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区曾经有个瑞吉里

王岳雷

<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瑞吉里旧事</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岳雷 文/图</h3></h1><h1><br> 曾经在虹口区有个瑞吉里,位于嘉兴路桥北堍,虹口港东北,俞泾浦东岸,沙泾港北部,前为东嘉兴路,后为溧阳路,旁边是新嘉路,西南侧围墙紧贴1948年建成的凤凰新村,全弄堂内有门牌号28号,也就是28幢房子,多为二层石库门建筑,布局整齐,每边为14幢房子。<br> <br> 每幢房子的前门为两扇黑漆大木门,两侧饰有水泥拉毛式立柱,中间是凹进去的长方条,周围以欧式圆条镶边,大门上方是长方形的牌匾式装饰,大门里用一根宽10公分、厚8公分的竖木上下支撑木门,木门上有水泥挑檐,中有一孔,地面上也有一孔,竖木插在孔中支撑住一边的木门,另一边的木门上有插销横插在竖木中间孔洞内,这样大门就被关住,从外面随便怎么顶都顶不开。外墙为清水红砖,水泥勾缝,最底下五十公分是水泥磨沙贴面,房屋结构为木梁架起的砖木混合结构,屋顶上铺长方形的红瓦,典型的石库门造型。<br> <br> 进入大门是一个10平方米见方的天井,房屋内的门设计为排窗门,有八扇排窗门,上下能脱卸。底楼为28平方米的统客堂,层高3.4米,楼上面是前客堂,中间为上下木楼梯,楼梯后有个小天井和卫生间,再后面是12平方米的灶披间,灶披间上面是亭子间,亭子间上面是晒台,后门在厨房间。楼内地上都为美国洋松铺就的木地板,光滑整洁,小时候我们还在地板上面打蜡,在地板上面玩耍,在地板上面滑来滑去,1976年大修时把底楼的木地板改成为水门汀地坪。弄堂里也有三、四幢房子设有假三层的老虎窗,其中23号的楼顶有水塔,原先在夏天提供居民用井水,让大家有个凉快的感觉,1965年上海市出台防止地面沉降而停止使用。后在弄堂里靠新嘉路的小弄口挖了一个井,上有木盖,钥匙由裁缝家保管,夏天时供大家使用,谁家买了西瓜,就用铅桶去打一桶水,把西瓜浸在水里,之后吃起来嘴里就感到有些凉爽。</h1><h3><br></h3> <h1>虹口港沙泾港交汇处</h1> <h1>瑞吉里和东嘉兴路附近地图</h1> <h1>  总弄为东嘉兴路175弄,后弄堂弄口是溧阳路807弄,为过街楼底下住房辟出宽不到一米的过道弄口连通溧阳路。还有个小弄口是在新嘉路19号,居住在此是个裁缝,1965年为了方便居民到嘉兴菜场或浙兴菜场能少走些路,在他家住房边上砌堵墙,形成宽度只能一人走的通道。</h1><h1> </h1><h1> 瑞吉里总弄宽约4米,把弄内房屋分隔为两边,里面的小弄堂有三条,其中东、中弄堂宽约3米,靠溧阳路旁的西弄堂宽仅1米。沿街一圈为街面房子。</h1><h1> </h1><h1> 瑞吉里人少,弄宽,大多是一幢房屋住一户或两户人家,相对来说比较清静、整洁。我在此从出生到动迁,居住了四十多年,弄堂里主要居住的多为资本家、学校教师校长、经理厂长、高级职员、高级工程师等,街面房屋大多是工人市民或小业主居住。</h1><h1> </h1><h1> 沿街有许多店面,在溧阳路上有白玫瑰理发厅(799号)、烟纸店(805号),染坊(813-815号),糖果店(825号),顺兴菜馆(821号-823)等。其中的染坊原为鸿运楼菜馆,五十年代末关门,之后楼上成为居民房,楼下用作染坊,文革时关闭,后老板开了一个烟纸店。东嘉兴路上大部分为住房,有个煤球店(东嘉兴路199-201号)和一个广东人开的小糖果店(东嘉兴路185号)等。