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生命,走进自然

上善若水

<h3>  2018年12月21日,蒙蒙细雨笼罩申城,此时已是“.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的冬季。但是孩子们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因为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著名作家沈石溪老师。</h3> <h3>  沈石溪老师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代表作品有:《猎狐》《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白象家族》《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一只猎雕的遭遇》《和乌鸦做邻居》《野犬女皇》、《鸟奴》、《混血豺王》《雪豹悲歌》等。<h3>  其中《斑羚飞渡》还被选定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和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最后一头战象》被选定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和香港生本教育语文教材……沈老师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h3><h3><br></h3></h3> <h3>  自他的第一篇动物小说《象群出没的山谷》发表于1980年的《儿童文学》杂志,到2018年已过去38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读者,从最开始的80后到现今的10后,大部分人都正在拜读着或曾经拜读过沈老师的作品。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看到沈石溪老师的动物小说彷佛就能回忆起自己快乐懵懂的童年时光!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h3> <h3>  在读书会上,沈老师跟同学分享了自己几十年前从繁荣的大上海到偏远荒凉的云南边境小村寨插队落户的故事。原本这应该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的故事,十几岁的知识青年远离父母独自一人登上了火车,来到了几千公里以外,举目无亲的西南边陲小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那片美丽的土地。可是我们在这个故事里面听不到任何一丝哀伤,沈老师用他富有磁性、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声调,幽默风趣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孩子们仿若身临其境,他们的情绪随着沈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到了那片神奇的大地!这个故事彷佛一幅美丽多彩的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画卷在所有听众的面前徐徐展开,慈祥德高望重的村寨长老、睿智机敏的猎人、憨厚朴实的寨民、美丽多情的傣族少女、充满青春朝气和活力的知青少年、散发着母性光辉的鸡妈妈、勇猛善良懂得感恩的小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鼠、凶恶贪婪的黑蛇,这里不仅有人与人的故事,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更有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洗涤了成人的心灵。</h3> <h3>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农业大国,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自古有之。《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巧妙地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高度,梁惠王不由怦然心动.多年后的现代人却不惜竭泽而渔,大面积砍伐山林。《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不要逆“天”而行.<h3>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之.”正是基于以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对自然环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环境予以立法,禁止污染.《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这条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会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了。</h3><h3><br></h3></h3> <h3>  在现代这个人心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之中,沈石溪老师的作品何尝不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窗户外面有青山绿水、也有鸟兽虫鱼,伤害从这里止步,人类从这里得到反思!<h3>  西安交通大学王国树校长就曾经在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朗读沈石溪老师的《斑羚飞渡》之《生命桥》这篇文章,以此来激励莘莘学子发扬交大的西迁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是靠一代一代人的不忘初心,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走向胜利和繁荣。这就是“另类”作家沈石溪老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最终这些感受转化为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他作品的主角都不是人,而是与人一样生于自然、有血有肉的动物,他的动物小说折射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他笔尖下动物世界引发了我们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生存哲学的思考和借鉴。</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