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尔各答到孟买———色彩斑斓的北印

清远

<h1>从加尔各答到孟买</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色彩斑斓的北印(上)</h3> <p class="ql-block">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相比六年前,这次到印度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伴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古灵精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努力建设和悄然改变着自己有着古老民族和传统文化的家园。这次盼望已久却又有些唐突的行程无意间就从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开始了,其实每次旅行又何尝不是以这样机缘匆匆的状态开始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都说印度是脏乱差,但这种说法应该是有范围的。记得高晓松讲到的印度,在他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没有小偷没有骗子、人民也很平和也不浮躁的世界”,这也明显有些片面。不是说印度不好,很奇怪为什么有好多人喜欢听他打胡乱说。印度并不是留着长发或者把自己打扮成苦行僧的样子就可以理解的有着很多苦行僧的国家。就像街边的这种印度槟榔,吃了让人暂时亢奋缓解疲劳,可里面的十几种配料,除了印度人又有谁能说得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无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国家,从丰富的槟榔配料和吃法中真能看出一些端倪。印度人愿意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修饰打扮得奇形怪状花枝招颭,吃穿住行,无一不体现着超强的想象力。因为印度的每一段历史都掺杂着其它民族,本土的哈拉巴文明已经早消失了,所以马克.吐温说印度没有历史。其实,印度是一个有着非常复杂历史的国家。从雅利安人开始,世界上强悍的帝国几乎都征服和染指过这片土地,而且来了就几乎没走。最近的一次征服就来自于英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眼前的加尔各答就是十七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后建立的第一个首都。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加尔各答之前,这里仅只是胡格利河边一万人的小镇。正因为英国经营南亚次大陆的战略,东印度公司从当时的莫卧尔王朝手中买下这片土地,掀开了这个新兴城市的规模性建设,成为这个城市真正的的缔造者。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肩负着英国殖民侵略的使命,披着贸易的外衣在全世界行使殖民统治的国家机器。以加尔各答为据点,经过普拉西战役和一系列处心积虑的战争如愿以偿的代表英国政府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和占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直到后来的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使命才被取消,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东印度公司转而专心赚钱。英国人到来,开启了南亚次大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历史,习惯上称为英属印度,把都城首先建在了这里,后来的维多利亚还加冕了印度女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00年的时间,这里从一万人的小鱼村发展到今天的人口1500万,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发展最快的城市。看着满大街的维多利亚建筑,可以想象当初英国人长期经营印度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加尔各答的帕吉勒提河(也叫胡格利河),十六世纪以前,这里是恒河的主河道。在恒河边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边建有祭坛和火化场,祭祀和生活垃圾汇同着工业污水直接往河中倾倒和排放,给不堪重负的恒河下游的污染雪上加霜,使恒河成为世界上最受污染的一条大河。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笔账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还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历史包容并蓄的特征透过丰富的建筑形态就能体现出来。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式建筑、东方式和印度-伊斯兰建筑,被称为“宫殿之城”,正因为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使加尔各答成为印度最不一样的风景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天漫步在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各种交通工具不分先后场合一起按响喇叭指望着别人让路,至少100分贝声音噪音挑战着初来乍到者的承受极限,一派乱哄哄的景象一直要到深夜才慢慢沉寂下来。