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接到二次支教的通知,已是中午,第二天早上七点就到支教学校——马山二中,内容是指定篇目茅以昇老先生写的《中国石拱桥》。</h3><h3><br></h3><h3>《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内容很熟悉。多年来,一直从说明文知识和考点方面解读,教学思路驾轻就熟,上好一节课当是游刃有余的。</h3> <h3>思虑再三,不可因循守旧,拿着老弦弹。</h3><h3>不论什么类型的文章,它都姓“语”,归“文”,语言文字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为目的,说明文也一样,当从语文课的真意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与过程。</h3><h3><br></h3><h3>结合当前核心素养理念,应当从“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递与理解”四个维度切入,以文本为抓手,使说明文注入新的元素,凸现语文课堂独有的魅力与灵魂。</h3> <h3>基于学生的学养积淀,说明文基本常识小学已经学过,纯文体的知识就粗略梳理,如说明文分类、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思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等等。</h3><h3>朗读是语文之根,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视觉与感觉的碰触,从中体悟语言文字下的种种。因此,釆用不同形式,激发读书兴致,在朗读中体验遨游文字王国的快感,是语文课堂的底线,必须抓好。</h3> <h3>再者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它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沦海一粟”,是语言的细胞,是语文最基础部分,是“本”源的东西,有用。只粗浅地读读画画,起不到真正有效的作用。用连线法先理解词义,再用其中一个或几个说一句或一段话,把词语变成自己的语言“细胞”,加深理解,提升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的必经之路。</h3> <h3>文中有一段关于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对卢沟桥的高度赞誉,称它“巧妙绝伦”,为“世上独一无二”。课堂上,除引导学生理解它体现卢沟桥形式优美外,朗读中感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讴歌,读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这是语文课的审美价值与爱国情怀,是教育为社会创造的载体,承载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精神支柱,必须呼唤学生,产生共鸣。这是语文课的魂。</h3> <h3>“卢沟晓月”的来历,学生不甚清楚,也不是教学重点。但乾隆皇帝外出游历时,看到涧水如练、西山似黛的陶醉情致,以及晨露晓月、沉影如璧的如画卢沟,很美!它突出卢沟桥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它的来历富有人文情怀,教师用讲故事形式展现,既丰富了说明文课堂教学意趣,又加深学生对卢沟桥古往今来的认识,同时,是教师教学艺术与风采的体现,恰到好处。</h3> <h3>“卢沟桥事件”赋予卢沟桥以特定的历史意义,增添说明文的人文情愫。当年,日本的挑衅,残酷地摧毁,守军的伤亡,全面抗战的爆发……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在阅读中了解历史,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搭建语文与思想之桥,当是教育的真谛。</h3> <h3>此文写于1962年,近60年来,中国经历科学与文化界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也走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石拱桥在数量、材料、技术、形式、规模等方面不断创新,如今,千姿百态的石拱桥遍及大江南北,盘旋莫幻的立交桥、横架天堑的通天桥、穿越海底的隧道等等,为世人瞩目,惊叹。科技在发展,科技更需创新,这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的责任与使命,利用语文课唤醒学生强国之梦,担当起笃学效国之大任,这当是语文课的真境界。可惜,时间紧,没有阐发开去。</h3> <h3>下课了,意犹未尽。</h3><h3>在“语”中“游”,“文”中“弋”,体验别样,快哉!乐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