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藏,离天最近,离心最远的地方,那里有舞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庄严的寺庙,洁白的哈达,虔诚的信徒,肃穆的喇嘛,湛蓝的天空,晶莹的雪山,无垠的草场,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善良的玛吉阿米,让我们走进草原,走进西藏,揭开笼罩在世界屋脊上的神秘面纱。</h3><h3><br></h3> <h3>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让你魂牵梦绕地方,不管你有多少次进藏的经历,每次都会带着期盼,每次都是新的挑战,每次都有遗憾和惊喜,每次都是喜悦和自豪与你相随。</h3><h3> 进藏之路,从川西有二条公路,南线318和北线317国道,一般的人走318,不一般的人走317。</h3><h3> 317国道俗称“地狱之路”,也是征服之路,地势险峻,路况极差,沿途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无人区,不是老司机不要挺而走险,那不是超越自己,是在超度自己。</h3><h3> 318国道是首选的进藏之路,一路崇山峻岭,山川河流,雪山草旬,森林峡谷,旖旎风光,绝色美景尽收眼底。</h3><h3> </h3> <h3> 有机会,我会走一次317,不为别的,因为没走过,所以要走。我的逻辑是越原始越经典,老318国道的“通麦天险”号称“死亡坟场”,我走过四次,半个车轮过悬崖绝壁的经历也有过,衡心冲开通天路,勇气闯开智慧门。所谓,茫茫进藏路,悠悠寻梦人。<br></h3><h3> 现在的318进藏之路已无险可言,高速公路把原来的山路18弯给捋直了。</h3><h3> </h3><h3><br></h3><h3><br></h3> <h3> 不扯闲话了,我们一行三辆车出理塘,过巴塘,跨过川藏分界线进入西藏,这张分界线大桥的手机照片是今年5月23日下午经过金沙江大桥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放在这里作为纪念,因为这座桥已经永远的消失了。</h3><h3> 位于巴塘境内的竹巴笼金沙江大桥,是四川和西藏的跨界大桥,川藏线318最知名的网红打卡点,今年11月14日凌晨,金沙江堰塞湖泄洪,直接冲毁这座具有非凡意义的大桥,消息传来,无数川藏旅行迷们惋惜万分,晒照片留影留言,历史的遗迹值得我们怀念,它曾经让无数进藏者振奋,欣慰,重拾克服高反的信心。</h3><h3> </h3><h3> </h3> <h3>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写的就是川藏公路为代表的川藏线,如果你坐飞机从天上看川藏公路,根本不敢相信此起彼伏,连绵数千里的雪山群峰中能修建公路,单单一条川藏公路,就付出了2000多战士生命的代价,至今已经有4000多战士长眠在这里。</h3><h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世界屋脊,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只有人民子弟兵,战天斗地,不怕流血牺牲,为人民服务。</h3><h3> </h3> <h3> 过了川藏分界线的金沙江大桥,穿越怒江天险,到达川藏线上著名的怒江72拐。</h3><h3> 怒江大桥,看来毫不起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桥,但是,这座毫不起眼的桥,却是连接怒江两岸的交通命脉,全天24小时由武警把守,不准停车,不准逗留,不准拍照,足以可见它的战略地位。</h3><h3> 这里有个感人的故事,当年修建大桥时,有一个战士失足掉进了正在浇注的桥墩,周围的人用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把他救上来,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和桥墩凝固在一起了,最后只能含泪继续浇筑桥墩。桥墩至今保存完整,仍旧是耸立在川藏线上怒江中的一座丰碑!</h3><h3> 当年负责开山放炮的一个排,山壁凿开后,原本一个排30多人只剩下一个排长,排长不愿意独自存活,纵身跳入滚滚的怒江中,与牺牲的战友共长眠。