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尹萧怡(1827-1889),曾用名尹绍甫、尹炳甲,字吉芬,号文浦、别号壬斋,1827年(道光丁亥七年)出生在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举家迁至弥渡前街,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在贵州安顺知府辞世,享年63岁。系今滇南尹氏第八代祖。因为人刚直不阿,对同僚和豪绅们的趋炎凑势或为富不仁之举,常常嗤之以鼻或给予顶撞,对上司也不善逢迎,更不吹捧拍马,得外号尹干阁。
尹萧怡的出生地腊苦村,地处哀牢山首端,背靠寺佛山,一条丫丛河(即现在的兔街河)从村脚流过,群山怀抱,关山阻隔,坡陡箐深,地处偏僻,有“鸡鸣三地”之称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尹郁云这样评价:“萧怡公幼而敏学,长而忠君,身居词林,官为太守,于丫丛取名曰太史河……”。说的是尹萧怡从小就酷爱学习,虽然做了太史官,但依然为人谦和、尊老爱幼,后人为纪念从丫丛河走出去的太史尹翰林,将此河更名为太史河,这正是兔街河曾被称为太史河的由来。
从南涧走出的帝师尹萧怡,因其自幼喜欢学习,博通群书,才思过人,历次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成为生长于南涧,归葬于南涧,而又胸怀天下的大儒。云南地处边陲,群山层峦迭障,交通极为梗阻。古代、近代滇人赴京,关山万里,盗匪出没,险情横生,更何况出身于战乱年代的尹萧怡,能赴京会试,并取得功名,谈何容易?远非当今参加高考考个全国第一可比拟,他能造就一番事业,在清朝宫廷中取得一席之地,立住脚根,为当时闭塞贫穷、落后的家乡人民拓出一条文化希望之道。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还是可钦、可敬、可学的。这是后话。
1827-1855年,在腊苦务农,中举。尹萧怡不负众望,连过州、府、省各级考试,脱颖而出,优贡联捷乙卯科云南乡试举人,列第10名,成为国子监的生员。据民国《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1855年(清文宗咸丰乙卯五年)乡试中试第十名,以优贡联捷举人”,此次考试的考题,据其后裔珍藏的《聚奎堂》原刻为:“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856年5月10日,谢绝了李文学的善意邀请。李文学以“我蒙乐、哀牢、六诏之夷众,历受汉庄主之欺凌,满贼至更变本加厉,自恨起义晚,不及早除贼”为纲,率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等,借夷众五千余人,聚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誓师起义。李文学几度派专人前去说服尹萧怡,并承诺让尹萧怡做他的文书,掌管起义军将领任命大权。然而,尹萧怡在接到李文学的盛情邀请之后却不为心动,自认为人各有志,志与天齐,道不同难相为谋,遂婉言谢绝了李文学的善意邀请。
1857-1858年,任清军文职。1857年6月上旬,红白旗起义军由猫街北上会袭南涧。尹萧怡在多次拒绝李文学的邀请后,为尽快摆脱眼前困境,不得不选择了以举人的身份,应召加入驻云南的清军行列,做了一名文职官员的道路,以图报效国家,为日后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9-1861年,辗转求学。1859年尹萧怡回滇西秘密调查起义情况。
1859年(文宗咸丰己未九年),调查滇西起义情况。尹萧怡借以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起义情况。既定尹萧怡已身居军营,却时常担心着族人的疾苦,对族人的磨难依然历历在目,于是,尹萧怡借滇西战乱为由,只身回滇西并秘密调查起义的情况。经过缜密调查,尹萧怡意识到滇西的起义态势已经大大超出了朝廷可控的预期,不再是解救一个族人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是尹萧怡所不愿意看到的、也无法承受的局面。尹萧怡作为一名清军,却无法为国家、为族人排忧解难,常常令其无地自容。
1860年(清咸丰庚申十年),决定弃剑从文。尹萧怡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认为只有通过会试在京城占据一席之地,报定从仕途扶朝纲,求国家振兴之道,才能缓解滇西起义局面、解救族人之急。尹萧怡决定弃剑从文,毅然离开了军营,一心继续博览古代群书,重温“四书”、“五经”及“八股文”,积极筹措资金,准备进京参加壬戌年会试。据尹际孔说,尹萧怡从军时随身佩戴一把宝剑,在离开军营后便把这把宝剑留给了族人,现在这把宝剑就存放在尹明祥家中。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冬,进京赶考。尹萧怡辗转北上,历时约四个月,于年1862年春临考前三天到达北京。