加尔各答用这种方式展现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了无法忍受的噪音,夜晚的街道旁有的是破烂帐篷,里面居然睡有好几个人。也有弄一块破毡子盖住就睡的。这些夜宿点旁显然没有厕所,每当经过这些地方就得格外小心,照片上我的同伴一边闻着味道一边尽量的靠边走,避免踩到排泄物,我基本紧随着他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别看加尔各答糟糕的城市卫生和局部的破败,可殖民地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都保存相当完好,部分建筑被宣布为“遗产建筑”。其中最能反映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筑要数帕吉勒提河东岸的维多利亚纪念堂和不远处的圣•保罗教堂。这座集欧洲文艺复兴与莫卧尔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出自英国设计师威廉·爱默森爵士之手,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加冕印度女皇,于1908~1921年间于帕吉勒提河东岸的马坦公园内建成。纪念堂选料精美的汉白玉,整体建筑恢宏大气,雕琢精细,是加尔各答最漂亮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离维多利亚纪念堂不远处的圣.保罗教堂为哥特式建筑。1847年,它被视为是第一座东方的英国国立教会教堂。它仿照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比尔·哈里塔建造,是加尔各答城内最壮观的宗教建筑之一。教堂高247英尺,宽81英尺,塔高201英尺。高大而狭长的中厅和高耸的中塔楼及西立面的南北楼表现了哥特建筑向上飞拔升腾的气势。教堂内部华丽,雕饰有展示圣保罗生平的精美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圣.保罗教堂的落成,体现着西方基督教以英殖民为契机大量的进入印度。虽然在印度几千年的主流印度教文化和强大的穆斯林面前基督教的影响有限,但今天散布在大街小巷风格各异的教堂建筑会同清真寺以及随处可见的印度教神庙,反映了加尔各答文化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加尔各答这种多元文化,铸就加尔各答是印度最智慧的城市,诞生了诸如泰戈尔等诸多名人和另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最想去看看的地方,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爱的小屋坐落在钱德拉.伯士大街附近的背街小巷内。说是去参观,不如说是去祭拜,去洗礼和祭奠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和她给人间带来的最伟大的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走进这座四层楼的小院,首先看到的是特蕾莎修女生前照片上那张皱巴巴的脸,和络绎不绝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肃穆的面孔。有人眼里禽着眼泪跪倒在特蕾莎修女的墓前祭拜,瞻仰人间最伟大的爱的天使。这位人间天使的大爱,穿透了不同的界限,无关肤色、无关种族、无关信仰、无关国籍,无疆无界地地洒在人间,最先弥漫在这座四层楼的小院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塞尔维亚的一个阿尔巴尼亚裔的普通家庭。1931年,原名艾格尼斯成为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更名为特蕾莎修女。1948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批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从此,她一个人走出教会学校,将自己融入印度社会最贫困大众的底层生活中,并启动了她爱的一生。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一起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自1952年起,她们在加尔各答街头和印度各地遍寻垂死者,将爱心和慰籍带给400万被舍弃街头的穷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博济会在全世界的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特蕾莎修女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慈善机构,仅在1960年一年内,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但总部只有两个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机。她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上:平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爱滋病收容所。在她那里做义工服务的有银行家、大企业家、政治家、大学生、演员、模特、富家小姐、美国加州州长。