我们走过川藏公路,要挽怀这些为川藏公路而牺牲,长眠于此的英雄们!</h3> <h3> 穿越怒江大峡谷,沿着金沙江的一条深山峡谷中的蜿蜒山路,危险与美景相伴,青山绿水让人赏心悦目,山上的飞来石也是隐形的杀手,除了小心观察,就靠人品了,雨季尤其要小心!</h3> <h3> 怒江72拐,川藏线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壁挂一样的盘山公路,清一色的剪刀弯,方向盘回旋近360度,从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到下面的谷底,落差2000米,简直就是垂直降落,稍有失误就会冲出车道,雨雪天气更加危险,上下的车辆很多但鸣笛的很少,还有盲区,所以行车一定要慢,慢,慢,慢是生命的保障,快是噩梦的开始。一旦冲出车道必定是车毁人亡大事故。即便是川藏线上的老司机,在这里也是小心翼翼。雨季里,时常会出现泥石流,塌方也会有,最好不要被你遇上,否则,堵上几天也是常事。</h3><h3> 抖音里有这么一段,十一国庆,大雪封山,车辆被堵在折多山上二天二夜,饥寒交迫,有人仰天哭喊,“我不要去西藏了,我想回家上班”。想上班这种生无可奈的话都喊出来了,可见他有多么的绝望。</h3><h3> </h3> <h3> 这是进藏后见到的第一个漂亮的海子,两个海子彼邻而居,像一对姐妹,湖水碧蓝,山顶白雪皑皑,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直洒在静静的湖面上,散发着贵气的光泽。</h3><h3> 山路直通向湖边,我们没有下车拍照,集体团队出行,停有停的道理,不停有不停的理由。集体行动,团队精神很重要,否则,走不到最后,不欢而散,分道扬镳,这种事例太多。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意见,想法太多,意见不统一,就会心生不悦,矛盾也就出现了。</h3> <h3> 然乌湖是进入西藏的第一个景区可以用秀美来形容,长约十多公里的沿湖风景,如诗如画,湖边绿草茵茵,草甸银沙,碧蓝的湖水映衬着白雪皑皑的雪峰,夏季树影婆娑,秋冬薄雾弥漫,随着季节的不同,然乌湖变幻出多种颜色。</h3> <h3> 然乌湖又像一个五官美到极致的女人,身披青纱,静静的安祥的坐在那里,雪山点缀了她纯洁高贵的气质,你看上一眼,便会终身难忘。但这绝对不是你在西藏终生难忘的唯一风景,往后的行程还有N多的终生难忘,让你难忘到魂牵梦绕。</h3> <h3> 清晨,湖边的白塔升起了桑烟,一天的祈祷开始,这是藏民清晨的习俗,清晨诵经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完了这些,该干嘛干嘛去了,年龄大点的老人,走到哪都摇动着手中的经轮,口中念念有词。</h3><h3> 一位藏民搭我的便车,在后座上叽叽咕咕,不知道在搞什么,我回头看,他正闭着眼睛,双手合十在那里念经呢,我问他一天要念多长时间,他说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念经,其它事情还做不做了?可见他们对佛的崇拜和虔诚。</h3><h3> 桑烟是什么?是一种柏树的枝叶燃烧后的烟,意喻着“净”,除去身上的邪恶和不干净的东西,藏民的一生都在与邪恶鬼神作斗争。<br></h3><h3><br></h3> <h3> 秋色是一幅浪漫的美丽天成的画卷。飒飒秋风,碧水银沙,幽静安详,枝叶金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走进密林中,枯黄的落叶直没脚背,那份柔软就是心醉了的秋的感觉。</h3> <h3>西藏也有沙漠,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周边没有一粒沙子,这沙是哪来的呢?</h3><h3> 我自己猜测,这地方比较特殊,处于几座大山和河道的汇合处,河道干涸时,大风把河底的沙子吹到这里聚集起来,时间久了,聚集的沙子多了便形成了沙山。</h3> <h3> 2009年,我们开着藏A牌照的皮卡车,带着捐给当地希望小学的书本文具,沿着干涸的古河道,淌冰河,爬石堆,在尘土飞扬中艰难到达了来古冰川脚下的来古村,这是一个边境线上的原生态村落,与印度接壤,属于军事管理区。来古村的村长说:你是第一个把皮卡车开进我们村里的人,竖起大拇指。我的感觉是,河道里大大小小的石堆我们是怎样爬过来的,当时开玩笑的说,可惜皮卡车的厂家没有看到我们穿越极限的视频,否则,这是最好的广告。这皮卡车被我们玩坏了,饱受摧残!