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守望者

王联

<h3>冬天的校园宁静单一,未名湖已经封冻,绿头鸭也飞去了中水湖。</h3> <h3>偶尔遇上一只小松鼠,还没等打招呼就跑得没影了。</h3> <h3>只有那些无论刮风下雨都岿然不动的石刻、铜铸或瓦制的小动物们,依然不舍昼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守望着燕园。</h3> <h3>于是,午间放风之际,目光便瞄上了常年蛰伏在那些大屋顶上的小动物们。</h3> <h3>是的,就是那些吻兽、戗兽、套兽、跑兽、脊兽、望兽什么的,仔细看看,名堂还真不少。</h3> <h3>最初只是想看看校园里,除了西门华表上的朝天吼外,还有哪些龙子龙孙遗落燕园的。</h3> <h3>一开始很简单,很快就发现传说中的“龙生九子”,除了热爱音乐的囚牛和动辄就打打杀杀的睚眦在校内不见踪迹外,其余似乎都能找到。因为传说的版本不同,所以,龙子龙孙数量并不止九个,反正都是后人臆造的,那就姑妄传之,各位就姑妄听之。不作数的。</h3> <h3>比如,最常见的赑屃和负屃,下面驮着石碑的当然就是赑屃了,力大无穷,善负重;而趴伏在碑顶上的两条小龙则是负屃,喜好文字。这是静园的杭爱将军碑。</h3> <h3>这是位于燕南园西北角的花神庙碑,一说它们原属未名湖畔的慈济寺,也有说是圆明园的莳花碑。</h3> <h3>这位虽然也承担一定的负重任务,但它是因为更喜欢烟火,所以才往往蹲在香炉边的,名叫狻猊。</h3> <h3>位于钟亭东侧小坡下的石五供中的香炉上有三只憨态可掬的狻猊。</h3> <h3>还有一种说法称,西门石狮子的脖子上拴的小“狮子”,实际上也是狻猊。</h3> <h3>石五供的花瓶上也有衔环的“狻猊”造型</h3> <h3>可是香炉炉身上的这位,就不知道是谁了?看上去有点像牛魔王👿,哈哈。</h3> <h3>说到“衔环”,马上就会联想到“狴犴”和“椒图”,它们也都有龙族血统。只不过,狴犴常见于衙门,因其好讼,也见于官府的警示牌匾,多画作虎状。我原以为西门上的就是狴犴呢,仔细想想更应该是椒图。椒图常做螺状,遇有外侵总会紧闭其口,因此用作门环。这么看来,我P不应该有狴犴,而有一些椒图更合乎常理。这是西门上的,门环已不知所终。</h3> <h3>建筑学研究中心的这对椒图最可爱</h3> <h3>博雅塔上也有四对石刻椒图,抬头仰望,近不得身</h3> <h3>九子中胆子最小但嗓门却最大的当属蒲牢了,它常年匍匐在大钟顶上,平生好吼,住在海边,但害怕鲸鱼,一旦遭遇🐳攻击便大声吼叫,难怪以前在各地寺庙看到的撞钟木杵多制作成大鱼状,原来是为了吓蒲牢大喊大叫。怎么能这样欺负龙呢?😂😂这是钟亭里的那口大钟,铸于“大清国丙申年捌月”。</h3> <h3>1998年为纪念北大建校100周年,也铸了一口大铜钟,上面的蒲牢造型更接近常规龙状。</h3> <h3>比较有名的龙子还有鸱吻,也叫螭吻、鸱尾,叫法不一,但都指的同一位,就是那个站得最高的龙九子了,它总是蹲在屋脊的两端,张开大嘴,恨不得把屋脊都吞下去。这是办公楼的大屋顶。</h3> <h3>嗯,就是它。网上找来的图片,各种形状的都有,我也说不清楚,感兴趣的话自行检索吧。</h3> <h3>百年校庆前落成的北大图书馆新馆的大屋顶,虽是现代建筑,但为了与周边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也采用了改造后的唐代样式的鸱尾来装饰。为什么让螭吻高居屋顶,主要还是因为传统中国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容易失火,尤其高大的建筑物还容易招惹雷电,而螭吻的强项就是吞火🔥,真是龙尽其才。</h3> <h3>按最常见的龙生九子的说法,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和螭吻一路排下来,唯独老三嘲风,网上的说法有多种。</h3> <h3>一种说法是屋角最顶端脑袋凸出在最前面的那个龙形或狮形的兽头,不过,我觉得它只是被统称为“套兽”的装饰物,目的是为了保护突出在外的檐角。不能叫嘲风。</h3> <h3>传说中解释得最多的是,嘲风为“位于殿角”“平生好险又好望”的“走兽”,于是就出现新的关于谁是嘲风的版本。比如,百度百科上就给出了这个图像,说是嘲风。但它实际上是屋顶四角多个小跑兽中的第一位,常被直接称作“龙”,因此,它也不可能是嘲风,下面再交待。</h3> <h3>还有说法指,那些一字排开的众多小跑兽统称“嘲风”,这个最不靠谱,因为,等级较高的屋顶跑兽往往在排到第6个或第7个时,就会出现狻猊,而狻猊本就是嘲风的兄弟,又怎么可能成为统称嘲风的一员呢?这是北阁屋檐上的小跑兽,上层有7个,其中最后面的两个中有一位应该是狻猊,而底层则只有5个。</h3> <h3>这些小动物都是有名姓的,如果全部登场,依次一般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和行什,只有故宫太和殿的屋顶才有十个,其余屋顶如有跑兽,都是奇数个。当然,在计算奇偶数时,是不算最前面的那个骑凤仙人的。</h3> <h3>这张网上找来的图,清楚地展示了这些小跑兽的黑白照。