部队。如果它能按时打下来,那我们这个部队开下去就快。没有打下来,就使得部队不能往下运动。所以就没有按我们预想的第一个方案打,是这样原因。为什么07高地没有打下来呢?是不是敌人强呢?我们弱吗?不是的。</h1><h1>我们打07高地起码有3条错误:第一条,我们选攻击点的时候不应该在正面打,应当是从07高地左翼钻过去,从我们6连2排那面打上去就成了,这是攻击点的选择;第二呢,兵力使用有错,不仅是6连它正面是两个排,它整个的3营部队都是从正面上去的,这是第二条错误。</h1><h1>第一梯队攻不上去,第二梯队又去攻击。第二梯队攻不上去,第三梯队又去攻。你说他这像什么呢?好像飞蛾扑火一样,一扑就烧了吧?翼也烧掉了吧?我们这一攻呢,就是犯了这个错误。第6连没有攻上去,他打得很英勇呀!6连没有攻上去,9连又去。9连它是怎样去的呢?9连去并不是当时指挥07高地的390团团长(现在我们军里当处长)、营长调上去的,而是9连一个排,就那么往前走,糊里糊涂上去的,上去呢就打上了。那两个排也是这样,指挥员带一个排往上走的时候呢,因为在夜间打上去,敌人散了一部分,前进过程中碰到一部分伞兵,向我们这个排打枪,指导员停下来不走了,就在那里打。他说你敌人要反击,我们要顶住它,不让它上来。指导员在那里不动了,这样第二梯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方向不对,使用上不对。</h1><h1>这是第二条错误。你不应当这样嘛,应当是这个时候团、营研究一下,前面6连没有打上去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这个连怎么打,从哪里上去呢?没有研究就那样糊涂上去的,这叫做糊涂战。</h1><h1> 第三呢?还有4个连在指挥官手里,他不用了,因为当时没有当上去,9连没有打上去,他这个时候害怕了。他说这个4个连我不用了,再不能攻击了,再攻不下来,敌人打下来,我这个阵地丢了,我非要杀头。结果他把4连当成防御,唯一的想法就是敌人不打下来,我占住这一点就行了。指挥员这时候有这么一个错误的想法,不顽强。这时候到了下午,我们6连2排,他们不是切断了库马盎、道格拉的退路吗?歼灭了它的营长了嘛。这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这个排在这个山垭口的地方,拿一个连完全可以打上去的。但当时指挥是有错误的,所以形成07高地没有打下来。</h1> <h1>我们这个部队,对主席的思想及一点两面的思想领会不深。从我们军、师、团、营、连都存在不少问题,不是一点问题,而是还有很多问题。所以从翼侧打不容易,可是我们所有的指挥员不敢这样用。这是很要紧的。所以07高地没有打下来,这是很错误的。是战术思想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手段上也就有了错误。</h1><h1> 说起来笑话,各位同志你们都是有学术水平的,也很有经验的。就是没有经验的人,也知道夜间战斗就是要肃静,尽量接近敌人,到跟前甩手榴弹、拼刺刀,这是一般的常识。我们这次出洋相,他打07高地先来个炮火准备,你看糟糕不糟糕,机关枪、迫击炮胡打一顿。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就批评了这个问题,我说你们要摸上去,不准打枪打炮,你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敌人。我们下面指挥官也不同意,要打枪打炮搞炮火准备,我说你搞炮说准备不行。第一条,你们没有炮弹;第二条,你不知道敌人在哪里;第三条,距离多远?炮兵在运动过程,你怎么知道。</h1> <h1>他们和我争论,我说不行,要给你下命令。最后他们怎么讲呢,他说作为学术问题和你研究行不行呢?我说不行。结果真是搞炮火准备了,这个我是很明确。这个打仗可是硬功夫呀,吓唬可是不行的,谁也不怕谁,吓唬个什么?都有枪炮,这个不是演戏,不是马马虎虎的,你打枪打炮有什么用处,你这是吓唬战术。我们指挥官就是这样糊涂呀,就这么打了呀。团政委也讲了呀:军长讲不允许打枪打炮呀。他讲了这么一句,但是他没有禁止。所以,要政治干部学习军事常识是很要紧的。</h1><h1>我们现在介绍06高地的人,是个指导员,他还有点军事常识,他知道四快一慢呀,知道一点两面。我们个团政委呢?就讲了这么一句,多糟糕呀。这个时候打炮又打不上,把我们整个企图暴露了。那样大的原始森林,炮弹打不出去,打到树上,你怎么能打到人呢?白白浪费炮弹。我说这是吓唬战术,又没有吓倒人家,这是手段上的错误。看这个问题学术上怎样来研究。我认为是一个错误,你们认为是什么问题?</h1> <h1>第三,从事后看来,当时我们如果把07高地不打,从翼侧绕过去,从6连2排那边过去,这是上策。这是我们的错误。那样钻过去,把敌人这个营撇开,管你一个营也好,两个营也好,都不要管。