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的冬至节又到了。各个微信群里提前就出现了各种图案美艳、旋律动人、文词华美的祝福冬至的图片和视频,主题当然是明确地围绕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内容自然是包满祝福,香气四溢的饺子。<br><br></h3> <h3> 触摸着手机,突然想写点文字,权当对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冬至节的一份献礼,也或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恋,或者是对北方大冬天的敬畏吧。</h3> <h3> 冬至既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又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令,也是北方冬季的一个拐点。<br> 相传东汉年间,神医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br>医治穷苦百姓的冻疮,从此传下“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这和端午节吃粽子有异曲同工的传统文化美。现在全国人民的温饱解决了,许多家庭早进入了小康生活,吃饺子成了家长便饭。即使是普通人家平常里想吃饺子,三下五除二就搞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吃饺子那可是屈指可数的事。正月里吃三顿,大年初一早上,正月初五和十五,如果是放羊的人家,正月二十五还可以吃一顿了,据说是“捞羊羔饺子”。正月里吃罢,再要吃那就得等冬至节了,所以冬至节的饺子是一年中最后一顿。可小时候吃这顿饺子的感觉像第一顿那么新鲜那么期待。我们家窝大十口,冬至这天,母亲一吃早饭就开始张罗了。剁馅儿、和面、套皮皮、包,都得母亲一人过手。常记得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的摆满了水瓮锅盖、做饭锅盖(那是用高粱秸秆纳成的),足有几百个了,我们兄妹几个早把蘸饺子的调料汤泡好了,怎么也等不上饺子下锅。我们就用筷子在碗边哗啦啦的敲着,一边敲一边哭号:“快了不了——,饿的谁能等行了——”……好不容易把饺子下锅了,我们挤在锅台前等饺子出锅。那时候,感觉煮一顿饺子相当时长,长的叫人等不行啊!煮里饺子是要尝生熟的,我父亲最有资格尝了,父亲不知道是他等不及了还是怕我们等不及,一尝就说:“熟了!熟了!”连忙催母亲捞,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饺子是姓尝的,一尝就熟。”其实,有时馅儿根本不熟,我们就迫不接待地吃起来了,而且吃得真是那个津津有味。</h3> <h3> “冬后十天阳历年”、“冬到清明一百零五,清明到伏不用数。”这是我从小就听熟的有关冬至节的谚语。冬至节后十天就是元旦了,冬至节距清明节是一百零五天,这是劳动人民长年累月积淀的文化,这可见冬至节在民间的重要地位。<br>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跟“夏至”正好相反。“过一冬,长一针。”冬至过后,白天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长,一直到夏至达到顶。大自然就是这么样的规律,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把这个规律掌握的严丝合缝。你能不说劳动人民伟大,能不说我们这个民族伟大吗?<br><br><br> </h3> <h3> 冬至还是北方冬季的一个拐点。冬至过后,天气就一点也不客气了。“连冬数九,滴水成冰”;“数九寒天,溯风凛冽”;“天寒地冻,大雪封门”……这些词语就是北方大冬天的真实写照。现在气候反常了,伏天不热,九里不寒,数九了,根本感觉不到隆冬的威严。<br> 我们小时候,一过冬,那真是冻得跌手跌脚,出门箍盖得严严实实,尽管那样,不是冻伤了耳朵就是冻伤了脚。或许是今天的气候反常了,或许是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营养跟不上,衣服保暖效果太差吧!<br> 我们村叫”三管岔”,总共有三道河流汇聚在一起。那时候,冬至过后山寒水瘦,几条河流立马就“千里冰封”,全部封冻结冰,成了我们的乐园啊。一放星期,孩子们全跑到沟里,滑冰、打陀螺、坐冰车……明晃晃的冰面上,我们玩的真是热火朝天。学校规定不让滑冰的,可是,冰上的快乐诱惑不得不使我们铤而走险,冒犯校规。有时冰面泛水,常常把鞋袜浸湿,可是还不觉得冻,总是想法子绕过家长的责罚和老师的训斥。<br> 坐冰车可是最有兴趣的活动了。有的家长支持,给孩子制做冰车,不支持的,孩子们只好自己想办法。那时候太穷了,要找一块木板把家翻转也找不到,那像现在这么充足,好端端的木块木板就烧火了。还得有码簧(就是一种U型的铁条,订在木板下,在冰面上滑,没有铁条也可以用八号铁丝代替),另外还得俩拄棍。我们家的条件,连一架冰车也无法做,我只好看别人坐,有时推别人的冰车,推上几回人家,换的坐一坐人家的。<br> 现在,沟里倒满了垃圾,河里长满了杂草,冬天看不到“千里冰封”壮观,更看不到儿童滑冰坐冰车等快乐无比的冰上游戏了……</h3>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冬至节又来了,愿我美篇里的文字变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饺子,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你共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