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租车是停在煤市街和杨梅竹斜街的路口,回头看看煤市街也是特别吸引人的。明代,人们用骆驼把北京门头沟的煤炭拉往京城,都是经过这里,或者堆放在这里。如今已是非常繁华了。真想先逛一逛煤市街。</h3><h3>不过昨天逛杨梅竹斜街的计划改变了,今天可不能一变再变了,于是拐进了杨梅竹斜街。</h3> <h3>杨梅竹斜街,从煤市街一直往西到延寿街,大概500米左右,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北京的路基本都是正的,而这样倾斜的路会被称为斜街,比如烟袋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樱桃斜街等等。</h3><h3>据说明代这里住着一个媒婆姓杨,成功率颇高,便成为“杨媒斜街”‘,后来到了清代被雅化为“杨梅竹斜街”。</h3> <h3>这是曾经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h3><h3>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曾经看到过一片关于这位大学士的美篇,介绍的是书法,据说行书让人看了离不开眼!</h3> <h3>杨梅竹斜街16号,从门面看大概属于“蛮子门”,比不上皇家和高品级官员的“豪宅”,门墩也很奇怪,两个不大一样,探头往里张望,里面已经是一片废墟了。</h3> <h3>打听了半天,总算有人知道这里原来是和含会馆旧址,说是清代安徽和县和含山县两地的合用的一个会馆,我猜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事处吧。</h3><h3>查了一下安徽的这两个县,都属于马鞍山管辖,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有想法了。哈哈......</h3> <h3> 杨梅竹斜街31号,模范书局。民国风格的老房子翻修后注入了时尚的元素,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味。</h3> <h3>模范书局对面放着一部“宝马”、“一部奔驰”,超京味儿的!</h3> <h3>书很贵!贵也买一本,然后可以跟老板攀谈几句,老板很热情,蛮年轻的,包着头巾,抽着大烟斗,可惜不能拍照。整个店堂都不许拍照。偷拍一张吧,不好意思了。</h3> <h3>中华民国时期,这条斜街上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都是当时的出版企业。所以说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一条街。</h3> <h3>杨梅竹斜街61号,酉西会馆,是清代湘西人出钱修建的,取“酉水之西”之意,专为当时湘西十三县读书人入京应试或候补知县落脚准备的。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便住在这里,也是在这里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h3> <h3>杨梅竹斜街20号,不知道是啥,就是想拍这位居住在这里的老大妈,结果被发现,大妈“哦嘘...哦嘘...把我赶走.......然后,我们都笑了!</h3> <h3>杨梅竹斜街上的青云阁其实是青云阁的后门,这栋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轿子型建筑里发生过多少故事......</h3><h3><br></h3> <h3>多少文人雅士在这里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有多少文官、商贾、贵胄在这里饮酒作乐......</h3><h3>卖个关子,等到了正门再详细道来。</h3> <h3>杨梅竹斜街50号,看上去是有历史的房子,横批“鸡鸣狗欢”的实在是接地气。</h3> <h3>与当地人攀谈时才知道,50号里有个张师傅,是传统木板年画传人。</h3> <h3>杨梅竹斜街31号,不知道又是哪位大师曾经在这里居住,也许是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他们都曾经在这条街上居住过。</h3> <h3>杨梅竹斜街75号世界书局旧址,这条街上7家书局之一。</h3><h3>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层中间开门,两侧是平窗,大门两侧带有半圆形壁柱,柱头带有涡卷,类似爱奥尼柱式,二层也是平窗,带有方形壁柱,顶层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中间是盾牌形装饰。</h3><h3><br></h3> <h3>而今已是大门紧锁,物是人非。</h3> <h3>杨梅竹斜街98号(右边那栋房子),中正书局旧址,面目全非了!</h3><h3>看起来完全不是民国的建筑了,估计已经被毁,现在这个房子已经没有当年的原貌了。可惜~~</h3> <h3>左边的杨梅竹斜街96号,大门还是有点气势,那可是当年银钱业公会的旧址。</h3> <h3>随着时代的变迁,杨梅竹斜街也在被不断的改变,原来斑驳的墙壁很多都被破墙开店,按照现代人的理念装修成了时尚的门面。</h3> <h3>彩瓷坊,一个让破碎的旧瓷片变废为宝的地方。店主老爷子将这些古瓷片的图案与各种手镯、项链等首饰结合,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h3> <h3>当历史的碎片镶嵌到旗袍上,那件旗袍就成了独一无二艺术品了。</h3> <h3>杨梅竹斜街45号,荣德轩大门紧锁。</h3><h3>杨梅竹斜街43号,喵呜物语门庭若市。</h3> <h3>当时尚的创意融合到岁月的脚步中,这条街便有了厚度。