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立新—旧瓶装新知,新知唤美瓶记初三语文组张晓冰老师《孔乙己》赛课圆满落幕

蔻小文

<h3>2018年12月18日上午,冬月将半,晨曦斜照,斑斑点点,打在学生和老师的身上。此时良辰美景,不负时光,初三语文组的张晓冰老师正在初三32班开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h3> <h3>&nbsp;张晓冰老师虽然是刚踏上讲台第二年的新老师,但是驾驭文本的能力特别强,分析全面、透彻,切入角度非常新颖。<br></h3> <h3>&nbsp;&nbsp;她想通过孔乙己被记住的和被忘记的内容的对比,剖析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和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授课始终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深入,步步追问。<br></h3> <h3>首先是导语设计,问孩子们今天是几号,今天将会载入32班的史册,因为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去记住是一种尊重,被记住是一种幸福。<br></h3> <h3>接着设计了三记。一记问学生你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地方,借此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用“孔乙己是一个( &nbsp;&nbsp;)的( &nbsp;&nbsp;)人”来规范答案,最后出示名人眼中的孔乙己形象,和学生们的答案相比对,进而夸奖孩子们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增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信心。<br></h3> <h3>&nbsp;&nbsp;&nbsp;二记问学生文本中的其他人最能记得孔乙己的又是什么,通过文本分析进而分析出社会的冷漠。<br></h3> <h3>&nbsp;&nbsp;三记问孩子们小说的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他被所有人包括和他一样的底层的人所践踏、嘲笑,他不是一个被记住的人,相反是一个被忘记的人,屈辱地被记住,残酷地被遗忘,在这忘与记之间游移的都是嘲笑、奚落、打击,都是冷冷的,讥讽的目光。<br></h3> <h3>&nbsp;“ 课文学完了,但是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愿你们这些中国的脊梁能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强大的中国。”课文在响亮的结语中结束。<br></h3> <h3>张晓冰老师振聋发聩的话语激荡着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深感生活在和谐新社会的幸福和肩上担子的沉重。<br></h3> <h3>晓冰是个非常认真的老师,为了准备这节课,试讲了5节课,每一次讲课都会认真地写一次教案,唯有如此认真才能成就如此精彩的课堂!<br></h3> <h3>&nbsp;讲完课之后接着进行了评课。 首先,周老师进行了中肯的评价。这节课的设计非常新颖大气,这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非常值得表扬,但是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作为公开课,字词处理太多;一记部分的读书环节应该先读后讨论再展示;老师的话太多。<br></h3> <h3>王雪梅老师也发出了她的真知灼见,设计新颖,引人入胜;一记部分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没时间深挖;学生课堂赏读和精读有点少;排和摸两个动词可以课堂表演一下。<br></h3> <h3>张景云老师评课:思路新;分析人物形象要多注意方法,分析完了句子可以再读一读;孔乙己是一个()的()人,这个格式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br></h3> <h3>刘俊娟老师评课:“名人眼中的孔乙己”这一环节设置的很棒;结语已经很响亮了,之后不必要再设置环节;鲁迅写《孔乙己》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写人,主要在批判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br></h3> <h3>郭平平老师谈了她的听课感受:讲公开课一定要“大道至简”,设计主要问题,并且小问题要有大容量;文本必须要吃透;设计要新要深;集体备课时大家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能激发出许多灵感,收获甚丰。<br></h3> <h3>最后大家对李慧老师的一个小设想进行了细节的丰富。如果把这节课演成一个小剧场,从后往前讲,以“无名尸体认领”作为开始,以“焦点访谈”探究孔乙己的死因和当时社会的冷漠,并和新社会形成对比,大家甚至笑谈要排成一部舞台剧作为元旦节目,集体备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br></h3>

孔乙己

老师

记住

课堂

张晓冰

这节

评课

文本

学生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