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尊德堂,「世守西銘」人事新

马湘衡

<h3>張靜江故居位於湖州市南潯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靜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張靜江祖父張頌賢,又名竹齋,南潯「四象」之一,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所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靜江故居</h3><h3>張靜江故居大門上方懸掛「張靜江故居」的橫額,是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所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靜江故居</h3><h3>木匾上寫著:張靜江故居系其祖父張頌賢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為,典型的江南豪宅風格。張靜江是二十世紀初江浙財團四大亨之一、國民黨元老,曾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獻。孫中山稱他為中華第一奇人並題「丹心俠骨」相贈。</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尊德堂」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h3>走進張靜江故居,迎面是大廳「尊德堂」。尊德堂為典型的江南廳堂建築,廳堂前<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後兩道大門背後都有構思別緻,雕刻精細的磚雕。</span></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有容乃大</h3><h3>「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於仞,無欲則剛」的詩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世守西銘</h3><h3>「世守西銘」四字,源於宋朝張載棄官後授徒有「東銘西銘」的典故。</h3> <h3>「世守西銘」和「有容乃大」八字均為南潯鎮前賢周夢坡(又名周慶雲,南潯「八牛之一」,近代實業家兼收藏家)所書。</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門樓上「世守西銘」磚雕</h3><h3>「世守西銘」,源於宋朝張載棄官後授徒「東銘西銘」的典故。《西銘》原名《訂頑》,為《正蒙·乾稱篇》的一部分,張載曾將其錄於學堂雙壁的右側,題為《訂頑》,後程頤將《訂頑》改稱為《西銘》,才有此獨立之篇名。此篇之核心思想在於以乾坤、天地、父母為一體,以乾坤確立起感通之德能,闡明此德能如何從個體之身位向家庭或家改展開,並推達到天下。張頌賢把「世守西銘」鐫刻於大廳門樓之前,也正是把他所崇尚的思想理念歸結到了「西銘」之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尊德堂</h3><h3>正廳上懸掛清末甲午狀元南通張謇題寫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中堂之畫系謝公展的手指佳作。兩側是孫中山先生題寫的一副楹聯:「(静江二兄雅屬)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抱柱對聯為清末大學生,同治、光緒兩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寫:「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h3> <h3>門前抱柱對聯:「立德踐行,當四科之首;懿文碩學,為百氏之宗。」出自顏真卿《自書告身》,為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的譚延闓墨寶。</h3> <h3>邊廳的兩邊牆上是張家人臨摹「八大山人」等,所作的一些字畫。</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靜江手書《白居易·長恨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張靜江(1877-1950),名增澄,又名人傑,號臥禪。早年因救火造成了下肢癱瘓,辛亥革命時資助孫中山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後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孫中山病逝後,又扶持蔣介石,曾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北伐勝利建都南京,出任浙江政府主席特任全國建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杭州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1930年與蔣介石矛盾激化,辭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出國治病,定居美國紐約,1950年在美逝世,終年74歲。</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t3yjp8g"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張靜江其人其事</a><br></h3> <h3>孫中山與張靜江相遇時,由於張靜江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舉十分欽佩,曾問孫中山:「君非實行革命之孫君乎?聞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近數年在法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告,余當悉力以應。」他還與孫中山約定匯款的暗號:A、B、C、D、E,分別代表1、2、3、4、5萬元。當時孫中山因與之是萍水相逢,對其言語並不信以為真。