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只等闲】 — 记昆明部队某部骡马运输队(副本)

祥云火炬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小编按】这是一篇1972年4月22日发表在《解放军报》第二版的文字。</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该文以极其丰富的笔法(幻想夸张、臆想主观、冲动穿越、省略联想、精神活动)记述了当时昆明军区后勤22分部第108兵站(勐腊兵站)骡马运输队在老挝执行援外任务的一段过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援老抗美(筑路)时属绝密工程,其主要参与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军种、工程兵和后勤保障部队,以及民工大队,多省交通厅公路测绘局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而这段史实发生地,主要在人迹罕至,不通公路,野兽出没、生死未卜之地。还有各派武装力量冲突、不时入侵美机轰炸,地面土匪特务、蒋军残部骚扰的老挝北部热带亚热带山区。</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篇十分罕见的公开报道里,援老地域不得已只能标明"云南边疆",其他的核心关键内容大都语焉不详,一带而过。</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篇红字为小编及网友、战友点评,解放军报原文黒体字。黑白历史图片补增,彩色图片是近年的拍摄)</span></h1> <h3>援老抗美筑路工程第五支队指挥部旧址</h3><h3>革命烈士陵园(勐腊尚勇)</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援老部队出境老挝《通行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路工程指挥部颁发。(老战友赖昌学珍藏)</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骡马运输队老战友赖昌学,2018年7月初,用了三天时间在成都市图书馆找到《解放军报》1972年4月22日报道的勐腊兵站骡马运输队当年援老抗美的事迹,当时属绝密,只能报道在西南边疆,实际是在老挝。<br />………@赖昌学(四川广安)找近半个世纪的报刊资料不容易啊,辛苦啦老兵,给您一个大大的赞👍 [呲牙] <br /> @阿丹五支队筑指🙏<br />  能找到类似与援老抗美相关的公开文字,至少证明我们的青葱岁月曾经阳光灿烂,值得回忆珍藏……<br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某些地方基层民政优抚安置单位不承认勐腊兵站参战部队,由此拒绝给予农村退伍老兵们"两参"待遇。<br /> 曾遇到好几位老兵询问,但个人无力回复。 <br />  好在经过各方努力,各地参战退役老兵情况不断改善好转。<br />  </span></h1><h1><br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赖昌学;(有网友问有没有当时的图片)我记不住了,因我们每天赶马在崇山峻岭行军送物资,每天往返几十公里,上有美国飞机,下面有敌特骚扰和蚊虫,蚂蟥,毒蛇,每天行躲这些都搞不过来,也没有见过这些首长,只有连队战友互相照应,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终身遗憾。</span></h1> <h1>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br /> ----记昆明部队某部骡马运输队<br /> <br /> 红军不怕远征难<br /> 万水千山只等闲<br /> 每当读起这气势磅礴的诗句,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英雄壮举,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激励着我们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破千难排万险,胜利前进。<br /> 昆明部队某部骡马运输队的同志们,学习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斗争中,日日夜夜,跋山涉水,前进在新的征途上!</h1> <h3>今日老西线(13号公路)</h3> <h3>中国工程兵1975年修建的南乌江公路大桥</h3> <h3>中老界碑</h3> <h3>老西线乌多姆塞(孟塞)中国烈士陵园</h3> <h3><br /></h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勐腊兵站礼堂正大门的"热烈欢迎亲人慰问团"及宣传画,就是兵站政治处张多才干事的大手笔,而"欢迎…"大字先用排笔写在旧报纸上,贴在彩纸上一字一字剪下,用大头针别在红布标上……应该是1975年春节期间,众人参与挂上去。