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第一嘴

潘云忠

<h3>  这里的"南疆第一嘴"不指歌星,也不指电视台能说会道的主持人,实是我们广丰援疆老师对一同乡的美称。</h3> <h3>  凡有美称,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话说某个周未,为了逛逛喀什,大家叫了一辆六座小车。途中一老乡就开始与司机搭讪。搭讪其实是一门学问,不擅长者没问几句别人就不搭理,可能搞得个大家都不欢快。可我们这老乡这可是一绝:选好切入点,然后有一搭没一搭海阔天空任尔说,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其人脾气,知道嘛时候该问嘛,嘛时候不该问嘛。这不一趟喀什归来,司机把家底都掏出来讲了,至于手机号、微信就更不在话下。甚至感觉司机都想让我们"包"下。此时一鬼机灵老乡脱口而出:这真是"南疆第一嘴"啊!</h3> <h3>  雅号由此而来,但其实其人相貌不扬,身材不佳。不过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其本事无愧于这"南疆第一嘴"的光荣称号。</h3> <h3>  因为伊,广丰家乡父老尝到了价廉物美的南疆特产。南疆盛产核桃、葡萄、灰枣等。正是一嘴的“人来自然熟“的本事:询问当地同事,亲自视察果园,到大巴扎调研一气呵成。以至于各种水果的产地、品质都了如指掌,然后广发朋友圈,竟然激起父老乡亲购买南疆特产的高潮。大大提高当地果农销售的速度,促进了物流、快递业的繁荣,这简直是意料不到的援疆啊!</h3> <h3>  因为伊,广丰七位支教老师团结和谐,生活丰富多彩。一嘴大姐酷爱运动,南疆这地方昼夜温差大,所以业余时间锻炼以室内为主。虽然固定的室内场地难找,但在伊热情的"一嘴"下,我们到过全民健身中心、党校、君丽廷甚至是消防队的室内场馆活动。阿克陶的灯火辉煌下,经常会看到五六个人匆匆从雪松中学出来,一小时后热气腾腾、精神抖擞地走进,那是在一嘴大姐的带领下,大家运动来回的场景。</h3> <h3>  远离家乡,总不免会不时勾起思乡之情。偶而小聚,说说家乡话,诉诉心中情,也会让心中的烦闷一扫而空。但一嘴大姐发现,阿克陶的饮食不便宜,钱不经用。于是在伊倡议下,把聚会时间定在周末,到食堂打点饭菜,放到寝室。轮流在外边买点卤菜,小酒也自己备着,既省钱又不会影响食堂的工作。不过开饭前,一嘴大姐总是要发挥其喇叭的功能:和男同胞们讲讲政治、学学支教教师规章制度一一不能酗酒。有伊在,没有觥筹交错,更不会颓然其中,却也能把酒临风,其乐融融。</h3> <h3>  别以为,一嘴大姐就这点“嘴"上功夫,对待工作那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听说学校要成立语文工作室,大姐抢先报名,并动员两位同校的老乡一起参加。作为主持,她上网查资料,请教有经验的同仁,连续奋战几昼夜,终于完成工作室的筹备工作。那几天几夜,一嘴大姐忽如从人间蒸发,无声无息。只是在完成后才大喝一声:我成功啦。一口气泄下,小喇叭又开始广播了。</h3> <h3>  一嘴大姐开始教国语,只见她上网下载《三字经》、《国学经典诵读》,课件准备了一茬又一茬,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里学生学习国语的现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之情。后来学校因为老师的变动,让她接四年级的语文。大姐毫无怨言,欣然接受。学校让其先上一节公开课,这下又把伊忙的:制作课件,虚心请教小老乡,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熟悉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等到上课了,一篇《呼风换雨的世纪》,伊是由浅入深、从古到今、引旧论新,引导同学们感受二十世纪给我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同学们小手高举、争先恐后、掌声擂动。课后有师评曰:好文不厌百回读,一读一收获;好课偏喜百回听,一听一深省。回到宿舍,同乡们又大加赞赏。一嘴大姐此时脸露羞色,忙说:“谢谢大家的帮忙,没有你们我不可能上那么好。"大家又心中暗喜,周末有好菜打牙祭了。</h3> <h3>  有了"南疆第一嘴",我们乡情浓浓,朋友多多。这不朋友已经打入援疆警察,援疆医生内部,到时有个伤风感冒的,岂不便哉!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一嘴大姐。大姐谓谁?实验小学尹金芳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