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典雅,婉约: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

心中有梦想,世界有阳光

<p>&nbsp;&nbsp;&nbsp;&nbsp;&nbsp;</p><p>世界影坛史上,真可谓群星灿烂。但其中最明亮,最耀眼的几颗中,有一颗就是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曾被誉为“无声影片时代”的最佳女演员,而英格丽·褒曼则被推上了“有声影片时代”最佳女演员的首席。</p><p><br></p> <p><br></p><p>她演修女,大家都跟着进修女院;她不化妆,商场上化妆品的销量便直线下降。……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惟她马首是瞻。她没有嘉宝那样惊羡炫目的魅力,没有费雯·丽那样精美绝伦的演技,没有赫本那样无与伦比的天赋……但她却代表了电影的永恒魅力,代表了银幕上的纯洁女神。</p><p><br></p><p>她与众不同,光彩照人的明星路,演绎着一个不朽的影坛神话,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的女性定位……<b>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b></p><p><br></p><p>她三岁丧弱,十二岁丧父,落得忧郁而孤独的童年。她曾被指责为抛夫弃子的风骚女人,她曾为这一段遭世界唾骂的感情,付出七年宝贵的光阴。她希望有一位白马王子痴恋我一生,等到的却只有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犯错误的人,把自己当私有财产而占有的人以及不愿意停下事业做幕后的人。三次失败的婚姻,曾让她伤痕累累,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巨痛,还要孑然一身忍受病魔摧残于晚年。最后孤独地死在伦敦寓所自己生日的晚上…… <b>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b></p><p><br></p><p> 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是她出生的日子,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是她去世的日子。</p><p><br></p> <p><br></p><p>她是世界影坛电影艺术表演大师,美丽善良与演艺事业,均能达到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度。被影评家称为无人不被她的美丽与才华所折服,被人视为舞台常青树、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媒气灯下》使她获得奥斯卡女演员奖,《阿娜斯塔茜娅公主》使她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奖,《东方快车谋杀案》使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秋天奏鸣曲》使她再度获奥斯卡奖提名……</p><p><br></p><p>她曾用非常感激和非常幸福来总结自己的一生。感激的是自己很幸运,想当演员就能很轻松地当上演员,想演好角色就能很顺利地得到好角色。幸福的是自己能得到温饱,没有忍冻挨饿,没有其他奢望。为自己所欲为,不为自己所不欲为,这就是尘世的幸福。在这人满为患的地球上,能得享此等幸福的人,是不多的。她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p><p><br></p><p>她是瑞典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也是好莱坞全盛时期影响力很突出的女影星,曾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两次艾美奖以及一次托尼奖。</p><p><br></p><p>她在世界影坛的地位是崇高的,无可撼动的。她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4名。</p><p><br></p><p>她至情至性,她在那时代观众的心目中,就是最理想、最幸福的一个女性……</p><p><br></p><p>今天介绍的这位与众不同,魅力四射的她,就是纵横世界影坛的不朽传奇,声名赫赫的好莱坞巨星——英格丽.褒曼。</p><p><br></p> <p>&nbsp;</p><p>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会使短发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工业家侯活晓士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p><p><br></p> <p>   </p><p><br></p><p>英格丽褒曼1915年8月29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1933年高中毕业后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不到一年登上影坛担任主角,成为瑞典影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演员。1936年主演古斯塔夫·莫兰多执导的《间奏曲》,(又译《插曲》)引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注意,1939年应戴维·赛尔兹尼克之邀前往好莱坞拍摄同名电影的美国版,与莱斯利·霍华德搭档,导演是格利高里·拉托夫。