1862-1885年,京城供职。1862年起,尹萧怡在京供职23年,并参与多次考试。
1862年(同治壬戌元年),接连应试,均有收获。尹萧怡于春闱前三天抵达京城,一篇篇锦绣文章,潇洒飘逸的书法,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尹萧怡如愿以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于是回浙江萧山城东朱家坛娶夫人入京。《弥渡县志》稿载:“尹萧怡,字壬斋,少时文名噪甚,以1855年(文宗咸丰乙卯五年)优贡联捷举人,1862年中第十名进士,选庶常,历官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纂修官,外擢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称,卒于官,年六十三”。
1863年(同治癸亥二年),任翰林院编修。尹萧怡又经考试,以优于文字书法,俱著授为翰林院编修。
1864年(同治甲子三年),参加会试、殿试及朝考。五经考试录为会魁,中会试第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七名、朝考第十二名,中壬科第十三名进士。
1865年(同治乙丑四年),开始担任帝师,凡十余年。入詹事府,修国史,录会要,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充国史馆篡修官。入弘德殿教授同治帝,担任帝师十余年。据《聚奎堂原刻》记载,举人考题是:“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春闱考题是:“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殿试考题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尹萧怡始终廉洁自持,才学出众,累次在三年一次的京察中获得一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势有备位台阁之意。
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考取进士以后,照当时的清廷规定,还要先后进行复试、殿试和朝考,据几次考试成绩、才能,综合权衡后,由皇帝主持,分别选任不同的官职。以文学、书法优秀者选在宫中为翰官,直接为皇帝、朝廷服务,其他则派往礼部、吏部等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州县知府优先选用,名为散馆(官)。尹萧怡经复试得第一等第十九名,复试的题目内容与会试题目内容相近。然后又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人大殿中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据《聚奎堂原刻》记录,当时的考题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殿试后,由皇帝赐一甲第十名进士,因文学书法、文采秀美选为翰林,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练习办事、撰拟朝廷机要文书。尹萧怡不久又进行朝考,得一等第十二名。朝考也是殿廷的考试,特派大臣阅卷,然后由朝廷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等成绩、名次,由皇帝分别酌情授予官职,皇帝见尹萧怡优于文字书法,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经考试,以文学书法优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修国史、录会要等。不久又被选为太子馆官,先后任开坊、左春坊、右中允,后又赐为奉政大夫。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辛卯月戊子日)2月吉旦,尹萧怡敬题腊苦尹氏谱序:谱者系也,系者志也,志历代祖宗之本,源以使子孙见而知之也。孰为远祖,孰为鼻祖,昭穆历有可知;孰为大宗,孰为小宗,支派自有可考,遂使一目了然;返本寻源哉,想吾祖系少昊之第九子,封于洛邑,姓氏之同由此始矣。迄于今乃天水郡人氏,自吉甫公辅相周室偃武修文入而为相,即出而为将者勋猷莫亚于是矣。至大宋焞公黄卷青灯名列,先贤著书立说,永世无穷。还原返本诚哉,继往必开将来,承先启后无徘徊,百世可知先代。
1873年(同治癸酉十二年)2月,奉旨以五品京堂用(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九)。据弥渡县志记载:“尹萧怡在京城经几次考试,先后被选为进士、学士,选为庶常,授国史编修,充开坊、左春坊、右中允,(穆宗)帝师,任清宫属官十有余年,势有备位台阁之意。可惜穆宗皇帝仙逝。尹萧怡也不得大展经论”。