从翼侧绕过去直插瓦弄。那样上午10点以前也可能到达瓦弄,也可能把那个旅长抓住。搞好了呢,也可能当时考尔和他那个师长下了飞机,我们下去了,可能抓住他,来个奇迹。中央发报说:要把他抓住。当时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可惜没有抓住呀!你想是一回事,行动又是一回事呀!没有这样行动。所以打这个07高地的决心,整个瓦弄的决心,我认为犯了这么几个错误。</h1><h1> 所以这个决心部署,一个大的决心下了,小的决心要围绕整个战役部署。每个连队、每个营都要这样实施,这样才能完成整个战役企图。底下没有这样完成,当然你这个战役就不行。林总讲:你前一个人打不上去,后面1万人也进不去呀。我们也有这个情况,前面一个连进不去,后面的部队干等着呢。这是决心变动。07高地有这么几个问题,就是没有按计划打,就是这么多原因。</h1> <h1>那么按计划可不可以呢?还是可以的。第二方案是不错的。按第二方案打好了,还是可以提早到瓦弄。就按他们判断错了,390团一营是16日3点钟由06高地向下运动的,拂晓就离32高地不远了。这个时候呢,我们有个副团长,他带着电台,结果呢和师没有联系上,和军也没有联系上,他从8点钟到12点钟,在那个沟里停了4至5个小时没有动。这一等要命,这是错误的。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副团长和营的干部为什么不动呢?什么原因呢?我们问他,他说:下沟里去了。原来是个山梁,现在怎么到了沟里了呢?这边打、那边也打,两边都听到哗哗的打,他在沟里害怕了。</h1><h1> 这个我给罗总长报告了,我说我们这个干部害怕了。总长说:“这个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我说这个不行,要受处分。总长说:“处分就不要了,这件事他是不对的,害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地形不熟,敌情也不了解,这个问题还得这样看”。罗总长对我们是原谅的态度。他们在那里停到12点钟,这个地方直插瓦弄需要多少时间呢?需3至4小时。就是说,他拂晓到了这个地方,不要停,直插瓦弄,16日12点钟可以到达瓦弄。他要是12点钟到达瓦弄,敌人的旅长也是跑不了的,整个瓦弄的敌勤杂人员都是跑不了的。地炮兵分队、空降分、工兵分队都跑掉了,同时敌锡克营长带着一个连跑了。跑了这么多人,如果他能在12点钟赶到,这些敌人就跑不了。当时没有这样办,这是一条错误。</h1> <h1>到了12点钟,团长到了、师参谋长到了,这时才知道这个营在沟里面。12点钟前这个营到哪里去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急得不得了。说哎呀!一个营没有下落,这个营到哪里去了,找不到呀。他们到了这才打电话回来,说找到了,他在沟里边。这时候,这个参谋长和团长应当不顾一切地跑下去。而且这个时候388团1营到了这个沟里边,他是跑步下去的。他从05高地跑到这里一个多小时,他说插错了要返回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们要返回来,我就枪毙你们。我说你们一直打下去,结果打下去了。战场上返回去是不行的呀,你就下呀,直向瓦弄方向打就行了,别的什么也不顾。如果再返回来,那草鞋都捡不到一双,敌人都跑光了。</h1> <h1>前进吧,到了32高地,390团5连当时归这个营指挥,5连发现我们前进的右面有人打枪,按道理讲,穿插的部队在前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这个部队能运动过去,就应当不管两面的情况,什么都不顾,直插指定的位置。当时我们的指挥官糊涂,说:32高地发现敌人,把这个5连拉下去了,又一个错误。这样一用上去,部队一展开,你再撤下来,来不及。按道理讲,你把5连用上去了,应该调整别的一个连呀!把1、2连继续向前走才对呀!停下来这样又误了时间。所以这个穿插部队,很不容易的,又很重要。</h1><h1> 停下来结果是什么时候才走呢?2点半钟,32高地的5连才撤下一部分,跑步前进。到16日下午5点钟左右才到达瓦弄,你看这个时间相差多少,相差五个小时。那么敌人旅长是什么时候跑的呢?是在看到我们388团1营占了瓦弄扎公之后。他一看大势已去,下命令全线撤退,当时当然他退不下去了呀,我们黏住他了,敌旅长是16日13点跑的。我们12点到,他就跑不了。那个很简单,那个直升飞机好打得很,直升飞机最怕机关枪,你一架上去,就把它打下来,跑不了。这个营没有下去,我们认为营、团、师都有错误,没有迅速下去。</h1> <h1>所以,打仗穿插部队应是很强的部队,指挥员要胆大心细,那种迷迷糊糊的指挥员是不行的,我们那个副团长是个迷糊,平时说话眼睛都睁不开,我这个人说话有时带点形象,我说这个人不行,厉害一点才行嘛。