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冶矿不了情——冶矿老照片

徐其龙

<p class="ql-block">  1957年–2016年。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从规划选址建厂到完成历史使命,整整60年,一个甲子。 </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跃进战鼓震天响,故园开篇有宏章。彭浦工业兵马壮,三千精銳是冶矿。从那时起,冶矿厂历经艰辛创业、调整生存、矿山之仗、学习大庆、五项整顿、电脑引进、内联外扩、发展经营,成为全国机电行业明星企业,本市机电行业骨干单位。</p><p class="ql-block"> 几代冶矿人,见证了她的发展和輝煌。</p> <h3>  《悠悠冶矿不了情–冶矿老照片》,以近百幅老照片,再現了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前后的峥嵘岁月。</h3><h3> 相信,每个冶矿人,可能会从中,见到久违的师父、师兄弟,老同事、老战友、老朋友。或许还有那个青涩年代的你,还有一直在你记忆中的那一个人……凝视着照片,你的脑海定会产生那个年代的回忆。</h3><h3>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激情的年代、积极向上的年代、充满梦想的年代。</h3><h3> 这是一种情结、历史的情结、难以割舍的冶矿历史的情结。</h3>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几近完美的厂部领导群体:厂长乔永年坐镇“中軍大帐”,带领一班人,抓产品开发、抓技术改造、抓生产发展、抓管理提升、抓职工福利,可谓是:“乔白卢叶指方向,周吴郑王并肩闯。 且喜整顿上台阶,又打矿山翻身仗……”</p><p class="ql-block"> 那些情景,至今仍难以忘怀。</p> <h3>  学识渊博、宽厚待人的党委书记侯甫柯,曾为海上报人的青年报主编的副厂长徐湘,深谋远虑的副厂长周师章,指揮若定的副厂长王克忠。</h3> <h3>  章耀斗,一位满腹经纶、待人和善,颇有书卷气的党委书记,似乎当时有人并不待见。</h3><h3> 叶祥云副厂长,可称为我在厂部工作期间的领路人。叶厂长是乔永年厂长的一员“悍将”,工作作风深入,拍扳表态,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h3><h3> 据说章书记、叶厂长均己作古,念及二位之音容往事,不禁唏嘘。</h3><h3> 另一位正直、稳健、干练且学识不凡的,是1999–2013年期间担任厂党委副书记的张书文。</h3> <h3>  薛家瀛副厂长,认识的人可能不多了吧?左一行政科长姜为公,右一孙永华曾任一车间、检验科、保卫科等多个部门领导。</h3> <h3>  那个年代工厂的各路大员–中层一级也十分了得,常常是厂部一声号令,车间科室雷厉风行,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沒有攻不克的堡垒。</h3> <h3>  前排的老同志,我至今能辨认的有:从左起,依次为朱松涛、魏国强、居金贵、喻耀斌、庄梅庭和高静。他们曾为共和国建立流血流汗,又为冶矿厂经营管理出谋划策。或主管一方,叱咤风云;或工作尽责,默默耕耘。</h3><h3> 长者风范,无不令人感叹、崇敬!</h3> <h3>  这是九十年代初冶矿厂通过机电局“安全性评价”后的合影。</h3><h3> 前排右二、右三是局评审组领导,右三名叫巩长春,业务水平很是了得。后排是我厂安评工作班子,看見倪祥、赵金荣了吗?都是冶矿老前辈了。</h3> <h3>  故园已作他人衣,当年盛景人称奇。神州遍地磨粉机,蓝天除尘我第一。宝钢烧结看三期,轧机称雄到华西。采煤机,王燕琪,多繩提升陈祖宜。筛子关键在工艺,湿法脱硫潘恒熙。