分手之時,張靜江留給孫中山一封信,讓他到美國後去找紐約市第五街566號他所開辦的通運公司,領取資助革命的活動經費3萬元。孫中山將信將疑,至美國後把信交與黃興,讓其辦理,以探真假。結果錢分文不少,如數領取。此舉令孫中山大為驚奇,認為遇到了革命「奇人」。自此以後,每遇革命款項不濟,孫中山便想到了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每次均能按時如數將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於款項不支,反清起義無法舉行,張靜江將他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營的一個茶店賣掉以資起義。因此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孫中山對於張靜江資助革命的義舉十分感激,曾讓胡漢民回信以示謝意。張靜江隨即復信:「余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盡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於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張靜江對於革命充滿著必勝的信心與滿腔的愛國熱情。</h3> <h3>張靜江1877年9月19日生於南潯,現存的故居是其祖父張頌賢於清光緒24年(1898)建造的。張家系南潯巨富「四象」之一,南潯張氏家族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部傳奇。這個家族搖著小船一路走來,從江南古鎮南潯走進上海;又從上海走向法國、美國等西方世界,成為在上海灘呼風喚雨、對近現代歷史影響深遠的一大名門望族。</h3> <h3>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昇。每進連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顯露一種豪華、古樸、幽深的遺風。封火牆高於屋頂,坡面屋頂覆蓋龍鱗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蓋即利排水,又能防風的滴水瓦。室內棟如鱗次,宛如宮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戲文、民俗圖案為主,崇尚一種古樸,自然美,可謂南潯一絕。</h3> <h3>尊德堂右邊是邊廳,為雙層結構,冬暖夏涼,是張家用來接待一般客人用的。邊廳有張桌子是明代傢具,是用紫檀木所做。紫檀木產於南洋群島,數千年才成材,世上十分稀少。其材色赤,質甚堅重,入水而沈。據說夏天菜放在桌子上不會壞。十多年前,有位來過這裡的外賓,看了以後願出一萬美金想把它買回去作為收藏品。</h3> <h3>1918年春,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張靜江為使蔣介石將來有所發展,便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擔任上校作戰科主任;1922年夏天,當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處於危難之中時,張靜江讓蔣介石到廣州中山艦上侍奉孫中山40余日,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之後蔣介石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該書由孫中山題名、張靜江作序並資助出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非常有助於蔣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張靜江扶持蔣介石步步緊隨孫中山,為以後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提供了可能。1924年5月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隨著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發展自己的力量,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h3> <h3>張靜江不但對蔣介石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攜,對其婚姻大事也頗為關心。最為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和陳潔如之間的婚姻,張靜江可謂關懷備至。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婚姻之「合」乃張靜江所為,「離」亦是張靜江所勸。當然張靜江為其婚姻的勸說「合」「離」的苦心也是為了其盟弟蔣介石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h3> <h3>蔣介石對於孫中山與張靜江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將戴季陶與上述兩人做過比較:「吾謂孫先生待友,其善處在簡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靜江待友,其善處在不出微言,使聞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為畏友良師,然而敬憚之心,終不能如對孫先生與靜江者。」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張靜江的地位之高。因為就蔣介石所言,能夠與「國父」相提並論者,唯有張靜江一人。</h3> <h3>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致力於國計民生的張靜江與大權獨攬、獨裁中國的蔣介石矛盾日深,後因與蔣介石親信陳果夫、黃郛等人衝突,1930年被免職。</h3> <h3>雙方的矛盾主要是由於雙方對建國之後在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張靜江認為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經濟,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把被革命破壞的生產重新建設起來,使國家變得富強,以成為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的弱國被欺的局面。