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沆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周 沆,清末云南知府兼云南讲武堂副总办,学者、文献学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字季贞,号钝庐,晚号遁叟,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三日,贵州省遵义县(今遵义市红花岗区)人。袓籍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泰和县,入黔始祖周万全,明未武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参与平定贵州奢崇明之乱,随军入黔,遂安家遵义,后战死桐梓,诰封龙虎将军;四世祖周道周与子周毓元同榜举人;五世祖叔周毓元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河南嵩山知县,著《柏林诗草》;祖父周坤,号钓溪,著《甲寅日记》;父亲周锡晋,号筱罔,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湖南乡试同考官、常德知县。
</h3><h3> 周沆幼时随父至湖南,就读岳簏书院、湘山经堂。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赴京会试成第三甲三十八名进士, 任户部陕西布政司主事 。二十二年(1896),丁父忧,居湖南长沙草门。服阕后于二十七年(1901)任云南浪穹县(今洱源)知县,在任期间“洁己爱民,兴利除弊”。并因重修《浪穹县志》率先“慨捐廉俸”,该志成书后共10个分志15万字,付梓后“好评如潮”,业界认为“俾一邑典章,灿然大备”。是年后,历任云南乡试同考官,蒙自、文山等县知县。三十二年(1906),时值中英会勘滇、缅疆界,周沆受命入野人山复查边界,搜集证据后呈交部议,照会英使另勘。三十四年(1908),任云南洋务提调。宣统元年(1909),周沆以道员补授弥勒知县用,参与云南推行禁烟及劝种桑棉事宜,并出谋划策,引导烟农</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种桑养蚕,成绩卓著,得以道员用加三品衔,擢升澄江府知府,宣统皇帝赐"中庆循良"四字。是年底,调西征营务处。是年,英国唆使十三世达赖士登嘉措策动云南中甸厅(今迪庆香格里拉市,曾经是达赖下辖)东竹寺喇嘛武装叛乱,以实现其分裂中国的野心。周沆随军进剿平定。宣统二年(1910),参与创办云南讲武堂。同年,迁任云南府知府兼云南讲武堂监督(副总办),朝廷赏三品顶戴。翌年,云南"九重起义"成功,成立军政府,任外交司司长兼各边界交涉员。十一月,贵州郭重光、钱登熙等秘派戴勘入滇求援,戴至昆明,招集旅滇同乡会全体大会,公推周沆为旅滇黔人代表,同时负责与云南都督蔡锷联系。民国元年(1912)蔡锷派周沆率领滇军入黔。是年3月,周沆随滇军入黔,任贵州军政府政务部部长(次日,蔡锷发来祝贺电)。4月,北洋政府任命周沆兼贵州司法筹备处处长,为恢复审检制作准备。是年他加入资产阶级中间派组织统一共和党,并与戴勘、任可澄、华之鸿等发起成立统一党贵州分部。但入党方逾两月,在蔡锷通电宣布愿将统一共和党“先自取消”后,也宣布脱党,与蔡锷共进退。次年,唐继尧又委任周沆为黔东观察使。10月,随唐继尧回云南任都督府秘书长兼顾问。民国3年(1914),改任云南蒙自道尹。历任海南琼崖道尹、琼州北海交涉署署长、陕西汉中道尹、卢永祥浙江督府秘书长、段祺瑞政府民国参议员等职。15年(1926),任贵州省政府驻京代表(顾问),兼贵州同乡会会长。17年(1928),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年(1930年),任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理事。卢沟桥事变前夕,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撤退前夕,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令,与北平市市长秦德纯,邀请北平各界人士胡适、傳斯年、梅贻琦等人,在北平市政府商讨形势对策,交换对时局的意见,反对日军武力毁城,保护北平的名胜古迹和文物。周沆以北平九门代表之"西门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沆受何应钦之聘,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民国36年(1947年),任云南第八公路局顾问。38年(1949年)8月,周沆返回遵义。解放前夕,与牟琳、张肇奎等秘密成立遵义维持会,任副会长,维持遵义秩序,迎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遵</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义政协特邀代表。1955年,周沆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文史馆馆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周沆出生书香世家,自小即受到家庭和黔北文化熏陶,攻读《左传》《史记》,于文学、地理、史学造诣精深,著述丰富,有《泪罗吊灵君》《读穷碑峋嵝》《(光绪)浪穹县志略》《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满洲编年纪要》《牂柯馆纪》和《印山草堂劫余吟草》《云南片马考察记》《壬辰季贞六十九岁生日自述》等。其中《牂牁馆纪》是为贵州留下的一部重要文献,字数不多,但史料价值特大。