新嘉路上有永祥南货店(新嘉路5号),五金店(新嘉路27号),玻璃店(新嘉路29号),老酒店(新嘉路14号),还有豆制品厂食堂(新嘉路21号)。溧阳路新嘉路拐角处原是三轮车工会的食堂(溧阳路827-829号),1959年后成为居民公共食堂,向居民卖饭菜票,提供方便。1961年成为嘉兴路民办第一小学的教室和办公室,1964年后成为了虹口副食品公司的食堂。</h1><h1> </h1><h1> 小时候,街面的烟纸店很早就开门了,很晚关门,里面供应上百种日用杂货品,都是弄堂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碰到的东西,一时想到要用了,就到烟纸店去买,很方便。现在你要买一些日常需要或家里急需用的小物件,已是很难买到,需要到各处去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夜晚看烟纸店关门也是一道风景线,看老板把一爿爿排门板搧上去,靠牢另一块板,全部放好后,再用一根长的木椽子横搁并插上,中间一个铁制销子把它固定并上锁,人再从弄口转回到弄堂里的后门回家。</h1><h1> </h1><h1> 瑞吉里交通也方便,弄口外东嘉兴路上有14路电车车站,靠新嘉路小弄堂外在新嘉路5号前的14路电车车站是通往南京路的,后弄堂外紧贴溧阳路上的是55路公共汽车站。</h1><h1> </h1><h1> 在弄堂里面长大,各个邻居都相处得较好,我们弄堂里的小孩从小就在一起玩,前弄堂穿到后弄堂,除了大人叫“吃饭啦”,人影子不知道在哪里。</h1><h1> </h1><h1> 在弄堂里,每家的亲戚或同事也全都知道而且认识,谁家里来了亲戚或同事,有人看见了,在总弄堂里就哇啦哇啦的喊起来了,“张家姆妈,李家姆妈,沈家姆妈,嗱屋里厢来人客勒!”。</h1><h1> </h1><h1> 我自从进入工作单位后,同事来屋里厢串门也是,很远就听见“龙龙,侬同事来勒!”。</h1><h1> </h1><h1> 瑞吉里弄内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圈子生活,我们这个圈子,基本上是15号到22号,不管大人还是小人,邻居都相互依靠,谁家有事大家能帮忙就帮忙,如我家做了馄饨、糕饼、馒头等,就给邻居大家分点享用,邻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h1><h1> </h1><h1>  弄堂附近买东西也挺方便的,溧阳路浙兴里(原溧阳路964号,现四平路97弄)一带最闹猛,走到那里也就最多4、5分钟左右。有溧阳酱油店(溧阳路934-936号)、创新花席商店(938号)、锅碗瓢盆的杂货店(940-942号)、溧阳南货店(溧阳路946-950号)、浙兴里菜场(960号)、三开门面的百货商店和布店(966号)、钟表店(978-980号)、西药店(982-984号)等,我们小时候最亲媚是西药店隔壁溧阳路986-988号的文具店,经营各种文具、体育、玩具用品等,还有买做各种模型的材料和我们喜爱看的图书,是我们小孩子去的最多的地方。贴隔壁是溧阳路邮局(溧阳路990号)。</h1><h1>  </h1><h1>  平时买一般性的文具就到溧阳路近海伦路的信记号文具店(溧阳路879号),他在我们溧阳路871号小学教室的北面。浙兴菜场对面961号还有个很大的做煤球的工场,在麦嘉里弄口,记得叫同森泰煤行,文革时改为虹口区燃料公司嘉兴煤炭商店。北面977号有个虹嘉饭店,插队回来后进入单位以后,因这里的菜色香味全,又是老百姓的价格,生意兴隆,几乎一直在排队,很受欢迎,我也经常来此解馋。