而蔣介石則想一心一意「剿共」,進而武力「統一全國」,確立自己在全國的統治地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使經濟建設缺乏一個安定的國內環境,對於張靜江所主持的建設委員會而言,無疑是個不利的因素。況且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四大家族」的崛起對張靜江所主持的建設委員會也存排擠之意。因為雖然張靜江的建設委員會已經按照計劃成立,但是,國民政府並沒有按時為其撥付建設的經費,僅僅在其成立的時候,一次撥付10萬元了事,直到建設委員會裁撤。</h3> <h3>由於張靜江與蔣介石兩人在「剿共」和建設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張靜江於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上便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三十年代中後期漸漸地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自然其所管轄下的建設委員會也隨著其權力的下降而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漸變得微弱,以至於在後來僅僅管理屬於自己的幾個附屬企業,如淮南礦路局、首都電廠、戚墅堰電廠等。雖然名義上還管理著全國的電力工業,可是也只是發發電廠的營業執照而已,別的也就沒有什麼建設事業可言。</h3> <h3><h3>故居二廳、三廳現辟為陳列室,再前面的一廳在戰爭中被毀了。新辟的陳列室是1994年在南京「第二博物館」的支持下設立的。現展出的這一大批真品、真跡都是由南京「第二博物館」所提供的。這櫥窗內陳列的是一些影印件及往來信件。其中有孫中山委任張靜江為國民黨本部參議的委狀;有孫中山寫給張靜江詢問張的病情的信;有蔣介石的借條及蔣介石在喪母期間(因花費太大)寫給張靜江的信;還有張靜江在孫中山遺囑上的簽名;有張靜江、蔣介石、戴季陶三人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合股協議書等等。有趣的是孫中山寫給張靜江的信,大多是詢問張靜江身體狀況的,而蔣介石給張靜江的信,則以向張借錢居多。左邊的一排是又一位民國元老於石任先生急需經費寫給張靜江的信;有何香凝就廖仲愷墓遷葬一事給張靜江的信;還有孫中山病急時,張靜江對孫中山病情及治療過程的詳細記載。右邊的一排是陳立夫、陳果夫等一批國民黨元老給張靜江的信。四周照片有孫中山和張靜江在海寧的合影;有張靜江在中山陵銅門上的題字照片。</h3></h3> <h3>故居還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酒德頌》板屏六塊,系用銀杏木鏽刻,是國內珍貴的文物。這兩邊的二句詩句為清書法家趙子廉所寫。再往左邊走是邊廳,這兒展出的是張家的一些家事記錄,有「尊德堂」家庭合影,朱逸民、陳潔如的生活照;還有張靜江女婿陳友仁致張靜江的手札和張靜江子女照片,張家的帳本、壽禮薄、全福帖等等。這兩邊的牆上都是張靜江臨摹「八大山人」所作的一些字畫。廳內有張桌子叫琴桌,意在彈琴所用之桌。上面這付對聯是張靜江為他的姨表嫂六十大壽所題寫。</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乃燕</h3><h3>字君謀,張靜江之侄,先後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著有《有機染料科學》、《藥用有機砒化合物》和《歐戰中之軍用化學》3書。他在史學方面亦頗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戰全史》,包括《希臘史》、《羅馬史》等。33歲時任第四中山大學校長,1927~1930年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及中央大學校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靈心自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楹聯:「白雲抱幽石,孤嶼媚中川」為張靜江所書,上聯出自南北朝·謝靈運《過始寧墅》,下聯出自謝靈運《登江中孤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甄綜唐宋諸家之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撿嫏嬛三古無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t;">張弁群(1875~1922)</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2pt;">張增熙,字弁群,號槎客,為張寶善的長子,張靜江的長兄。光緒十七年(1891)考中秀才,因突發眼疾,未終場而退,後放棄舉業,求治無效,左眼幾至失明,弁群赴美法訪求良醫,同時考察歐美教育,接受了新思想。1900年秋天動身,先到美國呆了十個月、又去歐洲轉了近半年,整個行程將近一年半。光緒二十八年(1902)眼病康復回國,在南潯住宅的東首辦正蒙學社。辦學五載,因不符當時學制,於光緒三十二年春停辦。張弁群為開創婦女教育之先河,仿上海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女校,利用原正蒙學社校址,辦起了南潯歷史上第一所女校——潯溪女校,聘石門徐自華為校長。「鑒湖女俠」秋瑾當初從日本回國,經蔡元培等人介紹,曾到潯溪女校任教。</span></h3><h3><font size="3">張弁群在美歐十個多月,其中和柏樂文會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麥金萊,是張家第一個遊歷世界的人(第二個為張墨耕,第三個是張乃燕)。</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size="3">民國才子 望族後裔</font></h3><h3><font size="3">近年來公佈的一張1922年11月愛因斯坦在上海時與友人的老照片喚起了人們對他的回憶。照片上,愛因斯坦左後側的那個高個子、就是民國才子張乃燕。