<br></h3> <h3> 我们的到来,让这个宁静的边陲村落热闹起来,他们很少看到外来人,虽然, 我们风尘朴朴满身尘灰,但还是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藏民全身从上到下,积满了厚厚的灰尘,长长的头发上全是尘土,脸上的黑灰和高原红混在一起,不知道是高原的红黑色还是没洗脸的缘故,后来我知道,他们一般来说不洗脸,洗澡在一生中有三次,生下来,结婚和死后。虽然,难以理解这种习俗,但是,从他们的眼中依然可以看到最纯朴的清澈和善良。</h3><h3> 村长家是村子里条件最好的人家,二层的木屋共6间房,一层放饲料杂物,二层生活起居, 晚上我们睡在村长家,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藏民的家庭,目睹他们的生活起居。外面异常寒冷,风吹得呼呼作响,村子里没有通电,漆黑的村庄只有村长家的小型发电机发出昏暗的灯光,家里没有什么摆设,一个带有烟筒的炉子,二把铜壶是最惹眼的东西了。墙上挂着毛主席和松赞干布的画像。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他们还有觉悟挂毛主席像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家的儿子回来,跟妈妈说想睡觉了,但我们还坐在那里聊天,妈妈抱起被子铺在地上,他就这么钻进去就睡了,这一切那么自然,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让我见识了真正的原生态的藏民生活。</h3> <h3> 我们睡觉的房间,地上二排放满了睡袋,借着手电筒的亮光,地上的灰尘窜起1米多高,现实太残酷了,还好有专业的登山睡袋可以保证身体暖和。</h3><h3> 深夜顶着寒风出来方便,月光把地面照得通亮,抬头仰望天空,着实吓了一跳,从来没有见过密密麻麻的满天繁星,大大小小的在头顶上闪烁,这个密度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一个人站在这样的星空下,心里发毛。</h3> <h3> 这是一张集体合影,照片中有中日科考队的成员,其中不乏有我国优秀的年轻登山队员,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珠穆朗玛峰的火炬手,他们甚至多次登顶珠峰,征服世界上的其它高山,为你们骄傲!</h3><h3> 照片最右边的黑脸汉子便是村长,他是当时网络上中国最牛的村长,一人身兼几十个职务,但凡能够叫得出名的职务,他一个人全揽了,牛X啊,我的哥,我向你竖起大拇指。</h3> <h3> 领到了文具和书本的孩子们,高兴得蹦蹦跳跳,在教室和操场之间来回奔跑。</h3><h3> 村子里最好的二座建筑是村委会和小学,小学就二间教室,一个百平米的操场,最醒目的是飘扬在操场一角的五星红旗,在来古冰川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h3><h3> 在边境线上看到五星红旗还是非常感染人的,国旗宣示着主权和这片土地的归属。</h3> <h3>这是我随手拍下的一个小女孩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这颗幼小的心灵在期盼和憧憬什么呢?</h3> <h3> 这张纪实图片我就不说什么了,只想说,在2009年的时候,这个与世隔绝的边陲山村,物资太缺乏了,不要说没钱,有钱也买不到,<br></h3> <h3> 时至今日,十年后,日月换新天,旧貌变新颜,这里也换了人间。</h3><h3> 高等级的柏油马路直通到最边垂的村落,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景区商业化的进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原来的纯朴变少了,清澈的眼神也没有了,我们的车子还没停下来,几个小孩老远就跑过来,隔着车窗伸手就要钱,吃的东西不稀罕了,不给钱就是满眼怨恨。</h3><h3> 当人们开始向钱看,去追求利益时,善良的本性也就遗失了,各种赚钱的方法都想出来了。</h3><h3> 下面我说一个川藏线上另一种讹钱的套路,虽然我算是有经验的,但还是着了他们的道,因为,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但是我忘了,人心也是善变的。</h3> <h3>这个风景怎么样?不怎么样,拍这张照片的代价是300元。