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桑梓曹兰彬

且听风吟

<h3> 但凡陶公山人,几乎人人知道曹家山头有一座洋房,既气派又漂亮。每当路人经过于此,往往会忍不住多看几眼。</h3><h3><br></h3><h3> 不过,这座洋房建于何时,又有着什么不凡的身世,现在的人却很少知道。让人欣喜的是,查阅相关资料后才得知,此屋由旅居上海的富商—曹兰彬先生捐资建造的。</h3><h3><br></h3><h3> 曹兰彬(生卒时间不详),名显瑛,陶公山曹家人,民族资本家,也是民国时期宁波帮著名财团之一。</h3><h3><br></h3><h3> 其父曹雨岑,以经营木材生意起家,他从小跟随父亲来到上海。之后,由曹兰彬、曹兰馨兄弟子承父业,由于经营有方,笃守诚信,在当时的上海滩,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富甲一方,一度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不仅如此,他还是香港建筑业巨子、新昌集团创始人叶庚年(宁波镇海人)的丈人,他的二女儿曹秀韵与其喜结良缘,遂成伉俪。但由于种种原因,解放后,陶公山曹家一脉再也没有修编家谱,因此,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就不得而知,不过,从以上不多的记载中,不难推测,他至少生有二个子女。</h3><h3><br></h3><h3> 曹姓在东钱湖陶公山为主姓之一。元时,有曹绍闻自鄞东曹隘(今下应、潘火一带)迁至陶公山定居,遂成陶公山曹家始祖,宗祠堂名“光裕堂,”其后代多以渔业为生。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商贸的兴起,东钱湖也一样,掀起赴沪经商的热潮,于是乎,陶公山人纷纷走出家门,毅然去异乡闯荡商海,曹兰彬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h3><h3><br></h3><h3> 其中,最闻名的当属曹兰彬了,他继承父亲经营的顺泰木行,经过自已的多年打拼,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成为沪上木材业的巨头,闻名于上海滩。在当时,他身兼数职,被商界推举为宁波旅沪同乡会监察委员兼学务董事、上海总商会会董。不仅如此,曹先生宅心仁厚,热心公益事业。一次,回乡探望曹兰彬看到乡亲候舟,无处避风躲雨,甚为不忍,立即慷慨解囊。于民国七年(1918),出资建造曹家山头济众亭;民国十年(1921)七月,与沪上诸甬商筹建上海四明医院,任“首事”之一;民国十一年(1922),由曹兰彬、李志方等诸位先生创议,并筹巨资建造了鄞县普益医院(今钱湖医院前身);民国十九年(1930),还和乡贤一起捐银赞助忻江明续辑《四明清诗略•续略》;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独资创办陶公山光裕完全小学,并捐3000元购置图书,赠予学校,不仅如此,作为当时热爱家乡的商人,还在重建宁波著名的灵桥时,曾捐款5000元,凡此种种,不仅反映他是一位财力不凡的富商,而且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贤达。</h3><h3></h3> <h3> 在当时繁华之地的上海,曹兰彬身为一介巨贾,自然同政界要员、社会名流有过不少交集,当然,也结交了诸多要好朋友,为济众亭题写碑记的郑孝胥,便是其中之一。此君可谓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人,除了集政治人物和书法家于一身,还是末代皇帝傅仪的老师,光从这一点看,足见曹兰彬在当时巨大的影响力。</h3><h3><br></h3><h3> 据民国《鄞县通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济众亭,县东南陶公山曹家山头。民国七年秋(1918),里人曹兰彬建,郑孝胥为之记。北行史家湾、陶公山,西南行大堰头。”事隔半个多世纪了,曾经的古渡早已远去,但由他捐资建造的“济众亭”仍在造福乡人。</h3><h3><br></h3><h3> 济众亭如此,由他出资的光裕小学莫不亦然。自从建成之日起,整整惠及了好几代陶公山人。</h3><h3><br></h3><h3> 据&nbsp;附近的老人说,房顶铁皮水槽上镶着1936年的铭文,由此可见,此房至少已经有83年的历史了,这也从我83岁父亲口中得到佐证,从他懂事起,就记得有此座洋房,这与前者所说相吻合(据书藉上记载,光裕小学始于1941年,这基本可以确认记载有误)。这是一座别致的西式建筑,毗邻湖畔,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不到,高约有15米,略呈正方形,突兀在东钱湖畔。远远看去,就像一块巨大的面包,十分醒目。也许为了记念自已家族的堂号,特意取名为光裕小学。在当时,这座设施全新的学校,可以堪称陶公山第一洋房,一点也不为过头,即使放在整个东钱湖范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据说,他为了建造这座规模不小的学校,足足化去当时5万余银元。</h3><h3><br></h3><h3> 光裕小学,在陶公山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以供这里一带的人上学读书。整座建筑采用砖瓦混泥土结构,通体为灰褐色,前后都有一个天井,高三层。内部结构设计相当巧妙,有学生教室多达六间,教师办公室数间,还设有别致的走廊和阳台等等,将各个房间连成一体,另外,建造者还考虑到学校功能的需要,设置了一间开阔的会议厅,足以容纳50多人。别小看这座光裕小学,最多可容纳200左右人读书,这在连吃饭都要挨饿的年代里,真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事。</h3><h3><br></h3><h3> 说起光裕小学,它最初设在河对岸的湖篷外(今填湖后建成了公园),由几间破旧的房子临时充当。在当时,湖篷外只是一座小岛,小又狭窄,与陆地相距有100米左右,二地没有桥梁相连,全靠一只小船摆渡,对于来往于此的学生来说,那是相当的不便。不过,到了后来那座洋房建成,才搬到了人们所说的光裕小学。解放后,不知为什么,将其改名为曹家小学,因此,现在人只知道此名,却不知道光裕小学是曹家小学的前身,更不知之前还在湖篷外办过学。</h3><h3><br></h3><h3> 过去,凡是陶公山人,几乎都在这座小学读过书。在那个读书还是奢望的年代里,这里曾是学生云集,书声朗朗,也成为当时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h3> <h3> 随着时代的变迁,光裕小学也一样,几易其名。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位当地稍有名气的赤脚医生,占据了一楼的一间房间,在那里对外开起了诊所,80年代左右,曹家小学被大公小学合并,从此以后,不再开办学校,随之,也被改作了利民村村委办公地。如今,这座曾经引以荣的学府,早已门庭冷落,伤痕累累。更让人莫名感慨的是,听说,村委会近期要迁移至史家湾的文化礼堂内,而它将要出租另作他用。</h3><h3><br></h3><h3> 事实上,东钱湖人记住曹兰彬,不是因为他拥有巨额的财富,而是他那颗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甚为可惜的是,他恰逢生活在动荡的乱世里,对于这样富有善心的杰出乡贤,所记录的具体事迹,包括他的生平记录、照片及子女情况,在相关资料中,仅有寥寥数语,这对了解和研究曹兰彬一生,成为了无法弥补的遗憾。</h3><h3><br></h3><h3> 一生善举泽乡里,百年建筑留美名。如今来到陶公山曹家山头,依然可见,那一幢灰砖洋瓦砌成的洋房,与不足百米远的济众亭,一起屹立于碧波荡漾的东钱畔,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相互依偎,就像一对搀扶走来的世纪老人,欲说曾经发生于此的感人往事。</h3> <h3>作者在余姚四明湖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