一个指挥官像个姑娘那样怎么行呢?回去一汇报,军区批评我,说你这个人使用干部有点问题呀,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嘛。本来这个穿插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是搞过的,我亲自穿插过的。当时我有个什么错误呢?穿插前我到过这个部队,但在穿插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没有详细给他讲,而是按一般的情况给他讲的,穿插要注意什么呢?不要怕有敌人,不要怕切断归路,不要发洋财,死要记住。规定什么时候到那里,路上有什么金银财宝都不能要的,没有交代。</h1><h1> 当时我也糊涂,什么原因呢?打仗好久不打,忘了。这个经验我确实有,可就是没有交代呀,就是忘了呀。回来以后,我还不知道,后来我想一想,检讨一下才想起啊,我自己没有交代呀。你完全怪他们也不行,我们也有责任呀,因为我到了这些部队嘛。所有穿插部队班长以上的干部,我都讲了话,偏偏没有交代这个穿插,所以不能全怪他们。我这个组织战斗的也有错误,如果交代清楚注意事项,不要多,就这么几句话,也可以提醒他,所以久了就忘了。战斗经验,自己也忘了,给人家讲什么呢?这次打仗下来想起来了,这还是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个穿插部队有错误,从我本身其没有交代清楚。当然担任穿插的指挥官呢?迷糊!这个部队有战斗经验、勇敢,你说他不勇敢吗?他到前面去了呀。这是两个方案,我们都有错,我也有错误。</h1> <h1>当然我也想打好,没有打好,什么原因呢?完全按照总参谋部电报的指示、元帅的指示办,这次作战完全没有问题。元帅给我们来了电报,军委来电报怎么样办都交代得很具体,在这里我是不能讲的。我们要这样来办呢,就一定能打胜仗,没有这样办呀。所以好久没有打仗呢,这个脑子里很多东西想不到,弯子也转不过来。过去的经验忘了,上面的指示转不过弯来,接受不了。所以这样很简单的,从我起到师、团、营各级,这次指挥都很简单。情况想得简单、交代部队的情况简单、困难的情况想得太少,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教训忘了。讲经验教训部分,再给你们将这些问题。</h1><h1>当时整个组织战斗,在时间上太仓卒违背了主席思想,应当准备好了再打。其实这次总参谋部也没有催,实际上是我们急躁的,是心急的指挥员。嘿,我这次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林总在哈尔滨讲四快一慢问题,我也参加了的呀,就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提前攻击是不对的。如果不提前攻击,那么各级指挥员他在山上多呆1天,平心静气可能好一些。总的来讲,是我组织这次战役掌握主席的思想、运用主席思想来指挥这次瓦弄反击战掌握得不好。大家看这些是什么问题呀?我也不知道是属于哪方面的问题,反正我是这样做的,就这么和你们讲了。</h1><h1>部队打得怎样呢?部队是不是打得不勇敢呢?不是的,部队打得非常勇敢。大家看了沙盘,有些例子我可以在这里讲一讲。部队是英勇顽强的,按着我们部队的传统来讲呢?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这次我们很多轻伤没有报告。问他为什么不报告呢?他们说:“当时报告也没有用呀,报告你们嘛,你们首长又担心,所以我们反正能作战,我们就往前打就是了”。后来有的战士从前面抬下来,伤都化脓了,就不行了呀,轻伤不报告这不是个别的。重伤不哭、不叫喊,做到了不仅是不哭,而且还坚守阵地,这不容易。</h1><h1> 32高地那个陈代富,他是很英勇的。这个同志现在国防部下了命令啦,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这个班刚才给你们介绍过了,他们班有1挺机枪嘛,班里有的负伤、有的牺牲了,这时只剩下班长和他两个。当时他要求上呀,班长同意了,他在运动过程中用了一个手榴弹,敌人也甩来一个手榴弹,陈代富负伤三处,屁股一处,腿上一处,手上一处,我看了一下,怕报假的,当时他继续前进,拿个爆破筒和敌人打。我们不了解敌人,敌人也不了解我们,不摸底,双方不摸底。</h1> <h1>印度人做工事不行,他们不会做工事,他们的工事做这样宽,射孔也做这么大,那个是没有道理的呀,他们在里面可以睡觉,也可以打枪。顶上呢?他们又不捆好,因为那里树有的是,马马虎虎。有的工事就这么树条子放上就行了,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攻坚战,他们不摸底。