1875年(光绪乙亥元年),尹萧怡携其三个兄弟修其母亲诰封宜人尹母石太人宜人墓冢。碑联是:“凤诏五花露湛,龙従万叶云祥。”碑文为:经筵讲官礼部尚书世侍生万青藜、赐进士及第壬戌榜眼年侄何金寿(《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科殿试金榜名录》第一甲进士及第二名)顿题。
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七月,光绪皇帝嘉奖特发一道圣旨,授为奉政大夫,妻石氏封为宜人。
1876年(光绪丙子二年)冬,尹萧怡告假回到家乡,为弥渡景点题联赐字。<br></h3><h3> 1877年(光绪丁丑三年)春,游弥城镇。尹萧怡为弥城镇西壁王母阁题书“福佑云津”匾,在风景名胜天生桥西峙壁春秋楼题联:“百战固荆州,关西义勇无双士;三分成汉鼎,天下英雄第一人”。重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其二叔尹廷傑六十大寿,特题寿联二联。其一:“山水钟情图书养性,烟云绘像草木知名”。其二:“白莲雅调开诗社,黄菊清尊练酒军”。<br></h3><h3> 1879年(光绪己卯五年)再次于“京察”中获评一等,被光绪皇帝留用原职(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
1882年(光绪壬午九年)仲秋,题南涧大军庄文昌宫木刻抱柱联:“涤笔瓜江一钩山月,寻梯桂箓万朵溪云。”</h3><h3> 1886年(光绪丙戌十二年),任贵州安顺知府。<br></h3><h3> 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尹萧怡携家落籍弥渡前街。相传尹萧怡和云贵总督岑毓英是挚友,常邀请云贵总督岑毓英到家中做客。由于志趣相投,二人在一起时,常常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岑毓英知晓尹萧怡也酷爱书法,遂将自己心爱的梅根砚赠送给尹萧怡,尹萧怡得到梅根砚后如获至宝,倍加珍惜。一来二往,二人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尹萧怡也常常为岑毓英起草一些奏折和文书,岑毓英也不含糊,尹萧怡回乡探友也常常作陪,特别是1887年,岑毓英还为文献楼题联为:“地足中和,人敦礼让;名联解亚,秀毓甲科”。
1888年(光绪戊子十四年)孟春,年过花甲的尹萧怡特别想念家乡,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亲人都令他非常牵挂,于是择日重返腊苦故里。在这不复的三十年,变了的只是时间,腊苦那美丽的山水和族亲浓烈的情怀一直没有变,尹萧怡看到那了曾经相依相伴的寺佛山、山神庙、泽旁郎、龙圣宫、祠堂及以他的官名命名太史河,看到了至亲情义和不舍,尹萧怡和他的族亲相依相伴、共叙衷情,并为寺佛山三官殿题书“上下同流”一匾。尹萧怡在腊苦的时光是短暂的,也是极为幸福的,在一段惬意的短暂停留之后,尹萧怡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作别腊苦的山水和族人,毅然回安顺知府供职,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远。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尹萧怡在安顺府辞世,享年63岁。一代帝师尹萧怡,可谓才高八斗,名垂后世,可惜天不假年,积劳成疾,终因一场大病,于安顺府任上辞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尹萧怡辞世后,夫人朱太太携孙尹炳钧扶柩归葬入兔街腊苦祖茔。
尹萧怡墓位于南涧县无量山镇毡帽山,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左起青龙,右止白虎,原墓建筑规模较大,有标杆、围栏、丰水、主墓等,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现除主墓穴土堆及零星石狮、石虎、石墩等尚存外,其余均被毁坏,亟待修缮。
对尹萧怡卒年(1889年)的考证说明:一是1827年(清道光七年)生于南涧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二是1887年【光绪(丁亥)十三年】携家落籍弥渡前街;三是1888年【光绪(戊子)十四年】孟春为腊苦村三官殿题书“上下同流”;四是《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尹萧怡,字壬斋,少时文名噪甚......外擢安顺府知府,以清廉著称,卒于官,年六十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