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家春秋

<h3>  收拾完午饭已至两点,安顿好老父亲,躺下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万帮沙龙群里晋涛老同学分享一篇《后半生最好的生活方式》映入眼帘,当读到“后半生,请继续学习”段落时,儿子发来他用手机为母亲随拍的“暖阳书香”作品入选第十二届煤化所摄影展。多少次萌生为母亲写点东西的念头,无耐自己才学疏浅无从入手。此时的我盯着暖阳斜射炕头,捧书识字的母亲照,百感交集,起身爬在床上提起笔来……</h3> 命运坎坷,母亲过早失去了双亲。 <p>  母亲1934年生于杏花西堡村,未见面的姥爷是一名老师,曾任董家庄学校校长。姥姥是他任校长期间娶的第四任夫人(前三任都依次病故),姥姥生育了四个子女,但只抚养大母亲和二舅姐弟两个。当时的姥爷家境殷实,是一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有身份的人,然而母亲为了照看妹妹没进过学堂, 且本来应享受青春时光的母亲在十二岁时遭遇姥姥产后病死,十四岁时因战乱姥爷没了音讯,那年父母双亡的母亲和十一岁的舅舅,只好来到董家庄村,寄宿于太姥姥家。</p> <p>&nbsp;&nbsp;&nbsp;&nbsp; 相濡以沫,她是一位全身心相夫的贤妻。</p><p> 当时战争年代,太姥姥家生活窘迫,难以为继,母亲为了不给太姥爷继续增加负担,16岁的母亲由长辈到处央媒投贴,但由家境原因一次次被驳回,后来不得不选择比她大12岁的家境一贫如洗的父亲成婚。</p><p> 母亲结婚时只有间半土坯房,十七岁那年腊月二十二生下大哥时房顶漏雪。第二年开春,母亲就开始扮演起了给泥瓦匠的父亲跟工的角色,开始自已维修房屋。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今年盖间土坯房,明年漏了再修修补补,哥姐同住一炕,挤在一起渡过他们艰辛的童年。母亲一辈子跟父亲修房盖舍,泥猪棚搭羊圈,直至七十岁那年脑出血生病后,才结束了跟父亲做泥瓦匠小工的角色。</p><p> 父亲迫于生计,在外面干泥活、做木工、当大厨,长年奔波,挣钱养家,难以顾及家务,看护我们也很少,脾气大言语少。母亲任劳任怨,包容父亲的缺点,包揽了所有家务的同时还要下地干农活,里里外外一把手。</p><p> 母亲与父亲69年同风雨,共患难,相帮扶,携手走过一春又一春。</p> <h3>为了方便照顾二老,母亲与父亲在这座南关小院里租住一晃已九年了。<br></h3> <h3>老两口促膝“谈心”</h3> <h3>吃油糕,节节高</h3> <h3>一起晒太阳</h3> <h3>喂喝蜜水,甜蜜生活</h3> <h3>你擀皮来我包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勤勤垦垦,她是一生劳累持家的母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父亲家境贫寒,母亲既要干农活挣工分,又要操持家务,照看我们。有时她一手抱孩子,一手生火做饭;为了换些零用钱贴补家用,兼顾喂猪养羊的所有事宜;一手忙完了白天的家务,还要煤油灯下纳底做鞋;那些年吃水困难,水质不好,一早排队和哥姐抬水解决;一日下来累得倒头就睡,太阳升起依旧打起精神继续操持九口之家。</h3><h3> 我们小时候吃食用的面粉要亲自去磨面点磨,为了不耽误子女上学,母亲总是和店长打对到夜间,晚上下学后大孩看着小孩,她独自一人抗着粮食去磨面,半夜醒来的我们听到有动静,睁开眼睛看到满身面尘的母亲洗脸换衣服,然后给孩子们挨个的盖被子……</h3><h3> 一九七八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那年大哥,二哥已成家,大姐考取汾阳师范,三哥准备高考冲刺,我与三姐在村里上学。为了缓解住房困难在北头桥外盖了两间瓦房,本来不富裕的家庭,经济更加困难,数九寒天买不起煤炭,那年母亲天天拾地里的柴烧,父亲给大队来客做饭挣工分,晚上回家捡点媒渣填火取暖度过了寒冷的冬季。母亲手背冻伤,脚冻裂缝,没在儿女和父亲面前叫苦叫累。</h3><h3> 改革开放的第二年,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想法在试行,这一年二姐结婚,三哥考取中专,将近六十岁的父亲养活的大姐,三哥,三姐,我四个上学的孩子,大队口粮只发200斤,其余的按工分发劳动粮,根本不够吃,母亲只好向李家庄老姨家借粮来糊口,艰难维持生计。