第二,我们使的武器他们不知道,我们使用的爆破筒,敌人没有使用过这个东西。我们的战士拿着爆破筒很勇敢、很灵活,前面去不行,绕到后面去、跳上去。因为他们的射孔是向下和半山腰的,后面没有。陈代富跳到地堡上,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插下去,他当时受了伤,印度军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看到个东西这么粗往下插,印度兵就往上顶,他在上面压,压下去一拉,轰隆一声响,他就滚了下来。假如印度军队打1枪就行了嘛,但他们也糊涂了,陈代富往下顶,他们打1枪就行了嘛。爆破筒能塞下来,你子弹还打不上去呀,结果炸掉了,这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h1> <h1>还有一个就是周承华,看到他们班里攻到这个地方攻不上去,怎么办呢?因为地形山梁很陡、很窄,只有几公尺,上不去了,这个战士就对指导员讲:“指导员,你用机关枪掩护我,我从旁边上去,你们从右边上去,我打手榴弹、打枪,使敌人注意我,你们冲上去”。指导员说这样不行,等40火箭筒上来打了以后再上去,如果指导员同意他的意见,这个战士就会牺牲的。他想以自己的牺牲来取得战斗的胜利。另外一个战士很灵活。刚才我讲的那个07高地战斗,一个营长带四、五十人下去,下去到了格里牙比河沟口。我们一个副连长带着一个排搜索,碰到了一股敌人。因为草很深,不大好看,敌人发现了我们,我们有一个战士发现了敌人架机关枪。他一看说:“副连长隐蔽”就一枪把那个架机关枪射手打死了。如果那个战士晚那么几秒钟,副连长就牺牲了,战士也得牺牲。这战士往前一跳,又发现敌人,他啪的又一枪。</h1> <h1>我们现在的装备很好,全部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我们部队已经没有那种拉枪栓的步枪,拉枪栓的就不行了,因为都在跟前,几公尺、十几公尺,只要快打就行了嘛。我们的部队通通是改了装的,三个师都改了装。连队是自动枪、半自动枪、班用轻机枪,所以打得敌人是非常害怕的。一打敌人就害怕,就叫唤说:“不得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太强,顶不住”。他发电报回去。我们战士非常灵活,那几个人全部被消灭,营长被我们抓住了。敌人就笨,他机械执行命令,我们俘虏敌人了嘛,他们才笨呢。他这是地堡,这是一个地堡,这也是个地堡,我们打这个地堡,按道理讲他们要支援才对呀。他不支援,他也不走,也不打。我问他为什么不打呢?他说上面没有交待,也没有人叫我打,我说你们不打也得跑呀,他说也不行,因为上面没有叫我们跑。所以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非常要紧的,敌人和我们对比起来,根本不行。我们的战士灵活,这个战士立了功,他抓住了营长嘛,当然不仅他一个人啦,可是他的作用很大。</h1> <h1>另外一个战士攻打07高地时,真是感动。攻击开始呢,他付了重伤,因为在山地救急,是困难的。在山地作战从长远来看,东南亚地区作战,深山密林、寒带热带,山上抢救工作任务很重。我们这次有些人是可以不牺牲的,没有办法,抬不下来,救急包没有,一个人一个,卫生队上不去,所以有些战士就牺牲了。以后这个人的肠子被手榴弹弹片打出来了,打出来了他就往里塞,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就一手拿手榴弹,向敌人冲去,最后他牺牲了,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勇敢。</h1><h1>另外还有一个排长,80高地一个排长,这个排长组织指挥比较好。整个瓦弄地区作战,干部在战场上勇敢。但我们组织战斗不行。所以我们在带兵过程中,强调细致组织战斗,怎么打怎样组织,打一个地方组织一个地方,打一点组织一点,攻击必须是这样。我们这次从军、师、团、营和连都不行,都很差。像06高地的指导员,我们这次指挥很勇敢,往前打就是了。388团一连长勇敢,带着一个班往前冲。</h1> <h1>战士们说:看到我们连长勇敢,我们浑身是胆,我们也不怕了。新兵勇敢得很,可是呢,他组织火力攻击不行。那么这个排长在指挥上就比较好,他组织攻击,攻击过程中他负了伤,战士说排长你负伤了,我们给你包扎一下。他说:你们不要管我,继续往前冲,第二次又负伤了,还是往前冲,到最后还有一个地堡到顶了,负了重伤,牺牲了。这个排长在战斗过程中,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快要牺牲前,他讲了几句话:“这仗打得好呀,同志们很勇敢呀,很光荣呀,我也很光荣呀!”