在引好莱坞起轰动。于是塞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次年登上百老汇舞台。</p><p><br></p> <p><br></p><p>英格丽褒曼来到好莱坞以后,很快成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本色出现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纯朴,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太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种真实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赏她的作品。在好莱坞其间,英格丽褒曼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等。这些影片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p><p><br></p><p>英格丽褒曼主演的不朽爱情主题名片《卡萨布兰卡》与《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并称为世界三大最经典的爱情电影。</p><p><br></p> <p><br></p><p>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先,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萌生爱意成了情侣,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罗姆仍有婚姻关系,却替罗伯托·罗塞里尼生了个儿子,这使举世哗然。美国人心中所谓的'圣洁偶像'破碎了,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好莱坞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莱坞。褒曼为她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付出了她7年的黄金时光。与罗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败。直到1957年,褒曼才终于以《真假公主》中的杰出演技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这表明美国人最终原谅了她并不得不接纳这位真正的艺术家。</p><p><br></p> <p><br></p><p>六十年代以后,英格丽褒曼仍然活跃在银幕和舞台上,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轻举妄动》、《六福客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她后期的代表作。晚年的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秋天奏鸣曲》和《一个叫戈尔达的女人》的拍摄,并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褒扬。</p><p><br></p> <p><br></p><p>以美丽、圣洁、自然而著称于世的英格丽.褒曼,是四十年代以来最受影迷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几乎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尽管她也曾因一场丑闻而几乎毁了她的演艺生涯,但她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却并未有太大动摇,她那许许多多风格不同的银幕形象活在了数以亿计的影迷心中。</p><p><br></p> <p>  </p><p><br></p><p>英格丽·褒曼是很受欢迎的明星,是好莱坞“第一夫人”,是典雅美的化身。就在她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一场婚外情让褒曼从“完美女人”的宝座上跌落。此后,褒曼凭借精湛演技重新获得认可。她历经三次婚姻、最后孤独终老的感情生活成为世人话题。</p><p><br></p> <p><br></p><p>美国作家夏洛特·钱德勒的新作《英格丽:一部私人传记》,根据作者与褒曼及其周围人的对话,向世人展示了这位风华绝代的影星对爱情和婚姻最真实的想法。“无可救药浪漫狂”</p><p><br></p><p>在这部新出版的传记中,作者钱德勒根据褒曼本人生前的讲述以及亲人、朋友和同行对褒曼的回忆,为褒曼一生的感情悲剧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解释:这名奥斯卡影后两次抛夫弃子、改嫁他人的原因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出于她太过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她最大的弱点就是:她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狂”。</p><p><br></p> <p><br></p><p>“我的生活常常出错。我不够理智,”这是褒曼本人对钱德勒说的话。和褒曼合作过的导演乔治·丘克也告诉钱德勒,褒曼拥有“惊人的幻想力”。“有时候,在电影里或舞台上,这样的幻想对她有利,但在现实生活中,会成为她的痛苦,”丘克说。