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一、节气时间及意义</b></h3><h3> 冬至日一般都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也被称作“活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冬至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h3><h3>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和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冬至,气温进一步走低,气候越发寒冷,但是这样的天气事实上对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非当季也要注意苗床冬翻,熟化土层。</h3><h3> 大家熟知的农谚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冬至南风百日阴”、“阴过冬至晴过年”。</h3> <h3><b>二、冬至的传统饮食习俗</b></h3><h3> 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饮食习俗南北有差异。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h3><h3>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尤其是北方。</h3><h3></h3><h3>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h3><h3>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h3> <h3><b>三、养生从冬至开始</b></h3><h3>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h3><h3> “冬至”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h3><h3> 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冬至有进补的习惯。传统认为,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h3><h3>冬至养生:要做好“一躲二养三补”</h3><h3><b>一“躲”</b>——躲寒,躲冷</h3><h3><b>二“养”</b>——养阴,养心</h3><h3><b>三“补”</b>——滋阴潜阳:温补、平补、滋补</h3> <h3><b>四、有关冬至诗词</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至》——杜甫</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至》----贵谷子</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