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烟

商舆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商 舆</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1> 香烟其实不是“吃”的,并且这个动宾搭配很有意思,如:抽烟,侧重于表达从点燃的烟身里将烟味咂出来,用这个的词的必定是个“老烟枪”;吸烟,则是烟民中温文尔雅的“君子”,小口细细品尝,还略带思索;铆烟则更为豪放些,有些“歇斯底里”榨干烟中精华的意思,一般是“骨灰级”烟民;熏烟,没有抽、吸、铆等过分强烈的动作,意味着既便把点燃的香烟放在一边,只要人被烟雾包裹着,也就达到了享受的过程,可谓意境合一,这是烟民中的最高境界,颇有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立、守、得”之第三境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香烟之与人,也有这个意思。本是大千世界一份子,绿叶成荫满大地;却被烤干、切丝,身受千难万苦还不算,还要用火将它燃尽,飞灰湮灭才算了结。这个层面上,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佛家意境。 “英雄不论出身”,香烟也一样。有上千个品种,包装不同、身价各异,但最初都是农家田地里的绿叶,被主人锄草、施肥、浇水,精心培育、茁壮成长,点缀了田地,带来发家致富的希望。大地也跟着它沾光,变得肥沃起来。一样的苗、一样的叶,却能幻化成不同的格调,从几元到上百元的身价,修成不同的正果,就如古代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从此前途各异。但香烟却不同,不论你是乡间草民还是达官贵人,只要你给得起身价,都愿意为你“赴汤蹈火”。 香烟也是最懂寂寞的。风雨飘摇的茅草屋中,满脸沧桑的老大爷燃起一根“金丝猴”,忽明忽暗的烟身化作缕缕青烟,从老人满头银发上飞起,渐行渐远。此时,屋外的黄狗叫了,步履蹒跚的老伴回来了,老人的愁绪也因此淡了些许,好像已经随烟而去。还有熬夜加班的“格子君”,抬石打夯的建筑工,香烟就如同他们身边的“知音”和“赛诸葛”,形影不离,同甘共苦。 香烟,也是最有担当的,饱受指责和非议却从无怨言。和名贵的沉香相比,都是腾云驾雾,飞上九天,但烟却因为涉嫌危害他人身体健康,被千夫所指。其实,香烟也可以成为炊烟,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成就一顿美餐,还能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际;更可以化身一顷碧绿,点缀人间,只不过人们有色的眼睛中只看到了它身上的焦油和尼古丁。</h1><h1> 吃烟是一门学问,不能藏着掖着“吃独食”,更不能打扰他人、危害健康,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你看有些人,手指发黄、牙齿变黑,还是与烟不离不弃,在“吞云吐雾”之间,调整思维、谋篇布局;有些人,习惯把烟“嘴进鼻出”,仿佛在运气吐纳,推陈出新。</h1><h1> 有人说,吃的不是烟,而是寂寞。我浅显地理解,吃烟是一种过程,是自身与自然、人生的对话,用火柴点燃万千思绪化身成烟,飞入遥远的天际,以此逃避现实、烦恼、痛苦、寂寞,带来片刻的放松和慰藉。简言之,是一种舍与得的实践。换言之,倘若你心中藏有“一所小院,四五青瓦。两三知己,花下品茶。子孙绕膝,梦萦牵挂”。其实,吃啥都一样! &nbs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