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山深阿鲁司--鲁史古镇纪游

柳如烟

<h3><br>云南,是一个花的王国,时值隆冬依然鲜花盛开。鲁史古镇,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是一个距离临沧凤庆县城仅88公里的深山小镇,海拔约1900米,有着滇西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美誉,当年曾叫阿鲁司,因茶马古道而兴旺的深山驿站。</h3> <h3>从凤庆出发,沿着澜沧江随着山势不断地翻山越岭,蜿蜒起伏,迂回曲折,经过之处最高海拔约2400米,最低处的澜沧江海拔也有近1200米。崇山峻岭的茂密森林处,细雨时时飘洒,雾气弥漫,车载导航找不到卫星,手机导航找不到GPS定位,从澜沧江的右岸越过漭街渡大桥到了左岸,在杳无人迹的山道上忐忑跋涉4个半小时后方才抵达,夜色已经笼罩古老的山野小镇。</h3> <h3>沿着古镇残存的古道孑孓而行,现代文明与古老历史的冲撞如此尖锐。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宅岌岌可危,木户腐朽土墙崩塌,瓦松丛密岁月苍苔。很多老宅里依然住着人,已经翻新了的宅院则刺眼的矗立在其间,白墙灰瓦精致的绘画,不知在土木或是混凝土的建筑中,它们是否也有不堪的窘迫与愧疚?抑或是骄傲与自豪?</h3> <h3>流连鲁史古镇,不得不惊叹人类的伟大。貌似无论多高的大山深处,都有人的存在,山巅处沟壑里,人与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妙 ,此消彼长互为依存。走在凸凹的青石板石阶上,感叹历史滴水穿石的久远,骡马蹄音敲击石板的幽深。</h3> <h3>记得一直有争议:城里人希望这些古老的地方保存原貌,说那才是原生态,是历史的痕迹。可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有权出于改善生活的目的,改变这些颓废倾倒的古老建筑,发展当地经济。它们天生就是一对矛盾,难以协调,那些保护性发展或是开发,都不过是人们美好的臆想而已。</h3> <h3>山里的人们终究天生具有善良的秉性,甚至连悄声没息众多的大小狗狗,都给人以和善的温暖。它们悄悄地跟在我身后,偷偷地闻嗅,也不管六六是否紧张的呜咽。<br></h3> <h3>穿堂入室,破败的小院里,除了鸟笼里清脆的鸟啼声,便是大猪吃食的声音,最醒目的则是院子右手边一丛茂盛的兰花儿,在小雨的滋润下愈加鲜活。当地人都叫它牛屎兰,百度上则叫:西藏虎头兰。这一带很常见,不为野生,都是长在人们的院子内外,盆栽培养,欣欣向荣。</h3> <h3>有在街上遇到过的小狗迎上来,也不狂吠只是身前身后探闻。问女主人:你家的狗🐶 吗?女主人连声道:不怕不怕,它不会咬人。我笑道:不怕,是眼熟,刚才它前前后后跟着要和六六亲近。看见我在看廊下挂着的火腿,二只狗狗一只躲到了廊下的小桌子下,一只则乖巧的蹲到了坐着的老人身边。</h3> <h3>廊下吊着数十支新火腿,女主人说是才做了几个月,还有一个大竹篓里腌着十多支新猪腿,没到晾挂的时候。老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盖着腿脚挂着吊瓶。女主人告诉我说老人家瘫痪多年,最近受凉有炎症,在家打针呢。</h3> <h3>过去,只是听说诺邓的火腿声名远扬上了央视,到了这边高山村寨里才知道火腿众多。从无量山的滴水坎到这鲁史镇的老宅院里,这些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寨似乎都出产火腿,且看起来都非常不错。用女主人的话说:海拔高,火腿好。