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时听到有人在议论、评价各种名目的观摩课,在肯定之余,往往会对观摩课进行贬义性的评价。其中一点,集中在观摩课的“表演性”上。这里我想对观摩课进行学理性的分析,指出此类观摩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所在。</h3><h3><br></h3><h3></h3><h3>观摩课必然是具有表演性的,因为它有众多的观众。讲课教师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表演者。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必须照顾全部观众,将表演、表情做到极致。而我们——所谓的观摩者,坐在这里静静地观看着那个执教者。这个时候,我们与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在看戏——看一台独幕剧,或者说看一台大戏。</h3><h3><br></h3><h3></h3><h3>另外,谁都知道,那个拿着麦克的执教者,他的行为绝非是个人行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他在进入中间这个小小的区域——他的舞台之前,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的,他的课程设计是精心策划的,并且是被他身边的同事以及专家多次讨论、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过的。这些同事、专家甚至会细致到对执教者的服装、音调、语速等方面,都会一一提出他们的看法。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是导演。 </h3><h3><br></h3><h3></h3><h3>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凡观摩课都是具有表演性质的。</h3> <h3>我现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能是表演性质呢?我们为什么要贬义地去看表演性呢?没有表演性可能吗?除非从此取消观摩课。</h3><h3><br></h3><h3></h3><h3>我想借用时装表演来比喻观摩课——</h3><h3></h3><h3>当身材窈窕的模特从T形台上款款走过来的时候,谁都知道,他们所展示的服装无论怎么好看,实际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穿得的。但是,我们又必须知道,正是他们的表演引领着巴黎、伦敦以及全世界的服装潮流,从而让人类更加美丽、漂亮。</h3><h3><br></h3><h3></h3><h3>观摩课是一种特殊方式的课,我们评价它的价值,大概<b><font color="#ed2308">不能从它能否复制去考量</font></b>。它与常态课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日常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要学着观摩课去上,那么费尽心机,那么处心积虑,那么投入与用力,我想用不了多久,教师们就会一个一个被累死在讲台上。</h3><h3><br></h3><h3></h3><h3>现在,我们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以一节常态课的形式讲一节观摩课,我想问的是:你还会坐在这里认真观摩吗?你还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吗?</h3><h3><br></h3><h3></h3><h3>我以为,<b>观摩课的意义</b>是它<font color="#167efb">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授课模式,体现了某种新鲜的教学理念</font>。当然,我们在肯定观摩课这一形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它不需要审视。同样都是观摩课,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有天壤之别。</h3><h3><br></h3><h3><b>什么样的观摩课才是值得称道的观摩课呢?</b>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font color="#167efb"><b>看其是否留下了表演的痕迹</b></font>。是表演,但不着一丝表演痕迹,那是最高的境界。看戏的人忘记了看戏,是那个执教者——也就是那个表演者最大的成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