说完就牺牲了。对战士们鼓舞很大。</h1><h1>还有一个战士腿打断了,是个机枪射手,别人都走了嘛,指导员看他。他问指导员,我们那个班到哪里了?他不问别的,专问这个。然后他压弹夹,说:“指导员给你”。这个战士牺牲了。所以在山上负重伤的大都牺牲了,假如条件好一些呢,我们可以少牺牲一些人。这次战士很英勇,人自为战。</h1><h1>另外,我们认为“三三制”是非常正确的。森林地区的确有时候有些困难,你听到打枪,但看不见人。刚才我们讲那个6连2排,他离团离得不远,可就是看不到他在哪里。所以,我们这次打瓦弄扎公的388团1连,主要是在于他们“三三制”小组搞得好。在32高地、06高地、80高地,这些部队的班以下战斗动作都是比较好的。这些问题在我们部队一直是很好的,坚持了的,没有停过。</h1> <h1>这些战士很勇敢。所以一些西方报纸评论我们部队,当然中印边境作战的反映不光是瓦弄啦,主要是达旺的方向,也有瓦弄的一点。</h1><h1>我现在念一些反映: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它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五天时间就穿过了一般认为挑夫需要几天才能走过的荒凉山脊”。西德《世界报》说:“中国人在过去数星期所做到的空前的军事成就,他们派军队翻越了以前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山”。香港《南华早报》:“林彪元帅证明世界上最大的堡垒只不过是小小的障碍,一下子就可以推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像小刀切黄油一样”(指中国打印度)。西德《世界报》:“简直像风卷残菜那样击败印军”。香港《明报》在评论我部队主动停火后撤和移交武器时说:“史无前例,潇洒至极,漂亮至极”。法国报纸也评论说:“中国军队和印度军队打,只是教训它而已,教训它一下。印度军队更不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h1><h1>这是西方报纸的评论。外国舆论就是这样的。<b>我在沈阳讲、在广州也讲,说:我们54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讲,我们是三等部队,我们战斗力比人家差。如果叫你们沈阳部队或者广州部队、或者其他军区的野战军去打更容易。我们三等部队就打得他落花流水,要是你们一等部队去更不在话下。</b>所以我们的战士们打的是很英勇的,部队的实例就讲完了(鼓掌)。</h1> <h1>这次战斗整个打了10个小时左右。经过10个小时战斗后,敌人就溃了。那时天黑了,打了一天的仗,我们抓到的俘虏很少,敌人哪里去了呢?因为山高林密、石多草深,他们藏起来了。有的是有组织的三、五十个人,有的是美誉哦组织的散兵。据达旺方向对敌人的调查,他们有一条规定说:打不赢的时候,可以散、可以藏,然后跑回去,这是条令上允许的。这个条令我们没有看到。</h1><h1> 敌人散了,我们就搜山。这个地形,我们上去很困难,3000公尺要上四、五个小时,我们上去困难是一方面,敌人想下来也是困难。所以我们打下去后呢,它也跑不了。敌人散了,我们就动员所有部队搜山,我们报告了总参谋部说我们要搜山。总参也指示我们准备另外一个地区的作战,到前门里,又前进了100多公里,走路要走八天。当时我们很高兴,准备组织第二个战役。以后中央决定停火,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个计划了。</h1> <h1>这是实际情况,因为山很高。上山,前面的脚跟正好碰到后面的脑袋,下山脚发软,山是非常陡。战士们很艰苦,但没有怨言,都是为了消灭敌人。多抓一个俘虏,就多一份胜利;多拣1条枪,就多一份胜利。当时我们提出搜山是进攻的继续。为什么?因为有敌人还想抵抗、还想打。在搜山过程中,我们388团3连打了个莽撞仗。他们连长、指导员带着部队进行搜索,发现了敌人,敌人有四、五十人。连长带着一个排到上面去了,是台地,指导员在底下。这个指导员没有战斗经验,按道理敌人依山向我们打枪,这时应当选好地形,居高临下往下打。他不这样,他正好向左,左边就是察隅河滩,他带一个排从这里去,一去敌人就躲在石头后面、草丛里面打枪。结果在这个地方我们伤亡20多人,指导员也牺牲了。什么问题呢?莽撞仗!这个指导员没有军事常识,所以政治干部学军事,哪一级也很重要。后来有的战士反映:“打仗呀,这个指导员不行,不会指挥”。这个指导员是很勇敢的,是很好的指导员,结果牺牲了。所以说,当时搜山是进攻的继续,还是要打的。</h1> <h1>达旺方向也是这样。张国华司令员说:从我们这里看呢,将来和外国军队作战,森林地带、语言不通,所以搜山是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阶段。