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正能量”毁掉的中国人(深度好文!)

浩然正气

<h3>不知何时,正能量成为了一种道德绑架的工具。有人专门喜欢给别人扣上"负能量"的帽子。</h3><h3><br></h3><h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本性。却偏偏有人要求我们忍气吞声,窝窝囊囊地活着,麻木得像行尸走肉一样。</h3><h3><br></h3><h3>毫无原则地不抱怨,其实不是什么正能量,动不动就用"正能量"绑架别人的,才是真正的负能量。</h3> <h3><b>《世界管理人》杂志曾列出企业中"非炒不可的十种人",其中第五种必炒的人为"受到委屈坚决不抱怨的人"。震惊之余,又觉得颇有道理。</b></h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理由有二:</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第一,性格封闭,习惯性将所有的委屈、不满积压在心理,不解释、不发泄,也不敢面对,久了,肯定出问题。</h3><h3><br></h3><h3>第二,另有所图,可能是为防止"打草惊蛇"而等待报复,也可能是在"委曲求全"中爬上高位,一旦得逞,后果绝对严重,别人过去怎么委屈他的,他也将变本加厉。</h3><h3><br></h3><h3>总之,这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常态,对企业来说,两种可能都是"毒瘤"。</h3> <h3><b>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不爱抱怨的国家:</b></h3><h3><b><br></b></h3><h3>曾经有一个关于的排名显示,最爱的抱怨的国家里,第一是瑞士,第二是英国,第三是澳大利亚,第四是加拿大,这些国家幸福指数都很高。中国,排在倒数第三,倒数第一的是朝鲜。</h3><h3><br></h3><h3>所以龙应台从美国回到台湾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啊!你为什么不抱怨?你为什么不愤怒?你为什么对所有的委屈都无动于衷?</h3><h3><br></h3><h3>因为所有的鸡汤都在告诉我们:抱怨的人生有多黑暗,不抱怨的人生有多光明。</h3> <h3><b>心理学家肖航说:"学会在沮丧的时候抱怨,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如果你不说出来,就只能被埋葬在一个人的悲哀中。请相信,抱怨能够抚慰伤痛。"</b></h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抱怨是负面情绪的出口</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为了解决员工的情绪问题,日本松下公司公共关系部还专门设立了"出气室",里面摆着公司大大小小行政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橡皮雕像,旁边还放着木棒、铁棍。</h3><h3><br></h3><h3>假如哪位员工对自己某位主管不满,心有怨气,可以随时来到这里,对着塑像吼叫、咆哮,拿鞭子抽,甚至是用铁棍砸,为的就是让不满的情绪有个释放的出口。</h3> <h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负面情绪的积蓄和沉积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和心情,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破坏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和睦。</h3><h3><br></h3><h3>不抱怨看似豁达,不过是将伤口暂时隐藏了起来,一旦负面情绪积压过多,所有的不满和愤怒终将如洪水猛兽般倾泻而出,结果也将是毁灭性的。</h3> <h1><b><font color="#ed2308">增进情感的润滑剂</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刘瑜说:"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能否在一起说别人的坏话。"</h3><h3><br></h3><h3>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曾对你抱怨,一副坚强淡定、云淡风轻的样子,不是他的心态有多好,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跟你不熟。</h3><h3><br></h3><h3>一个人如果从喜欢对你抱怨变成不再对你抱怨,那么也绝对不是她的心态突然提升变得有多好,而是你两的关系要黄了。</h3> <h3>人们往往把抱怨作为与人开始交流的最有效手段。人们之所以爱从负面的角度切入话题,是因为负面的角度比正面的角度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h3><h3><br></h3><h3>如果你想和某个同事拉近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安全的地方,吹着啤酒,把你们的SB领导臭骂一顿。</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b><font color="#ed2308">抱怨是种潜在的力量</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这存在于目的明确的实用型的抱怨中: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倾泻出来,以此来解决问题、改变现状。</h3> <h3>比如,你向酒店的经理抱怨很早就被垃圾清理车吵醒,其目的是为了能换一间更安静的房间或者房价打折;你向上司抱怨总在堵车,是为了让他考虑打卡时间是否能宽松些。</h3><h3><br></h3><h3>而如果你向公车上的临座抱怨堵车,只是想通过共同话题聊聊天,以打发时间;你冲着丈夫大声吼叫,其实是为了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来,这都是有目的性的抱怨。</h3><h3><br></h3><h3><b>只是,我们通常都不自知。