要研究贵州在北京的会馆历史,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主要参考,即是周沆所编著的这本书。是书在民国38年(1949年)出版后,再未重印,存世较少。而他在民国14年至23年间(1925年至1934年),编纂成的《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和《满洲编年纪要》两书,是研究东北地区地理及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共8卷,约10万字,考证各家地理,进行详解,并附水道图,是书2004年收入《中华山水志》再版。《满洲编年纪要》8万余字,未刊,原稿藏于辽宁省图书馆,1995年列入《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次年10月,列入《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影印出版,学术价值较大,周沆则是被列入这部中国史学名家重大史籍汇刊的唯一贵州籍学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57年的春未夏初,周沆在家中病逝,享年83岁,归葬遵义海龙镇之南陵山。</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周沆在云南为官,奉命参加中英会勘滇、缅疆界,前往中缅野人山一带边界勘察,并参与绘制地图。他发现在此之前的中英会勘中,英方不但将中国高黎贡山名称定为高良工山,并在测量上有重大的差错,使中国领土有较大损失。 他搜集证据,把情况经省呈部报请朝廷后,促成双方重新勘测,为中国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事成后,清廷嘉奖周沆加三品衔,并擢升云南澄江府知府。有关史料记载曾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明:“清朝多为割地赔款,史上收回国土仅有周沆一人也。”即指这事。1955年,缅甸侵扰中国边境,周沆上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附呈当时撰写之《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史实情况,以助外交部门与对方谈判,外交部特致函感谢。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和缅甸政府谈判,缔结《中缅边界条约》,解决了中缅两国片马边界问题,而周沆则是捍卫这一国家主权的先辈前驱。</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民国3年(1914年),周沆任云南蒙自道尹。蔡锷欲回云南,组织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从北京出走,经日本、安南(今越南)改乘滇越火车经河口、(碧色寨)蒙自、阿迷县(今开远市)返回昆明。唐继尧得此消息,派政务厅长陈幼苏和云南人赵世铭赴云南河口,绕过蒙自道尹周沆,秘密下达阻拦蔡锷入滇命令,阿迷(今开远)知县张一鲲接到密令后不敢妄加行动,赶到蒙自报告周沆。接报后,周沆感到事态严重,遂加紧严防境内列车停站站点的保护,并阻止张一鲲刺杀蔡锷。在列车上,周找到蔡锷并告之实情,列车安全通过,顺利到达昆明。唐继尧知道周与蔡锷的私交甚好,所以才密令张一鲲刺杀蔡锷。计划泄露,张一鲲遭到唐继尧追杀,张在河口被捕,被云南省司法厅以“卷款潜逃”判经济罪处以死刑。周沆也因阻止唐继尧派人刺杀蔡锷,遭到唐党追杀,即在当晚在法国人帮助下乘火车自滇越铁路离开云南,辗转越南至广东,最后到上海。保护蔡锷进入云南,并阻止唐继尧密谋派人刺蔡锷,周沆对护国运动在云南首义应该是有功的。其本人对这段历史也早就有较为清楚的说明,其言曰“上面要我去(拦截)蔡锷。在火车上,我找到了蔡锷,当时他已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嘶哑……,是我把他放过去的。后来有人要捉拿我,由法国人护送我乘滇越铁路的火车过了河口到了越南老街,我已走脱。”他还有诗云:“在山泉又出山泉,出山岂为名利诱;何当汉制又重光,大中大夫策令授;之滇之粤复之秦,持节分巡铜符剖。”,这里“铜”指会泽县,会泽有“铜都”之美誉,此代指会泽人唐继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周沆纂辑《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以县名联缀成句,取其更于记诵,是一部题材、体裁较为特殊的著作,周沆以诗或称之为歌词的形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将当时中华民国各省区县名编成一首首歌词传世,其目的是让老百姓通过诵读,可以轻易地记住中国各省区县名称,也可使学校学生增长知识。是书正文按中华民国、京师及当时之河北等22省,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4特区顺序排列,以各省区所属各县名称串成七言一句歌一首,句数长短不一,有的十余句,有的数十句,均为双数,以4个特别区最短,河北、山东、四川、广东等大省最长。每个省前有行政区划地图一幅,歌后为该省所属各县名称,下有注释,说明该县隶属何府州,或原由何县改名。另,因当时青海、西藏、内外蒙古均未建县,故未编歌词,仅作简短历史沿革之说明。是书简单易记,通俗易懂。民国17年(1928年)南北统一不久编成,故各省县名及区划,均以是年以前公布的资料为准。是书中的《贵州省》部分,与贵州有关,其歌曰:贵州古称黔中郡,黔省之名由此定。富藏于地矿产饶,八十一县多山境。省会所在为贵阳,息烽修文有紫江。龙里贵定广顺县,定番长寨与大塘。旧有一厅号罗斛,平越瓮安余庆录。湄潭县接遵义西,桐梓大道通巴蜀。