八十年代后,每天都能见到在同济的外国留学生在此吃饭,黑人居多,有时我也问黑人,“哈罗,Where are you from”(你是哪里人),他们竟用中国话说“肯尼亚”,我和同事听了,黑人说中国话还蛮在行的,OK。溧阳路上的麦嘉里弄内21号原是中共特委在上海总工会的秘密办事处,1927年3月21日中共在此下达总同盟罢工和举行上海市第三次武装起义命令,已拆除。</h1><h1>  </h1><h1>  溧阳路瑞康里的街面房子处,还有一个三开间门面的万隆茶叶店(溧阳路873-877号),天热还卖各种冷饮,有光明牌赤豆棒冰(4分)、绿豆棒冰(4分)、桔子棒冰(4分)、雪糕(8分)、简砖(21分)、中冰砖(44分)等,我们有时还买到3分钱的断棒冰过瘾。在海伦路拐角处溧阳路885号是一个较大的中药房,称为厚德堂,在附近也是很有名气的,里面墙边立着一排排高大的药柜,储藏各种草药,进去后一股清香药材味,还熬煎中药,放在小的热水瓶里,放在脚踏车后面书包架边上挂着的药包里,有专人送达,就像是现今的快递。中药房马路贴对面有个向群照相馆(海伦路460号,原称万华照相馆),我们弄堂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拍照。向群照相馆拐弯后朝北的弄堂口边上有个虹口区废品公司溧阳回收站,专门收购废旧物品,小时候人们到那里去卖的最多的是吃剰后晒干的肉骨头。</h1> <h1>瑞康里在溧阳路海伦路的街面房子</h1> <h1>  瑞吉里后弄堂出去在马路对面是溧阳路826弄的美德新村,1947年建的,房子式样比我们石库门要好,弄内很宽,将近10米,两边种有树木花草。美德新村北面848号是大同木行,文革时改为溧阳木材店,当时买木头要户口簿,不能超过二十元。溧阳路882-886号是虹口区第十六粮店,居民都在这里买米、面粉、面条等。冬天山芋来了,大家都去排队,凭一斤粮票能买7斤山芋。我插队后,每次回到上海再回农村去时,总要到该店买几十包卷子面带走。米店隔壁892号有个石油公司零售第一门市部,供应汽、柴油,酒精,各种机油、润滑油等,买的最多的是拿个药水瓶子去另拷汽油,供打火机使用,或买回家洗沾了油漆或油污的衣服,还卖各种小罐大罐的各色油漆等。<br>  <br>  小时候看病也方便,出了小弄堂口,斜对面就是嘉兴路地段医院。一般有小毛病也不会去看病,发个烧到中药房花3分钱买一块午时茶,回来放在开水里冲泡喝下去就退烧了。除非高烧不退,那就要到地段医院去请医生看病了。1966年后由于每个弄堂里都建立了合作医疗站,一般慢性病和小毛小病就到合作医疗站配点药,而且许多药是不要钱的,也不要挂号费,对没有劳保的家庭妇女和我们孩子来说方便多了,尤其是打针,医院里打一次针收1角钱,合作医疗站不要钱。</h1><h3><br></h3> <h1>原溧阳路新嘉路口的嘉兴路地段医院,路边停着我的自行车</h1> <h1>  虹口区由于自九十年代起,为了发展城市面貌,由于道路拓宽和地铁4、10号线的建设,除浙兴里外,原位于溧阳路的商店和里弄已全被拆了,嘉兴路桥至天水路一段的溧阳路也改称为四平路,原来居住过的地方,现只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让人们记得在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地方。<br>  <br>  原瑞吉里沿街面,东嘉兴路199-201号(新嘉路口)底楼也有个煤球店,两开间门面,外面有个绿色邮筒,很醒目,高高的竖立在马路边上,塞信的口子内有一个活络铜制挡板,邮筒下刻有英文字母,好像老早时期就放置在这里的,周边弄堂的人都在这里寄信。小时候玩伴野猫猫经常躲在煤球店里面。<br>  <br>  当时在东嘉兴路219号有个“大丰生”中草药厂,五十年代改为“大富贵”酒楼,六十年代初又改为虹口中药厂。