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拿到新书以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进行了第一次阅读。等所有孩子都完成了初读,我们围绕“质疑”,开展了班级初读会。</h3><h3><br></h3><h3>初读会上,所有孩子对书籍进行了迅速地浏览和回顾,将自己最想解决的质疑写在便利贴上。</h3> <h3>接着,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质疑”汇总。孩子们将自己提出的质疑分成四类:</h3><h3>1 书中已经有明确答案,可以通过重读解决的</h3><h3>2 作者对故事情节或人物特点进行的特殊设置或想像,没有明确答案的</h3><h3>3 可以自己改写或续写的</h3><h3>4 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可以讨论解决的</h3><h3><br></h3><h3>其中,第1、2类全部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第3、4类,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h3> <h3>进过探讨,最后,留下这些问题孩子们没有明确的线索。我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重读书籍,读完后,我们在微信群里继续聊书。</h3> <h3>于是,当天晚上,孩子们就在微信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h3> <h3>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思考过程的呈现,有的一语中的,有的却尚有偏差,我将其中精彩的发言进行汇总点赞,将有待商榷的观点提出来,请孩子们再进行斟酌。</h3> <h3>第二天晨会,我对孩子们的聊书情况进行了总结。引导大家发现,目前尚不明确的质疑都和“图书管理员”和“乔纳森的信”有关。于是,我们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再一次带着问题重读和思考,继续利用微信群聊书。</h3><h3><br></h3><h3>这一次,孩子们越来越接近故事里的那些意象。</h3> <h3>有一个小女孩对乔纳森的信特别感兴趣,在聊书时,分析得非常具体。</h3> <h3>还有更多的同学,在讨论中慢慢走近图书管理员和乔纳森的内心世界——</h3> <h3>最终,老师通读了所有同学的发言,整理如下:</h3><h3><br></h3><h3>1 关于图书管理员</h3><h3>老人出生在海岛上,那时候这里还是疯人院,他的父母都是疯子,他也被认为是“疯子”。</h3><h3>他有很多疯狂的举动:他忍受四年的寂寞,没有见到一个人影,他做了常人不会去做的事——培养了一种大像猫的老鼠,把九十九作为他的精神支柱。</h3><h3>他又像一个智者:他能够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从容淡定,他送给孩子们的书都和“孤岛”有关,一步一步指引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逃离。他既是“疯子”又不是疯子。</h3><h3>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岛屿,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别人眼里残酷的海岛在他心目中是“家”一般的存在,他不能放弃,于是选择和它一起沉没。</h3><h3> </h3><h3>2 关于乔纳森的信</h3><h3>这是文章的一条线索,每封信都饱含主人公深深的愧疚。信里又有很多谎言,有的是出于被迫,有的是因为他不敢面对现实。具体的分析,曦曦已经写得很详细了,大家可以爬楼回顾。</h3><h3> </h3><h3>3 关于档案</h3><h3>这些档案记载着孩子们的“罪行”,是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批判。但是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们是“伤痕”,心里有很多伤痛。他们烧掉档案,象征他们已经正视并放下过去的经历,迎接未来的曙光。</h3><h3> </h3><h3>4 关于灯塔和海岛</h3><h3>灯塔废弃象征着真理和希望被遗忘被抛弃,这样的海岛是没有光明的。而海岛下沉意味着“罪恶的过去”终会消亡。</h3><h3> </h3><h3>我们对质疑进行了筛选、分类、聚焦,带着最具研究价值的质疑去重读和讨论。大家对问题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明朗了。刚开始还是模模糊糊,不太准确,今天已经越来越有深度,一步步探寻故事的真相,尝试解读作者的每一处“独具匠心”。我想,这就是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的轨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