</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兵们说:在政治处要先学会写大字、剪字纸、大头针、别布标………呵呵</span></h1> <h1>  万水千山只等闲(2)<br></h1><h1> <br></h1><h1> 新 的 征 途<br> 云南边疆,山峦迭嶂,林海茫茫。条条古驿道,纵横交错,蜿蜒前伸,穿过茂密的亚热带丛林,跨越深陷过膝的泥塘,消失在山巅之中。这就是运输战士常年行走的路。<br> 一九七一年年初,一批新战士补进运输队,其中有一个黑黑胖胖的士族青年,名叫熊文清。初到连队,他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听老同志介绍千里运输的野营生活,也很感兴趣。可是,执行了几次运输任务,他双脚打满了血泡,走一步钻心地痛,再加上那酷热的天气,讨厌的蚊虫、蚂蟥,……熊文清的步子沉重了。<br> 指导员苏泽树熟悉每一个战士,了解每一个战士。熊文清出身于土族"娃子"家庭,对万恶的剥削制度有着刻骨的仇恨,一个心眼要跟党干革命。但是对一些革命道理,他还不完全懂得。<br> 这天,苏指导员特意和熊文清走在一起"小熊,累吗?"熊文清没有吱声,苏指导员又问:"还记得红军长征的故事吗?"苏指导员意味深长地说:"小熊呀,革命前辈走南闯北打天下,夺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忘记了旧社会的苦,放松了今天的斗争,旧社会当娃子做奴隶的日子,还会回到我们头上来。"指导员一席话,勾起了熊文清对旧社会的回忆:祖父被头人鞭打得死去活来的惨状,娘娘被卖掉时的凄惨哭喊声,又一起涌上他的心头,……<br> 那些天,收音机里不断传来敌人扩大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消息。这消息象火一样,炙烤着每一个战士的心,炙烤着熊文清的心。<br> 那些天,熊文清在野营的篝火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决心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勇前进!<br> 这一切,使熊文清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r> 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熊文清和副班长唐德清、战士王正忠接受一项长途运输任务。这条路,烂泥塘一片连一片,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人和马的身上全都裹满了稀泥。为了抢时间,他们决定连夜赶路。漆黑的风雨之夜,运输战士与重重困难顽强地搏斗着。突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匹受惊的马猛一跳,踢在熊文清的肚子上。熊文清一头栽倒在泥塘里,晕了过去。副班长和王正忠把熊文清紧紧抱在怀里,焦急地呼喊着:"熊文清,熊文清!……"熊文清醒过来了。他问副班长:"什么时候了?"副班长说:"大概过半夜了。"熊文清赶紧说:"快赶路,完成任务要紧!"王正忠牵过一匹马来,说:"来,你骑上。"熊文清一听着了急,挣脱了战友的手,又继续前进了。<br> &nbsp;熊文清看到,指导员苏泽树的胃病发作,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仿佛他那身躯里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火;许多同志双脚打泡了,穿不进鞋子,他们干脆光着脚走,一步不拉在运输行列中前进。</h1><h1> 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党的教导,革命熔炉的锤炼,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战士在茁壮成长。现在,熊文清已经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在新的征途上,他迈开了更加坚实的步伐。</h1><h1> </h1> <h3>老西线老挝民居</h3> <h1> 万水千山只等闲(3)<br></h1><h1> 一步一个脚印<br> 运输队的干部战士常说:"万里长征始于足下,解放全人类要从本职工作做起。"这是他们英雄的誓言,也是他们战斗生活的写照。运输途中,常年蔬菜奇缺,他们就吃自己采来的野菜;风雨无常,他们就经常穿着湿衣服工作;没有营房,他们就"两棵树权一根梁,塑料布下塔便床"。为了保证运输,他们千方百计保护骡马,运输途中,战士们经常忍着饥渴,把自己背的水和干粮拿出来喂牲口。