</b></h3> <h3><b>《中国梦想秀》一期节目:一对亲生父母在孩子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将其抛弃,二十几年的生活,亲生父母从未前来探望,养父母对女孩来说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b></h3><h3><b><br></b></h3><h3>一个月前,节目组打去电话,让女孩参加认亲节目,在舞台上,面对周立波犀利的提问,以及亲生家庭的血缘绑架,女孩并未失态,而是很有节制将自己的抱怨和不满表达出来:</h3><h3><br></h3><h3>"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亲生父母二十几年,这么近居然都没过来看过我啊!"</h3><h3><br></h3><h3>这时候,周立波却以心灵导师之名,指责女孩狭隘、不宽容,强调女孩只有理解父母的难言之隐,接受父母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而不是抱怨父母。</h3> <h3>中国人总是习惯于抡起道德的大棒,要求你放下自我,在问题都还没解决之前,便用道德、心灵的鸡汤告诉你:所有的痛苦都值得原谅,所有的不幸都不应抱怨。</h3><h3><br></h3><h3>陈志远教授哦说,我们有权而且也应该正视我们的不幸福。有时候抱怨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是将所有的合理诉求与现实的缺陷做一个合理的清算。</h3><h3><br></h3><h3>所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原谅和绝不抱怨,不是逃避现实的麻药,麻痹了他人,也麻痹了自己,最终的苦头却还得独自咽下。</h3> <h3>人在抱怨时,其实是给情绪一个合理的出口。</h3><h3><br></h3><h3>当你向家人倾诉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多少委屈时,并不是寻求解决方案,而是在这个宣泄的过程中,你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h3><h3><br></h3><h3>心理学上称之为有效释放,对心理和身体来说,都是好处。你倾诉了自己的烦恼,而身边的人也借此了解了你的状况。</h3><h3><br></h3><h3><b>当然,前提是,你懂得正确抱怨。</b></h3> <h3>一次有位男同学请我们去吃他儿子的百日饭。结果他的娇妻因身体不适临时不过来了。把我们领到饭店,这位男士把菜点好后先打包了一份干炒牛河,给老婆送过去后才回来入座。</h3><h3><br></h3><h3>事后我们才知道,他老婆是个抱怨狂:他加班了就抱怨他加班;他不加班了就抱怨他工作不努力。</h3><h3><br></h3><h3>最要命的是,他老婆经常在众人面前抱怨他的不是,那次的小儿百日宴便是个例证,满满几桌人,说不来就不来,让老公下不来台。</h3><h3><br></h3><h3>这样的抱怨简直就是折磨,自己的情绪是发泄出来了,身边的人便要遭殃了。不久前,听说他们夫妻已经分居了。</h3><h3><br></h3><h3>并不是所有的抱怨都能换来拥抱和理解,抱怨也分对象、分场合、分时机,更分尺度,一个好的抱怨应该是"有效抱怨",而不是无理的发泄:</h3> <h1><b><font color="#ed2308">不做攻击,说明自己的需求</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带着钩子的抱怨,永远都不会被对方接受,人的心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人会赤裸裸被对方指责,与其攻击对方的言行,不如告诉他你内心的真实感受。</h3><h3><br></h3><h3>充满指责的抱怨,才是真正的关系杀手。在最亲近的人面前袒露自己的脆弱和伤痛,并且为自己的脆弱伤害负起责任,才是正确抱怨姿态。</h3><h3><br></h3> <h1><b><br></b><b><font color="#ed2308">聚焦具体行为</font></b></h1><h3><b><br></b></h3><h3>如果你想在抱怨之后得到更多的收获,那么抱怨要具体就是必备法则了,比如吃饭从来不洗碗,比如脏袜子都是到处乱放,比如起床后从来不整理被子……</h3><h3>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上纲上线,那样的抱怨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进展,唯一的可能就是,尽可能地离你远点。</h3> <h1><b><font color="#ed2308">注意场合,绝不在公开场合抱怨</font></b></h1><h3><br></h3><h3>时机很重要,找个好时间才能让的抱怨事半功倍,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来都是见机行事、见缝插针。</h3><h3><br></h3><h3>好的时机没有法则,但你可以避免坏的时机,比如绝不在人多的时候抱怨,让对方下不来台是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的。</h3> <h1><b><font color="#ed2308">注意抱怨的次数</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祥林嫂的例子大家都熟悉,抱怨绝不是万能的灵药,更像是行走的春药,用多了,损耗了自我,效果也没那么灵了。</h3><h3><br></h3><h3>如果你不想提前进入怨妇或是怨夫的阶段,那么一天抱怨的次数不能超过一次,一周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多了,后果绝对是你不能承受的。</h3><h3><br></h3> <h3>美国作家乔希比林斯说:"我讨厌发牢骚,我总是渴望和平,但是吱吱叫的轮子,总能得到油。"抱怨是门真正的艺术,要智慧,也有节制。</h3> <h3>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赞赏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朋友圈!</h3> <h3>点击下方连接“阅读更多文章”查看更多</h3><h3>↓↓↓↓↓↓↓↓↓</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c/56183842/1?v=4.7.1&amp;share_user_mpuuid=bbd59c380a4d4a5858fb0e1f53a66e69&amp;utm_source=singlemessage&amp;from=singlemessage&amp;user_id=56183842&amp;uuid=fffc68afca2903aabc34d9469913ce13&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学习更多精彩文章 点此链接</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