</h3><h3> 她是一块平凡不起眼的砧板,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为抚养我们兄妹七人母亲的付出说不完,道不尽……</h3>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母爱如水,她是一位严厉的母亲。</p><p>&nbsp;&nbsp;&nbsp;&nbsp; 母亲虽不识字,没有文化,但懂的学习对于命运的重要性,在培养七个子女上学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克服了所有困难,给子女们求前途。 </p><p> 1979年三哥考上中专上学走,没有换洗的衣服,母亲把自己唯一的一条毛必机裤子染成黑色,放开裤边,让三哥穿上,把三哥的旧棉衣身子接大,袖子接长带上,三哥上学后,学校发的粮票和钱不够吃,母亲用红面白面玉米面烧的坦片子,让在平遥上班的西院邻居每隔一周回来一次,给三哥带去充饥。</p><p> 我们兄妹在母亲的严加管教下学业上都各有所成。大哥,二哥是退役军人,母亲时不时就会给我们骄傲地讲述两位哥哥敲锣打鼓欢送当兵的情景,脸上总会绽放喜悦之情,他俩现在享受着退役军人的补贴;三哥是考入“平遥农机学校”毕业分配工作的;大姐是恢复高考制度考入“汾阳师范”毕业从事教师职业;二姐高中毕业后务农;三姐初中毕业招工成了水利员;我是“山西省财贸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董家庄村的人都为她竖大拇指。</p>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与时俱进,她是一位开通的母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七个儿女的婚姻问题上,她没有过多的干涉。虽然四个女婿家境都不富裕,但她没有嫌贫爱富,主张婚姻自由,支持了我们各自的选择。生活中我们小家庭有了磨擦,从不挑女婿的错,反而批评自己的女儿。同时教育我们要孝顺公婆,和谐妯娌小叔子小姑子;把三位儿媳当女儿亲,说教三儿子,团结丈母一家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豁达知足,她是一位感恩的外甥女。</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亲与二舅在太姥姥家寄留成人,与老舅舅们相处融洽,我的老舅舅们当年也接济钱物帮母亲度过一处又一处的难关,近些年每年过节日都要派三哥或亲自去看望老人,口里时不时教育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h3> <h3>上图母亲的三舅,这是母亲的二妗子。</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舍己助人,她是一位愿意吃亏的母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对自己不讲究吃穿,能省一分是一分。对亲朋好友热情帮忙,慷慨解囊。街头巷尾经常有母亲奔波助人的身影和急匆匆地脚步声。和她一起走过来的好姐妹们,都乐意坐在我家聊家常,一进门又递烟又点火,还要热情待客人品我们带回的“小吃”。有时也会扮演“妇联主任”的角色,用她的智慧协调别人的家事。生豆芽是母亲的善长,早些年邻居家办喜事,她帮忙生豆芽却温度没控好长势不喜人,她又托我们市场买了好的送了。</h3> <h3>&nbsp;&nbsp;&nbsp;&nbsp; </h3><h3>感恩公婆,她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妇。</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月子都是奶奶帮忙伺候,爷爷奶奶没有女儿,她像一个女儿一样为年老的爷爷奶奶端茶递水,洗衣做饭,养老送终。</h3> <p>相依为命,她是一位勇敢、母性般的好姐姐。</p><p> 父母双亡,母亲和舅舅在杏花老家无法生存,一天早晨姐弟俩商量投靠董家庄太姥姥家,带了点干粮就上路了,从北往南走,到了叉口舅舅愁眉不展,怎么办?