五点零六西宝兴,低温平方到贵溪。一件件,一桩桩,冶矿工人创奇迹。故国神游觅旧踪,犹思当年鏖战急。</h3> <h3>  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于八十年代初新组建的销售科。</h3><h3> 顾殿奎、邹平华科长正在与全科同仁汇总磨粉机备件订货会合同资料。</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里组织工矿企业产品展览会,这是白云亭副厂长向来宾介绍情况,情深深、意切切,融于画面。</h3> <h3>  向来宾具体汇报者,是二车间冷作三组组长蒋三山。蒋三山和夫人刘伟媛,都是生产骨干,颇得好评。现二人都己作古了。</h3> <h3>  生产经营技术系统的领軍人物:王克忠、周龙山、徐介麟、董良华、张令德、沈鸿鸣……他们信心滿满,展望前景。又达成什么共识?</h3> <h3>  是在为一个经营项目的成功而庆祝吗?</h3><h3> 是的,肯定是的。否则,乔永年厂長,卢永平、白云亭、王克忠三位副厂长也不会同时举杯庆贺啊?</h3><h3> 左一那位有人认识吗?他是冶金部所属温州冶金机械厂慕名到我厂学习和实习的袁继灿。辅导老师为卢永平副厂长。</h3> <h3>  </h3> <h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冶矿厂引进瑞典菲达公司(Flakt)除尘技术起,技术引进、产品出口等中外合作持续推进。成为工厂技术提升、经营发展的助力器。电除尘器、磨粉机等成为工厂主导产品。<br></h3><h3> 技术引进中,凭借精湛的翻译水准,历尽人生沉浮和艰辛的姚觉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h3> <h3>  照片左一是陈健生工程师。</h3><h3> 他根据引进的电除尘器技术,自行设计并由本厂动力科制造了390C型极板轧机,节约了一笔可观的外汇。</h3><h3> 后厂部组织力量,攻克了电除尘器904L阴极螺旋线国产化难关。选型软件VE9025也实现了国产化移植,计7000余条FOTREN77语句。</h3> <h3>  从传统管理到电脑管理,冶矿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中期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尝试……</h3><h3> CAD/CAM、MRP物流运行系统的建成运行,昭示和引领着传统工业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的裂变、跳跃和更新。</h3><h3> 冶矿厂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历史性尝试的开拓者引领者推行者和实践者:时任吳永明厂长、陈中捷副厂长、电脑中心陶卓人、杨怡建主任……</h3><h3> 揽月捉鳖敢登攀,科技进步作保证。 </h3> <h3>  市府汪道涵市长、机电局领导視察电脑中心大楼落成暨MRP系统运行典礼。</h3> <h3>  机电局副局长,也是冶矿厂老职工任同生在典礼現场祝贺。</h3> <h3>  吴永明厂长在电脑中心大楼前与中心技术人员和全厂各部门电脑骨干人员合影。</h3> <h3>  面对电脑引进、管理模式之转变,设计工艺等行政管理层报以热情,转变观念,积极支持。</h3><h3> 前排左起周文忠、陈德成、任同生、诸永芳和郁林祥。</h3> <h3> 供应科是MRP系统运行的重点部门,看,郑学树技术副厂长、周龙山研究所长现场指导,余立甫科长的学习态度也是特别认真。</h3><h3> 短缺经济年代,冶矿厂是钢材消耗大户,余立甫挺立在釆购一线,功不可沒。</h3><h3> 照片中的另二位是沈勇士和王寅。