所以一方面组织战役的指挥员要交代部队,将敌打散后要迅速搜;另外要预先准备好些部队,专门用于搜山,这样才能全歼敌人。因为这和国内作战不一样,在国内你可以喊话呀,那个地方没办法,只能搜,到处去找,找到一个目标算一个。我们不能喊话,他不懂我们的话,我们也不懂他们的话。所以抓俘虏还是很难的,找到一个抓一个,你想他一片一片的自动投诚是没有的。我们把他围住了,那他没有办法,二、三十个,三、五十个是有的。几百个,我们这个方向是没有的。</h1><h1> 搜山是非常重要的。我说搜山是进攻的继续,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们也没有详细和总参谋部汇报,不知道这个话是对还是错。整个的战斗过程就是这样。敌人基本被我们消灭,没有全部消灭。所以说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论什么困难、什么艰苦的情况下,有我们党的领导,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苦难的克服,有时候是有条件的,不能克服怎么办?就忍耐!战斗的整个情况就是这样。</h1> <h1>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是有很大的政治性、很强的政策性,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争取军政双胜。我现在谈这么两个具体问题:一个是俘虏政策;一个是群众纪律问题。俘虏开始对我们很恐惧,认为我们把他们抓来以后呢,我们会枪毙他们,他们很恐惧。当时他们在山上躲起来,寻死的、跳崖的都有,原因都是害怕。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不要恐惧,不要害怕,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枪毙他。</h1> <h1>我们搜山呢,敌人他饿了呀,饿了一、两天,抓到他以后,他就指身上,问我们是否枪毙他们?我们也用手比划,说不会枪毙。有的把表给我们,战士就不要他的。接着他就拍肚子,什么意思呢?说肚子饿了,要吃的。我们搜山的部队,吃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就是糌粑面。倒了一些给他们吃,然后把他们带下山去,集中起来就好办了些呀。给他们讲我们的政策。</h1> <h1>他们的东西我们一点也不要。这个印度军队是很穷的,我们和许多军队打过仗,没有看到过这样穷的军队,和他那个军队作战呀,发不到什么洋财。我们除不要他的东西以外,还要给他们发全套的东西:棉衣、毛巾、肥皂都要给他发。他来时穿一件绒衣、一件大衣、一套单衣,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要把他们往北送呀,所以首先带了棉衣去。抓下来以后呢,给他吃饱了,讲讲政策,就给他们发衣服,这样他们情绪就安定下来了。再往后走就更好,翻译多了些,给他们上政治课。我们还按着他们的习惯,因为印度他有二种习惯,一种是吃大米饭,另外一种是吃油饼。这些我们都可以满足,还可以给他们搞些娱乐活动:打排球、篮球、放电影,这些工作一做,他们反映很好。</h1> <h1>可以给大家简单举个例子,有个印军少校他给我们讲:“我们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我们部队会这样快被你们消灭;第二个想不到你们的政策会这样好”。因为他们印度军队战斗力不算强,他走过很多地方,他在别的地方当过人家的俘虏,他也看过俘虏,人家对他们俘虏是怎么样,我们对他们又怎么样,一对比他想不到。还有些人说:“战前我恨你们中国人,现在不恨了,而且我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人的俘虏”。有些人讲:“我们当你们中国人的俘虏真是幸福”。</h1> <h1>有一次我们和他们很多人说:“你们回去了啊,你们将来回去干什么呢?”他说:”我们回去恐怕还要当兵”。“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当兵呢?”他说:“我们不当兵干什么呢?种地没有地,做工没有工作,只好当兵,当兵是我们的职业”。“那你们当兵,尼赫鲁还要你们打我们怎么办呢?”“他还要我们打你们中国人的话,我们就要插白旗”。看来插白棋投降是世界通用的。他说:“我们插白棋投降,因为你们对我们太好了,还发给我们这么多东西”。同时,他还说:“你们的大油饼烙得好吃,我还要回来吃你们的大油饼”。