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故事一二三

黄朝霞

<h3> 故事一:培训师的三重境界<br></h3><h3>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 </h3><h3> 两年前,参加湖南首届培训师班第一次集中培训的一天,首席专家黄佑生安排我与培训大师余新同题异构《培训师的特质》专题。记得当时我以培训学员顾丽芳为例,展示了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培训师的最佳路径:普通老师-教研主任-特级教师-校长-培训师。似乎觉得培训师必须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才叫成功,把培训师简单的理解为“会上课,会作讲座,还会做培训方案”三会角色。不是吗,顾丽芳老师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教研水平上去了,送教下乡,省内省外讲学,地位一天天提高,名气越来越大,这似乎就是培训师的终极所得了。 </h3><h3> 这就是说,一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就之初目标简单,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你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你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这大概就是所谓看山是山的境界。</h3> <h3>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 </h3><h3> 还是说说两年前与余新教授同题异构的事吧。当时,听了余新教授的报告后,觉得一名好的培训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其次是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培训内容高度融合。与导师一对比,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培训原来是井底之蛙,都不知往哪儿走了。</h3><h3> 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于是,在两年以来培训师班的各类学习进程中,在自己设计与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在专题讲座的一次次修改完善中,我不断沉淀、历练......按黄佑生、余新、李瑾瑜等教授的引领,阅读了系列教师培训理论著作,走访了多个乡村学校,走进了多个层次的课堂,解剖、分析、验证,在量化的评价与质性描述中反思,在尊重经验中感悟,在真枪实战中演练;同时,将信息技术方法渗透在我的专题讲座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回过头来看似乎有了些长进,但仍有些许迷茫。</h3> <h3>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 </h3><h3> 然而,有人一旦进入培训的第二重境界,就以为到达终点,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于是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这个时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h3><h3> 做培训无论是项目还是讲课,讲究的是看清对象、重视的是课堂生成。课程设置的内容留白,专题讲座的前移后拓等做法都是为把授课对象放在课堂正中央的体现。如,我在完成《基于“学本”的校本研修》主题研修项目时,对于校长群体,重点突出校本研修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对于农村教师则重在指导其教学技能提升上面;而对于教研员、学校教研主任群体,重心就放在了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上。当然,在形式上也要注意打造培训文化,激发学习动力、让参培对象能扎根学校、关心孩子终身发展,有为孩子人生奠基的教育情怀。二者缺一不可。</h3> <h3>  如此一来,无论是做项目,还是给学员讲课,就有了一些收获与感悟,也体现出了自己作为培训师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学员的反思中可略窥一斑: </h3><h3> “尊敬的导师,我已经到达机场了,感谢您的率真,感谢您的真诚。让我深受感动,我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感到由衷的自豪,谢谢您为我们甘肃的老师准备的盛宴。期待着与您在兰州相会,谢谢您!” </h3><h3> “感谢相遇,感恩教诲。您的出色才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您教育女儿的案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我也非常喜欢家庭教育,而且这些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实践。有机会多向您讨教!” </h3><h3> “在火车站等火车的间隙,猛地发现身旁热泪盈眶的同伴,问缘由才是看到了黄老师的朋友圈。赶快打开手机进来看,不由也泪盈于睫,感恩黄老师,感恩生命中最美的遇见。祝好!”此三段留言均出自于刚刚结束的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队培训学员之手。这大概就是我要表达的作为培训师的“价值”吧。</h3> <h3>故事二:课堂在“学术与技术”转换中成熟 </h3><h3> 2018年11月初,一个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日子,在湖南省中小学校校本研修项目培训现场,70名省内中小学教导主任济济一堂,观摩聆听湖南省首届培训师班第三组成员江文欢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江老师执教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在岳麓区实验中学多媒体录播室上课的20名中学生,也许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开课五分钟了,还没有一名学生敢举手发言。然而,年轻的江老师似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紧扣“说故事——品文字——悟情感”主线,硬生生把这20名胆怯而紧张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直至和老师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父亲和自己父亲的世界,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他们纷纷被伟大的父爱深深打动,上到高潮处孩子们的眼眶里已是浸满泪水,在场的老师无不为之动容。