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背包锁扣上的一个小纽不知啥时丢了,没多大的事儿,可就这么点小事却着实让我为了难。</h1><h1> 少了一个小纽影响使用,更影响美观,但好好一个包就这么弃之不用了,多少又有些不忍,虽说这包不是啥奢侈大牌,但当初也是一见倾心,巴巴地托了代购千里万里邮了来的!修吧?专卖店要提供发票才肯接活儿,任你好说歹说就是不松口,情急之下我心生“求人不如求己”之念,于是在万能的淘宝上买来尺寸相近、形状相仿的锁扣,选了周末的晚上,做了一回手忙脚乱的匠人。</h1><h1> 原本觉得很容易的事儿,真动手去做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先用缝衣针小心翼翼地挑开内衬,卸下坏掉的锁扣,然后装上新锁,最后再仔细地将衬里缝合,过程就是这么个过程,但却让我在寒冷冬夜里忙出一头汗,同时因为缺少一样称手的“兵器”,更因为新旧锁尺寸的毫厘之差,让我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挫败感。</h1><h1> 好容易大功告成,恨不能将自己心灵手巧之能事广而告之一下,逮到谁恰好发来信息,便借机向对方吹嘘炫耀一番,亲友们多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诧异,当然也不吝溢美之词,收获了好些赞扬,正美着呢,突然有人说:你这锁上哪找来配上的?上面没有原品牌的logo?只是长得像而已啊!那你以后背这包出门,别人肯定以为你买的是A货!也会认为你的包全都是A货!</h1><h1> 三人行,必有人乱我心思!这句话真的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它瞬间打击了我成功的喜悦,原来我忙乎了一晚上,只是成功地把我的包变成了一个赝品!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看着自己有些胀痛的手指头,竟然有了些微困惑。</h1><h1> 想起有关陈道明的一个小故事。话说陈道明因为知道女儿喜欢LV的包包,便在去法国时,特地到LV店里买回一块皮革和当下最流行的款式的设计图纸,然后亲手缝制了一个包作为礼物送给女儿。本以为女儿会很开心,没想到女儿看了看就漫不经心地把包放到一边。陈道明问女儿为什么喜欢LV,小姑娘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质量好,款式新,手工定做……陈道 明一脸严肃,告诉她这个包就是LV的皮革和设计,也绝对是纯手工打造的最新款,“你看中的不是包,而是包上的logo”,最后父亲如是说。</h1><h1> 我当然不会承认我看中的不是背包本身,但我分明捕捉到了自己心里的落差和不悦,少了一个logo之后,到底改变了什么呢?我估计不止我困惑,我的包包它也困惑了吧?</h1><h1> 嗯,我猜它一定在想一些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怎么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什么不同?现在的我还是我么?……我猜它一定也很纠结: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么我是愿意抱残守缺终了一生,还是愿意弥补缺陷修旧如新呢?换句话说就是,或者我可以保全我的“贵重”属性,代价是我可以接受被束之高阁或弃若敝履的未来?</h1><h1> 它在思考的时候我也在想:都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到底是玉的选择还是傲慢的人类强加给玉的命运?都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我辛辛苦苦费劲心思修好了的包,我是增加了它的价值,还是消减了它的价值呢?</h1><h1> 做一个有情怀的包包和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样不容易,我不知道包包它想明白了吗?一觉醒来后我决定放弃思想,我突然有了个让我有些窃喜的念头:其实我不介意别人误会这包包是我做出的第一份展示我动手能力的DIY产品!因为昨晚临睡前儿子跟我说,我可算找到了我爱动手制作的基因的来源!</h1><h1> 一段小而又小的插曲记在春之先声的冬至之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