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几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电灯和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尊耶稣像、3套衣服、一双凉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特蕾莎修女是一位超越了任何文化属性和人性的天主教徒。她是全世界最崇高的所有爱与美的化身。她没有为印度带来宗教而是直接把上帝的爱洒向人间。她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举不胜举,世界上所有关于爱的奖项在特蕾莎面前都是苍白的。她是世间慈悲的天使,她抹去了千千万万人苦难,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话是实现自我和自我实现,有多少人是在为别人着想。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同时,是否也回头来看看曾经不惜为贫穷和疾病奉献生命的伟大英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 到访祭奠了特蕾莎故居,完成了在加尔各答的最大心愿,剩下的就迫不及待奔向下一站。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来印度,去看恒河边的宗教圣地瓦拉纳西是最重要的理由和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不知道要有什么样心理准备去接受恒河边那个梦想之地。在瓦拉纳希上演的生命和自然交流的奇特方式和印度教神秘仪轨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瓦拉纳西相传6000年前于湿婆神所建,是印度最著名的古城和印度三大宗教的中心,有着厚重的历史。但一想到脏乱和满街的神牛、狗以及抢东西的猴子,特别是好多去瓦拉纳西的人会拉肚子,不免又有些心有余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步踏入瓦拉纳希,城市街道的乱象出乎意料。靠近河坛的所有街道出奇的狭窄,不时的被神牛挡住了去路。满街巷的人屎牛粪,小贩小店漫布其间。空气中混杂着一种特殊的气味,是动物的排泄物和油炸食品以及淡淡咖喱混合,加上长时间炎热气候的发酵,多种物质混杂出一种无以言喻的大生态气味。这就是瓦拉纳希给我嗅觉的第一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瓦拉纳希靠近河边的建筑都建于几百年前,改造和重建的范围相当有限,加之河边土地寸土寸金,自然不可能有撑展的地方用来修建高星级的酒店。沿河都是一些旧房改建的客栈宾馆,规模较小装饰简陋。旅行中预订酒店的卯窍,那就是位置第一。好的位置可以科学合理地节约很多时间,同时也方便去景点和满足一些其它的需求。恒河边的这间小酒店还基本没让人失望,就是房间太小,也不怎么干净,阳台侧对着恒河。最让人称赞的是屋顶餐厅的露台,恒河夜景一览无遗,还可以在上面小憩喝点啤酒,以解沿途劳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大早日出的阳光毫不吝惜的从阳台洒了进来。赶快起来看下去,瓦拉纳西伴着清晨薄雾的日出已经从短暂的睡梦中苏醒并开始忙乱了起来,各种嘈杂的声音混着船公高声吆喝声以及机器马达声,瓦拉纳希开始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碌,而在旅行者看来,这是新体验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河坛边几步路即到。也不知道这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几点钟就起床来占据恒河边较好的祭坛位置。苦行僧,听说他们就在河坛上夜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太阳刚刚出来,各种仪式仪轨伴着恒河的日出和眼前不干不净的河水,场面就已经热闹非凡。大多数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恒河中洗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说,恒河沐浴可以洗去印度教徒一生的罪孽,可以延年益寿。在恒河边死亡后火化并投入恒河便可以直接上天堂而不再受轮回之苦。所以印度教的信徒们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去往光明的来世。看着河边迎着朝阳冥想的修行者,装扮怪异行为无常的苦行僧,卖各种祭品的小贩,在河边沐浴的男女老少,瓦拉纳西伴着清晨的日出,上演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秘、混乱而又震撼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是个全民信教的国家,不仅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而且许多宗教还起源于印度并为印度所独有。其中,印度教的信众最多,占总人口的 80%以上。然而,印度教作为一种多神教,其教内派别林立,互相的差异与对立并不亚于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这种印度教教内的差异与对立,在很大程度上还同印度社会的另一重要特征——种姓制度相连。每个印度人都有自己的种姓身份,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等级制度,规定了不同种姓之间在社会交往中的严格界限,因种姓身份不同其生活习惯、禁忌、崇拜的神祇也各不相同。高级种姓不希望也不允许低级种姓同化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但客观上也造就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可今天在河坛边看到的景象,除了先来后到,基本上看不出种姓制度划定的范围,也无法从脱了衣服在水中半闭着眼睛洗浴的人身上看出什么等级的贵贱。