<br> 运输战士就是这样一个心眼扑在革命上!<br> 老战士李明惠每次执行任务,都是第一个报名,连里新调来一匹九号骡子,体壮性烈,不服调教。李明惠不怕困难,硬是把九号骡子"抢"到手。牵着这匹骡子运输,一路上要多摔多少跤,多流多少汗,多担多少风险呵,可是,李明惠全然不顾这些,他爱它力气大,驮得多。因为他懂得,多运送一斤物资,就是对革命多一分贡献。<br> 一次,李明惠染上恶性疟疾。为了不让大家发现他饭量减少,吃饭的时候,为了不让他一个人躲得远远的;为了不让大家看出他体力不足,行军路上,他的歌儿唱得特别多。但,细心的班长余明亮还是发现他的"秘密"。这天,到了宿营地,李明惠昏昏沉沉睡着了,余明亮找来卫生员小吴,一检查,李明惠正发着高烧哪!<br> 清晨,从昏睡中醒过来的李明惠,仍象往常一样,动手捆背包。余明亮一把按住他的手,生气地说:"今天你不能出勤,病成这个样子还想瞒着!"<br> 李明惠被迫下了。部队出发后,卫生员拿着药去找李明惠,一看他的床空着,卫生员来到伙房,炊事班的同志告诉他:"李明惠刚才还在这儿劈柴,这会儿又不知到哪儿去了。"卫生员来到马厩,马厩清扫得干干净净,还是不见李明惠的影子。卫生员急得一个劲儿的跺脚,这时,李明惠在山坡上出现了。只见他腰里别着镰刀,背上背着一大捆青草往回走,裤脚上还留着被蚂蟥叮咬后的血迹……<br> 在运输队,象这样忘我工作的战士,又何止李明惠一个!<br> 这天夜里,运输队在一片密林里露营。睡到半夜,突然风起云涌,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临时搭盖的简易竹棚挡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战士们连忙爬起来,扯下一块块雨布,抱起一床床被褥,盖在马背上。<br> 雨,浇透了他们浑身的衣服,风,送来了阵阵寒冷,可是,那一颗颗红心却永远象火一般的炽热。听,风雨中是谁在引吭高歌!<br> 但等那风雨过,百花吐艳,<br> 新中国如朝阳光照人间。……<br> 这高昂的歌声,震撼巍巍群山,响彻茫茫夜空,迎来了又一个战斗的黎明。<br><br></h1><h1> </h1> <h3>兵站机关旧址对面。今日驻军某部</h3> <h3>今日的磨憨口岸至老挝磨丁口岸</h3> <h1>  &nbsp;万水千山只等闲(4)<br> 一往无前<br> 祖国南方的盛夏,气温超过了摄氏四十度,闷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br>  运输战士正在艰难地攀登高不见顶的龙山。他们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力争在一天一夜之内,把一批重要物资运送到某地。<br>  从早上出发起,他们已经赶了六个小时。衣服早就被汗水湿透了。一匹匹骡马身上早已没有干毛,呼扇着鼻孔,直喘粗气。大家随身携带的水,人一口,马一囗,也已经喝光了。炎热和干渴在考验着每一个人。<br>  山,越爬越高,坡,越上越陡。到了半山腰,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运输队长汤兴文,纵身跃上路边一个土坎,提高嗓门喊道:"同志们,发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光荣传统,前进哪!"可是,极度干渴,使得他的喉咙很难发出声音了。<br>  运输战士排除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地翻过龙山。战士们在路边发现一潭清泉水。清凉的山泉水从石缝里渗出来,象一串珍珠,一颗一颗地落下来。……甘露似的山泉水啊,运输战士们多么想扑下去喝个够!可是,他们首先把骡马牵到水边,骡马一见清泉水,伸下嘴再也不愿抬起来,不一会儿,水池便露底了。<br>  清泉水,还是那样不慌不忙地渗滴着。如果等到每人喝上一口水,需要再等很长时间!<br>  这时,他们想起了一九六八年十月一日,前任队长鲁成保带着运输队全体干部战士的心愿,来到北京观礼。在天安门前,鲁成保亲眼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向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挥手致意的动人场面,在毛主席身边,鲁成保默默地立下誓言:毛主席啊,毛主席!是您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指引着通向共产主义的胜利航向,革命战士决心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惊涛骇浪不动摇,千难万险无阻挡!<br>  鲁成保已经离开了运输队,但这发自肺腑的钢铁誓言,却永远铭记得在运输战士的心坎上。心里想着毛主席,千难万险无阻挡!几年来,他们曾先后执行过上百次紧急任务,那一次也没有延误过分秒时间。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忍着干渴又继续赶路了走着,走着,天黑下来了。