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古钱币收藏基础知识(一)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你认识古钱币收藏基础知识探讨(一)</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海之泉</h3><h3> 余尝慨叹古人之智慧,于古泉可窥端倪。吾虽不才,愿以自身之躯传递收藏正能量,弘扬钱币文化,亦可增加收藏泉识,陶冶性情。奈何一人之力甚小,邀诸位仁兄携手同行,广交天下泉友,共同实现古钱币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钱币梦。</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h3><h3></h3><h3></h3><h3><b>一、古钱币简要介绍</b></h3><h3>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从秦发展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钱币,也各具特色。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现在已成为新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这也是玩钱币的乐趣所在吧。不管是指收藏还是换藏,还是币商,不懂的钱币知识,也就失去了玩钱币的意义。还有在收藏钱币的生涯中,对钱币知识,只有你懂的比别人多,才能捡漏,自己收藏才会更有韵味,更有底蕴。本人给自己的定位是:认真搞科研,理智玩钱币,合理换藏出,轻松过生活——兴趣爱好使然。</h3><h3><br></h3><h3> <b>二、古钱币形状演变</b></h3><h3> 玩钱币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钱币的形状变化多样。中国古钱币从夏商时期的贝币,演变出先秦刀币、布币、蚁鼻钱、金版、圜钱等。从秦半两开始,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形状长期稳定了两千年,最终被西洋舶来的机器铸造的铜元、银币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到现在的纸币,形状品种较多。</h3><h3>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h3><h3> 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h3><h3> 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h3><h3>按历史出现先后顺序大体来看:高古币,从夏商到隋朝;古币,从唐朝到清末;近现代币:清末民初至今。(个人分法)</h3><h3> (见图1-2)</h3><h3> </h3><h3>三、古钱币坑口锈色</h3><h3>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锈色入骨。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仔细观察也发现是浮绣,不是从钱币内部生成的,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这也是作为鉴别古币真假的重要手段之一。</h3><h3> 古钱币坑口分类有很多种,按坑口地理位置、绣的状态等。按出土地理位置可以分成内蒙坑、东北坑、河南坑、山东坑、广西坑等具有代表性的坑口。按绣的状态基本分为生坑、传世、熟坑三种(个人分法,也有其他各种分法,不一一而论)。</h3><h3> 其中生坑又包括:土坑、水坑、沙坑、半沙坑、石灰坑等。先来看看生坑的含义:</h3><h3> 1、生坑 </h3><h3> 生坑古钱币长时间埋于地下,由于所处环境温湿度和地理化学性质不同,以及金属本身材质配比不一,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锈色。</h3><h3>下面选择几种典型坑口进行说明:</h3><h3>(1)土坑</h3><h3> 如图所示的是东北土坑,与之对应的就是土绣。很显然在钱币表面有一层土一样的东西,称土绣。</h3><h3></h3><h3>(2)水坑</h3><h3>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中发现的钱币,由于钱体受氧化后包裹里层而隔绝氧气,故能够不着厚锈,钱币基本显现原色,所以清钱水坑钱呈黄金色,俗称“水坑金表”。其特点是锈色较薄或无锈,钱体表面一般有深浅不一的凹坑。</h3><h3>(3)沙坑</h3><h3> 在沙子的环境中发现的钱币,特点是绣薄,大部分呈黄色,钱币表面可能还留有沙粒,与土坑有一定的区别。</h3><h3></h3><h3>(4)石灰坑</h3><h3> 石灰坑的特点是钱币表面有一层白色。更进一步地石灰坑也可以称为奶油坑,表面白色更明显,似奶油一样。钱币处于被石灰包围状态,经过地表层的压力,石灰和钱币压在一起,石灰表面的白色的东西与钱币不是交织在一起的,个人认为不是跟钱币反应生成的。黄铜钱币容易出石灰坑,个人认为黄铜材质的钱币和石灰两种材质的黏附力相对比较强,这样解释比较合理。</h3><h3></h3><h3></h3><h3></h3><h3> 来看看锈色展示(见图3-4)</h3><h3> (1)绿锈</h3><h3></h3><h3>(2)蓝锈(爆蓝、孔雀蓝)</h3><h3></h3><h3>(3)朱砂锈</h3><h3></h3><h3>(4)水银古</h3><h3></h3><h3>(5)其他锈(红斑绿绣、蓝绿锈等)</h3><h3></h3><h3> 2.熟坑</h3><h3> 熟坑,是指出土时间较长的钱币,经过人们长期流传,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呈褐色、黑色或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层。个人将它们定义在介于生坑与传世包浆之间。在盘包浆里,人门经常会说熟美,就是熟坑的意思,盘包浆到一定时候,有些泉友也称之为老生坑。</h3><h3> 3.传世包浆</h3><h3> 传世流程下来的钱币,多是清钱和铜板,部分明钱也有传世,其他朝代的很少,与之对应的包浆就是传世包浆(传世黄、铁壳绣、帐钩绣、房梁绣等),其中铁壳绣可能是熟坑也可能是传世包浆。</h3><h3> 传世黄 帐钩绣 铁壳绣(见图5)</h3><h3></h3><h3> 传世品以清钱、铜板居多,尤其好品传世黄亮清钱,深受广大泉友的喜爱,如热门钱币:清五帝、“钱到家”、好品铜元等,广大泉友可以适当收藏。</h3><h3><br></h3><h3><未完待续></h3> <h3><i>图1</i></h3> <h3><i>图2</i></h3> <h3><i>图3</i></h3> <h3><i>图4</i></h3> <h3><i>图5</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