</h3> <p class="ql-block">  在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控加工(CNC)应用中,电脑中心鲍惠忠、严静、吴玲凤、叶爱玉(前排左一起)、顾明、王荣祥(后排右二、左二)以及樊嘉铭和陈世俊(后排左一、左五)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前后,众多技术人员下海跳槽的情况下,仍坚守自己的岗位,精神难能可贵。</p> <p>  冶矿技术群体,几十年不断进取,即便在文革时期,新产品研发的步子也不停歇,电除尘器、热矿筛、环形冷却器、采煤机、多绳提升机等一大批新品推向市场。</p><p> 技术系统掌门人周师章,以及郑学树、徐介麟作出显著贡献。</p> <h3>  我已无法知晓这些年轻人的名字。</h3><h3> 这种工作状态,今天看来,仍然无法不为之动容!这就是冶矿厂的设计工艺技术人员。</h3> <h3>  他们是在研究技术方案,攻克技术难关,还是在解决某个设计、工艺问题?</h3> <h3>  工艺人员在生产第一线。中间那位是顾克诚,热处理工艺“专家”。右侧是孙纯青,看,那时的他多年轻!</h3> <h3>  致力于新品开发的任同生,在工夹具车间检查抛丸机加工件质量。</h3> <p>  王民日副厂长在干部科科长周文忠、劳资科科长尤坤明的陪同下,检查车间生产和产品质量。</p> <h3>  似乎是一次厂部条线会议。从左起依次为:黄建传、王志伟、全广焱、杨根发,都是中层干部中的老熟人了。最后一位应是行政科领导葛伯明吧,据说他是部队转业干部,上校团级。</h3><h3> 离开冶矿厂不久,听说杨根发提任为副厂长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哈哈,我对这位“根发老弟”的能力真是看走眼了。</h3> <h3>  二车间主任徐立新,张泳庚。都是技术水平过硬、管理经验丰富的元老级人物了。</h3> <h3>  生产计划科章建华与吳宝华(时任宣教科科长、党办主任还是一车间支部书记?)同坐在会议主席台,是在布置生产计划,或在作生产动员。</h3> <h3>  一车间的行政管理班子:左一是芮福全,车间支部书记。曾任二车间工会主席,一位工作富于激情、不辞辛劳,极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基层干部。</h3><h3> 紧挨芮福全的是庄政德、蒋如德、王仲琪、徐彩宝。</h3> <h3>  </h3> <h3>  中捷厂长在生产现场。</h3><h3> 好象是在哪个车间,二位裸露上身的是二车间左粉寇,一车间尤天根,前排左二是保卫科陈根福。后排正中的是工夹具车间主任王以仁。</h3><h3> 看着这样一个组合,我猜不出这是一个什么生产或基建项目。</h3> <h3>  照片从左起:黄正观,曾任保卫科科长。郑明华,工夹具车间主任。王官保,二车间主任。張伯康,包装车间主任。王官保,曾是我所在车间的领导。郑、张二位,我曾有幸与他们在企管办共事数年。</h3><h3> 他们都是冶矿厂的前輩了,也是中层干部的中坚力量。</h3> <h3>  自八十年中期始,冶矿厂实施内联外扩战略,重点在江浙一线培育了若干联营厂,通过输出技术和管理,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工厂效益。</h3><h3> 这是吳永明厂长、王克忠副厂长和供应科长杨国民在苏州木渎吳县分厂。</h3> <h3>  据介绍,这是冶矿员工一次疗养休假的留影。正中的铸工车间老书记费勇的特点极为传神。费的左侧是李保成,曾担任过行政科副科长。</h3><h3> 照片中的其他员工不难认出,只是后排右三的那位女同志是谁,看过此照的人分歧较大,我反复辨认,应是曾任行政科团支书的钱玉丽。是否?</h3> <h3> 这张合影,前排,有周保罗、叶雷钧、郑学树、周龙山、余立甫。后排左一是赵渊祥,还有邬博彦、张令德、陈祖宜、张楚贤、陈智华。</h3><h3> 看阵势,似乎是与配套协作单位的一次技术协作。</h3> <h3>  这是供应科欢送范广德、陆礼德两位老员工(中间戴红花者)的合影留念。