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b04fbb"> </font><b style=""><font color="#b04fbb">感受别样的风情,聆听智者的声音。多给生命一点颜色,开阔眼界,感恩一切!</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 style=""><font color="#010101">——题记</font></b></h3> 序幕 <h3> 八方云集,四地共好;凉意半岛,互勉情热。</h3><h3> 2018年12月13日―16日,第十七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在香港举行。王爱华老师带领南通小语代表徐瑞斌、徐迎梅、钱影影一行四人参加了此次教学研讨的盛宴。</h3> <h5><font color="#010101">王爱华老师和香港中国语文教研会刘筱玲会长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南通小语代表在活动现场</font></h5> 开幕礼 <h3><font color="#ed2308">【开幕礼,致敬“两岸四地”】</font></h3> <h3> 9点,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刘黎雯演艺厅,十六年巡礼的美好影片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在场的每个人心中怀着无限的感动,凝神注目,回忆一幕幕该被记住的画面。</h3> <h3> 各地的嘉宾致辞,表达着相同的主题: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刘筱玲会长致欢迎词时说:“互勉互励,共享共荣”;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教育委员会郑宇秘书长说:“四地小语,共生共荣”;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吴敏儿理事长说:“相聚一堂,每年共好”。嘉宾们的致辞,让会场充溢温暖的情谊,让听众受到思想的启迪。</h3> <h3> 庄严热情的乐曲声中,嘉宾们各持一纸“两岸四地”的字卷。简单而隆重的剪彩仪式,宣告第十七届两岸四地教学观摩交流活动正式开始。</h3> <h3> 蔡继有学校孩子们的表演节目可见主办方的用心:一舞,群舞《苗女银绣》,小舞者们精饰盛装,舞姿和神情将苗族风情演绎得动人心弦;一曲,管弦乐表演瑶族舞曲,小提琴手们走入观众中间,台上台下乐声呼应,宛如天籁。歌舞传递着民族情感,表达文化艺术的四地相融。</h3> 专题演讲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style="">【专题演讲,深化“戏剧教学”】</font></h3> <h3> 本届两岸四地观摩交流活动的主题是“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办方请到香港明日艺术教育机构总监王添强先生作了题为《戏剧是语文教学的调味剂及营养素》的演讲。</h3><h3> 王总监儒雅而又不失幽默,他带领在场的每个人用戏剧的元素“肢体写汉字”“同话多表达”,短短几分钟暖场游戏便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h3> <h3> 接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演讲时间,我们的目光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台上的王总监,他阐述了戏剧渗透在学科中的功能和策略,分享戏剧教学流程的三个步骤,重点例谈了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并补充介绍广义的“戏剧”应用在学校的其他形式。</h3> <h3> 作为儿童教育戏剧的先驱者,王添强总监演讲中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案例、丰硕的成果,让我深感将戏剧引入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习兴趣,扩宽学习范围,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立体,并能填补学生的成长需要,也让我产生了回去后尝试研究的想法。</h3><h3> 刘筱玲会长那句:“戏剧教学不再是戏剧,而在推动很伟大的工作。”是对王总监最高的赞赏。</h3> 教学观摩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style="">【教学观摩,演绎“各地精彩”】</font></h3> <h3> 美好的午餐和闲适的午休过后,两岸四地教师的教学观摩在各活动室精彩呈现。</h3><h3> 我走进了澳门专场,一个班仅5组学生,一个执教老师配一个助教,这样的教室让人觉得像个家庭,很温馨。</h3><h3> 澳门庇道学校李菁菁老师执教了二年级看图说故事《一本故事书》。开课前,我浏览会务手册上这一课教者设计的目标,知识、能力和德育三大目标,与内地倡导的三维目标十分呼应;但本课知识目标——学习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让我有些陌生,内地二年级一般鲜见这样的目标设计。带着这样的新鲜感,开启了第一课的听课之旅。</h3> <h3> 李老师的教学从自己来港参加活动引入时间、人物、地点、事情四要素;接着出示几组句子,带领学生分析不同语句中的四要素;重点部分看图说故事环节,教师出示连续的四张图片,组织每组各选一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记叙文的四要素编故事,并由每组记录员写下来;分组活动后,学生在班级里分享各自的故事,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整节课给我的感受是环环相扣,努力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使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只是我的浅见。<br></h3> <h3> “轻松、自然、有效”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张咏梅副秘书长对李菁菁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总的评价。张秘书长道出本课的亮点一是目标清晰,二是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从“知道”到“做到”知行合一,三是不忽略文道统一。同时,张秘书长也指明内地的课会将“记叙文的四要素”这样的概念进行软化、柔化,这一点与澳门的课有所区别。</h3> <h3> 《顶碗少年》是澳门培正中学的郑智伶老师和蔡继有六年级的学生为大家奉献的一节观摩课。</h3><h3> 赵丽宏先生的这篇散文,情感线索清晰,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郑老师紧扣文本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导入环节出示博学生眼球的“表情包”,拓展和积累与神态和心情有关的词语;初读课文环节,通过预测、猜读的学习任务,自己去发现少年表演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发现故事中缺失的观众情感变化这一线索,补写观众的表现,并对照原文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的表达效果。最后布置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少年顶碗的表现到底算不算成功?这一透露,让我更觉郑老师课的圆融。</h3> <h3>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张晨晖教研员给予这节课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节三“实”之课: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精彩的课堂,一是源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把握住一明一暗两条情感的线索;二是源于教师对学情的准确了解,目标定位非常用心。同时,张老师也委婉提出自己的想法,课上需要多给学生一点读的要求、机会和指导,以读促悟,以悟带读。</h3> 分享会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style="">【分享会,增进“亲密交流”】</font></h3> <h3> 特别喜欢“分享会”这个环节的名字,是多么温馨的字眼。与其说是观摩课后的教学研讨,不如说是两岸四地老师的小型聚会。在六楼演讲厅分组就坐之后,才发现每组十二人中港澳台和内地的均有。</h3><h3> 在蔡继有学校一名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围圈而坐,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两岸一家亲的感情便已在厅内升腾。</h3><h3> 大家就自己听到的课,在分享贴上简要写下感想和认识,并言说收获。一时间,智慧与激情飞扬,赞赏与反思齐生。展板上,分享纸贴上了,关键词写上了,创意图画上了;厅室里,照片拍起来了,心儿靠的更近了。</h3> 尾曲 <h3> 以研讨之名,赴了一场美丽的约会。犹如初恋,两日内遇到的每一个人、听到的每一句话、看到的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怦然心动。在香港,留下太多的回忆,就让我带着这些回忆充盈以后的教育之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