从右到左,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偶尔在狻猊、狎鱼和獬豸间有前后错位。</h3> <h3>在网上翻来翻去,我“检索“、“比较“后推导出的结论是,嘲风应该是这排小动物身后的那个大家伙,唯有它符合传说中公认的说法:好险、好望、蹲于殿角;尤其是它脑门上顶着的两个犄角,与维基百科所说嘲风是“Hybrid of goat and dragon”相吻合。好,就这么定了,从此又多了一个关于嘲风的穿凿附会的解释。😄😄</h3> <h3>北阁的重檐,上层7个,下层5个小跑兽,各有一个嘲风押后。</h3> <h3>体斋,上层5个跑兽,下层3个,每层屋角也都有一个嘲风。</h3> <h3>俄文楼上有7个,带头大哥是狮子,后面的则是天马🐴海马🐴交替重复排列。</h3> <h3>俄文楼东边的沙特国王图书馆也是7个,不过,从下面眺望,似乎凤被排在第3位,应该是误植。</h3> <h3>红一楼到红四楼都是5个,而位于红一二楼间的红五楼,以及红三四楼间的红六楼,则分别有7个。</h3> <h3>换个角度看看</h3> <h3>手机只能拉这么近了,这是红五楼的庑殿顶脊上的7个小跑兽,看上去排列顺序也是狮子打头,天马海马轮流殿后,嘲风压阵,右上角是螭吻。</h3> <h3>春天海棠花开时的红二楼。</h3> <h3>人文学苑的屋顶上一般有5个小跑兽,那一片建筑有点怪,硬山顶、卷棚顶和歇山顶的建筑风格都有,这个还属正常,但有的屋顶上有跑兽,有的则没有,却是找不到规律。</h3> <h3>西门屋脊上是5个,剩下的都是灯泡💡灯泡💡灯泡💡,别误会了,哈。</h3> <h3>鲁斯亭顶也有5个。</h3> <h3>博雅塔可能是单体建筑中拥有最多嘲风的,每层8个,13层合计104个嘲风在那里环顾四周。此外,它的每条脊都有3个小跑兽,目测应该是龙、凤和狮子。</h3> <h3>勺海的亭子上是3个,狮子、天马和海马。</h3> <h3>歇山顶形制的花神庙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两个螭吻,8个嘲风,外加四个角的8只小跑兽。没错,是8个。这个有违常理,屋角这个数只能是奇数的,不知花神庙为何特殊,还是说工匠师傅大意了?</h3> <h3>不过常有临时工来凑数,看这只绿头鸭,竟然踩在螭吻的身上登高望远。</h3> <h3>五院的硬山顶只有四条脊上有嘲风,干脆省去了前面的小跑兽。</h3> <h3>按说,屋脊的小跑兽数目反映了一个整体建筑群落中的高低等级,是有一定规则要求的,偏偏我P的建筑,好像就是不按常理办事。这是大雅堂,即原先的化学北楼,有9个,而相邻的办公楼最多才7个,两厢矮一点的则只有5个。没搞懂!😱😰</h3> <h3>只能说,其它的那些大屋(shan)顶(tou)可能从来就没把坐东朝西的办公楼放在眼里。😎😎连骑凤仙人都没给配。</h3> <h3>虽说骑凤仙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也没有规定说有骑凤仙人的屋顶就更高贵,但隔壁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大屋顶、小屋顶,通通都有。</h3> <h3>只要有屋角就必定安插一个,看上去显得有点多了。</h3> <h3>更显得多的是新翻修后的一体大屋顶,原本并没有骑凤仙人,而是7个小跑兽镇馆。</h3> <h3>像我这样没事乱拍片的,2016年的一张清楚印证了原先一体是真没有仙人的,当时的队形应该是狮子率6匹🐴。</h3> <h3>没成想新装修后添加了仙人,可是却没考虑到后面的跑兽数目,如今骑凤仙人带着6个跑兽(远观大概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和狎鱼),看上去真是666😱😱😱</h3> <h3>不过,一般也没人那么无聊去比对屋脊的前后模样变化。可见,老板不能让员工太闲,闲来便会没事找事,无事生非。😥😥</h3> <h3>骑凤仙人,主要见于明清建筑中。而那时的仙人又源于宋、辽、金时用作脊饰的嫔伽,后者来自佛教用语迦陵频伽Kalavinka,即佛经中的妙音鸟,人面鸟身,又可解释为飞天的一员。这是藏于泰安博物馆的宋代琉璃制嫔伽,我感觉要比后来谄媚皇权的仙人漂亮多了。</h3> <h3>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迦陵频伽伎乐【盛唐】</h3> <h3>无论是骑凤仙人还是迦陵频伽,乃至逐步衍生出来的那些龙子龙孙,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它们却成为美丽的艺术品而流芳百世,成为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h3> <h3>如今,各式屋顶并存于我P校园,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她素以为傲的“兼容并包”,后者所维护的“思想自由“之大屋顶,当是今日北大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