科里领导薛宝林、余立甫、倪祥以及蒋東辉、胡筱明、沈勇士出席。</h3><h3> 还有后排右五是徐雪萍、右三是李菁,业务能力都很強。徐的父亲徐士华曾是二车间主任,技术精湛、为人谦和。李菁曾在冷作一组与我短暂共事,印象中当时的她,清纯可人且知性好学。</h3> <h3> 新老团员座谈会,党支部书记当然要出席,那时的郏根龙书记(后排左三)形象颇佳,看得出,他与部门团员青年的关系还是蛮融洽的。</h3> <h3>  </h3> <h3>  照片背景是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徐雪萍、李菁、叶雷钧,当时的叶兄真年轻啊!</h3><h3> 右一是程雄冠,他曾是二车间生产调度,也是风度翩翩。</h3><h3> 右二应是樊嘉铭吧,曾是冶矿厂青年技术人員中的“翹楚”,石洞口电厂216平方电除尘器主中设。后来听说他不知因谁提携,“官运亨通”当上了技术厂长,又不知何因不轻不重地“摔了一跤”,似乎可惜了。</h3> <h3>  冶矿厂企管办几位同仁难得的一張合影照。张伯康,一位令人尊重的老前辈,工作一直都是仔细较真。蒋绍凱,技术出身的管理干部,工作从来都是积极主动。张宣奎,惯于拍胸,大大咧咧,自我感觉很好,但他那股工作热情和劲头确也实在难得!</h3><h3> 这也可能都是那个年代基层干部的特色吧!</h3> <h3>  左一是组织科的赵建国,还有他的工作搭挡吳培龙,都是后起之秀,遗憾本相册沒有吳的照片。</h3><h3> 右二是电脑中心主任陶卓人,右三是厂办主任李建标。多年以后,李的连襟杨洁篪官居副国级,知道的人不多吧?</h3><h3> 右一是销售科的韩诚,不错的小伙子,主管电除尘器销售。</h3> <h3>  这是行政科科长顾玉成,在厨房间里做起冷面来还真是有模有样。干部到一线参加劳动、体验生活,那个年代都是这样。</h3> <h3>  冶矿厂小食堂的陈燕桥师傅,当年他自制的咸鸡、咸蛋、油爆虾等冷盆卤莱名声在外,在彭浦地区还是很有名的。</h3> <h3>  这是本人与设计科袁鸿锐、张继业,为制订国家级环保行业技术标准,出差途中在诸暨五泄的留影。 </h3><h3> 袁鸿锐谙熟企业基本标准、产品标准,知识面广。张继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俱佳。在我厂国家二级企业评审的前期工作中,给予我许多帮助。</h3><h3> 年前与袁工联系,得知其身体状况不佳。至于張工,十多年前就听闻他到大洋彼岸去发展了。这些老朋友,还能再见面吗?</h3> <p>  1980年前后,我厂在济南磷肥厂举办备件订货会。闲暇时,詹文龙、陆祖坤与本人在大明湖畔。</p><p> 记得那次订货会是白云亭副厂长带队,蒋卓敏、方婵娟、赵渊祥、刘仲福等参加。他们都是技术、销售系统中的顶尖高手,十分了得。会议期间,穿梭于各地客户之间,个个长袖善舞,介绍产品、签订合同,忙得不亦乐乎……</p><p> 此情此景,虽己有40年,但仍清淅如昨。</p> <h3>  照片中的华正山己经作古。我初识华正山是在50年前,当时他在二车间技术组,解决技术难题,很有一套,对我们这些后生小輩也不吝指导、关爱有加。</h3><h3> 后到动力科,曾与孙超群等协助周师章,参予1978年前后一、二、三车间的改扩建和技术改造。</h3> <h3>  厂部办公室邵华和小车班冯振群、夏桂根、陈国强、夏正人、“小小朱”,记得小车班还有一位朱俊杰,蛮有腔调的。</h3> <h3>  当年情怀当年歌,忠厚长者侯甫柯。冶矿精神倡导者,干群同心汇成河。 <br></h3> <h3>  这張照片和下一張照片应是党员轮训班学员合影,地点是厂校大门口,你能够认出几位?</h3><h3> 其中,鲍鋒、張仁舫、贾英民、忻贤刚、张金娣、周文忠、徐金水、尤坤明、洪阿纪、刘雨龙、应长康、陈友贤、金德彪、夏妙香、唐振強、夏申清、周荣华、孔繁文、周德昌……在冶矿厂颇有知名度,你认识吗,在照片中找到了吗?</h3> <h3>  这里的老熟人就更多了。