有的人还讲:“我回去以后呀,我要在神的面前为你们祷告,祝你们长寿。我还要对许多人讲,中国人民是非常热爱和平的,中国军队对我们好”。</h1> <h1>还有一个印军班长,在他非常危险的时候,我们把他救活了。后来他讲:“你们不但救了我一个人,而且救了我一家人,我家还有老婆和两个孩子。我回去以后要教育我的两个孩子永远同中国友好”。他们很感动。另外还有写诗的说:“泉水可干,高山可移,你们可以忘记我们,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恩情”。俘虏反映是很好的。也有人发誓:“我是一个印度人,恒河的水是最纯洁的,我可以捧着恒河的水向中国人民发誓,我们在中国的生活是最愉快的、最美好的。就是尼赫鲁,我也要对他这样讲”。他很激动地举起手来这样讲。虽然我们当时语言不通,但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感化他、教育他,效果很大。</h1> <h1>我们放回去的俘虏有三千多人呀!校官就有好几十个,直到现在,讲文明坏话的人一个也没有看到。《参考消息》也没有看到呀。这样尼赫鲁很为难呀,几千个俘虏,放他不能放,用他也不能用,不还在那里关着呢!他在洗脑筋,那个是不容易洗的呀。我们这是精神原子弹打过去了呀,你好洗吗。这是俘虏反映。所以和外国军队作战,俘虏政策要很好交代。</h1> <h1>再一个是群众。群众是藏族,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计较。我问他们多大岁数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没有数字呀。我们开始去,他不太了解,有点害怕,有的躲在山上。我们从瓦弄到传统习惯线,这些地方多数都是藏族。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就是有辣椒。那个地方辣椒又很多,还有些稻子、水果。战士不吃他们的东西,不住他们的房子,他们丢下的牛,我们给他很好看管,还给他们担水呀、捡柴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呀,山上的人下来了,群众是很好的。在搜山期间,他们向我们报告了十几次情况,抓到了40多个俘虏。不懂话,他就用手比划,他一比划我们就去,很可靠。</h1> <h1>在沙木维尔地方有一个溜索桥,我们一个班在那里放哨。一天,一个老汉往那里经过,看样子饿得很厉害。一个战士就给了他一碗炒面吃,他吃过就走了,他也不会说什么话。第二天,他和他儿子不知从什么地方抓来一个俘虏,五花大绑,直接送到桥头这个班来了。在路上,我们叫他给我们,他不干,硬要送给那个班。他们很耿直,很讲信用。所以政策纪律很重要。</h1><h1>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时期以后,传统习惯线那边的藏族也三三两两的来看我们。有二次,一个类似村长这样的人,带上一、二十人过来,拿着鸡蛋之类、香蕉、红薯呀给我们吃,要我们过去解放他们。我们说不行。因为总参谋部有规定,只能到那里,不能过去。我们说:“你们那边是印度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过去”。他们说:“我们本来不是印度人,我们长期和你们一样”。他说:“古代有一个传说,你们(指我们)是龙族,藏族是龙身,族是龙尾,所以我们是一家人”。他说:“你们过去吧,你们要是怕没有饭吃,我们那个村子可以供给你们这些人吃两天的饭(当时我们住在那里一个连),我们可以给你们杀牛”。</h1> <h1>印度群众几次要求我们过去,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我们很好地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拥护我们的,是要革命的。在那里,我们并没有做更多的工作。主要是用我们的这个行动,他就要求我们过去。要是我们不撤回来,住在那里,那边很可能要搞起游击战争。因为就隔一条河,那地方是阿隆姆地区,山区搞革命是很好搞起来的。所以人民是要革命的,这对我们部队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们感到政策纪律很重要,搞好了就可以争取群众,瓦解敌人。</h1> <h1>整个部队的群众纪律是很好的,可是就我们领导上不好。从我来讲,在整个作战中,最后一手没有搞好,前紧后松。可是要注意啊,因为我们130师在西藏平叛时政策纪律是受过批评的。所以这次去就要求打好仗,要执行好政策纪律,要和友军搞好团结。最后仗打完了,工作也办完了,这很好呀!我们这个军指挥所却犯了错误了。一个呢,敌人败的时候,丢了一些东西,什么牛呀、粮食呀、罐头呀,我们在前面的人就允许他们吃了,我们做了检讨。