</h3> <h3>离开这短短500米的斜街时情不自禁的回头忘了一会,这条曾经风流又曾经风骚过的小街......只希望不要再想南锣鼓巷、烟袋业界那样,被“现代”和“时尚”彻底淹没掉。</h3> <h3>要去大栅栏了!~~路过.....</h3> <h3>路过很多这样的小街小巷,边看边走......</h3> <h3>北京人把这条街叫做(Dàshílànr),我一直读不好这个音。</h3><h3>站在街口就能看到人头攒动,香气扑鼻......感觉到了南京路步行街,又像到了云南路小吃街。</h3><h3><br></h3><h3><br></h3> <h3>如今的大栅栏已经不仅仅是一条街的概念了,是一个地区的概念,附近的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等在内都属于这个地区了。</h3><h3>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以来,经过近600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h3> <h3>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h3> <h3>路口遇上了北京的摄影师,他们热心的给我介绍这一带的情况,感谢!</h3> <h3>我是冲着众多老字号去大栅栏的,北京人说买东西到大栅栏。所谓“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形象的反应了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h3> <h3>“头顶马聚源”----马聚源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绝技是三针定帽顶的圆形小球</h3><h3>当年戴这种帽子绝对是身份的象征。</h3> <h3>“脚踩内联升”----内联升是赵廷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的。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内联升的制鞋加工工艺也与众不同。仅千层底布鞋鞋底的制作,就要经过七道工序。纳底,要求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针以上,针孔细,针码分布均匀。锤底,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h3> <h3>关于赵廷,有部电影重现了他在八国联军进犯中国的背景下,历经磨难,几起几落,开拓了中国“履中备载”的数据库营销先河,打造了“内联升”这一民族企业品牌。</h3> <h3>“履中备载”之所以说是当年的数据库,是因为他把王公贵族和官吏的靴鞋尺寸、样式和特殊脚形全部收集记录,。</h3><h3>于是清朝下级官员为讨好上司经常去内联升参照数据定做上司朝靴作为礼物,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一双可卖白银几十两。</h3><h3><br></h3> <h3>与“内联升”走高端路线不同,“同陛和”的老北京布鞋是非常接地气的,随着老北京布鞋对的流行,他们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h3> <h3><p>还有“步瀛斋”,也是创立于咸丰年件的老品牌,也是主要是面对平民姓,最有名的是“棉花篓”也叫大云鞋实用耐穿、深受百姓欢迎。</p><p>还有一种叫“股子皮双脸洒鞋” 以耐磨经穿为特点,受到旧时蹬三轮车的脚力工人的欢迎。</p></h3> <h3>“身穿八大祥”,有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广盛祥、祥义号、谦祥益。。<h3>大栅栏上的“瑞蚨祥”最是气势不凡!其创始人孟传珊(字鸿升),可是孟子的后裔。</h3> <h3>能在百年沧桑中走过来的老品牌,都有长长的故事。</h3> <h3>当年与“瑞蚨祥”针锋相对的便是这家“祥义号”。当年为了吸引顾客,争夺市场,祥义号从商品销售到门面装修,以及正月十五花灯会等与西邻的瑞蚨祥展开了激烈竞争。起初两家都是普通门面,后来,瑞蚨祥在店门前围了小院,并装上了大铁门,祥义号随后把店前小院的砖墙拆除,换上了更加高大精美并镶有花饰的铁栅栏门面;不久,瑞蚨祥又把店前铁罩棚改成可升降的铁罩棚。祥义号随即也改装成了活动铁罩棚,并比瑞蚨祥又高一些。这段瑜亮争锋的往事,有现在两家的豪华门面为证。不仅为大栅栏商战增添一段佳话,亦是其繁盛历史的鲜活见证。 </h3> <h3>祥义号的创立也颇为传奇:杭州著名丝绸商贾世家冯氏家族为了打开北方市场,派冯公来到北京,在前门一带开设了一家绸缎店,四五年便在京城小有名气,不但生意蒸蒸日上,三姨太还为冯公生了个儿子叫冯保义......可谓人财两得。<h3>生意传到冯保义手里已是高档品牌,皇宫经常来采购,一来二去就结识了慈禧太后手下太监总管“小德张”(本名张祥斋)</h3><h3>1896年,冯保义与小德张正式合作,创建祥义号绸布店,选址在大栅栏街8号。“祥义号”店名由“小德张”本名张祥斋中的祥字与冯保义的义字组合而来。</h3><h3><br></h3> <h3>“腰缠‘四大恒”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做“皮带”生意的,所谓腰缠应该是就是腰缠万贯的意思,所以指的是银票。<h3>“四大恒”指的是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被八国联军抢光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足足抢了三天把四恒的银子全部抢光了。