<br>  突然,前进的队伍停下脚步,前边没有路了!汤兴文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看了看地图,定了定方位,路并没有走错,是荆棘杂草锁住了年久失修的小路。</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勐腊兵站官兵挥汗如雨,在可能遭遇当地匪特和敌机袭击的老挝口岸,紧急转运前线所需军粮。<br /> (当时主要由昆明总站、思茅总站等地方车辆,将各类物资送到勐腊口岸,再由兵站负责装御转运至援老抗美各部队)</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兵站第四供应站原址(今勐腊县城)当新兵开始就分在一排一班,天天背军粮包,装车装货一身汗一头灰,如当时京剧样板戏《海港》中的码头装卸工👻后调机关,有机会到了兵站骡马运输一队,天天跟着老兵们穿密林跨山河住窝棚,赶马与放马🐎……</span></h1> <h3>兵站第四供应站官兵</h3> <h1> 万水千山只等闲(5)<br>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br>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赶走了饥渴和疲劳,唤起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面对茫茫无边的灌木林,运输战士从背包上抽出一把把雪亮的长刀。月光下,只见刀光闪闪,草木纷飞;山间小路一米又一米地向前延伸。这一夜,运输战士披荆斩棘,边开路边前进。实在支持不住的时候,就啃几口野芭蕉心润润喉咙,嚼几把生米填填肚子。天亮之前,终于提前一小时直到指定地点。<br>  几年来,运输战士究竟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谁也没有记!走过了多少艰苦历程?谁也没有计算!他们经常唱的、经常想的是:<br>  "团结起来,到明天,</h1><h1>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h1><h1><br></h1><h1> 昆明部队后勤部报道组</h1><h1> 本 报 记 者</h1> <h3>从兵站礼堂看到的机关四合院和汽车排</h3> <h3>兵站官兵在勐腊口岸欢送战友上军校……1973年</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勐腊兵站通信站官兵在老挝孟赛、纳莫等各站点架设电台机站,保障战时各部队各单位联络通畅…………</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跟贴之三、之四:文中说的"单车连"与我在老挝有一段艰难的踏堪(新东线)经历,徐大成是当时的连长。没亲历单车连干战的艰辛,是永远无法想象他们的苦!更无法想象:徐大成带领这些十七八岁的干战,那种坚强意志和当年的革命精神!在老挝我见过他们的单车,都是加重型的,但车在原始森林中更是无法使用,只能用木架,一种L型的木质背架,进行人背,马驮,每个士兵肩上、背上都是血泡、汗水!印象太深!不知现在徐大成连长今在何方?如有战友见到代问其好!回:徐大成泸州人,连长,指导员田福友,泸州人都是六五年的兵。请问你是那里人,何年入伍?,邻水71年入伍在单车连有吴子中,甘立国,赖增生,王可生(己病故),许志明从单车连调分部放电影,我都在一起。</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跟贴之五: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一文,我觉得还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我们不必用批判断力的观念去说东论西,它从一个侧面反吷了援老部队的艰辛,是研究当时情况资料,感谢老战友的工作与热情。</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跟贴之六、之七:单车连的单车我用过,很重,可想在山路行走多困难,当年就是山林后勤保障重新工具,值得一提。@与徐大成单车连和兵站骡马队一起从勐赛起,近两个月在新东线踏堪中,走完全程。前面是民族支队的尖兵排,我和徐的单连随后,再后就是兵站和民工大队的骡马大队,全队百余人,穿行在原始森林中,全部风餐露宿。我是唯一的翻译。</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贴之八:看了兵站骡马运输队的事迹,想起来当年的运输队的队长是昆明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曾经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带回了毛主席让警卫战士摘下种在中南海里的苹果送给他们,队长回来后一路在各个部队作报告,也在钠莫的139医院一所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展示了苹果。