褒曼坚信,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住着她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一旦相遇,两人会像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幸福地白头到老。因此,她穷其一生追寻完美的“另一半”。尽管经历了三次失败婚姻,她那浪漫情怀仍然不改,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褒曼因患癌症去世前,她仔细整理好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留给子孙后代。这其中有她的三件嫁衣,“代表她的三次婚姻”。她把每一件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用手叠好,然后包在塑料袋里。“每一件都属于我,尽管很短暂,”她说。她敏感地意识到,她的三个丈夫将和她的电影作品一样,成为她传奇人生的一部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母缔造爱情神话</b></p><p><br></p><p>在褒曼眼中,没有哪个男人比得上她的父亲,也没有任何感情能超越她父母所缔造的爱情神话。1900年,16岁的德国少女费里达·阿德勒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度假时,邂逅了28岁的落魄画家尤斯图斯·褒曼。两人坠入爱河。但阿德勒的父母看不上身无分文的画家,禁止女儿与这个穷小子来往。阿德勒只好偷偷把心上人的一枚戒指挂在胸前,固守着自己的爱情。7年后,尤斯图斯成功经营起一家摄影店,打动了阿德勒的父母,两人终成眷属。婚后,阿德勒和尤斯图斯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因难产而亡;4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没几天夭折。1915年,第三个孩子平安降生,身体健康。欣喜的父母用当时瑞典小公主的名字为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孩取名为英格丽·褒曼。但孩子不满三岁,阿德勒就突患肝病,痛苦地离开人世。尤斯图斯拍摄的两张照片鲜明地记录了这个家庭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第一张照片上,两岁的褒曼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第二张照片上,三岁的褒曼将鲜花放在母亲坟前。由于两岁丧母,褒曼对母亲几乎没什么印象,但在父亲对母亲那充满自豪、伤感和爱意的回忆中,褒曼领悟到:爱是世间最重要的,越是被禁止的爱情,越浪漫,越真诚。褒曼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褒曼被接到姑姑埃伦家。但6个月后,姑姑不幸身亡。孤独的童年迫使褒曼经常寄情于假想中的世界,丰富的想象力助她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戏剧学院。</p><p><br></p> <p><br></p><p>在褒曼和第一任丈夫结婚前夕,她从姑姑的遗物中发现了自己母亲在结婚前写给父亲的信。这些信饱含炽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褒曼。“我读懂了少女时代的母亲,她和我父亲如此热烈地相爱。”褒曼渴望这样的浪漫爱情。&nbsp;</p><p><br></p><p>然而,褒曼的第一个丈夫彼得·林德斯特伦没能带来她期盼的“伟大爱情”。林德斯特伦比褒曼年长9岁,是一名牙医。两人经人介绍认识后,林德斯特伦邀请褒曼到斯德哥尔摩最豪华的大酒店吃了一顿午餐。褒曼回忆说:“他发出了邀请、他付了钱、他还有一辆车。”褒曼就这样爱上了他。那时,林德斯特伦英俊、勤勉,讨人喜欢。1937年夏,两人在斯德哥尔摩以北的斯特德小镇举行了婚礼。次年,女儿皮娅出生。此时的褒曼已是一个成功的演员,在瑞典出演了11部电影。事业上,她演技超群,目标明确,但在家庭生活中,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所有事情,包括她的穿着打扮,都由丈夫做主。</p><p><br></p> <p><br></p><p>这时,美国著名制片人戴维·塞尔兹尼克向她发出了邀请。褒曼告别丈夫和女儿,只身来到好莱坞。由于长期分离,两人的婚姻生活开始产生小裂缝。褒曼喜欢美国,林德斯特伦却正好相反。褒曼回忆说,当林德斯特伦到纽约看望她时,“他只看到这里建筑很脏,他抱怨袜子被宾馆地毯弄脏了,他抱怨所有的事情。我失望极了。”</p><p><br></p><p>褒曼在好莱坞越来越受欢迎,林德斯特伦不得不接受“英格丽·褒曼的先生”这样的称呼。1942年,《卡萨布兰卡》公映,褒曼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林德斯特伦开始觉得褒曼不再需要他,而越是这样,他越想控制她。“他严格控制我的饮食,我总是饿着肚子离开餐桌,”褒曼说。他独掌家中“财政大权”,不赞成褒曼添置新衣服,要求褒曼每天准时锻炼半小时,如褒曼不愿意,他就会唠叨不停。他越来越挑剔,常责备褒曼。丈夫的唠叨和神经质粉碎了褒曼对浪漫的幻想,当她小心翼翼提出离婚时,他却以为她在开玩笑:“你怎么会在我们正幸福的时候提出这种要求?”林德斯特伦和女儿最终搬到美国。一家团圆,但褒曼的第一次婚姻已名存实亡。年幼的皮娅“总结”父母的婚姻说:“他们曾经相爱,现在不爱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理想爱情总在别处</b></p><p><br></p><p>婚姻已不再美好,但对浪漫的渴求却一直深藏在褒曼的心里。