</h3> <h3></h3><h3> 藏区行车且记不要轻易离开公路,不要擅自进入藏民的村落和田地,无数的教训告诉我们,你可能要乐极生悲。</h3><h3> 当我们的车要进入草原深处的一个湖泊时,路边坐着看似晒太阳的一帮藏民笑着看着我们的车进入,并没有说什么,等我们在湖边摆着Poes拍照时,他们的一辆摩托车突然窜过来,说我们压坏了他们的草场,要赔偿500元,我们还想与他理论几句,对方一付凶神恶煞的样子说:“500元一分都不能少,有种你们走出去试试”,操他大爷的,我们沿着小路进来,根本就没沾到草地,明摆着找碴讹钱,更可气的是,他只会这一句汉语,学习这句汉语就是用来发家致富的,得,讨价还价吧,最后给300元走人。</h3><h3> 藏民不是都善良,这里也不是讲理的地方,花钱买教训,不下公路就对了。川藏线上明的暗的停车收钱的地方有几十上百处之多,有藏民的地方停车要先观察一下问一下,你停车,他收钱,不要说这是路边,路边也是他们的,呵呵~~牛,先不下车,他要钱你就停远点,或者干脆不看,风景多的是看也看不完。切记不要与他们发生争执或冲突,免得引发严重的后果。</h3><h3> 不说这些闹心的事了,其实这也是进藏必备的常识,吃一堑长一智。</h3><h3> </h3> <h3><p> 我们到达然乌湖是黄昏时分,拍摄时间不过半小时左右,太少了,天气的原因也没拍到日照金山, 离开然乌湖有些不舍,因为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经典的景色,需要时间等待,如果天气好,在这里守株待兔二三天,必定有惊喜的收获。</p><p> </p></h3> <h3><p> 我在旅行中的概念是,不要仅仅局限于景区,有些不是景区的地方也有她独特的风格,甚至更加惊艳。</p><p> 这一处田园,是我们进入一个景区的路上,景区还在建设没法继续前行,但我感觉像身处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田园里一样整洁安宁,这样的自然田园景色一路上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或许她还不成熟,但我们只要取其中一景就够了。</p></h3> <h3> 人们喜欢去西藏的原因,我想有很大部分是因为那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湛蓝的天,辽阔的地,坦荡无垠,像君子胸怀,大气而豪迈,有天高任我飞的感觉。</h3><h3> </h3> <h3> 趁车队进发默脱的途中,我们来说说川藏线到底有多危险,川藏线原来有几处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天险,如怒江天险,72拐,海通沟,通麦天险,二郎山天险,现在,这些天险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说已无天险可言。</h3><h3> 但是,川藏线又处处是天险,山高弯急,傍山险道,很多地方都属于天险地带,心中无交规,处处是天险,超速,抢道,弯道超车,一眨眼就有可能坠下悬崖。</h3><h3> 每年夏天的雨季和整个冬季,处处是名符其实的天险,雨季的塌方,泥石流,冬季,海拔3000米以上,道路积雪还算好的,要命的是,到处是你看不到的“暗冰”,稍不留神,车辆就会溜滑而失控,后果是连人带车滚下悬崖。</h3><h3> 所以说,川藏线上有天险更加危险,没有天险也处处存在危险,路上不时可见丢弃的事故车辆,事故车没得救,天高路远,成本太高。</h3><h3> </h3> <h3> 藏族是游牧民族,游牧是吃苦耐劳的活儿,一年四季在野外,天当房地当床,青稞酒牛羊肉,糌粑和着酥油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餐风露宿,日晒夜露,夏天的蚊子,冬天的寒风,要是我们一天都受不了。</h3><h3> 现在的牧民条件好了,几乎都有自己的车子,转场也方便,牧民的财产就是牛羊,一般的牧民家产几十上百万是有的,但都是以牛羊来计算,手上是不会留很多现金,现金放在手上会贬值,牛羊的价值是不会贬值的。</h3><h3> 如果你是高贵尊敬的客人,牧民会杀猪宰羊来招待你,那是他们最高的礼仪,最真心的款待。别以为藏民不吃猪肉,藏香猪,那可是顶顶有名的佳肴,肉质远胜内地的任何猪肉,你能吃到那是你的口福。</h3> <h3>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孤怜怜的土坯房,远离人群和城镇,在山谷边上,是住人的吗?