课后一名学员站起来激动地表示:从教20多年来,这是自己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 </h3><h3> 接下来是江老师《基于“学本”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专题讲座,他从“1个理念、2个动力、3个要素、4张清单、5个转变”五个维度展开,讲述精彩、互动有效,活动结束时全场暴发经久不息的掌声。</h3> <h3>  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既能上好课,又能做好专题讲座,还能现场生成、点燃唤醒受众的一线培训师诞生了,培训实效尽显,培训风格已悄然形成。 </h3><h3>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2017年4月14日至17日时间段吧。第三小组全体成员按项目要求,由李定春博士带队,全组11名成员来到湖南省汝城县进行送教下乡实践。为期四天的研修,组员们以调研、现场诊断、示范上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汝城县的200余名乡村语文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式专业培训。 </h3><h3> 在这种真枪实战的演练中,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毫无留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于不同的课型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研磨,宾馆的房间、餐桌、路上、课间都成了我们研磨的场所,浓浓的学习场、研修场已自然形成,大家一起焦虑、一起激动,相互成全。</h3> <h3>  两年来,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先后四次下到岳阳、汝城、长沙市的岳麓区送教研讨,一次到高校跟岗实践;此外还有多人次(平均两次)被小组成员安排在不同的项目中授课,如我本人就利用项目实施的平台先后安排了吴群、黄晓莲、付艳芳、江文欢、李定春、匡辉、史彩平、刘丽萍等成员分别在教育部语文示范性培训班、校本研修班及示范性送教下乡项目中讲座、点评、上示范课,部分还被推荐到了省外作专题报告。两年前,大多组员对于专题讲座与示范教学由起初的不太了解或专业程度不高到深谙此道,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仅收获成长,还收获了友谊,同时也收获了不同领域却在同频道的人力资源。</h3> <h3>  第三小组这个学习共同体的11名成员中有高校教授,也有一线名师,还有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者。组员们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校老师在理论方面进行系统指导;一线名师则为高校教授提供鲜活案例,加强现场解剖、生成分析课堂真实感,使自己的讲座内容不再高高在上;培训机构专家则在成人教育理念、培训技能上作示范引领,这大概就叫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吧。由此,名师的课更有内涵,高校教授的讲座更接地气,各自的项目设计专业性也更强了。大家在学术与技术转换与融合中顿悟、发现、收获。 </h3><h3> 是啊,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h3> <h3>  故事三:教师培训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h3><h3>&nbsp;&nbsp;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张震岳温婉、伤感的璇律把我带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啊,当着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居然泪如泉涌,甘肃导师团队项目结业仪式上的真情告白,只勉强哽咽着道出九个字:“一路平安,常回家看看”,我分明看到副班长从我手中接过结业证书那一刻,挂在她脸颊上的那颗大大的泪珠…&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是啊,诸多的不舍,点点滴滴的牵挂,定格成10天培训的美好。我们一起切磋,一起碰撞,一起娱乐,一起成全…也许这一切,缘于陇湘文化的相遇,缘于专业人士的相知,缘于教育路上的同一个梦…人生一旦擦肩,真会永不邂逅?!</h3> <h3>  记得几天前的一个上午,我作完《校本研修》专题讲座,学员将我团团围住,“老师,你们的培训就是和我们那儿不一样。”“教授,听了您的课我明白了,好的校本研修就是让每一个老师沿着‘问题-学习-探究-新问题’路径多走几个来回,我有办法辅导我们的老师了!”“老师,目前我最苦脑的就是读高中儿子的教育问题,今天听了您的课我豁然开朗——教育就是告诉孩子过日子,我不为难儿子了,谢谢您”……&nbsp;&nbsp; </h3><h3> 我想,教师培训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两个灵魂的连接点,一是专业上的同频共振。教育部语文示范性培训班一学员在反思中有这样一段话:“看,老师对待工作多么专注,每天我们都能在课堂的某一个角落捕捉到她工作的身影,她分享的每一项内容,分析的每一种现象都有理有据,比如,今天上午对十个小组发言的记录,最后给我们拋出了三个有价值、值得探索的问题:1.公开课为什么那么经不起分析;2.观课议课的目标在哪儿?是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帮助教师成长;3.目标的定位和目标的达成的问题”。显然,在专业价值的体现上,作为培训老师,时时应捕捉到学员所渴望得到的那个痛点,并在这个节点上给予有效的提炼与点拨,使其有如拨云见日之感。</h3> <h3>  二是情感上的精神共舞。水本无华,相荡乃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一次讲座,带我从现实穿越到童年,又从童年回到现实,反思我学生时代的课堂,反思我现在带给学生的课堂,缺少一种灵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回归大自然,安下心来学习,才是我要深入思考的。”学员如实说。 </h3><h3> “以讲故事的方式,入情入境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思想、理念上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引发我们内心的巨大共鸣。老师一会出问题,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看视频,一会儿互动交流,切换自然。那声音娓娓动听,将培训内容与形式信手拈来,这种扎实的功底,高超的艺术,令我仰慕不已。在观看视频后,提出两个问题,(1)教研活动中我们如何观察、分析、聚焦课堂?(2)这是参与式的课堂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员畅所欲言,大胆交流,共同分享。这样的讲座是艺术盛宴,精神大餐,我们尽情享用,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用心领悟。”学员的这一段话大概是对“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好诠释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