徐锡圭、谢永清、史金孚、徐向群、黄顺康、潘富根、徐彪、黄宗杰、卞怀礼、刘金龙、刘仲福、柏左松、王官保、孙凤金、余美凤、陈玉莲、蒋东輝、杨立本、章国骧、曹振华、刘润如、胡阿金、方铭岳、呂瑞英、薛仁龙、陆水清、沈国忻……</h3><h3> 除个别外,我与他们均有几十年未谋面了。</h3> <h3>  1984年宣传工作茶话会上,前桌有党委书记田国开、组织科长周仁福、党办主任“弘力同志”–戴国樑、冶矿第一支笔林荣祥。戴的左边好象是团委书记康庄。</h3><h3> 还有各車间部门的“笔杆子”,真可谓是人才毕至啊。</h3> <h3>  政工系统的殷广东–沉稳戆厚、郁海富–孜孜不倦、朱国庆–慷慨陈词(背后是阮真荣、石鶴云)、宋来发–任劳任怨。</h3> <h3>  曾经的宣传系统的精英,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只是那个叫徐华忠的不知怎么了,竟神经搭错,跑到大洋彼岸的某个旮旯“偷生”去了。至今,似乎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存亡”。</h3> <h3>  霭雲洞前合影的七人中,居然已有三位壮年作古(居中者左慧麟,磨粉机专家。右三林荣祥。左一黄道榕,厂校老师),初见此照时,曾经感叹世事实在太无常。</h3><h3> 右二识得的人可能不多了,此人虞履康,曾是团委干事。</h3> <h3>  </h3> <h3>  据照片提供者回忆,这是欢送林荣祥调离冶矿厂时的合影。</h3> <h3>  想当年,冶矿厂的工会工作还是很有特色的:职代会制度健全,职工之家、俱乐部、图书馆、广播室、职工健康检查等,搞得热气腾腾、有声有色。</h3><h3> 拔河之赛,相持之中……</h3> <h3>  版报展示,精釆纷呈</h3> <h3>  旗帜飘扬,队列整齐</h3> <h3>  这似乎是厂工会在向职工发放荣誉证书,证书上结有红绸带,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中间的那位是徐粉兰。她左边好象是某个厂领导,看不清了。</h3> <h3>  一次宣传系统的聚会,这里面有我多少年、甚至几十年未見的老熟人呢。塔中心偏左点那位是宣传科长吴宝华,偏右侧是参予机电局《干部岗位规范》编写的叶荣臻。其他,从左起,周知奎、竺克定、徐红影、柏晓俊、钱建中、胡阿金、郁海富、傅志根、殷广东、全广焱、章永康,都看到了吗?</h3> <h3>  沈富棠,厂工会的资深干部,笔杆子兼摄影师。这张工作照真可谓腔调十足。</h3> <h3>  记得这是冶矿厂报同仁第一次外出旅游,这是普陀山千步沙。自左起依次为蒋荣、李明、蔡永康、刘金龙、本人、顾建新、宓伦珠,右二为徐子玉,还有几位名字叫不出了。</h3> <h3>  这是某年厂领导王民日副书记、陈中捷、沈育如二位副厂长,春节家访本人、王隆庆和郁海富。</h3> <h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这代人难以忘怀的年代。大打矿山之仗,捲扬机、绞车、热矿筛、环冷,各类会战频频。共青团员青年工人“六进六出,七进七出”,他们用青春和芳华、理想和汗水铸就了人生里程中的辉煌。真可谓:</h3><h3> “六进六出”汗水流,默默无闻孺子牛。共青团员是先锋,当年绝无“小鲜肉”。</h3> <h3>  这大概是当年厂团委和部分支部团干部成员吧:前排左二团委书记杨玉琴,左三曹智芳、右一邵雅珍。后排左一阮真荣、右一章国荣、右二徐宝顺、右三周荣华。其他几位我就不熟悉了。</h3><h3> 好象李鹤富、万野林、张明宝等也是团委领导啊,怎会缺席?</h3><h3> 不知道照中人看到昔日模样,会有何感慨:芳华正茂、略带羞涩、青春当时,年轻真好!</h3> <h3> 噢,万野林、李鹤富、张明宝都出现了(分别为后排左四,前排左三、左一)。还有车间科室支部领导陈思善、郏根龙、李顺全、张建华(后排左一、左二、左三、右二)。</h3> <p> 前排左三沈育如,中排右三右四朱桂香、徐粉兰,后排右二胡德堂,我一眼便认出。