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例引领教学——颍川路学校《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课例研究活动纪实

颍川 王晓丽

<h3> 今年10月,我们颍川路学校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校长闫根义的带领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带着教学中的困惑,确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课例研究主题。</h3> <h3></h3><h3><br></h3> <h3>研究主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课例研究</h3><h3>研究课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端都栽)》</h3><h3>课题负责人:杨会娟(召集进行活动,安排任务,撰写报告。)</h3><h3>讲课教师:朱小丽</h3><h3>课题参与人:</h3><h3>朱小丽(制定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授课,组织课堂)</h3><h3>王晓丽:(制作美篇和活动总结)</h3><h3>范喜平:(记录每次活动过程发言内容,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记录并汇总整理。)</h3><h3>闫根义:全程指导、拍照。</h3><h3>李小芳:编辑并整理照片资料。</h3><h3>研究方式:一人主备,集体研讨</h3><h3><br></h3><h3><br></h3> <h3>分工完毕,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授课教师朱小丽老师认真做出了教学设计。</h3> <h3>11月14日,在我们颍川路学校,我们开始了团队的第一次集体备课,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和高年级学段的学情,从设计初衷到课堂环节的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终在各位成员的集体智慧下我们将教学目标整合为2个,课堂提问内容进行了凝练,对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提问内容进行修改。我们将研究主题和学习目标细化到了每个细节当中去,将能想到的课堂预设问题都写进了教师准备当中。同时,我们将我们讨论或争议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进行了搁置,等待初次试课后实践检验。</h3> <h3>经过朱老师的精心准备,11月15日,在颍川路学校,在五年级一班,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课堂观察……</h3> <h3>这次初次试课,在作课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时间不够用,学习目标中的第2个目标根本没有实现;学生还是对目标中要掌握的间隔长和间隔距离有什么规律掌握的模棱两可。</h3> <h3>闫校长提出出示的例题数量太大,让学生画间隔距离和标出间隔数时目标不准确,提出所提问题还不够精确,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迷惑不解。杨会娟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计时,明确指出了课堂上由于教学语言提问缺乏针对性而造成第一部分课堂导入时间过长,部分拖拉用时太长。由于课堂提问模棱两可,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拖延时间过长,而后面的没有讲完。王晓丽老师认为学生练习时两边栽树问题时如果加一句“一边植树问题学会了,两边植树你们会么?”这样不仅可以提到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小陷阱,让课堂更加高效。</h3> <h3>范喜平老师说板书表格太麻烦,学生不容易一下子发现规律,要简单化。表格上也要把单位名称显示出来。</h3> <h3>对每一位老师提出的建议,朱老师都认真地做了记录。</h3> <h3>第二次集体备课的情景</h3> <h3>11月21日,朱小丽带着大家伙儿给的建议加上自己的反思,借助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我们在五一班再次进行了课堂观察。</h3> <h3>朱小丽老师第二次授课中……</h3> <h3>这次朱小丽将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准计算和预设,课堂上所得效果要比第一次好得多,这更加鼓舞了我们团队的信心,</h3> <h3>  精彩的课堂展示结束后,这更加鼓舞了我们团队的信心,大家一鼓作气,将本节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谈论和分析。将教学总结性语言调整为指导性语言,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不过经过磨合课堂还有不足之处。 </h3> <h3>闫根义校长说不能把探究的题、例题、还有巩固练习的题都把间隔长定为5米,学生容易形成定式,把数改变一下,王晓丽老师提出了应该在算出间隔数后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杨会娟恳切的指出小组讨论更应该目标明确到组,甚至到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课堂上。范喜平老师更是指出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压,这样不可取,少说“应该怎么样”,多说“你认为怎么样”的引导性、开放性的教学语言。大家的建议和课堂的生成都令我受益匪浅,思考良多。</h3> <h3>第二次评课记录表</h3> <h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靠大家”。通过历时一个多月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和奋斗,我们的课例研究的成果,终于在11月28那天在五二班完美展示。</h3> <h3>这节课,朱小丽老师语言精练,提问处处针对核心问题,一步到位,学生回答积极性很高,小组活动更是人人真正的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高效的课堂。</h3> <h3>第三次评课情景,闫校长对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作出了总结,肯定了小组成员的付出和努力。</h3> <h3>大家各抒己见,说出了对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一些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以后一定要多参与课例研究活动。</h3> <h3>第三次评课记录……</h3> <h3>朱小丽老师三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h3> <h3>课例研究组成员的课例反思及心得体会。</h3> <h3>  这次课例研究我除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之外,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教研不能停下脚步,我们的思想不能局限眼前!此刻,我并非要用圆满和感慨这样题皆大欢喜的主题来结束我们颍川路学校课例研究活动。</h3><h3>  因为课题研究的初衷带给每一个团队——“课题研究要服务教学、为了教学、在教学中!”这句话给了我们深深地触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还在教研这条路上继续摸索、前行、瞻望、反思、沉淀并快乐着!</h3><h3></h3><h3><br></h3>

课堂

课例

教学

朱小丽

学生

老师

研究

提问

我们

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