我们小学有间教室就在它的隔壁,位于新嘉路2号楼上,每次经过这里,有许多阿姨在此挑拣草药,迎面吹来一阵阵的草药清香味。在晴朗的天气里,马路上摊满了许多匾萝在晒中药。1994年9月20日后成为上海雷允上北区国药总公司,2006年后为上海万指莲足浴城,2017年6月成为上海娘本唐卡艺术中心,为音乐谷文化园区的一部分。</h1><h3><br></h3> <h1>原虹口中药厂,前“大富贵”酒楼,现上海娘本唐卡艺术中心。</h1> <h1>新嘉路东嘉兴路附近地图</h1> <h1>转角处原为南京浴室</h1> <h1>  由于住在石库门里,洗澡是件麻烦的事,要洗澡就要走到哈尔滨路229号的南京浴室,南京浴室底楼大堂洗澡1角钱,二楼2角钱,三楼3角钱,去时抄近路从五台路走,由于辽宁路沙泾港有个臭气熏天的粪码头,洗完澡回来就要从东嘉兴路绕回来,避开这个粪码头。快要过年时,南京浴室人太多了,有时还会到吴淞路虬江路菜场附近的新铭浴室洗澡,但是哪里要比南京浴室贵5分钱。小时候还到东嘉兴路“大富贵”再过去一点的231号过街楼底层的老虎灶汏盆汤,只要3分钱。现在原南京浴室现已改建成了交界艺术,内设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上海石库门文化传承基地、伶娜旗袍文化体验馆等。</h1> <h1>伶娜旗袍文化体验馆,原南京浴室</h1> <h1>东嘉兴路231号原老虎灶,现为秋田料理</h1> <h1>  以前我们买菜基本上是在东嘉兴路菜场,这是个马路菜场,自哈尔滨路到辽宁路东嘉兴路木头桥附近,两侧摆满了摊位,真是人挤人。以前的菜场早上5点开秤,八点半结束,下午3点半开秤,6点结束,尤其是早市热闹非凡。其次周边走路5至10分钟内还有几个菜场,溧阳路上的浙兴里菜场,过嘉兴路桥穿过德明里、三德坊、北克俭里或寿德里就到了吴淞路上的虬江路菜场;走过东嘉兴路木头桥(1973年改建为水泥混泥土桥),穿过梧州路309弄的一新坊或沙泾路104弄的庆云里来到梧州路上的梧州路菜场;再远些就是穿过浙兴里到长春路菜场或穿过余庆坊到四川北路,马路对面又有多伦路菜场;有时沿着吴淞路走到塘沽路的三角地菜场。当时要买菜还是挺方便的,走路在一刻钟之内就有六、七家菜场。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听到哪个菜场有不要凭票的鸡壳落鸭壳落小带鱼等,立马就奔向那个菜场去排队。记得小时候,浙兴里菜场来了小带鱼,晚上12点就去排队了,人冻的直发抖还要坚持住。</h1> <h1>东嘉兴饮食店,原招牌还在</h1> <h1>东嘉兴路哈尔滨路口</h1> <h1>东嘉兴路</h1> <h1>原浙兴里菜场,现为上海建筑书店,2006年前是上海科技书店</h1> <h1>原梧州路菜场</h1> <h1>东嘉兴路哈尔滨路口原大东酱园(依稀可见大東两字)</h1> <h1>  还有东嘉兴路270号哈尔滨路口的大东酱园,是卖油盐酱醋酒的店,是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拷油、拷黄酒、拷高粱酒、拷酱油、打醋、称盐、买各种酱菜、买辣货酱等。八十年代初,一到夏天,我下班后就从家里拿个热水瓶,去大东酱园另考冰啤酒,八分一杯,一个热水瓶装八杯。现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创业园。</h1> <h1>哈尔滨路原上海冰厂</h1> <h1>哈尔滨路原上海冰厂,哈尔滨路左面160号的牛羊肉冷库解放前叫上海冰厂。该处在1913年,英国韦斯特兄弟来到上海,拍下了汤恩路(今哈尔滨路)上这块土地,建起“和记洋行”。