</p><p> 在冶矿厂这批年轻人中,不少人以后都很有作为,有的还走向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如右一的三车间蔡杰,他与贺达尔一样,先后赴美,虽然几十年了,但老厂的故友并沒有忘记他们。</p><p> 同輩人中,我似乎对沈育如特别认可:从一个普通工人,扎根基层,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生产系统的掌门人。他上班早来晚走、任劳任怨、深入务实、兢兢业业、且为人真诚、心地善良,即便是普通员工有事,他总能予以关爱,尽力而为。</p><p>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冶矿老职工揮之不去的记忆吧。</p> <h3>  技术团支部的团员青年还真不少,洋溢着青春气息。照片中我真正熟悉的似乎仅有4–5位:如后排左一王民日,后曾任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是我多年的分管领导。右三高个子王莲芳,人称其为才女,她的十七帖练得不错,曾向我讲解帖中“藕断丝不断”之要义。</h3><h3> 二十多年不见,不知他们可好?</h3> <p> 这张照片中居中一位我眼拙了,经仔细辨认,确定是铸工车间团支部书记娄延鑫。据介绍,娄延鑫为人正派,离厂纯属无奈。</p><p> 后排是团委领导万野林,及李顺全、周扣据、张建华。</p> <p class="ql-block">  铸工车间团支部,左三~左五是黄楚谋、杭万程、郁树民吧。有人辨认说,左二是傅志根,我看好象不是。</p> <h3>  照片左边的青年名叫王建伟,八十年代初就离开冶矿厂了,熟悉的人可能不会很多。</h3><h3> 我曾在《悠悠冶矿不了情》中提到,这位忧国忧民的小老弟,曾因办“民主之声”刊物,面临中央某大人物“批示”的巨大政治压力。我曾为其刚直不阿所折服,引以为知已。</h3><h3> 2017年初,有幸与之重逢,促膝长谈。真是滄海桑田、人事皆非,感慨良多……</h3> <h3>  青春岁月好年华,踏遍故园是我家。千滴汗珠任挥洒,化作胸前大红花。 <br></h3><h3> 冶矿历史六十年,涌现出众多的生产标兵、技术能手、设计骨干、管理明星……他们,为冶矿的发展和輝煌,揮洒汗水,奉献青春,无怨无悔……</h3> <h3>  冶矿厂六十年岁月,先进人物、模范人物,层出不穷……</h3><h3> 1984年编纂的《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厂史》,汇总了从建厂以来荣获市劳模、市先进称号的英雄榜。</h3><h3> 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冶矿人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姜阿妹、干连根、钱介生、张俊春、庄政德、朱晋生、任同生……</h3> <h3>  这是任同生,冶矿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你是清流,有理想,有信仰,有目标,有追求……</h3><h3>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起,你坚守,忽而六十春秋,无论是,烈日当头,或隆冬三九; 当锤声响起,你坚守,电焊光闪,力乏汗流,为电站,为核站,为脱硫; 大幕拉开,你坚守,主席台上,歌舞美酒,华丽衣袖;你挥挥手,轻轻走,青山依旧;清者自清非为名,持节守志终报国,你坚守,你坚守,那样深厚,那样持久……<br></h3> <h3>  这张照片和以下二張均应是某年的厂部先进。唐德志、励哉樵、杨忠芳、陈增贵,他们都曾是生产技术车间一方“诸候”,大名鼎鼎。</h3> <h3>  这三位是技术部门、运输组和锻热车间的先进员工。分别是:戴忠杰、张荣海、袁仲康。</h3> <h3>  上面那位是缎热车间的曹金刚,左下应是一车间技革组的谢长富,右下是我曾经所在二车间冷作一组的顾建中,顾师傅原先工夹具车间职工,在二车间连年先进。