答案是人住的, 这是牧民转场时临时住的房子,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转场,就请先去补补课吧!</h3> <h3> 嘎隆拉雪山,海拔4800米,是进默脱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陡峭,地形复杂,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山顶常年积雪平均厚5米至6米,每年只有三个月时间可以通行,其它时间完全封山。</h3><h3> 望着山上层层叠叠的之字型的盘山路,听着这些介绍就来劲,多么具有挑战性啊,肯定比怒江72拐还要刺激,但眼前的一条隧道分明告诉我们这里是捷径,现在已经无险可言,隧道把原来几个小时的翻山之路缩短到10分钟,这座神山得以安宁了,没有车辆再去打扰它的清梦。</h3> <h3> 默脱,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公路虽然通了, 但也是修了塌,塌了修,反反复复,一路上我们的车底盘不知道剐蹭了多少次,那是心疼的声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山状态,雪天封山,雨季时两边的山体不时的塌方,泥石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从现在开始预计还需要12年,可见这里修路有多么艰难。</h3><h3> 进默脱之难,难在车子的越野性能和底盘上,乱石路,泥坑路,过小溪,钢架桥,穿越原始森林,狭路会车,让车倒车,堵车,就是不让你好好开车,如果其中有一辆车发生故障,那可就惨了,在这里堵上几天都有可能,</h3><h3> 以前人们进入默脱都要带上生死二字,现在就这样的路也比以前强了百倍,</h3> <h3> 默脱之路,与其说是对人的挑战,不如说是对车辆的挑战,与我们同行的一辆车,刚刚进入默契公路不久就返回了,看到越走越乱的公路,他是怕了,这位朋友跟着我们车队走了一路,但关键的地方他都没去,默脱没进,珠峰大本营没上,可能是身体不允许,也可能是怕车子进去后,陷在哪里出不来了,的确有这样的担心,有的地方我们也是勉强过来,锅轮增压的爆发力,在这样的路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3> <h3> 离开公路进入默脱公路到县城120公里,理论上三个小时,实际上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遇到堵车几天也有可能,对于那些徒步进入默脱的人,则要6天左右的时间翻山越岭,那是一条生死之路,翻雪山,可怕的蚂蝗,塌方,泥石流,还容易迷路,徒步进入我不敢想像,所以也不多说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h3> <h3><p> 雅鲁藏布大峡谷马蹄弯。默脱的标志景点,翻越崇山峻岭,穿原始森林,崎岖的山路,经过一天的颠簸,说一千道一万,就为了一睹她的真容,因为它的神秘,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它的传奇。</p><p> 来一次非常值得,因为这里一直是我多年梦想到达的地方,世界上最深,最长,最神秘的峡谷,除了中国科考队冒险进去过一次,没有任何人敢深入,《藏地密码》里描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地下河,倒悬空寺,密修的长老,神秘的宝藏,神秘的门巴族,梦幻香巴拉。不见真容,心有不甘,如今心愿已经达成,心里舒坦了。</p></h3> <h3> 2009年在然乌湖留下的照片,尼康D3X相机,配备14~24,24~70,70~200大三元镜头,那时候能用上顶级装备的人稀少,不像现在,在一个景区里长枪短炮一排排,都是最好的相机,简直就是相机的博览会,说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机和镜头拥有量,中国人占50%都不为过。</h3><h3> 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心愿,下一个重要的目的地:拉萨,西藏的首府,政治文化中心,藏民心中的朝觐圣地。</h3> <h3>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