</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复之九:转22</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分部老战友严宏刚点评:</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可叹可悲,如此特殊、艰辛、触手可摸的历史,却进入不了国家史!不能纳入国家特殊关照体系!即使近半个世纪过去,也未有来自官方对这段历史及其亲历者的正面描述和追忆。由此,也反复印证了我们所处ZZ文化对历史的一贯态度:漠视与功利!所幸,个体的生命永远是鲜活而珍贵的,每个经历期间的人用坚硬足迹👣书写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每个个体、民间的记忆的版权也是不可剥夺的!因此,为了记录与捍卫我们自己的无愧与真诚,愿更多的战友都或拿起笔、或口述,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所发生的一切,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的有情与无情!否则,我们的子孙将生活在一个虚幻与谎言编织的未来!</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吴琳琳《女兵印象中的勐腊兵站》</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关于我们医疗队在老挝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记得,我和王燕燕在70年的6、7月份接到医院的通知,让我们火速赶回昆明,参加全军女飞行员的选拔。医院派车把我们俩送到勐腊兵站,让我们俩自己找军车回昆明。我们俩第一次离开医院单独行动,本来心里挺志忑的。害怕找不到车,害怕碰到坏人。没有想到,我们俩还挺受欢迎,到处碰到的是暖暖的战友情。</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在勐腊兵站为等军车住了三天。勐腊兵站的同志听说我们是八十医院的,非常热情,天天好吃好喝的招待我们。没有事情时,我们俩就爬上军车,让老兵司机教我们开车,那司机当时一脸的轻蔑,说了一句:"看你们俩能不能把这车的拉杆手柄放下来!"我们俩一个手根本放不下来,只有两只手才行!那司机笑着对我们说:"就凭你们俩这点猫力气也想开军车,下辈子吧!"我们俩气得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握手][握手][强][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兵站驻地与傣族村民比邻而居。我们曾多次到驻地公社、生产大队,学大寨支农、军民联欢、帮困助学、抢险救灾………</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将40多年前军报记者的文字发布,增补老战友的故事点评,还有若干老图片,目的只有一个:用文字打捞那些可昭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片言说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而这一切,只为你我他的新时代,为今天这片土地上正在展现的&quot;一带一路&quot;宏伟蓝图,绘制一幅老战友和先辈们的历史的美篇足迹…………</span></h1> <h3>【满江红●建军节.记援寮】</h3><h3><br /></h3><h3>遥望年少,忆寮国,抗美援老。</h3><h3>十数年、密林深处,马蹄声响。</h3><h3>湄公河水南乌江,无数英雄竞风流。</h3><h3>异域通、路桥丰碑筑,邻国安。</h3><h3><br /></h3><h3>红军歌,传统扬。</h3><h3>后勤聚,枪弹藏。</h3><h3>印支屋脊地,士气高昂。</h3><h3>骑马挎枪走天下,岁月寻踪战友情。</h3><h3>成大业、钢铁挺脊梁,好儿郎。</h3><h3><br /></h3><h3>(谨以纪念八一 寄从军岁月)</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后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之际,读起这篇发表于1972年的文章,更多的是对40多年前参与援老抗美(筑路)的青春岁月仰望、缅怀、纪念、回忆、分享。而其中的时代局限、文体模式、语录体对话、形式口号、逻辑缺陷、人物问答、牵强附会、样板戏稿、文革穿越……等等都已再不重要。<br />  衷心祝福各位老战友合家幸福、自信自强、永保青春、再现芳华…………</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