</h3> <h3>  谁识得这几位先进员工?噢,他们是质检科余永华、包装车间杨红星、一车间王庆女、三车间陈国安。</h3> <p>  这不是王庙富么?又在给谁戴红花了?另一位授花者,是李鹤富?他们可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人物啊!</p><p> 特别是这位王副厂长,曾是我的“分管领导”。虽然已有二十余年未谋面,但一想起这位“老领导”,脑海中就出现不少往事,真是太值得回味、太值得回味啦……</p> <p>  从会标可知,这应该1995年度先进党员表彰会。沈育如、朱国华、王三来、朱伟強、陈琴英,都是年度先进。后排有候甫柯、陈中捷,左一是党委副书记杨云章,右一是工会主席季星明。</p> <h3>  </h3> <p class="ql-block">  似乎是技术系统的一次聚会合影,我看到其中有技术科老科长黄柏生,还有李建标、徐向群、朱国华、陶卓人、姚武、屈年凯、姚宏、宣洪钟、黄祖跃、潘恒熙、刘金龙、黄新民、金建中、陈爱华……</p> <h3>  作为在本市小有知名度的冶矿厂,也曾得到市领导的关注:</h3><h3> 曾任市委副书记的夏征农和夫人方尼为我厂宣传期刊《风帆》题刊名。当时我出任“挂名理事长”,日常业务则是由冶矿厂报编辑徐子玉等人筹划。</h3> <h3>  副市长刘振元视察冶矿厂,任同生接待。左一是办公室主任李建标。</h3> <p>  市府副秘书长陈正兴在冶矿厂考察。接待人是:左起沈育如、陈中捷,左三是党委书记丁华清(此时我巳离厂多年,不识丁某人。据说此人特别“关心”三产。有人戏言,他到冶矿厂是“老鼠掉在米缸里”)。</p><p> 右一是一车间主任陈兴章。陈正兴和陈兴章、我厂财务科陈正中乃三兄弟也。</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风雨如磐。</p><p class="ql-block"> 又是春风化雨时,故园松柏发新枝。故园风雨一甲子,我亦白发替青丝。我思故园如故人,故人伴我成长时。我思故园如良师,良师教我一学子。我思故园如壮士,壮士提剑拔起时。我思故园如雄狮,雄狮倒在冲锋时。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且知。老友把盏问安好,一样悲欢当年事。</p><p class="ql-block"> 这,似乎是我輩永远之感慨、无尽之欷嘘……</p> <p class="ql-block">  诚挚感谢为本相册提供老照片的诸位冶矿老友:陈中捷、叶雷钧、黄楚谋、陶卓人、章国荣、戴国樑、李建标、孙纯青、张天华、朱桂香等。</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陈中捷兄,在上世纪末本市实施中环高架工程,厂工会大楼拆除之际,“搶救”出一批冶矿厂老照片,这也成了本相册之主体。在相册筹划、结构设计、照片编排、文字撰写中,亦给予热忱鼎力襄助(其中诗歌部分均出自其手笔)。</p><p class="ql-block"> 作为相册制作者,我向上述冶矿老友及关心相册的各位致以谢意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冶矿风雨六十年,生存发展、颇多曲折,风云人物、不可胜数,趣闻轶事、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们一起共同走过的岁月––对每个冶矿人而言,是一笔不可忽视之精神财富。但因我之工作经历和影像资料所限,难免遗珠;偶尔人事臧否,或有偏颇。恳请拨冗观看此相册的各位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 各位如存有冶矿老照片,亦盼能向我提供,在此谨表谢意(联系手机:13701839548)。如条件具备,我当筹划制作《悠悠冶矿不了情–冶矿老照片之续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