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曾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对孩子口出恶言。 </h3><h3><br></h3><h3>我们本意是为了孩子好,可一时情绪的宣泄,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能不能像我们一样,听完了骂,一会儿就会忘呢? </h3><h3><br></h3><h3>有一次在家长课堂上,为了了解孩子在被父母责骂、贬低时的感觉,老师让我们这些家长,当了一回被骂的孩子。 </h3><h3><br></h3><h3>当我扮演孩子的时候,为了模拟家长和孩子之间身高的差距,其他家长都站在了椅子上。然后,这些高出我很多的”大人“,就开始轮流“骂”我。 </h3><h3><br></h3><h3>“我真后悔生了你这个孩子!”</h3><h3><br></h3><h3>“你除了会惹我生气还会干什么!”</h3><h3><br></h3><h3>“你怎么这么笨!”</h3><h3><br></h3><h3>“快滚开!” </h3><h3><br></h3><h3>很多家长在念台词的时候会有点放不开,会笑场,但是我听到这些言语依然非常不舒服。我仍记得其中有一位家长涂了很红的口红,在她嘴里蹦出那些伤人的字眼时,我真的感觉好像要被她吃掉。 </h3><h3><br></h3><h3>在被几位家长轮流骂了5、6遍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很想立刻离开现场。 </h3><h3><br></h3><h3>然而这只是模拟,一个场景游戏。当孩子真正被我们骂的时候,他们的害怕、恐惧、痛苦、无助和自我贬低会不会可能是我的5倍、10倍?我不知道,也不敢想。 </h3><h3><br></h3><h3>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说过,“我们究竟是从哪里得来这样一个荒谬的观念,要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必须让他们感觉更糟?” </h3><h3><br></h3><h3>我们希望孩子长成阳光、自信、开朗、独立的人,这些美好的品质,绝不可能通过我们对孩子的打压、批评、责骂、侮辱来获得。相反,言语的暴力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归属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h3> <h3>所以,鼓励孩子的第一层,也是最要紧的第一点,就是在想骂孩子的时候,闭上嘴。因为责骂,一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糕。</h3> <h3>和“责骂”对应的行为是“夸赞”。 </h3><h3><br></h3><h3>夸赞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通过不断的正向评价,来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所以夸赞孩子,有时候会特别有效果。 </h3><h3><br></h3><h3>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夸孩子很容易。他们的每一个技能,无论多么微小,比如会走了,会握笔了,我们都愿意给孩子最大的夸赞,“哇,宝宝你好棒!” </h3><h3><br></h3><h3>可是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开始上学,进入社会,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慢慢变大;与此同时,我们对孩子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我们希望孩子成绩好,有礼貌,课外培训的技能都满点,最好还能帮忙干干家务。 </h3><h3><br></h3><h3>于是,我们夸孩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孩子就会问我们,“妈妈你怎么不夸我棒了?”,“妈妈我到底是不是最棒的?” </h3><h3><br></h3><h3>这就是夸赞的问题所在——它会让孩子对外在的评价变得非常介意。</h3> <h3>从小泡在夸赞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并不来自内心,而是来自身边的一张张嘴。一旦他接受不到来自外界的评价,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我是真的好么?我如果不是好的,那我是不是就是坏的? </h3><h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这种赞许心,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时应当利用的,然而不可用得太滥,一滥就失掉它的效用,反不若不用为妙。” </h3><h3>所以,鼓励的第二层境界,是开始认识到孩子需要夸赞,愿意因为孩子的成就表达赞赏。 </h3><h3>但是夸赞就像糖果,偶尔吃一颗,孩子会感到很甜很开心;但是长期只吃糖果,孩子就会营养不良。</h3> <h3>一些教育理论提出,夸孩子“很棒”是一种粗放式的夸奖,它夸不到点上;同时还是一种只针对结果的夸奖,这会让孩子重视结果多于过程。 </h3><h3><br></h3><h3>所以,现在我们常常这样夸孩子,夸他们努力、认真、细心等等 </h3><h3><br></h3><h3>如果说夸赞是糖果,不能多给,那么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给与鼓励,就是饭,可以多喂。 </h3><h3><br></h3><h3>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这次期中考语文考了80多分,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他平时做作业态度都挺认真,所以我想鼓励下他,跟他说一句“你已经努力了。”</h3> <h3>话到嘴边,我突然想起《奇葩说》最近的一道辩题,“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话么?于是我把话咽了回去,我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分数,反映了你的实力了么?” </h3><h3><br></h3><h3>没想到孩子说:“妈妈,我还不够努力,我在家读拼音都只读1次,别人在家都读3次的。我以后也要读3次,就能考100分了。” </h3><h3><br></h3><h3>那一刻我真的庆幸,自己没有随随便便就对孩子说出“你真的很努力”这句话。因为如果我说了,孩子可能就会以为,读一次拼音就是努力了。他就会失去了一次对自己进行反思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进步的机会。 </h3><h3><br></h3><h3>努力也好,认真也罢,其实也是一种标签,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标签代表着优秀品质,就贸然给孩子贴上。 </h3><h3><br></h3><h3>鼓励的第三层境界,是我们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是好事。 </h3><h3><br></h3><h3>但是我们还是不能随意给孩子评价,去下定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自身价值感,不能通过我们的评价去“给”到他们,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去生活中感知。</h3> <h3>所以,到底该怎么鼓励孩子呢?鼓励,有没有一套标准呢?我想先说三个小故事: </h3><h3><br></h3><h3>第一个故事:龙应台在她一篇散文里写自己去花店买花,店老板不在,是老板五岁的小孙女帮她绑一束花。小女孩胖胖的手指头,很不熟练很艰难地在打结。</h3><h3><br></h3><h3>龙应台没有不耐烦地催促,也没有夸张地鼓励她,而是静静地等在一旁。她认为在那一会儿,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得上让一个小女孩沉浸在当下,做完她要做的事来得要紧。 </h3><h3><br></h3><h3>第二个故事:在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大卫一天天各种捣蛋,后来他打破了妈妈心爱的花瓶,于是有点愧疚地缩在了墙角不敢动。</h3><h3><br></h3><h3>大卫的妈妈发现了他的局促和不安,她不但没有批评大卫,反而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大卫,我爱你”。</h3> <h3>第三个故事:山东一个孩子考试得了7分,他的爸爸买了1000多块钱的烟花,拉到偏远的山地燃放。因为以前孩子考试都是0分,虽然只有小小的7分,对这孩子来说却是大大的进步。</h3><h3><br></h3><h3>放完这次烟花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成绩也很快短提高到了57分。 </h3><h3><br></h3><h3>在上面三个例子里,孩子们都受到了鼓励,虽然家长们的应对都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孩子的当下都被看见了。 </h3><h3><br></h3><h3>小女孩的专注被看见了,大卫的愧疚被看见了,男孩的微小进步也被看见了。 </h3><h3><br></h3><h3>我们鼓励孩子,不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大部分时间,孩子只是在平平凡凡的做事,甚至是在调皮捣蛋。但是这些时候,都是我们鼓励孩子的好时机。 </h3><h3><br></h3><h3>所以,鼓励的最后一层境界,就是要“看见孩子”。</h3> <h3>看见孩子,意味着要我们不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意味着我们不再高高在上地去评价他们,意味着我们开始会平等地去倾听他们。 </h3><h3><br></h3><h3>我们接纳他们的一切,感受他们的那个当下,然后做出最好的应对。 </h3><h3><br></h3><h3>所以鼓励的方式也没有标准。它可以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可以是无声的陪伴,也可以是仪式感很足的庆祝,更可以只是一句最寻常的“我爱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