甚至这一带随处可见的农家院招贴都是【木瓜火腿】【火腿炖乌骨鸡】等等,在滇西各农家院吃到的各种火腿菜想必都是本地的火腿,真是很香。最最重要的是诺邓的火腿整支卖60一斤,切块卖80一斤。而这里或是无量山等地方,则2年的火腿30一斤,3年的火腿35一斤,差别真不是一点点。</h3> <h3>见我各种角度拍火腿,女主人不停的劝我买一支:要过年了,带一支火腿回家吧。看着老人家安静的笑容,女主人的殷切眼神,问过她说大些的火腿20来斤小的17、8斤,算了一下也不过600来块钱,比城里比诺邓的便宜太多了。女主人说能卖的只有三支3年的火腿了,就30一斤吧。让她选一支小的,她便指着一支告诉我:这支瘦肉多,你们喜欢。</h3> <h3>她取下火腿,高兴的喊在一旁微笑着不吱声儿的丈夫,赶快帮忙切火腿。我告诉她需要切小一些方便携带。她说不能切太小了,回家不好洗肉还会坏了,只能切成三截。男主人拿着一把斧头过来,我问会不会把肉砍烂,让用锯子。</h3> <h3>他又进厨屋里拿出锯子,并用手认真的量过下锯的长短距离,开始锯火腿。锯下了猪蹄后,开始锯蹄膀肉,女主人也过来帮助扶着,很快就锯好了,并让我看切口:红红的,香得很。女主人捡着地上掉落的碎肉屑尝尝说:可惜了,好香,斧头砍不会有这么多肉。我笑着尝了尝她递过来的火腿肉末:我看别人都是锯子锯的,没有用斧头砍的,怕砍烂了。</h3> <h3>夫妻俩忙着找袋子、纸箱装火腿,包好后我拎了一下感觉好重,女主人连忙笑着说:我帮你送到车上。赶紧又找出背篓要给我送到停车的地方。我和她出了院门,突然想到现在回去的话还没逛完老街呢。就跟她说:我还想去逛完老街,等会儿回来叫你一起走。她高兴得连连答应:好,好,好,你转完了回来喊我就行了。然后又加一句:你放心,火腿就放这儿,不要紧。<br></h3> <h3>继续逛老街,除了偶然经过的行人,各个大小院落里几乎都没有人,偶然听到有小狗小鸟的叫声,随处可见的乌骨鸡溜达着,整个老街及其安静,静得让人生疑:人们都去哪儿了?绝大多数房子有维修过的痕迹,有些房子则明显的无人居住了,破败不堪,甚至倾覆垮塌,只能从些许小的细节依稀地辨认出当年驿站的盛世模样儿。</h3> <h3>青条石与碎石块铺就的依山石阶上,骡马踏出的石臼清晰可见。小草青青,雨后的石面衬着多云的天光,幽幽发亮。</h3> <h3>翻新过的老宅有些古老的痕迹,但也如新街上那些伫立的现代楼房一样,有很多墨色的绘画,各种山水花草鱼鸟,很规整很漂亮。仔细看过,疑是贴膜印刷品。问过火腿家女主人还有宾馆的老板娘,都说是人工画上去的。我看见新街最高的楼房有四层,想象着那些画工的不易。甚至联想到当年的齐白石不也是木工出生,精通木雕绘画,难不成最初也是这般的匠人?这些年见过太多翻建的各种古建寺院,太多的画工不如这里的技法,他们不懂得请这些墙面画工,也比他们请的那些人强么?</h3> <h3>想象着,理解着,这深山里的古镇,曾经的茶马交易让它兴旺繁盛,如今偏隅深山鲜为人知。新旧的院落新旧的街道,盆栽的各种花儿,廊下吊着的各种鸟笼,满街自由遛达的大小狗儿、乌骨鸡,廊下挂着的一排排火腿,集市上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山野特产。当然,还有各个山头的高山茶园,出产的各种茶叶等等,都是鲜活的生活,都是质朴的生命。</h3> <h3>一方水土真的养一方人,他们可能地处闭塞,交通便利可能依旧不发达,隐没在森林峡谷里的盘山公路平均时速也就20多公里,但他们依旧怡然自得的生活在此。都在说现今的乡村没落了,年轻人都背井离乡打工去了,各种鳏寡孤独的村落遍布山乡。可这里是故园故土,他们的家人依然生活于此,祖祖辈辈,岁岁年年,时光不老山河永存。</h3> <h3>祝福鲁史古镇,静谧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