绥阳正安到仁怀,鳛水增置实应该。都匀麻哈荔波县,炉山独山三合来。都江丹江与八寨,平舟都是黔中界。镇远黄平施秉东,邛水台拱天柱在。剑河青溪系我思,玉屏铜仁入省溪。江口以北松桃远,思南婺川沿河司。德江印江及后屏,石阡凤泉过黎平。下江永从从此渡,榕江江畔列锦屏。谈罢贵东又贵西,毕节赤水皆要区。安顺普定过清镇,镇宁平坝紫云栖。大定黔西赴织金,水城西去向威宁。南笼普安关岭侧,郎岱贞丰与册亨。县名本已号安南,一著争先胜一盘。都说兴仁兴义好,兴仁兴义兆民安。</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周沆在民国31年至33年(1942年至1944年)间,编写成《牂柯馆记》一书十四章,分门别类,详细地介绍北京贵州会馆起始兴废,是一本关于贵州各个时期在北京修建会馆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自费油印了40部。《牂牁馆纪》为章节体资料书,前有贵州安顺杨覃生字恩元《牂牁纪事序》一、周沆《牂牁馆纪刊行记》一,周沆《牂牁馆纪油印记》一;然</h3> <p>后是《牂牁馆纪卷首》,中有有贵阳邢端字冕之《牂牁馆纪序》一,周沆《概略》一;再次即该书目录,计一序(即邢端序)、一概略(即周沆概略)、十四章;再次即正文。第一章叙大蒋家胡同贵州会馆,第二至第六章叙樱桃斜街贵州会馆(包括老馆、新馆),第七章叙棉花七条胡同贵州会馆,第八章叙南横街贵州会馆。此八章,每一章名后为周沆所撰本章所涉及会馆的简单介绍,后即录贵州乡贤撰写的碑记,如第一章大蒋家胡同贵州会馆收录明丘禾实《新建贵州会馆碑记》,为最早的碑记;王枟《重修贵州东馆碑记》。余几章碑记则是周国柱、李泰交、陈法、朱启钤、郭石渠、朱树、魏鸿、李端棻等乡贤撰写。此八章及后之第九至十三章正文后均有《题名述略》(还有《爵秩题名述略》、《捐款题名述略》),是周沆对各章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诠释,以明涉事乡人姓名、字号、官职等。第九章至十四章,为相关会馆的文字资料,如《贺有章捐建广安门大街贵州西馆考证及馆之现状》、《贵州旅京同乡会董事会规则》等。本书最具特点及价值的是各章之《碑记》和《题名述略》,前者可知所建各时期会馆的历史沿革、房产建筑等,后者则可知当时与会馆有密切联系之各位乡贤,是研究贵州历史人物的参考资料。另外,书中收录的明代丘禾实《碑记》,较为珍贵。该碑记原载丘禾实《循陔园文集》,曾为清代禁书抽出,世间罕见传本,王枟在康熙年间撰写《重修贵州东馆碑记》时亦未见到,直至200余年后才被紫江朱启钤搜得,被周沆补进《牂牁馆纪》,得以保存,功阙大矣。</p><p> 文/张成义、涩草</p> <p>后记:</p><p>祝贺《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出版。此书的出版发行,是对我省历史人物专著的一个补充和充实,对研究我省历史文化具有积极作用。</p><p> 这是一部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唯一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之一,而且是学术价值很高的一部贵州名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完全可以垂范后世的历史文献著作。正如该书的课题组长王任索先生说:“吾侪既然以此为职业,乃不忘初心,尽微薄之力为宣传贵州文化作一点努力,也是一生之所愿矣!”同时也道出了所有编撰老师在新时代下的共同心声。讲好贵州历史,讲好贵州文化是每一位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职责。</p><p> 研究历史我是个小白,2007年一次偶然在网上发现周沆著《满洲编年纪要》影印版,书分上下两册读后被周先生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于是便开始关注有关周沆老人的历史文献资料,一波三折,机会是留给最努力的人,3650天的辛苦终于等来油墨的清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贵州历史名人——周沆。</p><p> 在贵州周沆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不该被历史遗忘,甚至被抹掉。一个人无论他曾经在哪个不同时期,只要他为国家、为地方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任何时候人民都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希望我的这篇拙文能在文化界掀起一片涟漪,实事求是研究贵州历史人物趋势重启波澜,并向一个比以前更加高、深、大的方向迈进。</p><p> 替古人说话,尽可能把他们的故事说出来,我将会继续努力,努力到不遗余力。</p><p> 再次感谢“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课题组负责老师王任索先生信任并给予我编撰“周沆传记”的机会,感谢贵州社会主义学院领导,感谢遵义历史研究会会员夏仁波先生,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伯济教授,感谢我的好友刘筑兰女士鼎力相助。你们辛苦!</p><p> 2019年元月2日 张成义</p> <h3>《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812147202286558&wfr=spider&for=pc&isFailFlag=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网页链接</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