之所以人类文明中会出现宗教这种现象,可能真的宗教把精神从人的肉体中分离了出来,让精神在宇宙中飘荡,让灵魂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归宿。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此刻在恒河边尽情洗浴,显然他们对精神和灵魂能找到的归宿成竹在胸,坚定不移。而我,就只在欣赏恒河边上演的人文大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般人习惯了市井生活的所谓的凡夫俗子要理解宗教繁复的教义以及特殊的宗教仪轨显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不大认可一提及到宗教就盲目的一味赞美神圣和虔诚。这让我想起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一边做着忏悔一边骗取游客的钱财深有体会,在东非遇到的一个天主教徒驾驶员在行车旅程中悄悄从我的钱包里拿走了将近1000美元的事情直到今天还耿耿于怀。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宗教的教化和的伟大以及给予人类的底线。是虔诚之心和修炼造成的偏差使得至今这个社会还没有理想中的次序。在这样虔诚的仪式中我也努力想把灵魂打开去洗涤一下,显然找不到方法。我开始慢慢理解苦行僧的修炼生活和他们的神秘仪轨。记得一篇文章里说,如果在印度旅行,遇到苦行僧时给他们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用来维持他们思维和修炼的肉体最基本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一种造化,我想我就从最基本的做起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伴着日出在瓦拉纳西的恒河上泛舟此刻是最好的方式,不但能观看众多河坛边的洗浴盛况,还能纵揽河坛多姿多彩的全貌。因为日出的时候是顺光,拍下的照片颜色就特别锐利多彩。宽阔的水面漫天的水鸟伴着火红的日出,整个河坛被光照得金黄,相间着河坛上五彩斑斓的建筑,瓦拉纳西的清晨如此美丽!恒河用她慷慨的胸怀哺育了世界上最稠密的人口,毫无怨言地包容和承载了眼前的一切,真是一条伟大的圣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远处即是著名的烧尸河坛玛尼卡尼卡河坛(Manikarnika Ghat)。瞪大了双眼也没在袅袅青烟的河边看到漂浮的尸体。听说印度总理前不久下令,禁止把没烧完的尸体推入水中,也不允许让买不起木头的穷人老人自行下水了却一生,办法就是交给祭坛上这座公共的烧尸厂。这项迟到的禁令,一方面减轻了恒河的污染,另一方面也使圣河少了一些惊悚和撕心裂肺的画面,让网上那些著名的有漂浮物的照片永远成为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不同的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不同的民族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区别和不同文明的差异。我们把适应环境和自然的固定下来的某种生活方式称之为文化,把能够传承的这种文化体系叫做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文明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管其灵魂和肉体以何种方式和宇宙交流,但生命终究不可避免只会朝着一个方向走去,那就是生命的终点。而精神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以各自精彩纷呈的方式传承并延续下去,成就了不同的文明的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真不应该在这种文明的差异中妄加丝毫的评论。每一种文明的延续背后都是人类对自然和对自身为适应宇宙最精辟和全面的生存总结。所有的崇谈妄议在如此虔诚的仪式和仪轨面前只会显得格外浅薄和微不足道,同时也是对自己敬畏之心的昭然若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了恒河晨浴,印度教徒为了感恩于恒河所赐予他们的福泽与生命,每天晚上都会在主河坛达萨斯瓦梅朵(Dashashwamedh ghat)举行祭河仪式,由来已两千年之久。每当夜幕降临,河坛上灯火通明,祭师手持特殊火炬,用装满清水的法螺和鲜花表达对恒河的崇敬,翩然起舞,吟咏圣歌,祭祀的歌声响彻恒河两岸,沧海桑田,千年不变的坚定信仰与庄严的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的坐船在恒河上观看,有的直接坐在祭坛旁边近距离一睹盛大的祭河仪式,这是印度教徒献给圣河的最高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说起眼前这条印度的母亲河,其源头的确定可谓体现着印度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智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河流源头定性会同时考虑政治、宗教和地理三个因素。追根溯源恒河源头到底在哪里?至今纠缠不清。国际上主流的观点就以印度的宗教观点为准。印度官方称恒河的源头是巴吉拉蒂河。其发源于中印边界印度一侧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根戈德里冰川。