母亲决定三条路走中间,一定能走到董家庄,到了中寨村,一条河挡住了路,河水哗哗的流,河河堰上搭的独木桥,舅舅哭的不敢过,母亲鼓励舅舅快速跑,闪着过,命大就不会掉河里。母亲和舅舅一路坎坷走到董家庄村北口,阎锡山的勾子军拿枪挡住要通行证,母亲好说歹说就是不让进村,机灵的母亲让舅舅先大声哭,然后她再去求兵大叔“我姥爷是侯连奎,我们是好人,我们只是去姥爷家住几天,求求放我们进去”天渐渐黑了,扛抢大官没办法才放俩孩子进村。母亲至今回忆起来讲的我们还掉眼泪……</p><p> 舅舅是母亲一生牵挂。母亲与父亲结婚后的第二年舅舅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在太姥姥家生活的舅舅帮老舅舅们干农活,年少的舅舅没有母亲懂事早,太姥姥时常指点舅舅怎么做事,怎么说话,与一家人沟通,协调关系,一九五四年秋,院邻叔母看到舅舅吃苦耐劳,人品好,总这么熬下去也没个落脚处,求女婿帮忙介绍考取太原铁路机务段工作,年迈的太姥爷没有经济能力送舅舅上班走,母亲无奈之下把自己结婚的衣物卖掉,凑了五元钱,买了车票和日用品,舅舅上班前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工作,走好自己的人生路。</p><p> 六二年舅舅找了对象准备结婚,当时做被褥要布票,母亲为了筹集布票,深秋季节与邻居大妈到地里拾棉花,换取布票,絮被褥,舅舅取了三房媳妇儿,母亲帮了三次,真是老姐当母,如今舅舅也过世十多年,不知情的母亲还在时时念叨。</p><p> </p> <p>母亲、父亲参加弟弟的70岁生日宴上与弟媳在一起。</p>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3> 自力更生 ,她是一位不愿麻烦子女的母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的母亲因腿骨质增生,不便行动,父亲痴呆,大小便失禁,我们兄妹们轮流看护。偶尔给她置办件衣服,总会唠叼我们浪费。叮嘱我们除了吃的东西别乱花钱。</h3><h3> 前几年老两口在村里居住,每到周末子女们回去看望临走总能听到“你们忙去吧,别着急我俩”的话语,其实邻居们回去告我说:你妈一到周末就坐在巷口等你们呢。</h3><h3> 中午主动抢的喂老爸午饭和水果,还要主动帮忙包饺子,洗锅。现在自己的内衣也不要我们洗。偶尔还会自己生豆芽给子女们吃。</h3> <h3>不耻下问,她是一位学习型的老人。</h3><h3> 她没上过学,不认识字。十多年了腿骨质增生出不了大门,每天精神好时总会拿起报纸,拿起杂志,找着我们64口人的名字,时不时逮着谁问谁“这是什么字”,还要见一次孙子孙女们叮嘱一次要好好学习。每天六点半准时观看山西新闻,关注天气预报,她不懂政治,但她能叫来省委和中央领导的大名,还关注养老政策,表扬习近平总书记好。</h3> <h3>晋涛老同学在万帮沙龙群里分享的文章</h3> <h3> “即使80 岁,我们也依旧可以做梦,可以学习”,她的后半生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母亲一生勤劳,智慧,勇敢,严厉,宽容,感恩,孝顺,团结率领着四世同堂的64口人幸福地生活,而我们兄妹七人也传承着她的精神和品质经营着各自的小家。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明年是母亲和父亲的70年婚庆………</h3><h3> </h3> <h3>母亲八十岁生日</h3> <h3>  母亲36岁生了我,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连续几年干旱雨少,人们生活非常困难,母亲说:刚出生的我胳膊还没有大人的拇指粗,骨瘦如柴的我,母亲用小米面和白面蒸制成的面糊将我喂大,一岁多还不会走路的我整天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我养大成人,后又在大姐的帮衬下考上了中专。母亲的讲述几天都听不完,她经历的故事能写一本书,她坎坷的一生感人肺腑,由于文笔功底有限,再加有些事也是从母亲和哥姐的讲述中听到的,想写的还有很多……</h3><h3> 2018.12.20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