1945年6月,褒曼在法国巴黎演出时结识了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他勇敢、智慧、风趣,是一个浪漫的人”。褒曼爱上了他,但卡帕拒绝婚姻和约束。这不仅没有让褒曼退却,反而符合她对浪漫的理解,她仿佛从中看到自己父母当年那段“被禁止的爱”的影子。</p><p><br></p><p>几年后,卡帕在越南战场上因踩中地雷殉职。但他对褒曼的影响却没有因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因为他再次唤醒了她对浪漫的追求。</p><p><br></p> <p><br></p><p>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利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她主动写信给罗塞利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利尼欣然接受。起初,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蒙生爱意。褒曼回忆说,一天,她和罗塞利尼走进玩具店,打算给他的儿子买玩具。罗塞利尼看到一个价值75美元的奶牛玩偶,说:“我想买这个送给皮娅,她会喜欢的。”褒曼震惊了,因为这个玩具正是她想买给女儿却被丈夫拒绝的东西。褒曼把这个巧合看成天意。</p><p><br></p> <p><br></p><p>一年后,已有身孕的褒曼和林德斯特伦离婚,与孩子的父亲罗塞利尼在意大利结婚。失意的林德斯特伦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身高不及褒曼的秃头男人”吸引力在哪。褒曼和罗塞利尼生了三个孩子,但他们的婚姻也逐渐走到尽头。罗塞利尼自大、嗜赌、风流成性,这与褒曼心目中的浪漫爱情相去甚远。两人最终因罗塞利尼的情妇怀孕而离婚。</p><p><br></p> <p><br></p><p>褒曼的第三个丈夫是瑞典人拉尔斯·施密特,这次婚姻几乎是上一次的“翻版”,失望万分的褒曼再次因丈夫的背叛而选择离婚。“我不是堕落女人” 理想的爱情总是遥不可及,历经三次失败婚姻的褒曼伤痕累累。和林德斯特伦离婚后,她被迫与心爱的女儿皮娅分离6年之久,因为前夫觉得离婚使他受到了羞辱,始终不原谅褒曼,也不允许她去看望女儿。</p><p><br></p> <p><br></p><p>在褒曼1980年完成的自传中,皮娅回忆了父母离婚后自己的心情:“全新的生活向她(褒曼)敞开大门,充满辉煌和荣耀;热烈的爱情如此浪漫。对妈妈而言,这些是光鲜、美好的一面。但那些被她抛在身后的却不美好,我就是被抛弃的一部分。”</p><p><br></p> <p><br></p><p>此外,褒曼的演艺事业也因她和罗塞利尼的婚外情而跌入低谷。两人合作的所有影片都遭遇票房惨败,观众出言侮辱褒曼,好莱坞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见不到心爱的女儿,得不到世人的理解,遭遇婚姻和事业的双重打击,褒曼对自己的追求产生过怀疑。“我一生都在追寻浪漫。或许,我的期望过高,超越了我能发现和坚持的限度。”</p><p><br></p> <p><br></p><p>1957年,凭借在《真假公主》中的杰出表演,褒曼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好莱坞和众多影迷最终还是伸出双臂,接纳了这位真正的艺术家。 </p><p><br></p><p>尽管一生享有诸多荣誉:参演电影50多部,获得7次奥斯卡奖提名,赢得三次奥斯卡奖,但在回顾自己的感情生活时,褒曼不无遗憾:“我不希望自己因卷入20世纪好莱坞最大的丑闻之一而被后人记住。我不想成为堕落女人的化身。”</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格丽-褒曼情史</b></p><p><br></p><p>英格丽-褒曼和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二战结束前,他们在巴黎相识。那年褒曼29岁,丈夫是瑞典英俊的牙科医生林德斯特罗姆,膝下有个女儿。7月份,褒曼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重遇卡帕,很快坠入爱河。1945年秋天,褒曼开始公开谈论要跟丈夫分手。</p><p><br></p><p>但卡帕是失业的战地摄影师,需要如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褒曼按照传统观念,期望这场爱情带来婚姻和家庭。卡帕在褒曼的劝说下来到好莱坞,却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也不能容忍褒曼繁忙的工作。他劝褒曼向别处发展。从那时起,褒曼开始对欧洲电影发生了兴趣。卡帕告诉她,如果她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同罗塞里尼那样的导演合作。褒曼和卡帕终于没能走到一起,但褒曼始终深深地感谢卡帕,因为正是他让她知道了好莱坞之外还有新天地,打开了她的眼界。</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次婚变</b></p><p><br></p><p>1937年7月10日,英格丽-褒曼与瑞典医生彼得-林德斯特罗姆结婚。早期,他们相处得很好,从瑞典迁居好莱坞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发生裂痕。彼得对褒曼在每部影片中和男主角的接触都产生怀疑,并肯定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使英格丽-褒曼感到很委屈。