因为当时我们的确很困难,伤兵没有饭吃,就发给他们吃吧。今年“五反”我们做了检讨,这个问题检讨是检讨,我还没有完全解决。在那个环境下,伤兵那样苦,不给他吃点东西,我们当时心里确实过不去。不过还是由于当时抓得不紧,如果我们再硬一点,和开始作战时那样硬,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仗都打完了,在这个时候忍耐一下不可以?完全可以。这是第一条。</h1> <h1>第二条没有什么意见,诚心诚意的检讨。敌人丢了很多降落伞,他那个降落伞是布的,掉在树上挂破了。他们和我讲,山上有很多降落伞,怎么办?我说捡回来,现在布票困难嘛,拿回去给我们干部不是解决问题嘛。嘿!这句话说坏了,拿回去他们就分了吧,也分了给我,我也要呀,因为我也困难呀。这个降落伞就搞坏了吧,所以这一条,我当时就缺乏考虑,影响非常之坏。干部拿了降落伞,战士们有意见呀。战士拿什么呢?连一盒烟都不能抽呀。这两件事情我做了检讨,这一条,是完全错误的,有点洋财观念。至于个人拿东西,这次在130师没有出现,就这么两件大事。</h1><h1> 因为那降落伞呢,后来388团又犯了错误。他们在战场上收了铜子弹壳和炮弹壳,敌人丢下来的呀,都拣起来了。他们开始讲,我们拿回去。将来练兵要用,这是好意吧,回到四川他拿去卖了。你看这家伙,他作检讨你也做检讨,向西南局、四川省委检讨。</h1> <h1>我们犯错误,牵涉到地方也犯错误,县里面和我们挂了钩,我们犯错误,牵扯到他们。所以执行政策纪律要防止前紧后松。在一个地区作战,你看像我这个人,到北京来当然不在话下呀,就不算什么呀!在那里的前线呀,我们这样的就说话算话,就不敢随便说了呀。我呢就不大注意,随便说了一句就坏事了。所以一个战场指挥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政策上是不能随便说话的,不能随便表示态度的。</h1><h1> 这次政策纪律130师整个来说是好的。因为130师解放战争时期政策纪律不好,西藏3年平叛不好。本来它这次可以好的,因为我弄了这么一下,犯了这个错误。它整个是不错的,这些都是领导问题,不是战士的问题,也不是下面干部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政策纪律就汇报这些情况。</h1><h1>今天,我就汇报到这里。</h1><h1>谢谢各位首长和同志们(热烈鼓掌)。</h1> <h1>丁盛将军的话讲完了。</h1><h1>这是丁盛将军回母校,向院首长和教职员工作的战斗报告,所以他讲的很谦虚。而且主要从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h1><h1>实际上,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b>我军的参战部队,是一支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能够随时拉得出、打得响、战无不胜的英雄部队;丁盛将军等参战官兵,不愧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英雄。</b></h1><h1>这一仗,给西南边陲,带来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和平与安宁。</h1><h1><b>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丁指”及其部队的英勇事迹,将永垂史册。</b></h1> <h1>56年前的那场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尽,离我们远去。</h1><h1>今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军队更加威武雄壮,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安康。</h1><h1><b>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现在的岁月静好,是我军无数官兵守卫边关、不怕流血牺牲、保家卫国换来的。</b></h1><h1><b>让我们向为建立共和国、保卫共和国牺牲的英烈们;</b></h1><h1><b>向包括丁盛将军在内的,为建立共和国、保卫共和国作出贡献的老兵们;</b></h1><h1><b>向共和国的卫士、我军的全军将士们,</b></h1><h1><b>致以最崇高的敬礼!</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