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美术 <h3><font color="#ff8a00">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font></h3> 二、中外风景画 ①中国山水画 <h3><font color="#39b54a"> 中国历代画家绘画大好河山均来自山水之间,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font></h3> <h3>游春图-展子虔</h3> <h3><font color="#ff8a00">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游春图》是一幅春天的场景,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这幅画怎么看也是一幅春天的场景,整幅画浸透着一股阳光般的暖意。水的这边两个闲人在走马,水的那边两个人在看水,湖中三位可能标致的女子,乘船闲话中,正在渡河。画面中,有一座溪上的小挢,山中还有古刹。。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font></h3> 作者介绍 <h3> 展子虔(545-618),中国隋朝画家,生卒年代不详,渤海人(今山东省阳信县)。他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历经北齐、北周。据史料记载,展子虔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人物描法非常细致,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为唐代人物画法开辟途径;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势。</h3> ②西方风景画 <h3> 风景画是以自然景观及村庄、都市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风景画一词约20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仅使用于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如油画、水彩画等。</h3> <h3>星月夜-梵高</h3> <h3><font color="#167efb"> 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font></h3> 作者介绍 <h3><font color="#ff8a00">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 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font></h3> 三、人物画 ㈠中国人物画 <h3><font color="#167efb"> 在中国绘画领域,人物画的历史较悠久。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绘画作为政治宣传、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 用,所以,在绘画领域里,人物画首先得到发展,绘画技艺迅速地成熟起来。</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壁画、帛画等,几乎都是以人物为主要题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幅帛画《女墓主与侍从》,表现内容十分繁复,画中人物在一百个以上。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达成熟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对人物画已开始追求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font></h3><h3> 在传世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卷和宋摹晋代顾悒之《洛神赋图》卷上,都可发现这一时期人物画追求形神兼备的特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人物画也空前繁荣兴旺。宗教画、仕女画、历史画、社会生活画〈或曰风俗画)都有大量杰作产生。杰出的人物画家辈出,他们都以不同的风格,卓越的成就,留名千古。阎立本的历史人物,吴道子的宗教人物,张萱、周昉的仕女人物,李真的肖像画,孙位的隐逸人物、张素卿的道教人物,都已垂范千秋。</h3><h3><font color="#ed2308"> 唐代虽是人物画的繁荣时期,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寥寥无几,由于作品少的缘故,我们对唐代人物画的时代气息,也只能得到一个大略的概念而已。五代、两宋的人物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开拓,顾闲中的仕女造型,纠正了周昉过于丰肥的缺点;周文矩画衣纹用"战笔",是把李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法的笔意引入绘画;李公麟的白描法,淡毫轻墨,开一代新风;粱揩的减笔法,粗笔泼墨,创写意人物之新法。可以说,五代、两宋的人物画是继唐之后,在绘画史上掀起的又一座高峰。</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宋代人物画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即过去在题材上占绝对优势的释道人物、宫廷贵族生活内容,让位于平民阶级,耕织、渔牧、行旅、学童、婴戏、山樵等以及历史故事,均成为常用的题材。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货郎图》、刘松年的《耕织图》、李嵩的《村牧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都通过历史故事反映出画家的爱国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元朝以后,人物画进入衰落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严重的民族压迫以及文人画思潮的兴起。在流传下来的元代人物画中,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几乎没有。元代人物画家如赵孟頫、刘贯道、张渥、王绎等人的作品,大多为历史题材或仿古之作,没有多少新意。</font></h3> <h3>文姬归汉图</h3> <h3>此画收藏有序。前端有明万历的“皇帝图书”和“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传至清代为 清官内府收藏,卷上有清高宗乾隆亲笔题签: “宋人文姬归汉图”,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 神品”、 “乾隆宸翰”两印。乾隆帝赏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在卷上题诗记之。诗末押“比德”、 “ 朗润”两个小方印。此后,画面上还盖有嘉庆、宣统等储印十枚,前隔水上有“梁清标印”、 “蕉林秘玩”;后隔水上有“蕉林玉立藏图书”,后隔水之外还有“苍岩子”、 “蕉林居士”两方收藏印。</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画作赏析</b></font></h1><h3><font color="#39b54a"> 是卷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不如配景,人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 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笔墨 遒劲简练,富于变化,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作者简介</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b> </b>张瑀 金代人,生平不详,传世书画有 《文姬归汉图》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旧题为南宋人作,后在画上发现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六字,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所设,所以张瑀应为金代 画院画家。此图绢本淡设色。此图笔法简练劲拔,衣带飘忽。画 蔡文姬及 侍从等十余人骑马而行,有鹰、犬相随</font></h3> ㈡西方人物画 <h3>蒙娜丽莎</h3> <h3><font color="#167efb">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1952年,德国发行首枚《蒙娜丽莎》邮票。</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作者简介</font></b></h1><h3><font color="#ff8a00"> 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家、建筑家、植物学家、数学家、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逝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作品简介</font></b></h1><h3><font color="#808080">《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蒙娜丽莎》具有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如佛的坐势、站势、讲道姿势,菩萨的动势,基督的几种象征性姿势:如两手摊开,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这有某种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你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它就是这样,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条理地褒贬它。</font></h3><h3><font color="#39b54a">一切欺骗与神秘都集中在《蒙娜丽莎》身上,而令人们产生一种畏惧。《蒙娜丽莎》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在该幅作品面前,不能说她是女人肖像,她穿越一切无所不见、又视而不见的空洞目光,想躲避是办不到的,而想迎接那目光同样也是枉然。奇异的前额,广阔得失去了一个平凡人的味道,弥漫在脸上的那种神奇表情,似笑、非笑使人们无法相信这是一张现实的脸,而它的存在,又无法使人们的怀疑进行得彻底。《蒙娜丽莎》的表情,像东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样,是非凡人所能做出来的。“蒙娜丽莎”不是因为了什么而微笑,她只是静静地在那,脸上是自然地出现的一种永恒的、无所谓表情的表情。《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font></h3><h1><font color="#ff8a00"><b>艺术特色</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构图</b></font></h1><h3><font color="#ff8a00">在构图上,达·芬奇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了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了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其实,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为情欲,而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达·芬奇把人物画到腹部以下,是对中世纪观点的公开对抗。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font></h3><h1><b>技法</b></h1><h3><font color="#b04fbb">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人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人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font></h3><h3><font color="#ff8a00">《蒙娜丽莎》幅肖像中,那双眼睛周围、那生动的红色小圈和毛发,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脸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鼻尖上那纯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 </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