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女儿初中毕业时,14岁不到。由于学习成绩不错,她决定独自一人去外地读更具挑战性的高中。娇娇小小的她,以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离开过家。<br></h3><h3> 经过和老公再三商量,我们决定支持孩子,同意她去。那个假期,孩子表现得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整天被去外地上学的好奇和兴奋包围着,对只身在千里外上学没有半点畏惧。可谓勇气可嘉!</h3><h3> 担心女儿对未来的预见不够全面,不知道离开家后会有许多困难等着她独自去面对和挑战。于是我们还曾很慎重地坐一起给她做分析,好让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女儿听完后,照样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那些都不是问题,住校生又不是她一个,别人行她就行。尽管到她长那么大,自己还从未单独用过洗衣机,未铺过床单被褥,未洗过大件衣物。</h3><h3> 作为妈妈,很欣慰孩子能如此有主见,敢于挑战新环境。一开始心里很坦然,一边给女儿准备上学的学习生活用品一边坐等开学。但随着开学的临近,一想到女儿马上就要离开我们,内心变得不淡定了。担心孩子不适应住校生活,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吃不好,穿不暖,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决定是不是错了。不舍、矛盾和担忧开始与日俱增。</h3><h3> 记得那几天,白天在女儿面前假装貌似很平静,极力表现出很舍得她离开家,离开我们。到了晚上则辗转反侧,睡不着,便一直喋喋不休地给老公念叨,娃儿那么小,一向被宠溺娇惯惯了,这一下子就给送出去,万一要是有个头痛脑热的,怎么办?我们又离得千儿八百里远的。万一孩子要是学习成绩跟不上,压力大,怎么办?……</h3><h3> 总之,我经常半宿半宿地把能想到的,有可能出现的状况统统挨个唠叨了个遍。发展到后来,家庭主题被我操控的也就只剩一个安全教育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走到哪儿我总不忘给女儿讲只身在外,要学会如何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如何保护自己。恨不得一下子将多少年来所了解到的不安全因素,社会阴暗面全部讲完。为此,家里人还嘲笑我神经过敏,有职业病。</h3><h3> 连续的神神叨叨在暴露我内心的极度不安和忙乱慌张。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一句话,舍不得女儿走。</h3><h3> 跟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儿很淡定从容,不慌不忙。人家在我唠叨的间歇,会安慰我说让我放心好了,要相信她,要给她信心。还开导我说原来生活中她没学过没干过的事情,住校以后肯定就学会干了。没有了我们大人的包办,生存本能会让她自立的。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让我们一百个放心,只等着到时检阅她是如何“混”成住校生该有的样子的。</h3><h3> 真是无知者无畏呀!那时,孩子反倒很有小大人的模样,我一大人则像是一个内心忐忑不安的孩子。</h3><h3> 一转眼开学了。全家隆重地把女儿送到学校后,帮忙铺床叠被,扫洒擦抹,收拾归纳。归置停当后,女儿参加新生军训,我们还没舍得离开,继续留驻观察了几天。天天跑人家学校门口隔铁栅栏门远远地想从黑压压的军训队伍里捕捉到女儿的身影,望眼欲穿的。用女儿的话说我们那是矫情。几天过去,确定没什么问题后才告别女儿,恋恋不舍地回家了。</h3><h3> 从此,和女儿的联系靠电话。我们在这端,她在那端。靠倾听女儿电话中的口吻和语气来判断她的生活状态。思念和牵挂占据着内心。孩子在哪儿,父母的心就在哪儿。</h3><h3> 做了好吃的饭菜,心想要是女儿在家,一定会吃得很香,很享受。会想像女儿在学校吃的什么。亲戚朋友在外边聚餐,看来看去就缺女儿。天气稍有变化,便会在电话上千叮咛万嘱咐地让女儿穿合适衣服。晚上经常会在微信群里跟女儿的同学妈妈们诉说思念,分享心情,相互安慰。太想女儿了,便利用节假日来回奔波去看望。</h3><h3> 寒暑假是一家人大团圆的时候。放假接回,开学送走是跟孩子之间的隆重仪式。和孩子开始离多聚少,才体会到孩子一旦被放飞,便拽不回来了。好像放风筝一样,线在手中,却希望风筝越飞越高。</h3><h3> 慢慢地,也开始读龙应台的文章。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