1930年改建和扩建,1935年建成,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座制冰厂和上海最大的冰库,称为“上海冰厂”。解放后成为牛羊肉公司冷冻库。早先在夏天经过牛羊肉冷库的门口,工人也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在冷库门外休息,和马路上穿短裤汗衫的人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真是“冰火两重天”。牛羊肉冷库供应牛羊肉,八十年代时期,有时也去哪里买过便宜肉。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了《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影片,该片由谢晋执导,由姚德冰、刘侠声等主演。2015年后逐渐成为“老洋行1913”创意园。</h1> <h1>哈尔滨路原上海冰厂内</h1> <h1>老洋行1933创业园区,原上海冰厂</h1> <h1>哈尔滨路桥</h1> <h1>哈尔滨路65号原上海打洞机厂,九龙路口</h1> <h1>三角地艺术园</h1> <h1>三角地艺术园内楼梯,小时候孩子们常在这个楼梯扶手滑滑梯,现扶手已改为方形了,不是原来的半圆形。</h1> <h1>三角地艺术园内二楼平台</h1> <h1>  东嘉兴路五台路转弯处的大楼,长椭圆形的,解放前是个小菜场,五十年代起楼下成为虹口豆制品厂;楼上是上海市三轮车工会,三轮车工会门牌号头为东嘉兴路230号,文革中被遗弃,后一直空关,1986年至1990年代初成为上海华侨商店,2014年成为三角地艺术园。三轮车工会大楼门前像一个广场,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还到里面的长楼梯去玩,爬在楼梯护手上滑下来,过把瘾,夏天里面较荫凉,有时到里面去躲避日烈。</h1><h1>  原嘉兴剧场,1921年6月由英商地产公司拨款兴建,初建时名为“天堂大戏院”,1924年改名为“天韵大戏院”,1931年被日本人强行收去经营,抗战胜利后,由国人季固国先生赎回经营,才挂立“嘉兴大戏院”的招牌,现已改名为SNH48星梦剧院。</h1><h1>  小时候看电影,去的最多的是在东嘉兴路267号的嘉兴剧场,星期天早早场只要1角钱,其余时间1角5分钱,走过去最多也就3、4分钟。夏天到嘉兴剧场看电影,进去后每人到一个大柜子里拿一把纸扇,后排和前排的宽阔处还放置了几个大铁方盆,里面盛着大冰块,用以降温,电影看完后把纸扇再放进柜子里。我偶尔也到群众剧场、永安电影院、解放剧场、胜利电影院、国际电影院和泰山电影院看电影或看戏,还走到东海电影院、大名电影院、长治电影院及国光剧场看电影和木偶戏。</h1> <h1>原嘉兴剧场</h1> <h1>  沿沙泾港河边走到柘皋路旁边的辽宁路244号原羊毛三厂(原毛条三厂)是个死角,原先这里加工羊毛,小时候到住在柘皋路的同学家里去,路过这里,总是闻到一股讲不清的难闻味道,现也成为了上海市文化创业园区的国际设计交流中心。还有沙泾路上的杀牛公司和长城生物制药厂,门前的弹硌路上永远是湿嗒嗒的,一股腥臭味,如今已成了1933老场坊和上海音乐谷。</h1> <h1>辽宁路244号原毛条三厂,建于1930年,专门加工杀牛公司多余的毛皮,制成皮革。小时候走路经过此处,一股加工羊毛和皮革的臭哄哄气味向你飘来。2015年改成了“1930鑫鑫创意园”。