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同构,构出别样精彩 ----记新星小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教研活动

姜姜姜

<h3>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真正悟透上好一节课,新星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一次为期三天的同课同构校本教研活动。</h3><h3> 八位教龄10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使用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案、同一个教学课件,共同演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克与千克)一课。</h3> <h3>一、同课同构,展现个人才华——上课</h3> <h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教学手段,在不同老师的演绎下,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h3><h3> 八位教师在不同的领悟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教学理解、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课堂个性各异,相得益彰,课堂教学精彩迭起,突显了教师们的自身素养。</h3> <h3>稳重大气的王群瑜老师</h3> <h3>干脆利落的余燕老师</h3> <h3>循循善诱的程燕老师</h3> <h3>温柔端庄的郑珍老师</h3> <h3>温婉美丽的徐束菲老师</h3> <h3>巧舌如簧的张玲老师</h3> <h3>和蔼可亲的徐梦星老师</h3> <h3>幽默风趣的鲁星星老师</h3> <h3>二、同课同构,关注课堂——观课</h3> <h3>  教研组将全体数学老师按年级分成5个观课组,从“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学语言”、“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完成度”5个观察点,根据课前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实地记录看到、听到的,详实地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并分析原因。</h3> <h3>认真观课的老师们</h3> <h3>三、同课同构,提升教学素养——评课</h3> <h3>  活动第二阶段,首先由八位老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课堂评价,教学内容的落实,以及小组合作等方面作出了深刻反思。</h3> <h3>  接着,每个观察组根据观察量表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形成观课报告。分别阐述了观察点的选择、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抓住核心问题,并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作出推论,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h3> <h3>一年级观察组从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评价。</h3> <h3>二年级、五年级观察组从“教师的有效提问”方面评价,记录了教师课堂上的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为教师们精炼教学语言提供参考。</h3> <h3>三年级观察组从“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方面进行评价,探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h3> <h3>四年级观察组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方面进行评价。</h3> <h3>六年级观察组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方面进行评价。</h3> <h3>  活动接近尾声,最后由衢州市数学名师梅建伟校长,为大家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思路,并对大家个性化使用教案提出了建议。</h3> <h3>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各有两种思想。”教师们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教学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共同构出了精彩的课堂!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但每一个课堂还将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的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