</h3> <h3>这条珠宝市早已没有珠宝气,但是可以通往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h3> <h3><p>同仁堂在大栅栏这条街上显得气势宏大。始建于康熙八年的同仁堂,康熙年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p><p><br></p></h3> <h3><p>说到康熙钦定,传说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br></p></h3> <h3>来说说大栅栏的吃,整条街上充满的各种煎、炸、蒸、炖、烤的香味......</h3> <h3>在北京说到吃,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这烤鸭了。</h3> <h3>反正在北京就会感觉到遍地都是烤鸭店。</h3> <h3>天津狗不理也算是家喻户晓,与北京烤鸭放在一起也算是相映成辉。</h3> <h3>说到北京的吃,冰糖葫芦肯定也少不了,看看买好冰糖葫芦的孩子,孩子其实很容易满足的。</h3> <h3>北京东来顺,家喻户晓,吃涮羊肉最有名。也是百年老店了。</h3> <h3>张一元,始创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老茶馆。一元不是价格,而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h3> <h3>我好想在厦门也拍到过这个店名。</h3> <h3>这家卤煮门面装修让我特别喜欢,在门口拍了好几张......</h3> <h3><br></h3> <h3>实在是喜欢这家店的格调,决定午饭就在这里吃了...</h3> <h3>没想到这家店的老板是个摄影师,墙上挂着很多他的作品,一边学习一边美食......<br></h3> <h3>除了吃的,还有用的......<br></h3> <h3>还有银楼......</h3> <h3>大观楼影城是由原“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后来发展成为影楼的,号称中国最早放电影的地方。<br></h3> <h3>走出大栅栏的时候看到同样气势不凡的“德云社”。</h3> <h3>不管“吃咖啡”还是“吃大蒜”,老百姓喜欢是硬道理。</h3> <h3><br></h3> <h3>沿着大栅栏向西回到了煤市街交叉口,穿过煤市街就到了大栅栏西路。</h3> <h3>路过......</h3> <h3>大栅栏西路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了,都是这样的小店。</h3> <h3>还有京味儿十足的山轮车。</h3> <h3>然后,我来到了青云阁的正门。</h3> <h3><p>青云阁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西街33号(后门便是在杨梅竹斜街),它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门上这“青云阁”三个大字大有来头,晚清三朝元老同治年间副贡,官内阁中书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于宣统元年题写,那时老人已年过古稀,因怀念其年轻时为官的平步青云,故取青云两字,得名“青云阁”。</p><p>它的时尚的一大标志,就是最早引进台球供达官贵人们娱乐。</p><p><br></p></h3> <h3>当然不仅仅是台球,墙上还依稀保留着“饮且食”、“寿而康”、“福与兴”、“三元楼”等当年的老字号。里面还有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等众多的老字号。</h3> <h3><p>这里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还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p><p><br></p><p><br></p></h3> <h3><p>如果还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那么有诗为证:</p><p>清末文人许愈初曾在《肃肃馆诗集》中描述</p><p>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p><p>珠光争闪烁,古董几摩挲。</p><p>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p><p>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p><p><br></p></h3> <h3><p>1932年8月,聂耳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住在宣武门外的云南会馆里。刚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p><p>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先后在此登台亮相。</p><p>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p></h3> <h3>讨袁名将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他的丈夫,因为他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h3> <h3>青云阁的故事,一时半会讲不完......</h3> <h3>好了,故事已经够长了,就先到这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