</h1> <h1>沙泾路靠近溧阳路的1933老场坊(原东风肉类加工厂)</h1> <h1>沙泾路原长城生物制药厂</h1> <h1>溧阳路哈尔滨路口音乐谷半岛湾,原上海试验机厂</h1> <h1>哈尔滨路155号哈尔滨大楼,原上海试验机厂</h1> <h1>哈尔滨路155号哈尔滨大楼,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两层红砖房屋,原是美商汇芳锯木公司,抗战时期遗弃。1950年3月成为“习艺场”,用来教授无业游民们的手艺,使其自食其力。1957年成为新力机器制造厂,1966年并入上海试验机厂。</h1> <h1>溧阳路上看哈尔滨路</h1> <h1>溧阳路桥和音乐谷半岛湾</h1> <h1>溧阳路音乐谷,原上海冶炼厂七车间</h1> <h1>虹口港旁的兰葳里,主弄在哈尔滨路,位于哈尔滨路122弄、144弄,建于1926年,有2屋砖木结构房屋30幢。2018年夏季末经过哪里已拆除。</h1> <h1>  小时候我们活动的范围很小,也就是在东嘉兴路、溧阳路、哈尔滨路、梧州路、吴淞路、武进路、海宁路至四川北路一带,小学同学基本上住在瑞吉里、瑞康里、瑞庆里、瑞源里、兰葳里、长乐里、春阳里等,学校教室分布在瑞康里30号底楼、151号、152号楼上、溧阳路871号过街楼底层、新嘉路2号楼上、哈尔滨路279号过街楼底层、瑞丰里1至5号等处居民房内。往北从来不会超过天水路,因为以北都是棚户区。进入中学后,外面的范围也跟小时候一样。只是在文革中外面的范围扩大了,上海市天南海北的到处逛。</h1> <h1>瑞康里151号、152号原嘉兴路第一民办小学教室</h1> <h1>哈尔滨路279号,原嘉兴路第一民办小学教室,现为电动车修理店</h1> <h1>瑞康里的主弄堂,小学时期上体操课的地方</h1> <h1>瑞康里原水塔,今成为民居</h1> <h1>  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游一个小时1角钱。记得最远走到中山北一路(今中山北二路口)建工游泳池游泳,只要8分钱。那时到游泳池去游泳也是件奢侈的事,大多数人选择在虹口港和沙泾港里游泳,胆子大的人到外白渡桥旁的苏州河或黄浦江里去游,我们在旁边看,替他们保管衣服。虹口港在九龙路靠近嘉兴路桥南侧处有个船民的上下水泥楼梯,溧阳路靠近哈尔滨路桥南侧也有一个,要游泳就从这里爬上爬下,记得六十年代在此已淹死过3个人。<br>  <br>  小时候去的最多的公园也就是海伦路儿童公园(现爱思儿童公园),去公园从来也不走在马路上的,出了弄口后走到马路对面,再从溧阳路874弄的溧阳新村里面穿过去,就到海伦儿童公园。其次要么是到虹口公园,也是走一段马路,穿几个弄堂,再走一段马路,再穿几个弄堂就到了。和平公园太远,记得小时候只去过一次,还是从天宝路上爬在树上翻进去的。</h1><h3><br></h3> <h1>爱思儿童公园</h1> <h1>  以前住在瑞吉里时,要买主要物品基本上走到四川北路去,当时到四川北路去都是穿弄堂走的,过嘉兴路桥,桥旁左侧是上海纺织器材二厂(前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右侧是德明里,我们就从德明里、三德坊、北克俭里,在吴淞路对面走小弄堂,经过海南路幼儿园再朝南走去,就到了四川北路新光烟酒店附近,大约10分钟。穿过武进路就到小时候去的最多的培德文化用品商店,四川北路的上海书店和新华书店也是去的最多的店铺。当时的四川北路从邮政大楼一直到复兴中学一带,商店连着商店,热闹非繁。</h1> <h1>原海南路幼儿园,后为至吴淞路方向,现今已在建房,该处被围墙围起来了。我们瑞吉里八十年代出生的小孩都在此上幼儿园,我女儿也在此幼儿园,有时晚上我下班后六点左右去接她,住在瑞康里的唐老师还在园内带看等着我。