</font></h3><h3><font size="3">張乃燕(1894~1958),字君謀,號芸廬,南潯鎮籍,著名教育學家、外交官、化學家、歷史學家、書畫家。早年在南潯正蒙學塾、杭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讀書。1912年加入國民黨,次年赴歐留學,研習化學。1919年獲日內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20年任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1925年孫中山赴北京,任命張乃燕為顧問。</font><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孫中山逝世後,他南返,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1926年,任廣州國民政府參事、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同年任廣東大學(後稱中山大學)工科學長(相當於工學院院長)。1927年,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中央大學校長。1931年,調任浙江省政府委員,當選為國民會議代表。1932年調任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5月,出任駐比利時公使。1935年5月辭職回國。抗日戰爭期間隱居上海,直到病逝。</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 font-size: 12pt;">張乃燕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的曾長孫,也是民國元老張靜江的侄輩。父親張增熙(字弁群,號槎客,1875~1922),為張寶善的長子,張靜江的長兄。光緒十七年(1891)考中秀才,因突發眼疾,未終場而退,放棄學業,求治無效。出國求醫,同時考察歐美教育,接受新思潮,開啓了一百多年前南潯人周遊世界的先河。回國後,在南潯辦正蒙學社五載;為開創婦女教育,仿上海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女校,辦起了南潯歷史上第一所女校——潯溪女校;在白鷳兜辦起了閱報社(光復後遷址東大街)。還任張家開辦的通運公司總經理,參加同盟會,支持孫中山民主革命(張乃燕的父輩一半以上都是孫中山的追隨者)。民國初年,他與外舅祖劉錦藻受湖州士紳之托,與美國南監理會傳教士韓明德交涉,收回了為建造湖州海島教堂被侵佔的土地。他愛好金石書畫,精究鑒別,尤擅書畫。時人還以他的字與金紹城的畫,號為南潯「雙傑」。他的夫人蔣汝芝是著名藏書家蔣夢蘋的姐姐也是南浮「四象」之首富劉鏞的親外孫女。他們有一兒四女,兒子就是民國時期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span></h3> <h3><font size="3">海島堂的所在地名為「海島」,因其三面環水,地勢較高而得名。大致相當於今日塔下街、眠佛寺街、人民路和廣場後路之間的區域。此處建有天寧寺和府學建築群,到清末因戰事荒廢。</font></h3><h3><font size="3">1902年,監理會傳教士韓明德在此興建海島堂。隨後在擴建時,因佔用府學的尊經閣、顏魯公祠,曹孝子祠遺址50余畝土地,導致湖州多名士紳聯名上訴總理衙門,1907年,監理會退讓尊經閣遺址地塊,另建吳興縣圖書館。</font></h3><h3><font size="3">監理會在海島還建有東吳附中與湖郡女中兩所學校。1949年以後兩校合併,校址現為湖州十二中、湖州第一醫院和湖州賓館,海島堂已不存在,舊址也在第一醫院內。</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size="3">教育救國 金陵佳話</font></h3><h3><font size="3">張乃燕留學回國後,一心想從事化工實業或科學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命運卻把他推上了教育戰線,並於1927年7月出任國立中央大學首任校長。</font></h3><h3><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國立中央大學最初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一方面為紀念孫中山,另一方面考慮到南京是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故在其之前冠以「第四」二字,以期有別於廣州、武漢、杭州的中山大學。當時國民政府本身還要靠浙江財團的支持才能過日子,只好把東南大學、河南工程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等原先的九所公立學校合併一起,才組成這一所綜合大學。張乃燕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後,即在學校的建制、辦學方針、大學規程的制定等諸多方面都做了開創意義的工作。鑒於辦學經費不足,該校新建的大禮堂,還是他向公私各方募捐三十餘萬元才得以奠基的。</span></h3><h3><font size="3">不久,圍繞這所大學的校名問題發生了學潮。張乃燕無奈提出辭職,但大學院不同意。最後這個「校名風潮」一直鬧到國民政府,最終迫使大學院作出讓步。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學院卻把張乃燕來了個「明升暗降」,任命他當大學院參議。其實他的去職不僅是學潮,還另有內幕。由於學生運動的抵制等原因,「易長風波」才總算平息。</font></h3><h3><span style="font-size: 12pt;">然而,辦學仍困難重重。主要是經費問題。張乃燕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因為他手下這一大攤學校,不僅中央大學本身困難,而且大學區內的江蘇省中小學也非常困難。由於他與地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無意之中與江蘇省教育會成了冤家對頭。在上下擠壓之下,他請辭中央大學校長及江蘇省政府委員職務。但上面不批准,因無人願意接手這左右棘手的差事。這期間,中央大學時有學潮發生,導致蔣介石大為不滿。因此張乃燕致信老蔣,要求辭職。儘管中央大學的師生包括個學院的院長紛紛輓留,而這一次,他去意已決。