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叛逆”的孩子</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font color="#010101">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这孩子真不听话,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做,做什么都和我对着来,做完还嬉皮笑脸的,让你哭笑不得”“这孩子就像没长耳朵一样,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我们家孩子那就是一个难斗的主儿,讲道理根本讲不通,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歪理一套一套,比你说的都明白”……面对孩子的这些状况,家长的批评教育已经苍白无力,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就是叛逆。事实真的如此吗?</font>🎈🎈<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3></h3><h3> 其实,这只是成人认为的“叛逆”,我们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言行没有遵从大人的安排就是叛逆。其实孩子可能有时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有时是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还有时可能是在跟爸爸妈妈“示威”。</h3><h3>也许我们觉得自己是大人就有权利命令和强制孩子听话。我们也会认为爸爸、妈妈是人不是机器,偶尔控制不住情绪,言行过激,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可否想过,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也不是机器零件,他会有自己的情感周期,也会有自己的小想法。其实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应用不当的方法。</h3><h3>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着孩子的问题,不能只是发愁或是发怒,要冷静地思考背后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有知道了孩子的“小心思”,家长才能对症下药。</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小心思一:“我长大啦!”</font></h1> <h3>周末,果果自己在家里很无聊,他想自己去找对面楼的小哥哥玩。可是,妈妈担心他找不到小哥哥的家、走路遇到车子不会躲、遇到坏人不会求助,想了很久,妈妈最终决定不允许果果出门,并命令他乖乖待在家里。果果一听就生气了,因为他真的是太无聊了,太想找个伴和他一起玩,于是跑到门口打算开门。妈妈赶紧把他拉回来:“都说乖乖待在家里了,你这孩子是故意气我的吗!”果果看妈妈拉住他不让他走他也开始闹起来:“我就不,我就是要出去!”</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解读】</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很多时候,孩子会这么“叛逆”,都是因为成人的束缚,孩子在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一种“想自己做主”的冲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时候的孩子开始尝试不听从父母发号的施令、不想跟在大人身后,想有自己的小圈子。</h3><h3>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这不是“任性”,而是孩子的“独立宣言”。如果家长继续又打又骂,冲突反而会更加严重,父母更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小心思。</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幼师给您小妙招】</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先冷静下来,不要强加阻止。可能已经孩子已经跟小哥哥约好了,不能不守信。出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哦,你是去对面楼的哪个小哥哥家,知道联系方式吗?到了以后记得让告诉妈妈一声哦!如果我想你了,怎样才能找到你呢?”我想孩子听了这样的建议后,再以后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像这样考虑周全的。而且这样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有了自己选择的自由,当然就不会很我们对着干了。</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小心思二:“我忙着呢!”</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可还在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妈妈在厨房喊他:“可可,吃饭啦!”可可反感地说:“不要,我还没看完呢,马上就完了!”没见到可可,妈妈又继续嚷嚷:“快来吃饭啊,再不吃饭都凉了!快点!”可可这次连话都不说,继续看动画片……</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解读】</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能够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知道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当他陶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爸爸妈妈强迫他停下来做其他事,他会觉得反感,反而更不搭理你了。这个时候,大人只能用巧妙的办法去引导他,而不是命令。</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幼师给您小妙招】</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其实,可可妈妈不妨停止嚷嚷,而是走到可可身边说:“原来可可是在看动画片呀,快演完了吗?怪不得都没时间吃饭了。”可以跟可可聊一聊动画片的情节,一旦跟孩子和你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劝说起来就容易多了。过一会,妈妈可以摸摸肚子对可可说:“妈妈陪可可看了动画片,现在妈妈肚子饿了,可可来陪妈妈吃饭好不好呀?”不是强迫的命令,孩子也不会觉得反感,就会乖乖地跟妈妈一起去吃饭了。</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小心思三:“我要试一试!”</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林林想吃饼干了,可是妈妈把饼干放在了高高的柜子上。于是他想了一个好主意,请凳子来帮忙。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把板凳拿走了,严厉地说:“如果你爬上去摔倒怎么办?以后不许爬板凳知道吗?”林林心里并没有放弃,等妈妈转过身去厨房,他又搬来了凳子,这一次他真的摔了下来。妈妈跑过来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你别爬你就是不听,一定要摔一跤才好受是吗?”</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解读】</font></h1><h3>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只要他觉得新鲜的,就什么都要试试,所以常常会惹怒大人。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更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不断独立地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情,尤其是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如果大人只是盲目地横加阻拦和限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在保护安全的前提下,试一试,又何妨?</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幼师给您小妙招】</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做,给他成长的机会。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温柔地叮嘱:“宝贝要很小心哦,如果从板凳上摔下来可会很痛呢!”然后在一旁准备随时扶住他。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下爬板凳的危险和站在板凳上的成就感,这样的实践其实可以帮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明白冒险精神与安全意识。</h3><h3>教育孩子是一门实践课,我们要摸索,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蛮干。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叛逆”?因为长大了,“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他们想自己做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的小天地……孩子不是我们随便操纵的“棋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抱怨,把所有的不听话归结为“叛逆”。</h3> <h3>六一幼儿园欢迎您❗❗❗</h3><h3>联系电话:1597971263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