后来,褒曼不顾一切地和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在一起促使她与彼得的婚姻走到了终点。</p><p><br></p><p>1950年,法院终于批准彼得与褒曼离婚。同年,褒曼与罗塞里尼在墨西哥由人代理举行了一次离奇的婚礼,他们本人则同一时刻在罗马遥相呼应,完成了这一法律程序。1958年,褒曼和罗伯特正式离婚。同年圣诞节前,就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拉斯-史密斯结婚。婚后,拉斯-史密斯为戏剧演出奔走在世界地,英格丽-褒曼却要只身去罗马照顾女儿伊莎贝拉做大手术。他们经常是用电话和写信保持联系。两人意识到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方式,12年后终于分手。</p><p><br></p><p>这是英格丽-褒曼的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p><p><br></p> <p><br></p><p>在英格丽·褒曼毕生的演艺生涯中,她演得最多的一个角色,就是法兰西圣女贞德,先是舞台剧,最后拍成电影。在欧洲五六个国家和美国各地,褒曼先后用五种语言饰演贞德一角。后来,当她到贞德的故乡多列姆访问并沿着贞德的足迹旅行时,人们不是来看明星,而是把她当作圣女贞德的复生来欢迎,那炽热的民族情感是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荣誉。为了演好贞德,褒曼翻阅了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遍读了有关贞德的著作和剧本。在美国演出时,萧伯纳曾把自己的剧本《圣女贞德》寄给褒曼,但她没有采纳。她认为萧伯纳把贞德写成了一个机警的、好斗的女子,像个政治鼓动家。而她要表现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真实的贞德、那个初涉社会不久因目睹战争惨象而哭泣的小姑娘。一天,英格丽·褒曼接到过一个电话,说萧伯纳先生想请她到寓所来吃茶点。褒曼开始感到意外,她久仰这位英国剧坛巨匠的英名,却不曾有过来往。后来她想到了《圣女贞德》和《康蒂妲》(萧氏名剧,褒曼亦曾拒演)的事来,便欣然地答应了。</p><p><br></p> <p><br></p><p>当她和同伴驱车来到萧伯纳在农村的寓所时,发现这位92岁的老寿星居然站在大门口翘首迎客。褒曼的到来令他十分快慰,可是门还没给客人打开,劈头就问:你为什么不演我的剧本?”褒曼礼貌地先致问候,然后俏皮地说:“能让我先进去吗?当然你可以进去,我们要在一起吃茶点。为什么你不演我的剧本? 多固执的老头儿。褒曼只好回答:“我不演你的剧本是因为我不喜欢它。”萧伯纳完全惊呆了,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对他这样讲过话。褒曼暗讨自己闯了祸。</p><p><br></p> <p><br></p><p>萧伯纳瞪着眼睛看着她,说:“你说什么?难道那不是一部杰作吗?”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褒曼,她既没有语塞,也没有惧怕,直言道:“我肯定它是一部杰作,但这个圣女贞德不是那个真正的法国姑娘。你把她写得太聪明了。你重新写了她的讲话(指贞德在法庭上的答辩──笔者)。你让她说了很多真正圣女贞德怎么也说不出来的话。”对话依然在门外,褒曼担心萧伯纳会马上下逐客令,茶点怕是吃不成了。不料,萧伯纳却突然哈哈大笑地把客人让进房间,待之以茶点,并且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剧作、表演等问题来,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了贞德。</p><p><br></p> <p><br></p><p>褒曼丝毫也没有减弱对萧伯纳《圣女贞德》的批评,她说:“据我所知,贞德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你的文字是了不起的,但是它们是萧伯纳的文字,而不是贞德的语言。”“她没有受过教育,是本性自尊和觉悟给她带来的勇气。她蔑视那些曾经指教过她而后来又把她置于法庭上受审的那些人。”“你让她说,‘我爱和男人们在一起,我不愿穿着裙子坐在家里纺线’而事实上,这正是她所需要的:在家里看守她的羊群,纺她的纱和织她的布。她本不想要到战场上身先士卒……”一场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讨论认真而热烈地进行着。他们以对艺术的无私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对方;他们以率真和正直的品格吸引了对方。两个年龄相隔半个世纪的艺术家。</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癌症搏斗的最后两年</b></p><p><br></p><p>英格丽-褒曼发现自己患有癌症是在1973年11月。到1980年,褒曼已先后两次动了手术,割去了左右乳房。但两次手术并没有根除病灶,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时,她接受了从影以来最大的挑战:在一部电视系列片中饰演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她演的这个女人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妇,而且患着白血球过多症。这份工作对已经65岁的褒曼来说非常艰难。她的身体十分虚弱。一天紧张的拍摄结束后,回到住处,总是累得精疲力尽。