</h1> <h1>嘉兴路桥旁的原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h1> <h1>原嘉兴路桥,现为四平路东嘉兴路桥</h1> <h1>早先的四川北路商业网店示意图</h1> <h1>  我们弄堂里也出名人,住在16号的姚伯伯是新安江水电站的副总设计师;10号里徐景贤的堂弟徐景新后来成为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音乐总编、作曲家,他们家底楼统客堂里除了一架大钢琴外,空空荡荡。弄堂里还有红军长征干部,新四军干部,志愿军战士,上海电机厂厂长、副总工程师,上海电缆厂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上海柴油机厂厂长,培林药厂私方董事长(上海第四制药厂),学校校长,教师,核试验设计工程师,飞机设计师等。</h1><h1> </h1><h1> 文革中弄堂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到农村插队,自起各分东西南北,十年后回来,弄堂里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家由于在文革中受挫平反后搬走了,又搬进来许多户人家,原先一幢房子住一户变成两户,甚至三户,弄堂里人多了,但是老邻居越来越少了。而且由于小时候玩的道伴,经过近十年的无接触,又各奔东西,大家都疏远了。只有隔壁老邻居还经常往来,大家在弄堂里拣菜,看各家烧菜,尝尝各家烧的菜,夏天黄昏时大家向弄堂里的水门汀地上和红砖墙上浇水,晚上各家各户摆个小桌子吃饭,之后各拿躺椅,木板,竹榻放在弄堂里乘凉,大家天南地北聊天,尤其是沿街的人行道上搿满乘凉的人们,挺热闹的。</h1><h1> </h1><h1> 东嘉兴路,其实不长,呈勾形,西南自溧阳路旁虹口港的嘉兴路桥(旧沈家桥)起,东北与新嘉路、五台路成丁字形相会,东与哈尔滨路相交再至辽宁路旁的沙泾港东嘉兴路木桥,全长400米。瑞吉里总弄堂外的东嘉兴路(溧阳路-新嘉路)长160米,瑞吉里小弄堂外的新嘉路,仅长84米。瑞吉里东面的五台路也只有43米长,现仅长20米。</h1><h1> </h1><h1> 以前瑞吉里周边道路,只有东嘉兴路(自溧阳路到新嘉路)、新嘉路和溧阳路(东嘉兴路至四平路)是柏油马路,因为该路通公交车。其余附近的东嘉兴路(新嘉路到辽宁路)、溧阳路(东嘉兴路至鸭绿江路)、哈尔滨路、五台路、海伦路、士庆路(今海伦西路)、辽宁路、梧州路、吴淞路(嘉兴路至虬江路)、虬江路等都是弹硌路,1980年以后逐步改为柏油马路。</h1><h1>  </h1><h1>  当年听老人讲,我们住的瑞吉里弄堂,早先是华人日侨混居区,每幢房子里都配有一个带有三个灶眼的煤气灶,每个灶眼有三圈火眼,中间一个灶眼是方形的,供烘面包使用,还有蹲式抽水马桶、浴缸(浴缸连同天井大门上的铜信箱在58年大炼钢铁时拆了)。1962年弄堂里每家人家都装了煤气灶,蹲式抽水马桶改为坐式抽水马桶。日侨居住房子里有榻榻米,内设木制纸糊拉窗,小时候我们家也有,后在1958年时拆掉了。</h1><h1>  </h1><h1>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侨都遣送回去了,空出的房子后由中国中央电工器材公司等单位接管,因大多数人解放后在上海电缆厂工作,部分房子成为电缆厂的家属住房。</h1><h1>  </h1><h1>  据老人讲,当年瑞吉里是公共租界最北端之一,我们弄堂的后弄堂小弄口边上墙角下埋了一个石碑,就是当年的租界界碑。