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为77、78级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这代人太幸运了,我们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三中全会,没有改革开放,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很有可能上山下乡去插队。当时父母为我把插队的地方和岗位都找好了,老家农村的小队记工员。幸运的是,1977年,党中央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的冬天,我作为学校选拔的在校生代表,在几乎没有来得及学过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我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由于我年龄与其他考生相差太悬殊了,我的考场教室的窗外总是有好奇的工作人员在观望和议论。遗憾的是,我的成绩尽管超过了江苏一般考生分数线,但没有达到在校生的分数线。1978年夏天高中毕业,我再次参加高考,终于考取了华东石油学院。从此我成长的40年与国家改革开放40年完全同步。</h3> <h3>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国家发展、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好时机。我经历了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不断更名的过程,校址也从石油大院零星分布的几个小楼,到昌平的100多亩地,发展到北京校区700亩加克拉玛依校区的700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米。学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每年招27名研究生,到现在每年招生5000名本硕博,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40年中,我上了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留校任教,结婚生孩子,福利分房,出国进修,所有的好事都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为了尽快填补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的断层,我们的职称经常是不到年限就破格提拔了,领导不断创造条件催着我们去申报。</h3><h3> 40年间,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上大学时我拿的四等助学金每月11.4元,研究生时助学金是每月46元加5元书报费,1985年刚参加工作时工资是每月76元,到现在年收入30多万元,增长了300多倍。</h3> <h3> 40年来,我也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大学教授。40年来,个人兢兢业业为学校的发展和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h3><h3> 教了一门课——工程力学,我校的几乎所有的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力学类课程我都讲过,在为机电93级讲授材料力学时,第一次为本科生采用全英文教材,该项尝试形成了学校后来的双语教学。</h3><h3> 带了两个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1985年我留校担任85级研究生班主任和弹塑性力学助教,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1995年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4年承担博导工作。</h3> <h3> 做了一项科研——工程力学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尽管我没申报过一项奖,没写过一本书,但我解决了许多工程实际问题。</h3> <h3> 申报了六个博士点——力学、控制、材料、机电、安全、热能。2004-2005年,以机电学院教师为主,整合相关力量,抓住机遇,成果组织申报了这六个博士点,学校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一次大跃进,现在这些学科全都成为一级学科。感谢当年共同参与该项工作的所有教师。</h3><h3> 参与筹建了一个校区——克拉玛依校区。2014-2017年,我经历了克拉玛依校区从筹建到正常运行的艰辛而又曲折的过程,从此我的生命里深深打上了克拉玛依的烙印。</h3> <h3> 回首40年,一晃我们就老了,虽说夕阳无限好,仍叹只是近黄昏。特以此小文庆祝中国改革开发40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h3>