但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电视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死在同月同日</p><p><br></p><p>1982年8月29日,褒曼迎来了自己的第67个生日。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适,痛楚万分。她虽不知道癌细胞已扩散到了脊髓骨,但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了。</p><p><br></p><p>她的前夫拉斯和亲朋好友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祝贺这位瑞典籍的世界明星的诞辰。她强忍着剧痛,款待宾客,替他们斟满香槟,举杯共饮。不过,她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饮而尽了,她只是把酒杯同嘴唇“亲了亲”,便放下了。就在当晚,她离开了人间。</p><p><br></p><p>对许多热爱她的影迷来说,英格丽·褒曼永远活着---和贾利·古柏一起在积雪的西班牙山头,或者和加利·格兰特一起在间谍充斥的里约热内卢。不过,也许最让人觉得她音容宛在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在那部片子里,英格丽坐在钢琴边喃喃地说:“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请再弹一遍‘时光流逝’”,在亨弗莱·鲍嘉举杯时盈盈笑,在薄雾机场上黯然送别......</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英格丽褒曼的电影代表作品  </b></p><p><br></p><p> 《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煤气灯下》,《爱德华大夫》,《美人计》,《真假公主》,《东方快车谋杀案》,《圣女贞德》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誉记录</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奥斯卡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Oscar/Academy Award</p><p><br></p><p>1944</p><p>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战地钟声》</p><p><br></p><p>1945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奖)《煤气灯下》</p><p><br></p><p>1946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圣玛丽亚的钟声》</p><p><br></p><p>1949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圣女贞德》</p><p><br></p><p>1957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奖)《真假公主》</p><p><br></p><p>1975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获奖)《东方快车谋杀案》</p><p><br></p><p>1979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秋天奏鸣曲》</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球奖</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Golden Globe Awards</p><p><br></p><p>1945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获奖)煤气灯下</p><p><br></p><p>1946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获奖)圣玛丽亚的钟声</p><p><br></p><p>1957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获奖)真假公主</p><p><br></p><p>1958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六福客栈</p><p><br></p><p>1958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钓金龟</p><p><br></p><p>1970 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仙人掌</p><p><br></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纽约影评人协会奖</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YFCC Awards</p><p><br></p><p>  1946 获奖 最佳女主角 Spellbound 爱德华大夫</p><p><br></p><p>  1956 获奖 最佳女主角 Anastasia 真假公主</p><p><br></p><p>  1978 获奖 最佳女主角 Höstsonaten秋天奏鸣曲</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