以前我也看过,以为是我们住的瑞吉里的奠基碑,后听老人讲后,再去看那块石碑,上面真的刻有当时工部局英文字母简称,还有编号,它埋在弄口边的水泥门柱下方,估计高约60公分。</h1><h1>  </h1><h1>  瑞吉里早先属日本人控制的地区,有日侨居住在此。隔了东嘉兴路五台路,就是英人控制区,当时发生事件,新嘉路东嘉兴路口附近就围起铁丝栏杆,当兵的荷枪实弹。</h1><h1>  </h1><h1>  听老人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霸占瑞吉里房子,供日军军官居住,还在哈尔滨路瑞康里弄口对面的260号一排房子开了一个日本妓院,现今叫作慰安妇院。当时日人在瑞吉里及其附近称王称霸,谁也若不起。哈尔滨路260号附近现在为千里香馄饨,舒乐足道,玄玄发廊等店铺。</h1> <h1>哈尔滨路260号附近一排房子</h1> <h1>哈尔滨路290号原嘉兴派出所,原为巡捕房,英式小洋楼建筑,最早为公共租界的巡捕房,光绪33年(1907年)6月建成,原为东区巡捕处,1913年更名为“嘉兴路巡捕房”, 1932年10月15日该巡捕房逮捕过中共中央常委彭述之、濮一凡、谢少珊等人,由于谢当既叛变,当夜又至岳州路永吉里11号逮捕了陈独秀,四天后将其押送南京。</h1><h3><br></h3> <h1>  瑞吉里地处虹口区三个街道的交界处,西隔溧阳路同长春街道毗邻,南隔虹口港与吴淞街道相望,瑞吉里地属嘉兴街道。瑞吉里位于东嘉兴路175弄,溧阳路807弄及新嘉路19弄,建于1921年,弄内28幢房屋,建筑面积2,610平方米,有56户人家,人口约280人(1990年)。1993年开始动迁,1994年夏拆除。</h1> <h1>溧阳路桥旁瑞嘉苑,原瑞吉里和瑞丰里</h1> <h1>原瑞吉里后弄堂,现四平路新嘉路口</h1> <h1>  东嘉兴路地区是虹口区成片石库门房屋的区域,瑞吉里隔俞泾浦过嘉兴路桥是德明里(1905年建)和三德坊(1926年建);瑞吉里东侧隔东嘉兴路是瑞丰里,建于1923年;瑞吉里北隔新嘉路是瑞康里,建于1931年;东嘉兴路上还有瑞庆里,建于1921年;瑞源里建于1927年。当时在东嘉兴路地区建造石库门房屋是一个老板,他以“吉”、“ 康”、“ 丰”、“庆”、“ 源”五个字,已“瑞”当头,代表“瑞祥”,后以“吉康丰庆源”代表吉祥、康安、丰富、庆贺、源泉,意思是幸福安康后不要忘本。</h1> <h1>海伦路瑞康里弄口,现以拆除</h1> <h1>瑞源里</h1> <h1>瑞庆里</h1> <h1>  原瑞吉里、凤凰新村拆迁后搁置了近十年,之后与瑞丰里地块在2004年建成了瑞嘉苑小区。溧阳路上的美德新村、溧阳新村附近地块已建成为三至喜来登酒店,麦嘉里等由于建10号线拆了,嘉兴路上的三德坊和旁边的德明里也拆了。</h1> <h1>原溧阳路美德新村和溧阳新村,现为高楼</h1> <h1>原瑞吉里地块,现为瑞嘉苑小区</h1> <h1>  目前东嘉兴路地区除哈尔滨路一带的老房子还存在,该地区大多为石库门民居区,曾经拥有的菜场、酱园、浴室、剧院、中药铺、警署、老虎灶、混堂、鞋店、饮食店、染坊、酒楼、杂货店等许多遗留痕迹。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水系格局的历史文化风貌地区,无商业味道,显得格外优雅和幽静,周边围绕着石库门建筑文化,虹口区现以发展音乐创业文化园区为主,附近区域原先的工厂等单位房子,现在成为了上海音乐谷的一部分。<br>  <br>王岳雷2017年7月18日作 </h1><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