教育部只好叫朱家驊接任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是張乃燕的同學和同鄉。張乃燕當時集資三十餘萬元建造的學校大禮堂,由於資金還是不夠,中途停頓,最後由朱家驊繼續集資建成,也算是兩任校長之間的一段佳話。</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size="3">再闖世界 住比公使</font></h3><h3><font size="3">1931年,張乃燕被任命為浙江省政府委員,當選國民會議代表;1932年調任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當時他叔叔張靜江是建設委員會委員長。可剛乾一年,1935年5月又調任他為中國駐比利時王國特命全權公使。</font></h3><h3><font size="3">中國駐比利時公使館在布魯塞爾的夏克將軍大街19號。新上任公使的張乃燕雖然並沒有棘手的外交文件和複雜的僑務糾紛,但日常公務十分繁忙。有時一天中要安排好幾個活動。歐洲人非常看重禮節和規矩,但由於張乃燕豐富的歷史知識,熟悉西方的風土人情,流利的英語和法語,使他在外交公務中應付裕如。</font></h3><h3><font size="3">當時中國政府由於經費短缺,在張乃燕到任之前,公使館的房屋和設備均顯陳舊,而且設備不全。因為這房屋是1920年北洋政府時期留下的舊房子,至今沒有整修過。全館人員除了他和新任的秘書有外交禮服,其他人都沒有禮服,所以正式的外交活動只好由他倆出場。剛上任的幾天由於生活用品不全,他還住了幾天旅館。為了改變公使館的形象,他立即向中國外交部打報告,申請經費裝修公使館房,還買了一輛法國藍瑙牌轎車。</font></h3><h3><font size="3">張乃燕喜歡旅遊,共到過36個國家,約500多個城市。他出使比利時的時候,建設委員會要他順便考察一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但他旅行所到之處遠遠超出了法國和德國,幾乎是整個歐洲;而考察的內容,也不局限於工業,包括政冶、經濟、宗教、歷史、文化、風俗、物產等等,是全方位的。所以後來他因旅遊給人留下話柄,順因看不起汪精衛和王揖唐而得罪了人,丟了官。</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size="3">隱跡上海 寄情書畫</font></h3><h3><font size="3">1935年5月、張乃燕從比利時公使任上辭職,回滬後開始了長達20餘年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font></h3><h3><font size="3">年僅41歲的他沒有繼續出仕,而是躲進小樓成一統,埋頭整理他在國外的經歷、見聞和考證文字,於1937年11月完成《使西曆聘紀詳》(稿本)。</font></h3><h3><font size="3">張乃燕自幼受家庭和父親的熏陶,一生與翰墨有緣,自然成了書畫好手。退休以後,以書畫、文物、著述自娛,與文化名人交往,心情非常愉快,也許這是他生命中最愉快的一段歲月。</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乃燕手繪扇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乃燕手繪扇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乃燕臨諸家山水冊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乃燕摹古花卉冊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君謀臨董思翁書畫(第二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龐國鈞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沈邁士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沈尹默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嚴雋培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張珩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程子大贈張乃燕作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魯庵贈張乃燕作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吳湖帆贈張乃燕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沈瑋贈張乃燕作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龐萊臣贈張乃燕作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t;">千齡會合影與名單</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2pt;">張乃燕屬馬,他50歲生日時,恰逢有一批屬馬的文化名人都在上海灘,大家又是好朋友,於是就在中秋節那天聚會,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集體生日。參加這次活動的除了張乃燕,還有梅蘭芳、吳湖帆、蔡聲白等20人,年齡加起來正好一千歲,因此人們就稱他們「甲午同庚會」、「千歲馬會」、「千齡會」。這一群「馬」中,鄭午昌生日最早,被推為馬首」,周信芳生日最遲,故謔稱「馬尾」。徐悲鴻有感於此,還特意送給張乃燕一幅《奔馬圖》。</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知誰配紫薇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未辦報君青玉案</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個人履歷</div>字君謀,號芸廬,先後在吳興南潯鎮正蒙學塾、杭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肄業,<br>1912年參加中國國民黨。