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的师范生活3_</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师校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路喆</span></p><p> </p><p> 按原来的设想,没打算写这一章。行文至此,想到现在的校园,和我们在校时相比,已经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因此,决定对旧的校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资纪念。</p><p> 话说1988年的金秋十月,我们在国庆39周年的歌声中,走进了这所有着深远影响的学校。但当时的校园,已然变得朴实了!校园整体是座北朝南的,大门口两边的门垛子系青砖砌成,外边用一层水泥包裹,并刷有白灰之类的简单涂料,上面隐隐约约还有不知何时刷的标语之类的印迹,但已是斑斑驳驳,颇显陈旧。东边门垛子上挂一块白底黑字的木头牌子,上书“河南省唐河师范学校”,其中“范”字用的是繁体字,标准的楷书体例,字写的端庄秀丽,当时不知是谁的手笔,后听说是一位早期的学长叫陈中贤的在校时手书,只是听说,真伪无从考证,该师兄现名陈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但校牌上已有些些裂纹,看来也有些年头了。据说,这个大门是1955年建校时所修,1989年学校更名,就换了牌子,1991年我们毕业离校时,是“南阳地区第三师范学校”这块牌子,但仍然挂在这个大门的东边门垛子上。现在的新大门,系我们毕业后所修。</p><p> 大门正对面约有一箭之地,是一个南北长的方形池塘,北岸偏西有一颗歪脖垂柳,每当春风荡漾,柳丝飘飘之时,树下总有一些少男少女们弄姿留影,给这棵树赋予了些许诗情画意。池塘东边是一栋教职工宿舍楼,西边沿岸一条路直连着外面的世界,路西有几间小房,有一小吃店,卖一些卤羊肉、卤豆腐皮、花生米之类的小吃和白酒、散装啤酒,也是一些瘾君子经常光顾的地方。</p><p> 进大门向北不远是一个椭圆形的花坛,以花坛为界,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向北延伸的水泥板小路,把校园的南半部分成西、中、东三个区域。西边是学校行政办公区域,中部是实验室和一个学生食堂,东边是教职工的宿舍和几个教室,一水的青砖红瓦的尖顶房舍。沿水泥板小路继续向北大概六排房距离,校园豁然开朗,是一大片草坪,严格来说,应该叫草地,面积应该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扯东道西,杂草丛生,不加修葺,质朴无华。草地的草被不时踩踏,其实并不长,亦不嫌荒芜。课余饭后,足球爱好者不约而同,在西边划出一块,来回奔袭,煞有其事,不管师生,其乐融融。这片草地,把校园分成了南北(前后)两个部分,北边即是教学区。草地正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板路,路西杂草丛生,路东则显得稀疏、只紧挨路边的地方有些杂草,向东向南地势渐次增高,系天然的沙石地面,空地东南角有一眼水井,一座水塔高耸,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生活必须。</p><p> 草地中间的水泥板路自南向北延伸过来,两边各有一栋教学楼,东西排列,三层砖混结构,每栋每层4个教室,楼梯置中,每两个教室之间有一间房,用作教师办公室或单身教师的住室。沿路继续向北直通到宿舍楼前。路东是一个小院,尖顶红瓦,系教职工住室。路西是一个池塘,内植莲藕,岸栽垂柳,朗月之夜,荷叶田田、蛙声阵阵、月光融融、柳丝飘飘,很有点儿朱自清大师笔下《荷塘月色》之意境。荷塘北边,是女生宿舍楼,四层砖混结构,我们入校第二年才投入使用。女生楼向东一箭之地,是男生宿舍楼,三层砖混,红墙平顶,房间对面设计,即所谓的“筒子楼”。每间宿舍设8个床位,钢管钢板焊接的高低铺,刷蓝漆,房门两旁的墙壁上设壁橱8个。</p><p> 教学楼前空地的东边就是东餐厅,面西背东,南北排列,红砖红瓦,总有一二十间房之多。里面并无餐桌凳子,南头是一个较大的操作间,本校当时有两个学生食堂,这是其中之一。晴天时,做饭师傅们便将饭菜抬出去,摆在西边空地上,学生凭票打饭,熙熙攘攘;雨天,则摆在餐厅里。同学们或席地而坐,或站立窗台,或端进教室,三三两两,结伴而食这油腥不多的饭菜。东餐厅内的北边是一个礼台,说是餐厅,其实也兼有礼堂的职能。每有重大集会或元旦晚会的演出,均在此地进行。每年春期,学校特有的“两会”——团代会、学代会也是在这里举行。东餐厅的后面是操场,南北长、东西宽,每年为期一周的”春季田径运动会”也在这里举行。跑道之外芳草萋萋,春夏时节,每到课外活动,草丛之中,少男少女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提一瓶水,摆两只碗,喝水聊天,其乐融融。拟或在球场上龙腾虎跃,挥汗如雨;拟或挥拍跳起,小球翻飞;拟或在跑道上往来飞奔,强筋壮体。</p><p> 如今,只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依稀尚存,其他的已被彻底改造。大门口的池塘已被填平,并盖成楼房,小吃部变成了招待所,学校大门修的高大威猛,并加了平顶,上书“南阳三师”四个大字,系鲁迅先生的手笔。校园内的尖顶房舍已经几乎被全部拆除,多被花草、亭台、假山和多座楼房代替。教学楼前的草地空地被建成一个小型花园,东餐厅也被拆除,教学楼后的小院被拆除绿化,连那个含情脉脉的“荷塘”也变成了垃圾山,一片荒芜。原来的“荷塘”的西面,新修了二层楼的礼堂和餐厅,校园,变成了似锦的花园......</p><p> 我们眼中的校园,已经成了我们心中永存的记忆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