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 新闻单元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反思</b><br></h3> <h3><b>一、前言
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早在这学期开学前已经完成了部分设计,但从实施到完成却足足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个中曲折真的是一言难尽。所幸,再艰辛也达到了终点,想起学生被我逼着一遍一遍改稿子,一遍一遍改版面的时候,他们说我最后的那句“OK”真的让他们有想尖叫的冲动。现在的我坐在电脑前敲下眼前一个个文字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心情,也想尖叫着说终于画上句号了!我们可以像个胜利者一样,对这个项目,对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送上我们的专属告别。</b><br></h3> <h3><b>一、活动背景
最早接触“项目学习”的概念是在七年级下册,在周群老师的学习群里第一次了解项目学习,那时候还只是一个模糊大体的概念,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材料。真正觉得“项目学习”这四个字,应该说是这种学习方式在眼前开始清晰起来是在陈老师组织的学时培训上,周群老师介绍了很多项目学习的实践例子,老师们也参与到设计项目的任务中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模拟为接下来自己的实践打下了基础。教学七下第六单元的时候,我设计了科幻小说的项目学习,进行了为期三周左右的实践,虽然学生的反响不错,但是反思下来,整个活动的设计还是属于一种专题学习的模式,并非真正的项目学习,还只是初具雏形。有了第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着开启了我的第二次项目实践,于是,就有了这次的新闻单元的项目学习。
二、活动实践
1.布置任务
“以始为终”是项目学习的标志性特征,也就是说在设计项目学习之初就需要将项目作品前置,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作品,为了完成这个作品,需要完成哪些学习步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究其根本,项目学习和当前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核是一致的,打破篇与篇的割裂,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系统学习。
基于这样的设计思路,确定新闻单元的最终作品主题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电子新闻报纸,将目光瞄准身边人物,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写一篇人物通讯。为了完成这个终极任务,学生需要分步骤完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排版这四个小任务。</b><br></h3> <h3><b>2.新闻阅读
这个环节,学生学习《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航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四篇文章,阅读新闻内容,了解消息、特写和通讯三种新闻体裁的不同,学习新闻阅读的方法。对于新闻这类实用文的学习,四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补充介绍了新华体和华尔街体,增加了《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阅读材料,既是拓展延伸,也是巩固落实。
3.新闻采访
确定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即关注身边的普通人这个主题,接下来便是小组合作实践了。拟定采访提纲是完成新闻采访的关键一步,好的设计提问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经过讨论确定好采访对象以后,出示了采访提纲的范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采访对象具体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从学生的设计实践来看,提问设计的支架给的还远远不够,“具体”、“有针对性”这些要求大而宽泛,没办法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所以部分小组在拟定采访提纲这个部分显得尤为艰辛,两个班最多的小组整整设计8稿才获得通过,值得高兴的是学生并没有因为这过程的不易而轻言放弃,不止一个学生在心得分享中提到“终于知道记者有多不容易了”,我想这也是另一种收获和成长吧。</b><br></h3> <h3><b> 实地采访的进行则更考验小组的分工协作能力,采访、提问、录音、笔记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各司其职,需要有人领导统筹,更需要每个人通力合作。也是听家长提起,自己的孩子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一遍一遍地在家模拟,家长看着孩子用心投入很开心,当然老师更是!记得刚布置任务的那一周是在校运动会,就有一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采访学校保安、采访学校老师,直到晚上7点完成任务才离开,看着他们交上来的心得和照片,真的是很有专业记者的架势呢。
紧接着新闻采访,我布置了主题为“我的采访初体验”的随笔写作,要求学生围绕着自己采访的体验,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反思,学生也呈现了五彩纷呈的作品。</b><br></h3> <h3><b>4.新闻写作
学生整理采访素材之后,需要完成新闻写作的任务,即人物通讯的撰写,这就需要结合新闻阅读部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写作,可以说写作是阅读的检验。学生整体完成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5.新闻排版
无限的可能性,我想是项目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会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她的可能性不止对学生,对我也是,可能背后藏着挑战,也藏着更大的来自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以前把自己电脑白痴的事情当成笑话讲给学生听,谁会料到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电脑白痴的我有一天会教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软件排版,当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他们做的比我好。不信,看他们的作品就知道了~
四、活动反思
第二次,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次操作项目学习,相较起上一次,我想是有了长足进步的,但离一个完全成熟的项目设计还是有距离,特别在拟定采访提纲部分如何设计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支架是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另外,指向全员的任务设计并没有达成全员参与的目标,仍旧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这部分学生也就无所谓收获与否的问题,这让我很是遗憾。当然,自己在入项活动上做的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这些也是未来自己在设计项目时会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学生作品</b><br></h3> <h3><b>总编辑:陈盛煊
副编辑:徐泽霖
文:汪琪玮 陈盛煊
图:陈盛煊 徐泽霖
后期:胡琼瑶 杨景翔 胡心旷 陈丹彤
</b>
</h3> <h3><b>总编辑:赵笛伊
副编辑:杨悦儿 董子健 范萱晟
记者:张嘉城 杨悦儿 董子健 范萱晟 赵笛伊 黄羔风崔浩南 曹玮珉</b><br></h3> <h3><b>总编辑:胡佳琪
副编辑:于晓洁 陈姿伊 王思思
文字:柳妤 黄愉捷
图片:李佳轩</b><br></h3> <h3><b>策划:蒋祺睿
编辑:胡程翔,黄卓善
拍摄:张渊博,潘以勒
撰写:史智鹏,郑琳琳</b><br></h3> <h3><b>总编辑:林潼童
副编辑:朱星语
文字:林潼童 朱星语
图片:林潼童</b><br></h3> <h3><b>总编辑:陈源祎
排版设计:沈颂博 陈源祎
图片:沈颂博 陈源祎
文字:陈源祎 刘凯雯 周慧洁 郑奕诺 徐夏婕 </b><br></h3> <h3><b>总编辑:石美丹
副编辑:黄冰莹
图:陈彬容,林杰凯
文:李子恩,蔡有为</b>
</h3><h3><br></h3> <h3><b>总编辑:吴维涵
文:吴维涵、杨皓宇
图:吴维涵</b><br></h3> <h3><b>总编辑:王芷萱
副编辑:李佳珂 厉凯晨
文:李佳珂 王芷萱 谢愉欣
图:李佳珂 王芷萱
设计:尚珈源</b><br></h3> <h3><b>编辑:单温泽、占怡雯
拍摄:巨铭洋
文字:鲁开心
图片:章栩祯、王渝惠</b><br></h3> <h3><b>总编辑:周依睿
副编辑:曾可依
文字:徐夏初
图片:陈俊杰、何珈乐、叶子昊、王建</b><br></h3> <h3><b>总编辑:支甜甜、王锦烁
文字:王锦烁
录音:李达
宣传:潘晓武
后勤:黄俊轩、康雨晴</b><br></h3> <h3><b>总编辑:麻文豪
副编辑:肖昌盛、何卓展
文字:肖昌盛、叶甜甜
图片:周玉婷、张欢洋</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