<br>1913年赴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倫敦皇家理工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習化學。<br>1919年獲日內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br>1920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化學教授,兼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br>1923年當選為浙江省教育會會長,同時兼任浙江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br>1924年5月,任廣州大本營參議。<br>1925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br>1926年1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參事;2月任外交部秘書;5月派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委9員;同時任國立廣東大學工科學長。<br>1927年4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11月兼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br>1928年6月,任國民政府大學院參事。<br>1929年至1930年兩次兼任浙江省縣長考試典試委員。<br>1930年12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同年當選為國民會議代表。<br>1932年1月,任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br>1933年5月,任駐比利時國全權公使,並受建設委員會之托,考察歐洲各國建設事業。<br>1935年5月,辭職返國。抗日戰爭期間,隱居上海,學畫山水,有古拙渾樸之致。<br>1958年在上海逝世。終年64歲。著有《世界大戰全史》《芸廬歷史叢書》、《有機染料學》、《藥用有機砒化物》、《歐戰中之軍用化學》等。</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人物生平</span></div><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民國元年(1912)參加中國國民黨,民國二年,出國去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倫敦皇家理工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專攻化學。民國8年(1919)獲日內瓦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民國9年受聘北京大學任化學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民國12年(1923),當選為浙江省教育會會長,並兼任浙江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次年1月,應孫中山之聘,出任廣州大本營參議。孫中山採取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在廣州召開國民黨改組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張乃燕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民國14年(1925),回上海任光華大學化學教授。次年春,出任廣州國民政府參事,外交部秘書。5月聘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同年發表為國立廣東大學校長(後改中山大學)。<br></span>北伐勝利,蔣介石建都南京後,張乃燕於民國16年(1927)4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是年秋,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改組為國立中央大學,任命張乃燕為首任校長。民國17年6月,出任國民政府大學院參事。<br>民國18年(1929)張靜江二度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任命張乃燕為浙江省政府委員,並當選為國民會議代表。1929、1930年兩次兼任浙江省縣長考試典試委員。民國20年(1931),張靜江辭去浙江省政府主席後,仍擔任全國建設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1月任命張乃燕為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國民政府任命張乃燕駐比利時國特命全權公使,同時受全國建設委員會之托,考察歐洲各國的建設事業。民國24年(1935)辭職返國,寓居上海養病。在此期間,他常與文藝家梅蘭芳、俞振飛、徐悲鴻、齊白石等友好往來。抗日戰爭上海淪陷期間,他杜門謝客,過隱居生活,以書畫文物收藏鑒賞自娛。在他六十歲生日時,因甲午年生,屬馬,徐悲鴻特繪贈他一幅駿馬圖為祝壽禮。張乃燕潛心著作,有《歐洲大戰史》、《世界大戰全史》、《芸廬歷史叢書》,《歐戰中之軍用化學》、《藥用有機砒化學》及《有機染化學》等,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8年病逝於上海,終年65歲。</h3> <h3><font size="3">綜觀張乃燕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一位正直、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民國知識分子可敬可愛的形象,或也可以看出,地域的、家族的傳統和文化,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巨大影響。</font></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size="3">——著名文化學者葛劍雄</font></h3> <h3>資料來源:張靜江故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