根戈德里(Gangotri)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个朝觐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而,根戈德里东南约 21km处的高穆克无论从水量和长度均超过巴吉拉蒂河,但宗教和印度政府并不承认高穆克是恒河的源头,原因可能是这个源头在中国西藏札达县托林镇附近中印有争议的领土地区。按印度官方的说法主要是考虑宗教的影响。根戈德里冰川地区附近有湿婆峰神山等印度教朝觐圣地。如果单从宗教意义上考虑,那中国境内的孔雀河发源于神山岗仁波齐脚下的圣湖玛旁雍错,穿过喜马拉雅山脉流经尼泊尔后汇入恒河,岗仁波齐地区被印度教视为世界的中心和湿婆神修炼的道场,宗教意义更是非同小可,长度也超过上述两个源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条大河的长度,一般是以河流的出海口到发源地之间的长度来计算。恒河的出海口是孟加拉国的博多河,雅鲁藏布江流经孟加拉国后叫贾穆纳河,在拉吉沙西汇入博多河后向南200公里以汇入孟加拉湾。这一片地区一直被叫做恒河三角洲。如果就以贾穆纳河口算起,最远的源头就应该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杰马央宗冰川,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一系列冰川和玛旁雍错圣湖也是雅鲁藏布江的源流,所以才会有雅鲁藏布江发源于玛旁雍错圣湖之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换句话说,印度官方对恒河的源头的确定更多考虑的是宗教因素和有点点狭隘民族情结,既不符合源头唯远原则,也不符合唯水量原则,更不完全尊崇宗教因素。但不管恒河发源于哪里,无可置疑,恒河流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土地最为富庶的地区,恒河滋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看完了精彩纷呈而庄重肃穆的恒河夜祭,漂浮在河上的游船渐渐散去,整个河面星星点点漂满了祝福祈祷的烛灯,热闹的瓦拉纳西算是暂时沉寂下来。借着夜色,一眼望去,河坛处神灯烁闪,夜宿在河坛边的苦行僧开始了神秘怪诞的仪轨,伴着缓缓向北流去的恒河,整个瓦拉纳希此刻变得越发的神秘和怪诞,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瓦拉纳西不愧为印度的宗教中心。除了是印度教圣地,这里还是诞生第一批佛教徒的地方。离瓦拉纳希老城10公里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讲《四圣谛》、《八正道》以及度化五比丘的地方,而且瓦拉纳西的恒河是佛陀涅槃后舍利化金刚沙之处,因此瓦拉纳西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顿悟后,向西步行3百里来到了这里,寻找当年的五位同修者,向他们阐述了生死轮回、善恶因果、以及修行超脱之道,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这里被尊为法轮初转之地。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鼎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八世纪初,唐朝高僧玄奘西游时,此地层轩重阁,连垣周堵,垣中有高二百尺之精舍,其西南有阿育王所建高七十余尺之石柱,石含玉润,鉴照映彻,僧徒千余众。玄奘到来之际的鹿野苑,正值笈多王朝覆灭,北印政治涣散,佛教受印度教兴起的挤压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随着伊斯兰教的入侵,鹿野苑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只留下眼前的残圭断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印度的两大宗教都把瓦拉纳西尊为圣地,相传耆那教二十四圣人其中的两位圣人也诞生于这里,使瓦拉纳西的宗教地位更加神圣。耆那教产生于印度古老的沙门主意思潮,和佛教一样反对古老的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万物平等。耆那教是比佛教还古老的印度宗教,今天在印度只有几百万的信众。令人十分不解的是,这个一个规模很小的宗教,为什么今天在印度留下如此之多的神庙和古迹?之所以耆那教和佛教都能够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挑战印度吠陀文化的婆罗门教,可以想象婆罗门教在当时南亚次大陆社会的不适时宜。沙门思潮是对吠陀文化进行了否定和发展,是印度社会宗教思潮的一个蜕变。令人更为不解的是,为什么耆那教神庙和印度教神庙如此的相像呢?带着这些疑惑,克久拉霍的日程就变得神秘而迫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路途中两个孩子迫切的要求拍照,尽管他们自己得不到照片。从摆拍的认真态度和可爱气质毫不掩饰内心和灵魂的干净。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深信不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真的有说不完的故事和让人惊叹震撼的文物古迹,同时这个国家和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艺术思想,深刻的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五颜六色的染料和印度缤纷的色彩,整个旅行简直就是掉进了一个斑斓的万花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把后面的故事放在下一个板块和大家分享,带来更多有趣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